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推薦】三國演義讀後感

【推薦】三國演義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1

今年暑假,我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經常想:《三國演義》裏,到底誰是英雄?
  曹操是英雄嗎?爸爸說他有雄才大略,善於打仗,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爸爸常把他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掛在嘴邊,說他是個大詩人。可我覺得曹操不是好人。曹操詭計多端,不講義氣。一次,曹操去他朋友家避難,聽見門外傳來“嚓嚓”的磨刀聲,就以爲朋友的家人要殺他,他便衝出門把朋友的家人全殺了,直到看見牆角捆着一頭豬,他才知道他們是要磨刀殺豬。後來,他見朋友回來了,怕朋友發現自己的所爲,他把朋友也殺了。曹操常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大家說,曹操壞不壞?
  周瑜心胸狹窄,幾次要害諸葛亮。孫權今天和劉備要好,明天又聯合曹操打劉備,“桃園結義”的三兄弟都死在他手下……
  媽媽說:“那關羽呢?”我想了想說:“關羽在無奈的情況下降了曹操,但曹操給他的金銀綢緞他全不接受,最後他還離開曹操,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去尋找他的大哥。關羽真算得上是英雄好漢!”
  再想想諸葛亮,他知恩圖報,鞠躬盡瘁,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震八方,“真乃神人也”。所以,諸葛亮也是個大英雄。
  其實,在《三國演義》裏的英雄不止關羽和諸葛亮,但是,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衡量,我認爲《三國演義》裏的傑出英雄也只有關羽和諸葛亮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他爲劉備出謀劃策,之後,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10天趕製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立下軍令狀,周瑜告訴魯肅說,他要故意遲延造箭,好定諸葛亮的罪。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要有30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魯肅答應.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齊上江上取箭,這時江上霧大,天還沒亮,這時諸葛亮把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擂鼓吶喊,曹操看不見虛實,不敢輕易出動,只好射箭,就這樣,不一會兒諸葛亮就得十萬支箭,曹操明白上當想追也來不及。

魯肅把借箭的過程告訴周瑜,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之後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辭十天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爲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算到魯肅是個老實人,會幫忙他;算到曹操在霧中不會派兵來攻,會射箭。諸葛亮不僅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其實諸葛亮能有這麼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幹系,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能夠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自從我把整本書反覆看了幾遍,就知道它講述了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的系列故事,書中有上白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這本書注意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劉嬋等。

先說說大人大義的劉備,他深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用人,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微,進而幸得忠誠的徐庶,受此二人指點三顧茅廬,成功得請到了天下奇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而且後來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機智謀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正是因爲他有這些高尚的品質,才贏得百姓和將臣們的忠心。

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是熟知天文地理、具備高尚的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他借東風,用過的計謀有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施空城計……這些都是平常人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他長像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批鶴氅,與常人無異。但他的所作所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被別人忠心和愛戴。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今天,我重讀完了《三國演義》。這已經是我好幾次合上這本書了。但我無論看多少遍,都喜看不厭,都有不同的感覺。特別是對諸葛亮這位大智大賢的英雄,更是敬佩有加。他精通三計六策,胸中藏戰將,腹內隱藏雄兵,神機妙算,只可惜他沒有統一蜀漢。這纔是他一生的最大遺憾。

有句老話,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紅樓”我同意;但老不看“三國”,我卻不太贊成。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這麼沒勁的悲劇,結尾太沒意思了。我覺得悲劇的結尾比大團圓的結尾更耐人尋味。你們說對嗎?《三國演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哦!書中劉備因東吳殺了自己的結拜的兄弟,就一賭氣率領七十五萬蜀軍進攻東吳,結果就被陸孫打的一跌地。那一仗,就關係了蜀國的命運。七十五萬大軍啊!被劉備的一口氣,就命喪黃泉。真是可惜啊!本來蜀國糧食有餘,兵多將廣武有五虎,文有臥龍,但自從一場仗後,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讀了整本書,我覺得做人應該能屈能伸,劉備就是爲了結拜兄弟的死而陪上了更多的兄弟。這實在是太不值了。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是,感言:能屈能伸,還得謹慎,否則你會失去更多更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另一個讓《三國演義》吸引衆人的原因,是它的劇情絲絲入扣,脈絡清晰流暢。從立獻帝,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鍾會伐蜀,劇情梗概十分明瞭。我估計如果作者寫個《五代十國演義》,大約沒什麼人會看的滋滋有味,因爲五代十國人物太多,事件太過繁雜,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難以找到文學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筆墨的焦點。《三國演義》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僅僅是”三“。”三“是鼎足的數目,在幾何裏是最穩定的形狀,在有機化學裏卻又是最嬗變的數量。上可以合縱連橫,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關係,一言難盡。在劇情這一點上,《三國演義》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國志》,但凡大關節,大戰役處,絲毫未改(赤壁之戰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劉備一方的影響力,但那是爲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學作品種中常用的手法,畢竟文學不是歷史,也並沒有影響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絃、最嚴密的情節往往只能是真是發生過的事情。這一點,是很難編造的。

