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活着》讀書心得【熱】

《活着》讀書心得【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讀書心得【熱】

《活着》讀書心得1

故事從田間驚擾“我”睡夢的老人的吆喝聲開始,他正在開導一頭老牛:“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隻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而牛聽到老人的吆喝聲後,竟然“彷彿知錯般地擡起了頭,拉着犁往前走去。”彷彿人與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之間可以自在地交流。而老人再一次的吆喝更令人驚訝:“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在看到老人的解釋後,我不禁笑了——“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它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這哪裏是在和牛說話呢,老人分明把牛當成一個孩子,需要人講道理,需要人哄着去幹活,而不是通過鞭打。爲什麼老人與牛會如此親近?他們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故事,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初讀到此只覺得老人可愛,而回過頭來看才醒悟老人的這種天真憨厚背後所沉澱的是什麼。用來騙老牛的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竟都是老人死去的親人的名字,而老牛的名字,便是老人自己的名字,福貴。

“我”醒來上前搭話後,老人便講起了自己的故事。此後,“牛”又多次在文中出現,貫穿了整部小說。除了出現在老人的故事裏作爲自己生平的一部分來講述,它還出現在老人講述的間隙,“我”跳出來和老人面對面時。而這種時刻,往往就是讀者被悲傷襲擊得忍不住要落淚的時候。第一次是老人講到自己年輕時一夜之間輸光家產,爹被氣死,妻子也被丈人接走的時候。老牛以“蹲在池塘泛黃的水中,只露出腦袋和一條長長的脊樑”的姿態出現了,池水正拍擊着它的脊樑。這讓人不禁想到彼時幾爲苦痛所淹沒的一夜落魄的舊日公子哥,痛苦時時撞擊着他如水拍打着牛。所幸他沒有沉淪,牛那條露出水面的脊樑似乎預示了他後日的站起來。

第二次是老人講到自己被抓壯丁抓走,從戰場的生死線上撿回自己的命回到家卻發現娘已去世,而贏去了自己家產的龍二也因其財富被槍斃的時候。此刻牛正在悠然的啃着青草。跟着福貴一路走過死亡地帶的讀者,在突然看到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呢。彷彿久久籠罩的陰霾悄然散去,我們發現陽光是那麼溫煦,眼前的池塘、柳枝、青草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飽經風霜的老牛是那麼寧靜安然,恰如老人的生存狀態。我頓有一種被生命緊緊擁住的暖然與踏實,而眼前的一切都那麼來之不易,值得珍惜。那些傷痛已經無所謂了,重要的是,他還活着,我們也都還活着。老人給牛套上了犁,生活還將繼續

第三次出現是老人講述到有慶被抽血過度而死,自己揹着重病的妻子家珍來到兒子墳前的時候。這一次沒有對牛的正面描寫,牛正在犁地,它周圍是渾身散發着生命力的在田間勞作或休息的人們。福貴在向人們講說“做人的道理”的當兒向牛吆喝了一聲,他說:“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就是他樸素卻深邃的人生哲學。與周圍熱鬧的人羣相比,牛顯得安分而踏實,浪子回頭後的福貴也正是如此,他沒有被困難壓垮,更沒有在自己遭不幸後向社會報復,他不偷不搶不怨天不尤人,他只是默默地承當生命所賦予他的一切,負重前行。

最後一次是在文章的末尾,親人一一離他而去,最後他剩下的唯一的親人,他的孫子,那個一心等着買牛的苦根,也死了。老人講述自己懷揣着錢,買下了一頭即將被宰的流着眼淚老牛。這不就再僅僅是生活的需要,也不僅僅是對死去的孫兒的承諾,更不是對“把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的家族復興的執着。牛的眼淚讓他看到了對生之眷戀,在死亡面前再無所求,只想簡簡單單地活着,無論那需要承擔的是什麼。我想正是這與自己毫無二致的生命意志,深深觸動了他,讓他把它牽回了家,並取名福貴。至此,故事結束,老人的講述與現實合而爲一。而從故事中走出來讀者,將以新的眼光審視眼前的世界和我們的'生存狀態。

