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

讀完《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震驚,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爲他在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的理念。

書中也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1。虛心;2。寬容;3。與學生同甘共;4。跟民衆學習;5。跟小孩子學習;6。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

通過讀書,使我學習到了:

1。教師和孩子是平等的,我們的教育要以幼兒爲本,有一顆寬容的心,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幼兒。

2。尊重,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孩子,教師對孩子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爲孩子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

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孩子還要學會欣賞孩子,特別是對個體幼兒、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啓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2

某日在電腦上看了《怎樣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文章,讓自己又學習了一些知識,教師一直是人們所尊崇的事業,這個職業被稱爲太陽底下最崇高的是職業。教師要懷着崇高的愛去傳授知識,要用滿腔的熱情去啓迪人生,春雨潤物般的言傳身教不僅能使孩子獲得淵博的知識,還能使幼兒擁有豐富而高尚的靈魂。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應具備對人真誠、心地善良,有愛心,要熱愛幼兒,還應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這就說明我們教師應該具備求知的精神,要學而不厭,要掌握淵博的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學以致用。幼兒教師還應具有以身作則,爲人師表的崇高品質,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

教師還要有耐心,面對不聽話的幼兒要耐心的教導他們,不能侮辱他們,這不僅會傷害幼兒感情,而且會使矛盾激化,在幼兒心中失去威信,教師的勞動是十分艱苦、複雜的,教師只有保持愉快平靜的心境,才能使幼兒產生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提高積極性,並因此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響幼兒,纔是爲人師表。還有教師教書育人應是面對全體幼兒,要對班級裏所有幼兒關心,不過在平常的教學中,我還是比較喜歡那些聽話乖的小朋友,往往忽略了那些調皮的幼兒,在這一點我想在今後工作中應該要注意。

看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想我以後一定會努力,多讀一些幼教文章。爭取做一名讓孩子開心,讓家長放心的幼兒教師!

翻開首頁映入眼簾的就是卡森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

作爲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幼兒老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去分享、感受、把握這個和孩子共同快樂的機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瞭解所處的這個世界,而好奇心正是自然科學家的基本心態,當孩子正用盡辦法去探索事物時,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便已悄悄萌芽了。有位科學教育工作者曾說:“當孩子問‘爲什麼?’時,最好的回答便是‘那你覺得爲什麼呢?’”這本書便是希望喚起成人去觀察、發現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依從孩子的好奇心,提供適當的探索環境和引導,培養孩子像自然科學家的精神和態度一樣,去學習如何發現和找尋答案。這本書也是老師最佳實用指南,清楚的提供老師在自然探究前的準備,並在不同階段的探究(開放式探究、主題探究)中,詳列出探究的核心概念、教學計劃、引導方法和延伸活動,以及討論時的引導話語。也讓老師能在符合個別孩子的發展、興趣和能力之下,如何從孩子自身的經驗,引發他們主動觀察環境;如何提供孩子好奇、發問、探索、調查、討論、反思自己觀點的機會,進而瞭解孩子如何在相互學習中建構概念,發展出科學探究的技巧和態度。此外,書末附有相關資源、表格,可供老師記錄孩子的發現和觀點,再透過這些檔案檢討和發展課程。

《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拓展了教師在教育中所扮演的傳統角色。這本綜合課程能指導教師開展以探究爲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探究爲基礎的課程,該課程是以幼兒對周圍生物世界的自然好奇心爲基礎的。從在室內養育生物和種植植物,到去室外搜尋動物和他們的棲息環境,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討論活動,教師們能學到如何爲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學到如何知道幼兒通過開放式或主體式的科學活動進行學習、學會觀察。“如果一個幼兒要維持他內在的好奇心,那麼他至少需要一個成人與他分享,和他一起快樂地、興奮地探究這個神祕的世界。”這應該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秉承的理念,同時也符合《綱要》中“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思想。幼兒對於自然有着一種天生的探索慾望:看到花草,他們總試圖觸摸;看到小動物,他們又會滿懷好奇地觀察;下雨了,他們會穿着雨具,在雨中嬉戲,找尋雨水的奧祕……我們要保護幼兒的這種好奇心,我們應該讓幼兒在好奇中觸摸自然,親近自然。

在幼兒共同探究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總會試圖搞清楚所見和所做的事情。他們開始建構有關事物的概念。這時,“小小科學家系列”讓教師擔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幼兒有關科學的遊戲和想法可以受到關注、深化和挑戰。在幼兒探究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在教室中創設一種支持和鼓勵幼兒成爲小小自然學家的環境與文化,而這種環境和文化的`特點是:尊重生命;強調調查;分享觀察的內容和觀點;檔案與記錄;關注真實的生物。其中首要的“尊重生命”,讓我特有感悟。回想到,自己在平時的自然角管理或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常常就會忽視,甚至迴避這一問題。小蝌蚪死了,老師也不向幼兒說什麼就把它處理掉,當他們發現小蝌蚪不見了時,來問老師,老師就會用一些非常理的話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將會使幼兒形成了無視周圍生物的意識。通過這次的閱讀學習,我會更新自己的認識,反省自己教育中的不良問題,用全新的“自己”去帶動幼兒、帶動周圍的成人,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爲與我一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生命負責。

