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皮囊讀書心得

皮囊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皮囊讀書心得

皮囊讀書心得1

《皮囊》這本書,說它是小說或作者的自傳都不是十分的準確和全面,內容沒有雞湯文一樣的勵志和鼓舞人心,也沒有娛樂消息一樣的輕鬆愉悅,更沒有"大家"文章裏的強烈的文學性,它由一個個的故事構成,而這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父親癱瘓後全家人的掙扎與痛苦、倔強的母親明知道房子即將要被拆除還是堅持花費"天文數字"般的金錢將其蓋好、天才文展的漠然離開、厚朴的崩潰自殺等,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詞語、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講故事的口吻,緩緩如水,一一道來。每一個故事看似簡單,用心的人卻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贈與我的。我曾經一口氣讀完過這本書,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時光,近來又第三次讀完了這本書,依然感觸頗深,於是,鄭重推薦朋友一讀此書。

以下是此書帶給田小田的想法,與大家分享。

有時候你以爲自己現在到達的,是整個世界的入口,你以爲再走進去,就是無限廣闊的可能,你以爲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個世界。而最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自己以爲的而已,但是這已經足夠幸運。因爲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曾發現這以爲只是他以爲。

那個總是說自己在謀劃偉大事業的天才文展,最後在現實的打擊下明白自己並不能如自己所願將這些曾經在腦海中的宏圖偉略一一實現,選擇了遠走他鄉,守着電塔做着簡單的維修看護工作度日。

那個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聯繫起來的厚朴,用自己的想象將未來、夢想、青春和慾望餵養得無限膨脹,卻始終不肯低下頭爲此真正做點什麼,最終選擇了自殺。

那個做着香港夢,看起來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經歷了夢想破碎、嚴重車禍之後,終於學會了現實與夢想如何相處,在樂得享受房子、妻子、兒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時候,依然能夠在捕魚結束之後騎着摩托車沿着海岸線狂奔,一如年輕時候香港夢裏邊的帥哥一般。

有時候你以爲的並不是你以爲的那樣,很多時候活得太過用力的人往往給人不太舒服的感覺,因爲他們的存在好像時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而這於誰都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世界那麼大,人生那麼長,也許務實而細膩對我來講,是最美麗的情懷。未來那麼遠,務實而細膩的過,不斷學習如何與生活講和,學習如何低頭做些實事的時候卻還能依然保持當初的情懷,就像阿小的和黑狗與摩托車。

皮囊讀書心得2

閱讀完蔡崇達的《皮囊》,讓我認識到,人的肉體也就是“皮囊是拿來用來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寫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還有一次,在那看似強悍的皮囊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在揮別女兒時看見一隻從菜刀下逃生,灑着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僞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爲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作者父親去世以後,母親認爲他父親在世有沒有還清的債務,就去各種寺廟氣球禱告、“通靈”、“請父親”,表面上是母親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母親對父親的一種愛,也是在最迷茫的時候找到了一種心理安慰,顯示出在那個時候一種無助的表現,這些細節被作者刻畫的淋淋盡致。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皮囊讀書心得3

用了兩天時間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胸口鬱積着一股氣,怎麼也出不來,說不出的難受。

這本書前半部寫得有點消沉,又很真實,讓人覺得生活不該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們想改變生活,追尋夢想,結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踐踏。所謂的夢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現實的世界裏更加無助。

"我不願意和許多關心我的朋友聯繫,不願意開口說話,或許也在於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處,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處了。"

讀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最近,我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不是不想參加,是沒有了熱情。我害怕人多的時候,害怕在大家歡聲笑語的時候我一個人獨自發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陣狂歡之後,回來更加落寞。不如不去,乾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發時間的方式,看書。以前不喜歡讀書,現在反而讀的多了一些。不求黃金屋,不求顏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寧。

我看書慢,這也是之前不愛看書的原因,太耗時間了。然而這現在成了一個好處,那就是看書可以打發更多的時間。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兩個小時。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覺的點了。