我們不難看到,作爲一個貫穿全文的意象,“牛”一方面在結構上起了結構全文的作用,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定階段的結束,新一階段的開始,新的故事又即將展開;另一方面,從敘事上說,作者安排將鏡頭從故事中切換到有着安靜悠然的姿態的牛身上,能暫時切斷讀者的悲傷心緒,讓我們得以舒緩一口氣,而不至於在故事中沉湎太深而陷入絕望,將我們拉回現實,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現實生活真實的美好;此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牛”有着它深刻的象徵意義,每一次出現,都是這種象徵意味的凸顯。“牛”的意象在中國本身就有着深刻的內涵,比如勤勤懇懇,比如踏踏實實,比如默默無聞,比如忍辱負重。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一部分。老牛第一次出現時暗示的生命的堅韌,以及後來讓我們感受到的對苦難的忍受與超脫,對生命的珍視,都在主人公身上得以體現,向我們傳達一種生命哲學。牛還與泥土緊密相連。福貴對牛的感情也暗含了對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大地的感情。比如文章開頭福貴趕着牛用粗啞的嗓音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這裏頭的自鳴得意,對榮華富貴最質樸的輕蔑,對當下生活的真誠的歡喜,與酸腐文人的自命清高是那麼不同,把中國人自古以來濃濃的鄉土情結僅以一個淺薄的“路遠迢迢”來解釋,這種樸實憨厚、生命的張力,讓人忍俊不禁卻又深深感動。福貴如此愛着生命本身,我想也一定是由於這廣闊的溫柔的土地的召喚。

有批評者認爲,福貴的活着只是一種麻木的存在,沒有幸福,也沒有尊嚴,他讓老牛與自己同名正是將自己物化,將自己的生命狀態等同與動物的表現。作者的意圖在於“企盼自己乃至中國人皆能像福貴那樣‘溫情地受難’” 。這種說法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的。且不說那些被他點點滴滴銘刻在心的人間溫情,不說他對春生出於對來之不易的生命的珍重而選擇的不責怪,單就他對一頭垂死老牛的態度就能說明一切。如若麻木他又怎麼會救回一頭老牛呢?歷經苦難悲傷而依舊善待生命,這難道不是一種悲憫嗎?

他不是麻木,不是感覺不到痛苦與幸福,他只是把一切都沉澱,故而有了厚重的生命底色。我以爲,活着本身即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因爲不拋棄、不輕視、不虐待,而是拼盡全力去維護,去愛。而沒有幸福一說,只能是旁觀者置身事外,自視甚高的妄加揣度。餘華在小說前寫道:“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而以自己的名字給牛命名,我以爲恰恰體現了他對自己生命意識的自覺,他從牛身上看到了某種相似。古人說“萬物有靈”,爲什麼偏偏是福貴將自己物化而非將老牛人化?米蘭昆德拉說:“沒有人能給其他人一種牧歌式的禮贈,只有動物能這樣做。動物不是從天堂裏放逐出來的。狗和人之間的愛是牧歌式的。”

福貴與牛之間,也可以說是這種牧歌式的感情。他與牛的充滿情趣的對話,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個體在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純粹的生命對話,這正源於福貴對不僅僅是人類生命的尊重。而他以親人的名字呼喚並不存在的牛,正是他對那些已逝的幸福的懷念,也是他而今生命的寄託之所在。而企圖讓人溫情的受難一說,餘華早已作出解釋:“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我們沒有資格去對這一形象作出道德評判,因爲我們對他的苦難並不能感同身受,我們誰也不能說自己面對如他所承受的苦難時能作出多麼“有價值”的抗爭,我們誰也不能肯定自己會不會墮入絕望的深淵甚至去傷害生命。

“死也要活着”是戰場上幾乎處於絕境的老全對大家,也對自己說的話,這句話伴隨着他一次又一次走過了槍林彈雨。看似悖論的五個字裏,生命的信念與堅韌,對“活着”的留戀與執着,卻散發出動人的光彩。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活法,這些活法並不一定就有高下之別。而當我們能以同情的目光去觸摸、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時,相信一切都會那麼不同。