另外,我還充分體會到“家庭參與”的重要性,《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展示的教學案例都將家長納入到活動的參與者中,這也能進步激發幼兒觸摸自然的興趣。我們不要總以爲幼兒年齡小,不懂事,其實有時候他們腦中能閃現出成人都沒有的靈感,尊重幼兒,讓他們充分觸摸自然,或許未來的自然學家就會在他們之中產生。這不僅僅是《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一書所給予我的認識,更是應在今後的幼兒教育中貫穿始終的一種理念。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3

怎樣做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這個問題很廣泛,我覺得無論任何一個人都沒自信說自己是一個很專業的幼兒教師,我們唯有往專業那一方面靠近,而不會真正的做到專業。近期通過學習《做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瞭解了一些作爲教師的專業性和技巧性問題,對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幫助。

《做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這本書裏的一個個的問題,一個個的案例,一個個分析都是從教師教育上發生的實例,掌握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每個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書中提到了一句話:“要讀懂孩子這本書。”孩子是一本讀不懂的書,但可以慢慢地去解讀。我們要做到的是,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讓兒童快樂地玩。同時,書中也介紹了專家的一些經驗,以及以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對我們以後的教育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書中談到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都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摸索出來的。以往的一日活動中存在着“六多”現象,即集體活動多於自由活動,教學活動多於遊戲活動,室內活動多於戶外活動,等待時間多,控制時間多,班級人數多。聯繫自己的教學,雖然今時不同往日,幼兒教育更多體現的是以幼兒爲本,更具科學性,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我在教育活動中,因急於求成,或多或少的干預了孩子們的自由學習,有時自己說的多,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忽視了他們的接受能力。特級教師閔傳華提出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理念,我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教師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不能像牽馬一樣,牽着孩子走,教師應該是在後面推孩子的人。這樣教師就能夠更多的去幫助兒童,也才能給兒童創造更多的學習空間。

本書前半部分講述到遊戲、幼兒、老師的關係。這部分我的印象極爲深刻。書中提到,現在流行一句話,不叫“兒童遊戲”,叫“遊戲兒童”。兒童遊戲其實很簡單,但是在我們當今老師安排的任務之下,遊戲對幼兒來說又是枯燥無味的。

說到了遊戲,我們不得不提到區角遊戲。區角遊戲時,我們總會先給幼兒講解玩法,在玩耍的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需依據我們預設好的“軌道”往下進行。忘記了孩子們喜歡玩什麼,能玩什麼,最適合他的玩具是什麼。你怎麼知道小孩喜歡玩這個,不喜歡玩那個?你知道小孩在玩的時候他到底把這個東西想象成什麼?你只能事後來解釋,來解讀,沒有辦法事先預設。遊戲是不可能預設的,遊戲也是不可能按照你的想法來規範的。這才叫做遊戲。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他們獲得最大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孩子想做真正的遊戲,老師就要提供給他機會,不要去幹擾孩子游戲,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遊戲也是幼兒最爲喜歡,最能夠接受的一種方式。可見遊戲在幼兒發展與教育領域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人們十分重視教育觀、遊戲觀點轉變,並且更加重視發揮遊戲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中的獨特教育作用。這是我讀這本書前半部分最深刻的感悟。

“一切爲了兒童”既熟悉又陌生,這不僅是書中南京鼓樓幼兒園的校訓,同時,也是我們幼兒園的宗旨、目標。當我繼續往下讀,細細品味鼓樓幼兒園的校訓時,我又發現了“爲了兒童的發展,爲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這句話讓我陷入了沉思。

首先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做一名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會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學會欣賞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各自的閃光點。幼兒老師的

工作是繁瑣的,責任是重大的。幼兒教師應具備積極向上,健康,快樂的`工作心態,永遠保持一顆童心。因爲工作,接觸的都是沒有閱歷的孩子,可笑的想法,異想天開的做法,有時會很出人意外。所以保持一顆童心,可以不會扼殺他們的豐富想象力。比如,幼兒畫,既色彩絢麗,又怪異縱橫,那麼,老師在指導的時候,不僅不能糾正孩子正確的事物形象,反而更應該鼓勵孩子去繼續完成自己的畫作。讓孩子有一個足夠寬廣的想象空間,不至於過早的被限制住思想。

一個教師不管她唱得有多好,彈得有多棒,也不管她的課上的有多創新,如果沒有很好的師幼關係作基礎,課堂上沒有師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麼,她的教育也是失敗的,只不過是一個人的表演罷了。什麼纔是好的課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一切以幼兒的發展爲出發點,時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顆童心與孩子交流,傾聽他們的聲音,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說他們聽得懂的話,把教育融進遊戲和生活之中,還給他們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快樂中健康的成長。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的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師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瞭解兒童生理、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再進行教育,靈活的教育個體,促使我們教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向專業化方向成長!霍姆林斯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在談話”。我讀了《做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這本書,它猶如一位老師,告訴我做人的準則,開闊我的視野,豐富我的知識。而且這本書凝聚了專家,園長們的教育智慧,也包含着所有參與人員的辛勤付出,使我受益匪淺。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與幼兒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這是作爲一個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愛心”是一個教師的首要具備條件!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習的關鍵。親子閱讀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重要途徑,可以使家長和孩子很好地溝通和交流,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提高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是一起享受親情、分享快樂的過程。所以我們都比較重視和孩子一起閱讀,下面是我的一些點滴心得與大家分享。