"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麼生活,也始終沒有勇氣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辭職道別時跟他說的。怎麼生活?我似乎想過這個問題,似乎又一直也沒想明白過,到現在也不知道答案。"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採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藉口——理想或者責任。"是的,原以爲是爲父母的期望放棄了一些東西,選擇了一些東西。曾有過宏大的理想,到頭來卻不在現實面前低頭,不得不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把之解釋爲對父母的順從以及兒女的責任。實際上呢,這或許只是一種藉口,一種掩飾自己懦弱無能的託詞。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麼。小時候我從農村搬到縣城,之後去省會南京上學工作,再之後去了揚州工作,現在又輾轉到了蘇州。每一個地方都是好地方,無不是風景秀美,人文薈萃之地。處處都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無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築。我知道這是什麼景點那是什麼中心,但是這些都與我無關。朋友說等你買了房子就有了歸屬感。是麼,房子於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這也是爲什麼我在家裏也有這種感覺。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

或許是閒的大發了,想法太多。也許,下一刻我會去大上海,曾經覺得無比擁堵嘈雜的魔都,或許那裏的忙碌緊張能稍微填補我的胡思亂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們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沒有什麼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學和青春,我努力回憶自己的大學,竟也沒有什麼印象。我有些發慌,我存在的痕跡都沒有了麼。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爲傲,鄙視思想淺薄,鄙視隨波逐流,鄙視世俗市儈,鄙視目光短淺,鄙視素質低下。甚至爲此而覺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並不覺得有錢多了不起,當官就能怎麼樣。雖然,暫時做着不好不壞的工作,過着不好不壞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會有成功發達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樣,只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生活就像一場戲,我在等待一個結果,一個想要又不想要的結果。累的時候,很想妥協。哪樣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許就賭贏了呢。轉念看到什麼雞湯,又覺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沒的耗費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讀點書。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的意義在於增長見識,拓展視野;在於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在於可以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獲得心裏的認同,最終獲得片刻心靈的歡愉。

皮囊讀書心得4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着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爲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

第一章節,作者就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但阿太雖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說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被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實書上並沒有在天才上面打雙引號,但我爲什麼在上面打了雙引號呢?本章節主要講了黑狗達因病遇見了被母親帶到家裏和黑狗達一起玩的文展。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爲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在爲未來做打算、定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精打細算的,各科成績都一定要和自己預想中的成績一模一樣,而且是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纔跟小夥伴玩的。

但是我認爲,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他一次次地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總是趕不上自身的變化。這樣的患得患失,才導致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也許這樣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文展,在這件事情上我並不認爲他是一個天才。最後的一句話是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爲什麼厭惡你。你說,憑什麼是你?爲什麼不是我?”這句話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啓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會失敗!至少像文展這樣的人,他們爲自己的未來努力了,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感到遺憾。只可惜……命運多麼不公平……

《皮囊》中這些可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書心得5

《皮囊》在簡介中寫道「一部有着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由劉德華和李敬澤寫序,有白巖鬆、劉同、蔣方舟等強大的推薦陣容,可惜書友們並不買賬。作者蔡崇達一度被推到風口浪尖,被書友們指責爲追名逐利還立牌坊的鳳凰男,而這本《皮囊》也被稱爲鳳凰男的翻身回憶錄。

好吧,平心而論,我與大部分書友確有同感,然而《皮囊》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就我個人而言,推薦前兩章——《皮囊》、《母親的房子》。

作者出生於福建泉州的一個小城鎮,《皮囊》是作者通過回憶幼時的生活,傳達阿太的生活觀,質樸的文字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除此之外,也讓我有所啓發。

《母親的房子》則是敘述母親在父親病倒之後,在生活極其艱辛的情況下,仍力排衆議,甚至可以說一意孤行地主張修建房子。因爲房子是父親在結婚時承諾給母親的,後來只修建了一半。在母親眼裏,這座房子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居所,更是代表着他們的愛情,是父親的信守承諾,也是他們在村子裏的面子。這一座小小的房子包含了太多常人看不見的情感與故事。文章貼合實際,人物的心理刻畫巧妙,將一個小鄉村的平凡女人爲堅守自己的家庭所表現出的倔強與決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阿太,我記住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請一定來看望我。——《皮囊》

皮囊讀書心得6

人們顛沛流離的心酸和身體之外的皮囊、殘忍的病痛,出乎意料的死亡,夢想破碎的絕望……這卻是現實!