讓這本小說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中人物鮮明的性格。當然這也得益於該書的選材。三國時間跨度不長,上下不過兩三代人,容易從中選出主要角色重點刻畫。如果像同類小說《東周列國志》,上下五百餘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來,最重要的角色也不過出場十回就”壽終正寢“了。人物難以集中表現,自然會削弱其性格特徵。

三國演義讀後感6

詞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雄偉無比,大氣磅礴的開篇一詞,引出了一部羅貫中所著空前絕後的歷史演義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翻開泛黃的書頁,字字細讀,無數個歷史故事與歷史人物的形象飽滿而立體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它的每一個情節都緊緊牽動着讀者的心絃。勇於向命運宣戰的,是堅毅的蜀漢。英才豪傑輩出的,是富庶的江東。胸懷凌雲壯志的,是威武的曹魏。合上書本,彷彿置身於戰鼓隆隆的沙場,硝煙瀰漫,青山連着山外山,這不免生出種種豪情。三國鼎立,天下紛爭。且看他們究竟如何將這歷史的舞臺點綴的五光十色,絢爛繽紛。

“遺廟近昭陵,問魏吳而今安在?萬年垂漢統,看英雄此日何如。”三國演義中的蜀漢可謂是唯一一個忠心於中興漢室,胸懷蒼生苦與痛,心牽天下安與樂的國都。說到蜀漢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蜀漢的頂樑柱——亂世梟雄劉備劉玄德。書中道,他白手起家,禮賢下士,關愛百姓,知恩圖報,用自己的努力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這難道不能給我們以啓發嗎?我們雖爲凡人,但只要有雄心壯志,並像他一樣永不言敗,永遠在向前看,永遠奮鬥,那麼成功是必然的了。這是劉備的成功之路,是蜀漢的復興之路,也是我們可借鑑、學習的成功之路。

三國演義讀後感7

在我讀過的衆多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最讓我感慨萬千的一冊書。從黃巾起義到一統三國,歷經了多少震撼人心的傳奇經典。

翻動書頁,眼前便浮現出曹操氣吞山河、劉備三顧茅廬、孫權胸懷大志、最後三國鼎立的生動場景。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蜀吳聯盟北伐曹軍,黃蓋僅率三十條船,用火攻殲滅曹操三十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典範。

烽火亂世時代,確實英雄輩出。以賣草鞋起家的劉備,用眼淚與誠意換取天下、獨霸蜀國;被後世稱爲奸雄的曹操,憑謀略與霸氣馳騁江湖、傲立魏國;志存高遠的孫權,以內斂與智慧掠奪城池、創立吳國,三國鼎立局勢成也。

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臥龍諸葛,他舌戰羣儒、火燒連營、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成爲了智慧的象徵。然而,雖說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中提到的空城計、借東風只是後人神話而已。

當然,《三國演義》中那些識時務、避鋒芒、等時機的人更是時代的俊傑、最大的贏家!司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劉禪其實也是大智若愚、聰明絕頂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時運不佳罷了。

《三國演義》以獨特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人物,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在承載歷史的同時,也使讀者們產生共鳴、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讀之再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8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三國演義》這本名著吧,我也很喜歡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名著,瞭解這部名著吧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明朝著名的小說家羅貫中所著,以東漢末年,羣雄四起,魏、蜀、吳爭霸天下爲背景,寫出了許多流傳千古、至今仍激動人心的英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都精彩之極。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計”,北方的魏國想消滅蜀國。魏國的君主曹操率領80萬大軍直奔成都。消息很快傳到了蜀國,蜀國的的君主劉備急的想熱鍋上的螞蟻。他問諸葛亮,我們該如何應對,是進是退。只見諸葛亮神情自若,不緊不慢的說:“我們現在不用前進也不後退,只需原地等待即可。”過了幾天,魏國的80萬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亮讓士兵把城門打開,曹操摸不清狀況,就匆匆退兵了。諸葛亮不用一兵一卒就戰勝了魏國的80萬大軍。

在這本書裏面,作者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陰險奸詐的曹操,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生性多疑的周瑜,有勇有謀的趙雲以及魯莽率直的張飛。讓我彷彿置身於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