首先是選書。我家的書都是帶孩子一起去選的。我覺得既要尊重孩子的心裏特點,選一些她趕興趣的,如印刷美觀,篇幅短小、通俗,內容有趣的圖畫;又要有一定的價值,情節發展要符合孩子的想象和思維。我家貝貝喜歡的書有《可愛的動物》、《神奇的植物》、《變、變、變》、《絢麗的大自然》、《艾瑪叢書》、《三隻小豬》、《三字經》、《童話故事》等等。

其次是讀。圖書繪本的畫面很細膩、豐富,畫面間一般有過度和銜接,不要錯過細節,要注意把畫面看全。我們大部分是先讓孩子自己看一遍,鼓勵她把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然後再講給她聽,一邊講一邊一起翻閱圖書。最後以遊戲的方式提問,讓孩子在填空遊戲中回憶故事情節,加深對內容瞭解和語言文字的印象(有趣、好聽的詞語鼓勵她多說一說)。答對就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激發、培養他的潛能和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但也不能讓讀書成爲死任務,只要她願意看,我們就很高興陪她一起,不能刻意地要求她學裏面的字,記清所有的內容。在興趣的基礎上更能把書讀到心裏去。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4

新學期,我校組織教師學習了《幼園工作規程》。通過學習,我對綱要、規程的一些內容進行了分析,這使我有了新的認識。

在幼兒園工作十年了,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在教孩子方面也挺得心應手的,在實踐中也積累了一點經驗,但理論的支撐點在哪?《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理論知識是平時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制定、內容選擇等的支撐點,學習綱要知識,能使自己做到心中有數,不再迷茫,對於教育所遵循的發展方向,所要制定的教育目標等都有據可依。

《工作規程》中還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全面的、啓蒙的,五大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要以遊戲爲基本活動,保教並重,來開展幼兒教育工作。

作爲教師,我們要很好的把握教育教學方向、目標、內容,做到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發麪全面發展,就應該深入學習幼兒園綱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素質,在不斷學習中建立現代化教育觀念,在不斷學習中不斷學會創新,在不斷學習中提高業務水平,在不斷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爲幼兒有個性的發展而努力!

例如:在一個數學活動中,有些孩子能快而準地回答問題,但有些孩子卻答不上,教師很可能第一個反應是:你怎麼這樣笨,誰誰誰比你強多了!這就違背了——用客觀的眼光看問題了,凡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他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以縱向的方式看待幼兒的發展。在教育活動的實施中,最關鍵的要素是人,教師是教育孩子的關鍵,因此:作爲教師更應該深入學習《綱要》內容,觀察瞭解幼兒,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

最後,我認爲教書育人關鍵的是教師的素質,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現代化的幼兒教育觀,所以,我更應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的觀摩,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行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5

一看到封面上的四個“蟲”字連在一起,就覺得這本書充滿了童趣、可愛。翻開這個讀本的內容一頁一頁往下看時,就會覺得像一首清新、自然的小品,每一頁圖畫與圖畫就像是一幅慢慢展開的分格漫畫,先是由蟲蟲—蝴蝶—青蛙—魚兒—小朋友,陸續出場的角色將故事一波一波地推進,而且圖畫中也體現的由部分到整體的順序。

其次文本的兒歌也是採取了循環的形式,每一句的末尾和下一句的開頭呼應,非常有利於幼兒進行預測,文字琅琅上口,節奏感強,很適合幼兒朗讀。

在知識經驗方面,讀本還展現了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徵和和諧的生活情景,還用了“爬”、“飛”、“跳”、“遊”、“跑”多個動詞描繪了小動物的活動方式。

再次遊戲的趣味性也很強。例如:可以準備一些頭飾,將幼兒分成幾組,讓他們分別當“蟲蟲”、“蝴蝶”、“青蛙”、“魚兒”、“小朋友”等小動物,然後讓幼兒邊念兒歌邊學各種動物的運動方式,不但使幼兒可以很快掌握兒歌,還可以鞏固“爬”、“飛”、“跳”、“遊”、“跑”多個動詞。也可以準備“蟲蟲”、“蝴蝶”、“青蛙”、“魚兒”和“爬”、“飛”、“跳”、“遊”的字卡,請幼兒匹配,說說除了以上的幾種動物外,還有那些小動物也會“爬”、“飛”、“跳”、“遊”?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讀本,相信除了我們孩子們也會很喜歡它。

成長經歷中反覆比較,得出若干切合實際的規律性認識,並提出了“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三句話,這是有利於孩子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教育方法,這些是都是極其可貴的。她又能理解年輕媽媽的心情,以過來人的身份,向她們點明孩子成長中的“祕密”。這時的她不僅是孩子們的“知心姐姐”,也是媽媽們的知心姐姐。

人的素質實際上將決定我們民族的命運,每一個社會成員幾乎都是在家庭中誕生的,從家庭中獲得生命,在家庭的環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他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養。人的性格、意志、品質、情操以及生活習慣的形成,莫不與家庭有最密切的關係。