《皮囊》是一本好書,作者蔡崇達通過成長的痕跡串起一個個故事,對自己小時候的追憶與後來工作中的九年發生遇見、別離和反思,毫不掩飾地寫下了他要告訴人們的話語,以及追尋皮囊之下的靈魂。

蔡崇達正少年時代,經濟來源的短缺導致貧窮,十一歲那個年紀已經在思考人生的方向,總想有一天能夠改變家庭的困境和自己的命運。

改變命運,我們要竭力反省和調整自己,做真誠的人,求真,求實,求力度,去華而不實的東西,去浮囂的東西。與此同時,在我們青少年時代,一定要緊密注意身邊的朋友與一個優秀、上進的同齡人在一起會受到親密影響,甚至勝過父母的說教。它好比是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鹽,增加你骨骼的鈣質成分,也保證了你血液的純度。因此,有幾個像李大人這樣的朋友,是幸運的,也是值得珍惜的。他聰明而不過分自負,有膽略而不莽撞衝動,傲氣而能厚道待人。

人活着要做個有皮囊的高尚人,沒有皮囊也要留下令人尊敬的靈魂。九年的時間:工作狂好友陳剛因心臟病突然猝死,追夢者文展自殺,阿太、父親紛紛離去……

阿太曾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幾次把舅公扔進水裏,逼着他學會游泳。還將一隻沒有割中動脈的雞摔死。她說: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靈魂。阿太堅硬的像塊石頭。

纏過小腳的阿太九十二歲還攀到屋頂要補一個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來,躺在家裏動不了,兩週以後她倔強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沒走幾步又摔倒了。後來的後來,阿太終究因爲歲數大了,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死亡。死前阿太還丟下一句話——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爲從此以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方便多了。阿太她愛自己的生命,但並不怕死的精神是蔡崇達一輩子尊貴的遺產。

母親爲了家庭默默埋頭苦幹。拼命地平復內心的波瀾。父親生病後,母親實在熬不過選擇去死。她將面前擺了一碗瘦肉人蔘湯,這是她最喜歡吃的湯。每次感覺身體不舒服,她就清燉這麼一個湯,一般喝了這個湯第二天身體也就恢復了。可是這一次機敏的兒子發現這碗湯與平常濃稠得不一樣,他猜出了大概,那是一碗放了老鼠藥的湯,並走上前去把湯端走倒進下水道里。母親嚎啕大哭:“我還是不甘心,好不容易都到了這一步了,就這麼放棄,太丟人了。”那一晚,深藏於母親和我心裏的共同祕密被揭開了:父親得病和家庭困難想一死了之的念頭在纏繞着母親。父親得病、在病痛中掙扎,家庭的癱瘓令一個歷盡滄桑的少年一夜長大,困境使蔡崇達過早的成熟。他想早點走出去改變家庭的困境,或者寫一本暢銷書,或者拼命工作賺錢帶父親去美國治病……

阿太、母親讓我想起馬爾克斯筆下的老祖母——烏爾蘇拉。原本很務實、很有上進心的布恩迪亞婚後很快就變了,變得異想天開,不務正業。烏爾蘇拉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她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撐起這個家。所有的母親幾乎都是這樣吧。

流淚、流血、結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着,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着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爲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皮囊讀書心得7

這是一本隨手在噹噹上淘來的書,之前並沒有引起我多大的關注,尤其是在看到幾個粉墨登臺的明星極力推介後,頓時覺得離自己平日的閱讀方向相去甚遠,但是在一個百無寂寥的午後,隨手拿起,讀了幾章後頓時覺得難以釋手,秉燭夜讀,一口氣讀完了它。