《活着》讀書心得2

“活着”這兩個字眼對常人來說平凡得很,但是對於《活着》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富貴”而言,卻意義深刻。富貴原本是個富家子弟,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無憂生活。他不把父母當回事,對妻子的辛苦勞累不屑一顧。最可惡的是他那吃、喝、賭的陋習,揮霍光了老一輩留下的所有家產。他的父親也被他氣死了。可是這時懺悔已經來不及了。從此,他只能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飽受着爲生計而奔波的勞累、苦楚。他怎麼也沒想到命運會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讓他的心靈遭受一次次與親人離別的痛苦,最後只剩下了他一個孤家寡人苟活於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貴努力地重新生活,這位歷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將苦難消解於自己的忍耐和平靜之中,堅強地挺了過來。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師。是生活漸漸讓遊手好閒、薄情寡義的富貴變成了一個任勞任怨、百折不撓的家裏的頂樑柱。如果沒有經歷後面的變故,他可能一輩子也無法體會到活着是多麼美好和幸運。在每個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麼刻骨銘心,每一次都讓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雖然走起來非常辛苦,但是它卻通向我們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過那危峯兀立的高峯,越過那一條條一望無際的山谷,才能真正體會到活着的意義。

讓我們以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活着》讀書心得3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說既然取名爲活着,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着。帶着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着》,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爲活着,但卻讓我不斷地看着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着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嘆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爲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爲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絕,還是倖免於難的麻木。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在我們經歷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悅,抑或是何等的艱辛苦難,只要活着,再多的苦與累終究會被時間一一磨去棱角,或許在那時我們已經記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們總說人猶如那樹葉,抽芽、舒展、枯黃、飄落,終究腐爛在泥土裏。但我想這不應該是我們懼怕和擔憂的,樹葉的美還在於襯托鮮花的嬌豔,我們的一生終究還有過程的美麗。

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但終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終究還有福貴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親人。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這本書於我看來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貴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爲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我想餘華最想告訴讀者的是: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去面對一切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

《活着》讀書心得4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來自《活着》這本經典作品裏的話。從這簡單的兩句話裏,我似乎讀到了一個有着倔強、麻木性格的人內心的無奈。

透過這兩句話,我能感受到這個人對生活的希望一點點被時間和現實所剝奪,他是一個滿是傷痕的人。在面對現實這個怪物面前,他無疑是懦弱的敗將,但在一次次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掙扎的中,他變得比最初更加成熟,他也更加清楚自己所擁有的的一切都會是過往雲煙,包括虛名、錢財、甚至是刻苦銘心的愛情、血濃於水的親情、兩肋插刀的友情。也許這樣很殘酷,也許這只是福貴的絕望、也許這只是那個時代產物,但是這卻深深地扎進了讀者的心,讓讀者看到生活這兩字之於福貴來說就是一種習慣而已,只要這世界能給他一片生存的空間、一口空氣、一滴水,他便就可以這樣苟且地活下去。他不爲任何人、任何事,只想頂着這副皮囊任現實的鞭子抽打,儘管鮮紅的血液止不住地從血管流出,他也不想去理,更不想睜開眼睛一瞥。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爲的一切。”好像身邊的老人看上去也是這樣的.平靜,對於生命旅程中的一切他們都變現得很平淡,即使是轟轟烈烈的愛情、舉世無雙的功成名就、動人心魄的豪言壯語也不能勾起內心的一絲漣漪。也許在偏理性的人眼裏,這是長大的標誌、這是思想成熟的標誌。可這樣一個對喜怒哀樂都沒有知覺的人不應該很可怕嗎?可這樣一個被歲月剝脫了激情的人的生活不應該很單調嗎?可這樣一個把生活當做習慣的人不應該很可憐嗎?他之於生活就像是一塊寒冰,而生活之於他就像是多點了的一道菜,吃不吃都無所謂,只是到收銀臺時會多拿一點的錢。

餘華在《活着》這本書裏,用了一生的時間讓主人公福貴一點點沉淪。年少的福貴只是養尊處優、無所事事,對這個社會還是存在一點點期待。可當他的家族破產,他被強制安排到軍隊裏,他的母親和愛人一點點遠離他的生活,他的兒子和女兒被現實折磨得滿是傷痕時,他不知道自己到底爲何要活下去,他不知道爲何這一切的不幸都是發生在周圍最親最愛的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要知道他們都是沒有一點罪惡的人呀,錯的人是他,該被上帝帶走的人也是他。