家庭教育,這是整個民族的事業,是千家萬戶的事業,同時又是一家一戶的事業。每一個做父親、母親的',都只能分散地,根據自己的認識和意願,採取自己認爲合適的方法去教育和影響他們的子女。他們不可能“學養子而後嫁”。面對一個新的生命,缺乏經驗的年經父母難免要手忙腳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條件的變化,經濟體制的轉變,對外交往的擴大,又把一大堆新問題放在每個家庭面前。家長的心態,子女所受到的社會影響,都不是人們始料所及的。隨着人們對子女期望值的上升,投入的增加,事與願違的情況好像也更多了。這是家長的苦惱。他們有理由要求得到更多的幫助。

貫穿在這本書中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孩子是人,是獨立的人,他要自己長大,也只能自己長大,並且將投入社會中創造自己的事業。大人們應當愛孩子,鼓勵他們,實際上也代替不了。孩子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樣,強要用大人的想法套到孩子的頭上去,代他們下決心,逼他們按自己的意志去做,難免格格不入。

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等於溺愛,而是對孩子的信任,應細心地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加以扶持,表揚,並且克服那些消極的因素。這些積極因素不一定同大人頭腦裏的框框完全一致,或者因其幼稚、細小而被大人所忽視,從而受到不應有的壓抑和挫傷。

人們往往把教育狹義地理解爲教育。其實,教育並不止是講道理,設規範,更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耳提面命。家庭教育尤其是滲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老舍說過,他母親對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6

我讀的的書目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環節的組織策略》——追尋生活化的幼兒教育。這本書是山東省淄博市實驗幼兒園教師的研究成果,該園教師長期以來堅持研究幼兒園生活環節教育,將幼兒園各生活環節作爲重要的課程內容,將幼兒的全面發展教育落實到各生活環節之中。她們將如何組織幼兒來園、飲水、盥洗、進餐、午睡、如廁、運動及離園等環節作爲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實踐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也鞏固了教師們關注幼兒生活環節的觀念。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通常可劃分爲九個環節,即入園環節、盥洗環節、進餐點環節、喝水環節、如廁環節、自由活動環節、午睡環節、離園環節及集體教育活動環節。在這九個環節當中,除集體教育環節之外,其餘的八個環節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統稱爲生活環節。生活環節對幼兒的成長髮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由其本身的特點(基礎性、獨特性、真實性及多發性)所決定的。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幼兒園集體教育活動一直備受大家的關注和重視,廣大幼教工作者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集體教育活動的理論、方法及策略等方面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索。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八個生活環節的組織、實施和教育關注卻普遍存在“關注少、包辦多、高控制”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及教育。”他主張: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書中縱觀幼兒園的八個生活環節在組織、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發現:各生活環節中蘊含的教育契機和教育價值不同程度的流逝了;豐富的生活教育資源在長期的閒置;推動幼兒生命成長的最基礎、最強大的動力在減弱甚至擱淺。因此,這本書將每個生活環節中潛在的、獨特的教育價值開發、提煉出來,形成一套系統的生活環節課程,爲我們剛剛走上幼教工作崗位的新教師提供可資借鑑的行動依據和籃本,從而有效的改善多年來幼兒園忽視生活環節教育的現狀,避免今後的教育缺失,真正使生活環節成爲全面增強幼兒生活能力、促進幼兒生命成長的教育環節。

本書共分八章,入園、盥洗、進餐、如廁、喝水、戶外自由活動、午睡及離園等每個生活環節各爲獨立的一章。每章又分爲兩節,第一節從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出發,兼顧當前的教育現狀及幼兒未來的發展遠景,將幼兒在每個環節中的理想活動狀態進行全面詳實的定位,對教師在每個環節中的指導要點提出了具體、詳盡的要求,使教師能夠在全面把握每個環節課程價值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指導;

第二節則針對當前幼兒園在生活環節組織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和解讀,提出了系統、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具體包括:

1 、觀察現場,診斷問題。

2 、凝練核心,預設目標體系。根據問題診斷的結果,書中對每個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用八個關鍵詞把八個生活環節的核心價值進行了高度凝練,集中體現了本書對生活環節教育價值的追求和定位。這八個關鍵詞分別是:“入園好時光”中的“好”;“趣味來盥洗”中的“趣味”;“溫馨進餐點”中的“溫馨”;“輕鬆如廁去”中的“輕鬆”;“科學來喝水”中的“科學”;“活動懂自護”中的“懂”;“甜蜜午睡時”中的“甜蜜”;“幸福離園曲”中的“幸福”。根據這八個關鍵詞定位,我們進一步預設了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目標體系,突出了“點目標、操作性、層次性、準確性”四個預設要點,保證了目標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3 、教育活動以“短、小”見長,學習與活動同步進行。陶行知指出:“教學不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學。”根據目標體系中大量設置的“點目標”,書中在每個環節中設計了時間短、易操作、數量衆多的“小活動”,這些“小活動”伴隨着幼兒的實際活動進行。活動開始,學習也隨之開始;活動結束,學習也隨之結束。幼兒在這種親力親爲、點點積累中不斷收穫真實的成長經驗,真正實現了在活動過程中收穫體驗的目的。由於這些小活動數量較多,目標指向有所差異,書中就把有共同目標指向的幾個或多個“小活動”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活動羣”,用“活動羣”共同完成每個環節的教育目標。比如:在中班入園環節,書中設計了“甜蜜的問候”、“快樂小值日”、“情緒大轉盤”三個“活動羣”,每個活動羣下都設計了數量不等的小活動,然後用三個“活動羣”的目標共同完成入園環節的總目標。對於難度較大,用時較長的目標,書中還採用了集體教學、音樂劇、童話劇等多種方式加以完成。

