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把欄杆拍遍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1

我認爲中國外國各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是李清照,另一個便是瑪麗·居里。

看過小學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我認識了她——一位爲尋找“鐳”元素的美麗女科學家,但細細品味,她的美麗可不僅於此。更是在於她的偉大精神。

她可以不顧名利:當她得到很多很多具有非凡意義的獎牌時,她並沒有珍惜這些名利,而是更上一層,去探究更深奧的科學知識,當她的獎牌被她的女兒玩耍時,她並沒有斥責她的女兒,不僅如此,她還將許許多多的獎金捐出去,去捐給科研事業的法國。

她可以不顧外貌:莫泊桑說過:“女人並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她們門庭的標誌!”但居里夫人辛苦地爲尋找鐳而操勞時,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覺的被大量的`化學材料所侵蝕。當她找到“鐳”元素時,她本大大的美麗的眼睛早已凹陷身體虛弱。早已沒有了姿色,嫵媚。但她爲找到“鐳”而高興,爲人類付出而高興。

現在“鐳”依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人們不僅記住了“鐳”——略帶藍色熒光,還會自動放熱的偉大元素。更記住了“那個淡淡的生活,靜靜的思考,執着的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的駕馭規律,而永保美麗”的美麗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2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讀完《把欄杆拍遍》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語言生動,內容感人,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綠洲的奇蹟,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義。《青山不老》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那樣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時間在這如此險惡的地方植樹造林,創造了一塊綠洲,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65歲的他組織了7位老漢共同治理山溝。老伴和五位老漢的過世,他顧不得悲傷,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綠化環境到死”的堅定信念;女兒要接他去城裏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絕了,因爲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價值就是種樹。

“作爲政治家的周恩來在病牀上還批閱文件,作爲科學家的華羅庚在講臺上與世人告別;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他自己的價值。”這是作者在文中對老人的評價。我認爲周恩來和華羅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與政治家周恩來和科學家華羅庚相提並論,體現老人雖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後代的奮鬥的精神和周恩來華羅庚是一樣的。

現在,有多少人還願意耗費自己一生心血去做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動的那一天”這是一位苦守邊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說的一句話。他從24歲起,就一直守衛在邊疆,沒想到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邊、放養,每日重複如此,無法想象,這麼多年,老人是怎麼熬過來的。就這樣76歲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輩子,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草原。

他們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只是爲了讓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3

積北宋兩三百年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題記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陣悸動;但想到辛棄疾,彷彿又看到了曙光。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從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確定了他的詞除了文學氣質之外還有一種特點。

當年,人民不滿於金的侵略,辛棄疾在22歲時也便拉起一支義軍,後與耿京義軍合併。他奉勸耿京南下歸宋並親自聯絡,不想這幾天又生變故,部將叛亂,耿京被殺,他擒叛將,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餘人南下歸宋。不料世事難測,他南下歸宋之後,失去了快刀利劍,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爲歷史留下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辛棄疾願爲國棄疾,可當大權由一個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還有說話的機會?只有將諫言嚥下,將忠心深藏,登危樓,怒拍欄杆,痛拍欄杆,這時的他對朝廷仍抱有一絲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報國無望,只得哀嘆: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

辛棄疾的詞,是在時代的運動裏,磨出來的。他時而被夾在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到一邊,被迫冷靜思考。正是寄予宋幾百年動盪,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4

樑衡筆下的辛棄疾有着與衆人眼中不同的精神與性格,在他細膩的描寫中,我們能深刻的體會到樑衡獨具一格的賞析,他認爲,辛棄疾是一個剛毅的軍人,是一個愛國的政客,是一個有才華的詞人。不光是辛棄疾這個人,他的詞也在樑衡的筆墨下,更加有聲有色,就如破陣子一詞,樑衡寫到:“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瞧,他將辛棄疾的這首詞所表達的錚錚鐵骨,用簡潔深沉的筆觸從內之外的爲讀者展現。

樑衡的構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點筆觸放於辛棄疾的'“愁”,寫他應貶而愁,應國而愁,應姓而愁。其實,也不能說他應姓而愁,只能說應“辛”而愁,無數的“艱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繪製出一幅令人概嘆的畫。

辛棄疾他剛毅、辛棄疾他柔情。但說到底,他也只能說是一個由武從文,由文從政的政客兼詞人。

辛棄疾他愛國,但就是被“國”所侷限了自由,在20多年間他有37次頻繁調動,可到了最後,都是因爲他的過於盡職,導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開始無數的作詞,表現他的愁,表現他的哀,表現他的喜,表現他的憤慨,他將自己胸腔裏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憤,全部通過一支筆和一張紙,融合了千千萬萬的情感,傾注於一首詞中。

樑衡說:“辛棄疾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這句話說得着實有道理,的確,在命運的折磨下,辛棄疾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把欄杆拍遍讀後感5

這個暑假,我有幸讀了樑衡先生《把欄杆拍遍》這本書,閱讀之後,我的感觸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許多名人的內心思想和處境。

《把欄杆拍遍》是我喜愛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感覺很深奧,更是讓我迫不及待的去打開它,閱讀它。這本散文中最讓我難忘的,一篇是《覓渡、覓渡、覓何處?》,這篇文章介紹了文學家,革命家瞿秋白從轉黨爲文到從容就義的.過程。他一開始就不是舞刀弄槍的人,他不僅黃埔軍校講課,也在上海大學講過課,他的才華熠熠閃光,聽課人的擠滿禮堂,爬上窗臺,甚至連學校的老師也擠進來聽。瞿秋白與魯迅,矛盾,鄭振鐸這些現代文化史上的高峯,也是齊肩置頂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華令我對他產生了濃濃的欽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從容就義,我覺得更是不應該,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長征時藉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的,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人都安然到達陝北,活到了建國的那一天。是被王明這些左傾路線分子所殺,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細的獨白,然後就去從容就義槍決了。所以我覺得瞿秋白的就義,實在是不應該發生,共產黨又失去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死後,魯迅親自爲他編文集,裝幀和用料在當時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見,魯迅與瞿秋白之間的友誼就像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樣完美。

《把欄杆拍遍》是一本重點介紹一些歷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這本書讓我十分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