在庸俗的人眼裏,死亡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可在餘華的眼裏,的痛苦不是拿走這個人的生命,而是折磨他,讓他在無盡的悔恨、無盡的悲傷中苟且地活着。在《活着》這一本小說中,餘華就這樣給福貴安排一場悲劇接着一場的悲劇,他要讓這個不珍惜生活的人被生活蹂躪到連哭都難。他要福貴看着一幕幕親人死亡的慘象,他要讓福貴明白在現實面前他是多麼無能無力,他要讓福貴連在睡覺時都被這樣的噩夢驚醒。在小說的結局,餘華還安排了一個更加殘忍的劇情,他連福貴生活中的希望也給剝奪了。苦根是福貴在這世上最後的親人,是福貴對未來的一種期盼,但作者卻滑稽地安排了他的死亡。苦根,他是純潔的,似乎和這個世界無怨無仇,可最後被安排撐死了。餘華徹徹底底地毀掉了這個叫福貴的人,對他的可憐是讓他繼續苟且活着。到最後的最後,福貴僅剩下年老的自己和一頭老牛。

除了餘華的《活着》,還有很多類似的作品,那些作者都在用手中的筆寫下生活的可怕、戰爭歲月的艱難。在看《活着》這本小說和電影時,我感到很壓抑。我想任何一個人在看着一幕幕死亡場景時,都會覺得心在一點點被撕扯,都會感到有一種侵入五臟六腑的寒冷,甚至會害怕自己也成爲了現實版的福貴吧!福貴的悲劇並不是特殊的,在看了巴金的《寒夜》之後我便更是這樣覺得,巴金以一家四口的在戰火紛飛的破裂來反映主題,給人的感覺很親近,表現得也很自然。汪文宣和曾樹生相遇在寒夜的薄霧中,他們的離別、各自的結局也在這樣一個寒夜。汪文宣和曾樹生曾經對生活充滿着期待,他們的理想是辦一所學校,可以在教堂裏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一個個渴望學習的青年,可在戰爭年代這樣的生活就是妄想,那黑暗的時代嫉妒他們身上的光,所以它便露出獠牙嚼碎了這樣的夢想,而《活着》也是這樣在把幸福毀滅給我們看。

餘華是成功的!他筆下的福貴生動了演繹了一場生命的悲歌,現實摧毀人性的好戲。同時他也驚醒了一些把活着視爲習慣的人,他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要倔強地、有意義地活下去。

《活着》讀書心得5

在空閒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說都看,不刻意拘束於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於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敘述手法,平靜地敘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說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說,活着是爲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說爲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爲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爲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衆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嘆:“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xx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纔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活着》讀書心得6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的是民國時期地主家的少爺徐福貴。他年輕時沉迷於賭博和放蕩,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導致家庭落後,成爲一名租戶。之後,隨着一系列的社會變化,他的生活和家庭不斷遭受痛苦,所有的親戚都離開了他,只有他和一頭老牛住在一起。

在讀福貴故事的開頭,我深深地討厭這個花花公子沉迷於賭博、放蕩和進取。他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賭,有個賢惠的妻子卻不懂得珍惜。在他的沒有合格的兒子和丈夫應該有的樣子。然而,在他的家庭道路中落後後,他終於意識到,慢慢地開始承擔自己的責任,這讓我非常欣賞。家珍剛開始的時候是米行老闆的千金小姐,後來福貴對她一見鍾情,把她娶回了家。後來,她忠誠地陪伴着福貴,直到她死去。當他們第一次結婚時,福貴仍然是原來的花花公子。起初,我不明白爲什麼她仍然永遠不會放棄福貴。後來,我認爲這可能與當時婦女的傳統教育有關。在他們心中,丈夫是自己的天堂,無論丈夫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應該忠於他,永不放棄。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覺得福貴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後期,作爲一個下層勞動人民,他的命運深受時代的影響。他看着親人一個個死去,卻無能爲力。這種深深的無助和絕望一個接一個地摧毀了這個窮人的`身心。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爲他是個幸運的人。在一些人看來,他的生活可能除了痛苦或痛苦之外什麼都沒有。然而,從他自己的敘述來看,他並不覺得自己有多悲慘。在他所經歷的痛苦中,他仍然充滿了幸福和快樂,儘管這些快樂和快樂相對較短。在他心中,他的妻子賢惠忠誠,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的兒子孝順,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他的女婿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這些都給他帶來了幸福和快樂。因此,他並沒有對書中的我講述他的故事表現出多麼悲傷。當他描述自己的痛苦時,他似乎在講別人的故事,語氣甚至透露出一種輕鬆和滄桑的感覺。