4 、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有效對應。陶行知提出:“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在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對應學習中,書中始終突出了幼兒“做”的主體地位。

第一,說做一體學技能。書中提到研究發現:幼兒生活能力的.低下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的:一是生活技能的欠缺,二是動作的不精確。因此,書中就把多項生活技能性動作進行了分解,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加以形象地描述,按照動作的先後順序編成簡潔有趣的兒歌,引導幼兒邊說邊做,讓他們在語言與動作的對應學習中,熟練並精確掌握多項生活技能。此外,書中還把創編的兒歌配上幼兒實際活動的照片,製作成“生活小書”,把它們投放在小書櫥、活動區、寢室等區域供幼兒自由閱讀,隨時給予幼兒直觀的提示。這樣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語言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發展。

第二,“暗示——引導”養規則。我們知道,學習和遵守集體規則、社會規則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進程。書中利用標記、符號,巧妙地將抽象的規則直觀化、操作化,恰當地呈現在孩子最需要的場所,提供一種行爲的暗示和引導,不斷促進幼兒良好行爲習慣的發生和養成。比如:在水龍頭上設置一條綵線、在地板上畫上圓圈,在配餐桌上放置不同顏色的小盆,在書架和書的封面上貼上相同的標記。此外,幼兒還自己商討制定了身體信號燈、最佳喝水時機、文明進餐公約及戶外活動的規則。通過這種對應學習,每個幼兒至少獲得三方面的收穫:愉快的生活離不開秩序與規則;作爲集體中的一員,遵守規則是必要的;只要大家都遵守秩序與規則,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有序,更加美好。

第三,思辨一體明是非。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幼兒之間的碰撞和矛盾會時有發生。而這些碰撞和矛盾的背後,往往隱含着極其寶貴的課程資源。書中通過思辨的方法,及時引發幼兒對問題的思考、討論和選擇,從而促進他們情感、態度、理解、價值觀等高級心理素質的發展。比如“舉手表決”活動,通過“怎麼舉手才能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呢”這一問題,引導幼兒思考、碰撞得出舉手表決的正確做法。本書中,還運用思辨一體的學習方法開展了“睡前小討論、運動後果預測,制定如廁常規和文明進餐公約“等活動,都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淄博市實驗幼兒園的課題研究給我們的啓示是:幼兒教育必須堅持《綱要》精神,必須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必須切實關注兒童的生命發展;幼兒園的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從幼兒園的現實問題出發,本着解決問題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踏踏實實,日復一日,不斷觀察和分析,勇於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幼兒園的課程才能真正爲提升幼兒園的教育質量服務,爲提升教師的專業水準服務。

像我這種職初教師,各環節的組織與過渡一直或多或少存在着疑惑。本書爲我們新入>職教師提供了許多經驗和問題的解決方法,使我受益良多。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7

今日看了《你很異常》這篇文章,我在想,什麼才叫異常呢?異常的定義是怎樣樣的呢?我異常嗎?班上的孩子,他們誰是異常的呢?聰明漂亮的叫異常,還是聰明有才的叫異常?走在下班的路上我不斷的在尋找這個所謂的“異常”。作爲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對的是一羣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我能對誰有“異常”嗎?當我以一個教育者的身份應對班中的三十幾位孩子時,她(他)們在我面前都是那麼異常的`、獨一無二的、是我要用愛心呵護的。

如果我對這個“異常”太過於注重,後果會是怎樣樣的,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會在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就受到打擊,這是多麼的殘忍。而這個“異常”意味着,教師對漂亮的幼兒、聰明的幼兒、讓人看的順眼的幼兒貼金星星,而對剩下的那些幼兒貼灰星星。沒有了公平,沒有了平等,對偶爾做錯事,偶爾調皮的孩子給了一個否定,沒有了翻身的機會,這樣的教育還有意義嗎?同樣很多家長,爲了在教師地方給自我的孩子搞一個“異常”千方百計的去討好教師、取悅教師,期望教師給自家的寶貝多點的“異常”,這樣的行爲有意義嗎?

教師是教育者,處的就是教育,平等公平嚴格的對孩子,是對孩子負責,家長還要什麼異常呢?我們也期望家長們更不要用“異常”看每一位教師,因爲每一位教師都有自我的特長,自我的個性,那是獨一無二的,相信我們能給寶寶最好的最美的。我只想說:寶貝們,無論你是美是醜,聰明還是笨笨,你都是異常的,不需要任何理由、任何條件。

這個異常無意的讓我感到社會上存在的太多的有色眼鏡,也就是書裏說的“異常”。就因爲有這個異常,讓很多和睦離我們遠去,讓許多人開始逃避,失去信心。不管是對待孩子還是成人都要堅持一視同仁態度,保護好孩子的幼小的心靈,保護好成人的自尊。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拋去別人會怎樣看的顧慮、拋去世俗的標準,那些來自別人給出的記號有什麼意義嗎?你就是你,做你自我就好。即使你再普通,你也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寶貝,如果你夠自信,如果你夠堅強,那麼別人給你貼灰點也好,星星也罷,都不能左右得到你。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跟行爲變得隨波逐流是十分可悲的,俗話說“知人者智,自知則明”說明正確的,客觀的看待自我是一門藝術,不要被俗世的態度摧毀自我的價值。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8