《三國演義》真讓人百看不厭,而且還有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一起暢遊三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元代明初的羅貫中所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一本流傳千古而不朽的名作。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近百年的歷史變遷。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許多有情有意的人物,如講義氣又英勇的關羽,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百戰百勝的趙子龍,有勇有謀的曹操、心急狹隘的周瑜……

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他足智多謀,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空城計,連環計,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次,我還喜歡關羽,他勇猛過過人,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他忠於劉備,因戰敗而降曹,但是一得知劉備的消息,便不遠萬里去相投,此後,他又在華容道遇到曹操,放過了他,從這裏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情有意的人。

《三國演義》給了我快樂,讓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寬闊,要顧全大局。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寒假期間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少年版,我喜歡裏面英勇忠心的紅臉關公,智勇雙全“一身是膽”的趙雲,但我更喜歡諸葛亮,因爲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空城計……爲後人留下了佳話。

孔明神機妙算,周瑜設計想殺諸葛亮叫他造十萬只箭,十天做完十萬只箭。諸葛亮卻說:“曹軍就要攻過來了,十天會誤大事。”接着就說:“我只用三天就能造完。”周瑜暗笑,讓諸葛亮立下了軍令。

諸葛亮想計策讓魯肅幫他準備20只船,每隻船上準備一千多草人,藉着河上飄滿的霧,20只船被開到大霧裏面輕鬆獲得了十五萬多隻箭,霧散了,20只船上的稻草人身上插滿了箭,過後諸葛亮還不忘讓士兵大喊一句:“謝謝曹丞相送箭!”草船借箭讓周瑜感嘆到:“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我比不上他啊!”

一出空城計,成爲千古絕唱。馬謖失街亭,諸葛亮身邊沒有一員武將,司馬懿率着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諸葛亮傳令把城中的旌旗都收起來,不許士兵隨便走動,四個城門全都打開,諸葛亮披上鶴氅,頭戴綸巾,讓兩個小童擡出一張琴安放在城樓前,諸葛亮焚香彈琴,使司馬懿心中疑慮重重,不敢貿然行事,只好撤退。

諸葛亮不但神機妙算,而且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非常喜歡他,相信你也會喜歡他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如果要在《三國演義》裏面的英雄人物中挑選出一位智勇雙全、重情重義、敢做敢當,又有勇有謀的英雄的話,我覺得首選人物是——諸葛亮。

如果一定要我說一個事例用來襯托諸葛亮這一位年少英雄的話,那麼,我一定要說的就是——草船借箭了。

有一次,周瑜因爲心懷忌妒諸葛亮的才能和能力,所以叫諸葛亮特地來周瑜的帳篷裏商議軍事,說:“在水中打仗,用的武器是弓箭的話再好不過了,只不過現在軍中十分的缺箭,請先生打造好十萬支,軍情緊急,還請您不要推缺!”

“我知道,那一定是因爲軍情萬分緊急,我願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若造不出十萬支箭,我必定甘願受軍法處置!”諸葛亮說。沒想到,狡猾的周瑜竟然要鐵匠們全部都延遲,想要定諸葛亮的罪!

還好諸葛亮事後找魯肅借了三十餘條快船,佈置好一切後,第三天晚上四更的時候,祕密地把魯肅請到了船裏去取箭。到了曹軍水塞後,靠近後以便受箭。一萬多名弓箭手一起射箭,天空中的箭如雨下一般!

到了霧散時,諸葛亮他們坐船回來了岸邊,說明了情況後,周瑜感嘆道:“嘆氣啊,我是真的不如諸葛啊!”

這一個事例表現出了諸葛亮的有勇有謀,聰明無畏的氣質,他就是我心目中最厲害最有才幹的英雄。

他是我的心目中的那一個聰明絕頂的英雄——諸葛亮,我會永遠敬畏他的。但是,他的.所作所爲又何嘗不讓人敬佩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今年暑假媽媽送給了我一本<<三國演義>>,我便日夜攻讀,不放過一刻時間,它給了我莫大的快樂。

書中主要講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權利爭鬥。書中對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則多以贊之,對魏國主角曹操則多以貶之。而我最佩服劉備了。劉備武不如關羽,張飛,計謀不如諸葛亮,但劉備卻以仁德服人。正是劉備的仁德,纔會有這麼多將士爲劉備出生入死。比起劉備,我就差遠了。

在我們班裏有一位同學,他很吝嗇,不願別人分享他的東西,因此大家都不喜歡他。一天,我的橡皮沒帶就向他借,他連看我都不看說“不借!”我火冒三丈生氣地說:“下回你借我東西,打死我也不借給你!”他傲慢地說了一聲:“隨便,你愛借不借。”從此以後我也開始討厭他了。

一天,他偷偷地跑到我面前說:“你的米尺能不能借我用一下?”