書中有一句話:人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揭示了作者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真相。福貴看着家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雖然他感到很痛苦,但他沒有選擇和他們一起死去。他仍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可見,家庭並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義,他也不是爲了家庭而活着。俗話說:存在就是合理。當福貴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時,他應該好好生活,爲了生活而生活,而不是爲了生活以外的任何事情。這就是他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合理性。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爲了錢,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權力,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愛情……當他們失去這些東西時,他們似乎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後,我選擇了死去。這些人沒有意識到活着的真正意義。他們不知道活着是我們存在於世界上的最好意義。活着比什麼都珍貴。

《活着》讀書心得7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爲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爲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裏痛斥大罵這個餘華,爲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着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着》的評價,艾米麗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餘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餘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着,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瞭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爲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讀書心得8

如今我還沉浸在這種情感中,《活着》演奏了一首悲慘命運的交響曲。我想起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悲慘命運。《活着》也以福貴爲主角講述了這個家庭幾代人的命運。不同的是一個產於南美,一個產於中國,但都給我帶來了正確的東西。

生悲苦命運冷靜的沉思。

我內心渴望這樣的作品,就像《平凡的世界》、就像《穆斯林的葬禮》、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作品能將人帶到內心的深處,給你帶來一種冷靜沉思的心境。我的生命需要安靜、我的心靈需要沉思。

此時我感謝餘華,感謝他寫出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很吻合的`滿足了我內心的渴求,我的沉思讓我與書籍之間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默語,而這樣一種沉默的交流讓我的心靈獲得了一份踏實。

人生在歲月裏磨礪,命運沒有給誰畫什麼界限。

人生在歲月裏磨礪,命運沒有給誰畫什麼界限,也沒有給誰預設了什麼苦難,生活的藝術就是不管經歷哪一條街道,相逢什麼人,別忘了幾分寬恕,幾分看淡。

《活着》讀書心得9

人爲了什麼而活着?大概所有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習是爲了考上好學校,工作是爲了過上好的生活。似乎當下所有的人都在爲自己做的事尋求一個目標,或者說是一個動機,好以此來支撐着繼續前行。

餘華說:“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故事開始,主人公福貴,以一個孤獨卻坦然的老人身份出場,他和他的老牛一起休息,在這段時間裏平靜地回顧了他的一生。

福貴的一生就像在深海里浮沉,在那個灰暗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所有痛苦的事似乎情有可原,人的生命就如芒草般脆弱且不起眼,命運時而仁慈,給你一顆棗,換來下一個更響亮的巴掌。

福貴都已走到那一步了,他什麼都沒有了,他活着又是爲了什麼?

餘華直白的說出了答案: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接受命運給予的所有,做到能做到的,接納不能做到的,永遠對人世保留善良和溫柔。畢竟在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說的出生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旁人眼中福貴一生悲慘,生活絕望、暗無天日,但作者說,福貴本人並不這麼想。想想也是這樣,他這一生好壞都經歷,酸甜榮辱都嚐遍,死了亦了無牽掛,生活百般滋味,在於個人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作者說: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額以及幽默,一切美好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惜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着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沒錯,只有活着才能“活”。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寫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年代經歷了戰爭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受了家庭的興旺到衰落。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錢財,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骨瘦如柴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

從去年開始,我就經常擔心各種事情,怕自己出現什麼意外,剛好那時學校發給了我《活着》這本書。看完後,我覺得這些擔心根本不用存在,因爲只要有一顆想要活着的心,什麼困難都無法阻擋你。

但讀到家珍死去時,我幾乎看到了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那時忽然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哭,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眼淚——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打擊。因爲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時,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讓他們安安靜靜地離開吧。但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敢於面對家人、朋友的離開呢?我是否敢於面對自己呢?我不敢回答。

或許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有人卻要像福貴一樣,勞累、坎坷地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平,無論怎樣做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幸福。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艘小船,漂盪在社會這個海洋裏,他只有受着命運的擺佈,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救命“稻草”不放手,努力活着。

看完書後,我不禁爲福貴感嘆,爲他有一種“忍”的力量而感嘆;爲他無論生活多艱難,都會努力活下去而感嘆;爲他……

活着,就要努力生活,享受這個美好的世界。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讓我們一起“好好兒活”!