前言:幼兒園四月“書香校園”活動在園內、班級進行好書漂流活動。這活動的熱朝感染了我們每個人,我兒子已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每學期老師都推薦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讀本。我也會跟着閱讀,讀起來還是很有童趣的,例如《你會找到聰明泉》、《爸爸、媽媽、我和她》等,但其中的《海倫·凱勒》這本書給我感受最深,它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從中受到了許多教益。

這本書記述了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海倫一歲半因病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並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的教育、幫助下,她戰勝了病殘,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聽話”,並掌握了五種文字;24歲時,她把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女子學院。此後,她把畢生精力投入爲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中,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的讚揚和高等院校的嘉獎。一個盲聾人能取得這麼的成就,是何等令人驚呀!如果海倫屈服於不幸的命運,那麼她將成爲一個可憐而又愚昧無知的寄生者,然而她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她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併爲人類作出了貢獻,成爲一個知識廣博、令人敬佩的人。

海倫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給以人們極大的鼓舞,使那些虛度光陰的人萬分悔恨。我讀了這本書,常常問自己:海倫不屈不饒的一生,給以那些殘疾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力量,難道對於我們這些健康的人就沒有啓示嗎?不,不是的。記得海倫曾經提過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麼,你今天要看看什麼?這使我感到:我們這些健康的人,不能遲疑,不能虛度年華,應該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幸福的生活。

我看完書後,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能不能取的成就。不在於條件的好壞,而在有沒有奮鬥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以條件差呀、困難多呀作爲沒有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海倫相比,這些困難是多麼微不足道呀!一個人只要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就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主宰自己的命運,海倫不就是這樣的榜樣嗎?

這些日子,我常常深思一個問題:人應該如何對待人生,人生的價值何在?我覺得海倫·凱勒那光輝的一生,爲我們作出了圓滿的回答,她的生活道路就是我們應該走的路。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9

近一個星期以來,我正在讀《做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裏的"幼兒園本研修"部分,這部分內容使我瞭解到爲進一步發展幼兒教育事業,我們國家進行多次幼教改革,所有這些努力使我們對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幼兒教育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同時也進一步掌握了教育規律,對教師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知道要做好一個好老師,好班主任,應該做到"三心二意"。所謂"三心二意",是指愛心、信心、恆心這"三心",真情實意、深情厚誼這"二意",能做到三心二意的老師一定是熱愛孩子,善於研究孩子、會呵護孩子心靈、受孩子喜歡的好老師。

書中談到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諸方面的問題都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摸索出來的,以往的一日活動中存在着六多現象,即集體活動多於自由活動,教學活動多於遊戲活動,室內活動多於戶外活動,等待時間多,控制時間多,班級人數多。聯繫自己的教學,雖然僅是不同往日,幼兒教育更多體現的是以幼兒爲本,更具科學性,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在教育活動中,因急於求成,過多的干預了孩子的自由學習。老師講的過多,限制了孩子思維的發展。讓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的空間。生活教育中有時缺乏耐心,不是去教孩子做,而是過多的'幫孩子做,導致孩子們的自理能力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一個教師不管他唱的有多好,彈得有多棒,也不管他的課上的有多創新,如果沒有很好的師幼關係作基礎,課堂上沒有師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麼,他的教育也是失敗的,只不過是一個人的表演罷了。什麼纔是好的課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一切以幼兒的發展爲出發點,時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顆童心與孩子交流,傾

聽他們的聲音,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說他們聽的懂得話,把教育融進遊戲盒生活之中,還給他們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快樂中健康的成長。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得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師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瞭解孩子生理、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再進行教育,靈活的教育個體,促使我們教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多的學習,不斷的向專業方向發展。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0

”可見,作爲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爲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潛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務必以促進幼兒發展爲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資料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序爲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就應把着眼點放在幼兒這天明白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就應着重思考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潛力,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好處。要求選取貼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資料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衆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着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己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爲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

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爲基本形式,其本質是透過調動幼兒用心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用心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構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讀後感:一節成功的活動設計,不僅僅能教會幼兒許多本領,對我們老師也是一種成功,那麼如何設計一節優質的教學活動是我們老師值得思考的,在我們選取一節活動時,選材很重要,同時也需要教者有過硬的教學潛力

回顧自己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說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期望他們安靜。但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說的、想做的*卻更強烈。因爲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爲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閱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爲教室的主人。

作爲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爲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就應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己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纔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爲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1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爲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爲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期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本事、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爲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資料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序爲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當把着眼點放在幼兒今日明白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應當着重研究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本事,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貼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資料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衆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着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我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爲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

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爲基本形式,其本質是經過調動幼兒進取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進取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構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2