我想起上次的不愉快,就故意舊事重提:“你不是說愛借不借嗎?”

“上一次是我不對,請你借我用一下。”

“你怎麼不借別人的?”

“他們不借給我。”

“我也不借。”

他只好悻悻離去。看到他難過的樣子,我有些不忍心了,又想到劉備對付敵人都以仁德面對,更何況我們又是同學呢。我把米尺放在他的面前說“用吧。”這時我聽到了他從未說過的兩個字“謝謝。”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同學們漸漸喜歡他了。

我做到了與人爲善!這件事讓我更深刻地感覺到,只有寬以待人,與人爲善,我們纔會與身邊的人相處得更融洽。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電視劇《三國演義》之後,實在忍不住纔看這本小說的。之後又借了《三國志》,並看了《晉書》中年代較早,與三國相關的一些人物的紀傳。感覺《三國志》帶給人一個充斥着虛僞與狡詐的亂世,電視劇帶給男生們戰場殺敵的遐想,而《三國演義》,是文人的書。很遺憾的是,我一直沒能弄到《三國志平話》,來看看什麼是老百姓的書。

《三國演義》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認爲,這首先要歸功於它的語言。雖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俠五義》《儒林外史》等書口語化,但它的語言介於古白話和文言之間,大家都看的懂。在當時,寫小說對於文人們來說,是一件難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體都必須用文言,用白話或者口語來寫作,就更會爲同行所譏笑。以至於到了乾隆年間,小說以及這種語言都已經發展得頗爲成熟,紀昀在寫《閱微草堂筆記》,講故事的時候,還堅持用文言。在這種情況下,《三國演義》能通過通俗的語言展現在讀者面前,就更加難能可貴。

說到語言,我以爲這本小說的語言並非盡善盡美,顯然缺乏後期的修改和潤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國志》《晉書》或其註解,比如劉備第一次出場一段,比如諸葛亮隆中對一段,又比如張溫問秦宓一段……這樣的文言文夾在小說之中,未免會給讀者生澀、突兀之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一夜兩夜,我像一隻餓狼似的,貪婪地讀着,任自己穿越時空,來到硝煙瀰漫的三國戰場,看英雄在歷史的舞臺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津津有味地讀着《三國演義》,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這本書中的“三顧茅廬”讓我被劉備的愛才之心感動;“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他們之間的豪情讓我敬佩;“空城計”中的諸葛亮用空城計竟嚇退了十五萬大軍,我目瞪口呆;“關公赴會”中關羽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讓我佩服。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和我裝了個滿懷,我就像餓了三天的貓一樣,津津有味的享受閱讀的大餐。

作者的筆真有靈性呀,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有了靈性。我一一和他們打招呼,你好關羽,你手提青龍偃月刀,騎赤兔寶馬,是個萬夫不擋的豪傑;你好,曹操,你陰險奸詐,寧可我負天下,不教天下負我;你好,張飛,你真不愧是燕人,長板坡前一聲吼,竟嚇退了十萬大軍;“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令我敬佩,你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每當有困難的時候,你都用自己的智慧戰勝困難。而我卻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前,有一次我數學作業不會做,就去請教別人,而沒有自己思考。與諸葛亮相比,我缺少的正是用智慧去戰勝難題的勇氣,我慚愧的低下了頭,今後不管是什麼問題,我都要像諸葛亮一樣勇往直前,不會退縮。

那刀光劍影的戰場,那栩栩如生的人物,膾靈人口的智慧……《三國演義》撥動着我的心,四大名著之一果真名不虛傳。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合上全書,有太多吐不盡的感受,我也曾想,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孫權如果沒有周瑜的局面又是怎樣?因此,我還是很欣賞不受衆人歡迎的曹操。被稱爲”曹賊“不僅是因爲殺了太多無辜的人,更是因爲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所以”亂世之奸雄“的評價,幾乎成了他的蓋棺定論。身邊雖然沒有像諸葛亮、周瑜一般的謀士,卻有自己的大智,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策。而曹操自己的說法卻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不管是”挾天子“還是”奉天子“,曹操都用了”智“。即使是生命垂危,也依然關心妻子兒女。不管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他都有自己的個性。

魏、蜀、吳這三國,曹、劉、孫這三人,註定得同時出現,哪怕是少了一國、一人,都會顯得索然無味。明爭暗鬥,三國爭鋒,纔是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劉備的”仁“;孫權的”貴“;曹操的”智“在《三國演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面,也是最爲精彩的一點。

讀三國演義,評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