《活着》讀書心得10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的是一個民國時期的地主家的少爺徐富貴,由於年輕時嗜賭放蕩,輸光了家產,導致家道中落後淪落爲佃農。之後,隨着一系列的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着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

在讀到福貴的故事開頭的時候,我深深地對這個紈絝子弟的嗜賭放蕩、不思進取感到厭惡。他天天只知道吃喝嫖賭,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卻不知道珍惜。在他的身上,完全沒有一個合格的兒子、丈夫該有的樣子。可是,在他家道中落之後,他終於有了覺悟,慢慢地開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一點到是讓我非常欣賞。家珍剛開始的時候是米行老闆的千金小姐,後來福貴對她一見鍾情,把她娶回了家。後來她一直忠誠地陪伴在福貴的身邊,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們剛結婚的時候,福貴還是原來的那個紈絝子弟,我剛開始有點不明白爲何她還是會對福貴不離不棄,後來我覺得這可能跟那個年代女性受的傳統教育有關。在她們的心中,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不管自己的丈夫是怎樣的人,自己都應該對他忠誠,不離不棄。

在我讀完了這本書後,我開始覺得福貴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他後期作爲一個下層勞動人民,命運深受時代的影響。他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地死去,自己卻無能爲力,這種深深的無助與絕望感接二連三地摧殘着這個可憐人的身心。可是同時,我也覺得他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有些人看來,他的人生可能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可是,從他自己的敘述中來看,他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的悲慘,在自己所經歷的苦難中,還是充滿了幸福與歡樂,儘管這些幸福與歡樂都比較短暫。在他的心裏,自己的妻子賢惠忠誠,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秀孝順,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自己的女婿踏實能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的這一切,都帶給了他幸福與歡樂。因此,他對書中的“我”講述他的故事,並沒有表現得多麼悲傷,他在敘述自己的苦難時,彷彿在講的是別人的故事,語氣中甚至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種輕鬆和滄桑感。

在書裏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揭示了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福貴看着家人接二連三地死去,儘管心裏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是卻沒有選擇跟着他們死去,他仍然活在這個世界上。可見,家人其實並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義,他並不是爲了家人而活着。正所謂:“存在即合理。”,福貴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他就要好好地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不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就是他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合理性。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爲了金錢,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權勢,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愛情……當他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彷彿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後,自己選擇走向死亡。這些人都沒有體會到“活着”的真諦,他們都不知道,活着,纔是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最好的意義。活着,比什麼都珍貴。

《活着》讀書心得11

《活着》的作者餘華想用文字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而平凡渺小、作爲《活着》的旁觀者,我想輕輕道上一句:“其實,幸福真的很簡單,幸福就是一種感覺。”

還記得三毛曾說:“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地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衆生裏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那一刻的喜悅,那麼即使我們不死,也在天堂裏了。”她在無數次的跌倒、迷茫和苦痛後用心品味着幸福的真正定義。

福貴在見到家珍回來的那一刻是激動、幸福的;家珍在回孃家後重逢可愛女兒鳳霞時是快樂幸福的;有慶在人民公社時期仍能喂自己的羊時的滿足是幸福的。雖然福貴敗了自己的家庭,失去了地主的“高貴”身份,但在看到龍二被斃了三槍,福貴慶幸自己還活着時他是幸福的。不再在乎地位、金錢、名利,而是享受一個小家的天倫之樂。

在擠過千軍萬馬來到陌生的.城市時,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擔心,地域差、風俗、語言等方面的差距讓我無所適從,我迷茫過,太大的學校空間卻沒有我可以擱置心事的小地盤,但不幸中的萬幸,在時間的磨合中,我找到了久違的歸屬感,在學長的循循誘導下小心翼翼地學習調研部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儘管有時熬夜絞破腦汁做所謂的工作,但當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會心地笑出了聲;在和我親愛的兩位朋友的陪伴下,我不再孤單,分享心事、開開玩笑我們愜意地享受着這一刻的美好時光;接到遠方媽媽的來電,聽聽那熟悉親切的家音和媽媽的嘮嗑我像一個得到糖果的孩子滿足了整整一天。

早晨,在朦朧的睡眼中,刺耳的鈴聲一不小心敲破了睡夢,你可能惱怒過,在辛辛苦苦擠着公交,穿過擁擠的人羣時,你可能煩躁過,但是,每一個清晨的開始,你願意用不快去霸佔原本就空間不足的心田嗎?你願意一整天都被壓抑在不開心之中嗎?幸福來自你的內心感受,以一個寬容的心態去微笑面對生活的缺陷,你會發現原來幸福無處不在。沐浴陽光時的輕鬆自如和用心交談時的真誠快樂都滲透淡淡的香甜幸福感。

此時此刻,我正在橘黃燈下靜靜地敲打着鍵盤,用我粗略的文字記下我的美麗心情,我想我是幸福的。朋友,今天你幸福了嗎?