在《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中提到:“對幼兒園老師而言,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的質量,顯得尤爲重要。幼兒教師除了在每天上學、放學的過程中與家長面對面溝通、進行家訪等方式之外,還可以努力思考,建立多種渠道,採用多種方法與幼兒家長溝通。”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會去孩子的家中進行家訪,以家訪的形式面對面的與家長進行交流,這種形式受到家長們的歡迎,作爲老師也能在家訪的過程更多的全面的瞭解孩子。但我們的家長由於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來幼兒園裏,接送的大部分都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更別說走進學校、走進課堂,瞭解老師的教育工作,體會幼兒園的教育活動的重要性了。雖然我們幼兒園在學期中也會組織一些親子開放活動,但家長對幼兒園平時的常態教學活動卻知之甚少。

爲了促進家園之間的理解、溝通,我們曾經開展過“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走進課堂”的親子系列活動,該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積極響應,有很多家長都表示願意走進幼兒園,嘗試着做一回老師體驗幼兒園的教學工作:記得我們有一位在銀行工作的媽媽,她準備了一些錢幣給孩子上了一堂“認識人民幣”的數學活動,一開始上課孩子的積極性非常高漲,特別是她的孩子更是非常開心和自豪,但後來由於都是以講解和示範爲主,孩子們開始蠢蠢欲動起來,讓這位媽媽無法掌控,活動結束後她對我說:“周老師!你們上課時怎麼能讓孩子注意力一直集中的,我在課上真是沒有辦法,你們可真不簡單啊……”還有一位是在環保局工作的媽媽,準備了一些環境污染的圖片,給孩子們上了一節環保課;還有是警察爸爸,給孩子上了認識“安全標記”的.活動……這些家長通過走進幼兒園,“客串”一回老師,他們更加了解了幼兒園的工作,也體會了老師工作的不易,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加的支持和理解了,而我們也在此類活動中受到更多的啓發。因此,利用家長的豐富資源,讓更多的家長走進課堂,架起家園溝通的橋樑,受益的是我們的孩子。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3

閒暇之餘,讀了意大利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它揭開了兒童成長的奧祕。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揭示了成年人對兒童心理髮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兒童發育中有一個“敏感期”的觀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最生動的著作。

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之前,我們並不太在意,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有了新的感受。大人都自以爲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會去考慮兒童的感受,這樣就會違背兒童的心理願望。年幼的初生兒將用啼哭來表示想法,稍大點的幼兒園小朋友就會大膽說出來,到了小學階段的兒童,甚至會產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們要根據兒童天生具有秩序感這一點原則,多考慮兒童的感受。特別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爲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爲多做自我反省。

書裏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成人往往將一切事務全部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該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爲自己不願等待,不斷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沒有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羣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曾經看到帶着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我覺得成人真的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了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在以後的工作中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孩子,讓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4

在園長的推薦下,我用心的讀完了這本書,本書作者李躍兒認爲教育和愛育最大的差別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

“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跳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兩種,他們調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那麼究竟怎樣纔不拿走孩子的幸福。其實老師或家長都不是有意去孩子的,只能說我們還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李躍兒的書裏處處寫着真實的例子,幼兒被成人教育不當培養出來的.孩子是讓人覺得可悲的。孩子本來像花朵一樣的美好,應該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望子成龍”的心態讓孩子們承受心靈扭曲的各種苦惱。

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和感觸就如書中寫到的: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活在敵意中,就學會競爭,花在恐懼中,就學會憂慮;活在憐憫中,就學會自責,活在諷刺中,就學會害羞;活在嫉妒中,就學會嫉妒,活在恥辱中就學會負罪感,那麼活在鼓勵中,就學會自信,活在表揚中,就學會感激,活在接受,就學會了愛,活在認可中,就學會自愛;活在承認中,就學會了有目標,活在分享中,就學會感慨,活在誠實中和正直中就學會真理和公正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是說你受到的教育不同會影響你一生。

愛不是教育的全部二十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少了愛何談教育,智慧的愛能使孩子富於理智,愚昧的愛只能毀滅孩子,慈愛是智慧之愛,溺愛是愚昧之愛。我們對孩子,不能以成人的觀點去衡量孩子的行爲,我們要給孩子適度的空間,讓孩子在屬於他們的空間內自由遨遊,無拘無束地快樂成長。

作爲老師應該更多讀有關於“教育幼兒的書”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幼兒園讀書心得體會15

《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讀這本書,看一眼題目我就喜歡上了,因爲這和我最近悟得的道理是相同的,再看了序,覺得有許多想法不謀而合的,一路讀來親切而感動,所以迫不及待要讀完,再推薦給周圍的人。培養孩子自信、溝通以及跟別人相處的潛力,纔是最重要的。

“家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有人在這兒得到愛,有些人卻得到傷害。父母們給孩子愛的時候,就應想想,你給孩子的是控制、傷害,還是真正無怨無悔的愛?愛,是慢慢‘養’出來的……”黑家培養孩子的方式真的很令人吃驚,但是冷靜下來也令人佩服。