《活着》讀書心得12

餘華說:“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的語言中佈滿力氣。他的力氣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要忍受,忍受生活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歡樂與苦痛、無聊與平凡。”活着,就有盼望,這是一種成功。沒有什麼比活着更簡潔,也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難。只有活着,一切纔有盼望。只要你活着,一切都會好起來。

餘華簡潔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生活的真相,讓人不由自主地去思索自己的人生。我不能遺忘那個小村莊,那個家庭,那頭牛。

小說的僕人是一個地主,他的名字叫傅貴。傅貴沉迷於賭博,最終賭博輸掉了他的家族生意,失去了父親,使他的家庭陷入貧困。貧困的傅貴去就醫,由於他的母親生病了。他沒想到半路被.軍隊俘虜,然後又被解放軍俘虜。直到他回家,他才知道他媽媽已經去世了。妻子賈珍困難地撫養了兩個孩子,但不幸的是,她的女兒變聾了,而她的兒子聰慧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開頭漸漸綻開,她的妻子由於困難而失去了生命。傅貴沒有退縮。他試圖學習做農活,他不得不擔當養家的責任。“萬事開頭難”,這並不簡單。但是每當生活變得美妙,親人一個個死去,只留下老傅貴和一隻老牛在陽光下回憶。可悲的是,卻沒有方法。

傅貴,不要由於親人的離開而結束自己的生命是需要士氣的。那麼,人活着是爲了什麼?人活着不是爲了什麼,只是爲了自己活着,不是爲了生活以外的任何東西。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許多不同的狀況。我們有幸經受了這一切,我們要敬重生命的威武。

我們就像命運手中的螞蟻,挫折總是猝不及防。傅貴的真實本性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我家四周住着一位老人,已經一百多歲了。我父母給我講了他的故事。那些年,我們住在山裏。他和他的妻子,兒子,兒媳都是一樣的。盛夏的一天,洪水肆虐,他的村莊被沉沒了。洪水奪走了一切和他的妻子。洪水沒了,他無助地站在從前家的前門,無助而懊喪。他沒有無望,或許他還在爲孩子擔憂,或許他對生活的.盼望還沒有泯滅。晚年,兒子兒媳相繼去世。白髮人給黑髮人一種苦痛的味道。現在,老人以後的每一天,他總是坐在門口,面帶微笑,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無望。很明顯,他往下看,他沒有放棄活着,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少年,風華正茂的時候,總是由於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死去活來。他們活着只是一種享受嗎?樂趣結束了,就不長期了?你想過很多人爲了活在災難中忍受了多少苦痛嗎?活着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幸福,一種值得追求的幸福。

活着是死亡的單程票,不能退。人活着,無論貴賤貧富,只有一次,這一次可能長也可能短。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善待這一次,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生活。

《活着》讀書心得13

這本書講述的是老農民福貴遇到一個遊客後,敘述自己的一生

富貴,名字富貴,實則命運給予他的是富貴還是災難,這似乎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是諷刺還是現實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現了命運給予一個人一生的“圓滿”,似乎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災難。在他還是地主階段的時候,堵博敗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對婚姻的不忠,到最後的流落街頭,被抓去打仗期間,母親臨死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對於雙親以這樣的離恨離開人世,相信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但是福貴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爲了活着的人而繼續活着,他這一生最慶幸的是有一個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妻子。爲他生了一兒一女,由此,命運對他是公平的,在讓他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人世間最圓滿幸福的家庭。以爲惡運就此到頭。但這似乎只是不幸的開始。女兒因爲生病成了聾啞人,福貴再一次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繼續爲了生活而活着。雖然這期間忍受了各種因爲大自然以及這個社會的變遷而帶來的種種磨難,但是他們都頑強的一一戰勝命運給予的苦難與折磨。