讀到其中描述黑立國時最令我感嘆,看看他做的那些事,哪裏僅僅是調皮搗蛋就可形容的啊,簡直不可思議,簡直就是品質低下,就算是父母能容忍,但內心也必定會對這個孩子憂心忡忡,從而可能就會處處留意翼翼地另眼看待。把鞭炮丟進草堆、想把火柴丟進汽車的汽油裏(好險沒有釀成大禍),扮演怪盜,在賣場“偷”手套……哪樣事情不值得引起父母情緒上驚天動地的反應,但是父母卻並沒有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若是我們平常人必須會覺得這個孩子思想有問題,道德品質差之類的,你看故意搗亂、搞破壞,還想着“偷”東西,這不是有問題嗎?但是誰能想到其實這樣的孩子仍然是十分有愛心的,在大人眼裏孩子的那些錯誤,其實並非是大人心裏想的那樣壞透到極點,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還有很多的可塑性的。

就像立國自我所說:“當我們做錯事時,其實自我心裏不是不明白,但是若是遇到有人用訓斥的方式來責備我們,那隻會激發我們的防衛心理,我們反而死不認錯。”“一個孩子一生的環境,每個人對待他的方式就是這個小孩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世界是充滿完美還是充滿仇恨與懷疑,都是透過和周遭環境互動得來,從這個角度看,父母跟子女的很多互動,老師和孩子的許多互動,都不能那個太低估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有就是立琍,愛追潮流,青春期化妝,交各式男友,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媽媽在屢次勸說無效之後,便乾脆主動帶孩子到醫藥商店去買藥妝給孩子化妝,因爲既然她喜歡這樣就尊重她的選取,與其隨她瞎用化妝品損害皮膚,乾脆母親主動指導購買不至於對皮膚傷害大的化妝品。無法想象父母能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我真的好震撼。

青春期的孩子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很容易就會走極端,做父母的必須要把握好度。此刻我們很多老_母常常抱怨孩子沒有職責心,責怪孩子,此刻我最後明白,不是孩子沒有職責心,而是父母老師剝奪了孩子職責心的擔當意識,什麼事情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什麼事情都務必按長者的意思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了自主的權利,誰還能擔當?孩子被要求不能夠嘗試,不能夠犯錯,沒有這些寶貴的經歷,誰又懂得去擔當?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多錯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是他們該去經歷的成長。其實職責心和擔當意識就是被家長們剝奪了。“期望孩子長大後擁有一個自由的靈魂,那麼就要放下很多世俗的標準。期望孩子未來有職責感,對自我的行爲負責的話,那麼我們務必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並有機會爲自我的決定負責。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十分重要,也因爲有父母的信任,他們會更誠實而負職責。”

都說“美國的教育就像是在挖礦,把孩子切、割、磨變成一個寶石,就像許多拿到諾貝爾獎的傑出學者一樣。而歐洲的教育就像種花,教育人員做的是澆水、加肥料,讓種子變成它本來的樣貌,無論是玫瑰、康乃馨、山茶花,他們都會細心呵護,讓每一株花朵都有自我獨特的模樣。臺灣的教育是塑料工廠裏頭的射出成型,要求個個一模一樣。”聽了這些生動的比喻之後,我不禁想起我們身邊的教育呢?我們屬於哪一類教育?

我感覺我們是個_走捷徑的教育,爲分數急,爲一切想追尋的結果着急,而失去慢慢等待,慢慢享受過程的耐心和體驗。這天早晨晨會課時,我還對小孩兒講,生命就是享受過程的一次體驗的旅程,否則誰的目標都一樣——死亡之旅,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一心只盯着分數,從小學開始就完全盯着分數看,完全不顧孩子熱情興趣愛好,即便是學個興趣班那也很明確地功利性,孩子所有的生活就只有分數、作業、學習、培訓班,這也是爲什麼孩子一旦離開了校園就沒有人再願意碰書本的緣故了,因爲從小對書本的熱情已經被消磨殆盡了。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隻注重灌輸結果的教育,完全沒有任何的沉澱,關鍵是隻要把結果告訴孩子就好了,孩子呢,掌握了這一結果也就萬事大吉了,所有在學校的學習對今後人生路幾乎很少有作用,這也就是爲什麼越來越多的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的讀書方式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目標和觀念出了問題。很多人都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卻不明白分數真的不重要在什麼地方,而且有時候也是飄搖不定,嘴上大喊分數不重要,但是手上踐行的.卻是分數之上的實際。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不要分數,不要學習,不要那些興趣培訓,而是在這一切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地體驗過程,慢慢地培養引導性格和態度,慢慢地獲得情感的體驗,在收穫結果的同時,過程中的那些生命的體驗和成長比結果更重要,這就是我們本末倒置或是方式方法錯誤的根源,並非我們不要那個結果或是那個分數,而是我們會有更好的方式更慢的態度來收穫那個結果。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並不代表放任孩子,而是能夠給孩子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長,找到的自我。如此,家,就是孩子生命力的來源,家才能爲孩子的人生加分。孩子在長大過程中有許多變量和條件,沒有一個道理放諸四海而皆準。慢養,能夠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能夠發現的自我。

這幾年,我此刻一向覺得孩子的成長就是就應不斷地犯錯,一向不犯錯的孩子真的值得人擔心,犯錯的孩子說明他正視自我的內心,有個性,犯錯不可多得的人生經歷,更是難得的成長經驗。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我們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但是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狀態,有可能連潛意識的觀點都沒能改正過來,更不要說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了。但是我覺得自我有一點進步的就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的鏡子——孩子身上的每一個我認爲比較重要的習慣問題,我都拿來照照自我,這些問題從我身上而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