爲了活着,可以更堅強,爲了活着,他們依然繼續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爲了活着,忍受着內心的麻木,爲了活着。。。而繼續的前行着。命運似乎就是這麼任性的無情的在考驗着一個人在困難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協,再一次的向富貴伸出了惡運之手-奪走了他最疼愛的兒子。

富貴是絕望的,但並沒有爲此妥協,努力的前行着,爲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責任。繼續接受了命運的安排。當他們以爲命運就此放棄“光顧”他們的時候,命運再一次帶着友善前來關照。這此應該是幸福使者來臨吧,當他們以爲自己聾啞的女兒要一輩子獨守時,命運安排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守護者來守護他們的`女兒,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實。但卻又真實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後面就會有多殘酷,本是帶着美願來卻又留下滿地的心碎而返。女兒難產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離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傷亡,留下的可愛外孫本以爲可以相依爲命,卻也不幸離去,看着至親至愛的人一個個的先他而去,這份悲傷,這份絕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對福貴而言。他這一生,圓滿了。

在他一個人身上經歷了所有人所經歷的過往,接受了命運給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說,想起來的時候,有時候傷心,有時候塌實,至親的人都是他送走的,當他有一天要走了,心無牽掛,沒有牽盼,這種內心的坦然,這種人性的境界,不是藝術又是什麼

《活着》讀書心得14

讀過不少餘華的作品,曾經被《在細雨中呼喊》深深折服。今日用了整整一個下午讀完了《活着》(自己很早買過這本書,被人借去未還,前天在F同學家借來了該書),卻沒有收穫預期的精彩。說實話,讀着這部公認的悲情小說,我沒流一滴眼淚,那種沉悶、略顯失真的情節,讓我在躺椅上幾度犯困,有些章節我是跳讀過去的。之所以足讀,一是出於對餘華同志的敬重,二是逼迫自己做一番思索,再寫一篇讀後感上傳博客,否則,我對它的一點點感覺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這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它借一位老農之口,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了一個家庭在二十世紀四十年月到七十年月之間所遭受的災難,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抗日戰鬥、解放戰鬥、新中國成立、xxx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等歷史背景。僕人公福貴的一生也是現代中國的演化史。

回頭浪子福貴經受了人生最大的苦痛,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等全部至親至愛的人相繼死去,他的心底其實在滴血、在哭泣,但他仍舊奇蹟般地一次次挺過來了,依舊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在風燭殘年之際,依舊歡樂地與老牛爲伴,沒有一絲的懊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困難,看不到對世道人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也是廣闊中國農夫的一個縮影,他的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和善、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很多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有幾餐溫飽與一絲憐憫。

福貴沒有由於親人的全部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歷經了那麼多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或許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活着就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只是很純粹地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這麼簡潔。而世上卻有很多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爲活着只爲了幸福,只爲了金錢,只爲了名利,只爲了愛情……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或轉變不了命運時,就輕易與世界說再見。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爲什麼活着?“活着的力氣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賜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凡。”“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着。無論生活多麼悽慘,人都要堅韌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盼望。只要活着,就是成功。

活着,爲自己,爲愛你和你愛的人。

《活着》讀書心得15

又是一本沉重的書。花了六個小時讀完了福貴曲折的一生,但我想人的一生可不是僅僅五個小時就能讀懂的。開始福貴種種惡劣的行爲真是讓我恨的咬牙切齒,看到後面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世,獨留福貴一個人在世,彷彿身上的力氣也一點點抽盡。最心疼的還是有慶和苦根,他們年紀還那麼小,放在這個時代,他倆誰還不是一個家的寶兒。看到有慶死後,福貴那句話:“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想是撒滿了鹽。”想必這鹽是撒在了福貴的心上。心疼有慶,他活着還沒穿過一雙好鞋,那麼善良、有愛的孩子,有糖懂得分享給媽媽和姐姐,爲了不把鞋子穿壞,在大冬天都能赤腳上學,我們現在穿這麼好的鞋有時都覺不暖和,可想而知有慶的.小腳丫該有多冷,沒想到他最後死去都是因爲給別人獻血……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以我現在的年齡還不足以讀懂這句話,理解的還不夠透徹。第一遍讀這本書,我的理解只浮於表面,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對這本書一讀再讀,也許那時我會改變我此時的一些想法,亦或者讀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