讀罷《皮囊》,會感覺到生活的'無可奈何和內心的蒼涼會撲面而來,這是一種少有的書本所能帶來的氣息,或許平日裏我們讀慣了度盡劫波後重獲新生的勵志文章,乍讀到這本書不由得會倒吸一口冷氣,而後會覺得蔡崇達所帶來的不是他的矯揉造作的觀點,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沒有抗爭,沒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對讀者指手畫腳,傳授經驗或者生活之道的種種。反倒是,讀着讀着你會不自覺的對號入座,你會默許點頭,因爲他的筆鋒所到之處,雖似娓娓道來般講述家庭、父母,以及身邊親友所遭遇的形態各異的人生,可你讀着讀着就能感覺到一種從心底泛起的悲涼,你會覺得:是啊,這就我們眼前的生活,我們努力奔波在自己以爲在不斷前進的路上,忍受着孤獨寂寞,遭遇世間百態,人世炎涼,可這一切究竟是爲什麼?日常的生活瑣碎甚至不知所以,我們越來越迷失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中,越來越迷失在自己腳下所走的道路中,我們甚至爲自己設定了一百種成功的假象,可是這本書會讓你停下腳步,會讓你回望來路,可能我們的父母不再年輕,或者已經遠行,也可能我們覺得再熟悉不過的人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人生際遇揮手告別,我們成長的故鄉,我們兒時的玩伴都在一點點的從我們的生活裏退去,我們有人買房,有人購車,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雲,有人賺的鉢滿盆滿,可是,讀罷此書,會覺得帳然若失,會覺得眼前所擁有的這一切跟身後失去的那一切來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當然,這樣來形容,未免有些太過悲觀,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裏迷失了方向,都在捨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倖免於此的寥寥無幾。

蔡崇達在父親中風偏癱的日子裏才覺得自己從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這個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親,也真是在這段日子裏,在家庭舉步維艱的境況下才看清了母親的固執和虛榮實際上是對父親深深的眷戀和愛意,這種愛從來就沒有語言,從來不需要表達。爲了給父親看病,這個鄉鎮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不斷給自己加碼,不斷鞭策自己,終於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謀生,並在工作後拼命努力,以期能夠用自己的努力延續父親的生命;甚至是這個家庭都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這個過程充滿心酸,生活的困頓和精神上的迷離不斷地顛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蔡崇達得以細細品味父親,理解母親的執拗,以及自己成長曆程中的得失。父親最終還是走了,沒有履行許下的承諾,母親四處問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夠在另外的世界輕鬆。這段日子,蔡崇達翻覆咀嚼,躺在父親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僅能動的右手反覆磋磨兒子貼在牀頭的照片,反覆揣摩阿太死後留給他的遺言,反覆打量這個家庭在歷經困頓後建起的宅院,頓時感到在命運的安排下,人生充滿着變數和不確定,在父親最後的日子裏他所期待的並不是兒子拼命賺錢延續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這纔是他想要要的。書本的開頭,阿太已經告訴每一個讀者: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對這本書情有獨鍾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的父親也曾因爲心肌梗塞,差點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確定的事物上傾注着自己的熱情和心血。當然,我知道讀完書,書本歸書本,生活歸生活,很少有人能夠在讀完一本書後立馬跳出眼前的生活,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傳達的意圖,只是,每讀一本都應該有所感悟,比如讀眼前的這本,就會反覆盤算究竟我們是越來越成功了還是越來越失敗了,究竟是我們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沒回家,多久沒有問起你的父母。

《皮囊》這本書,說它是小說或作者的自傳都不是十分的準確和全面,內容沒有雞湯文一樣的勵志和鼓舞人心,也沒有娛樂消息一樣的輕鬆愉悅,更沒有"大家"文章裏的強烈的文學性,它由一個個的故事構成,而這每一個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父親癱瘓後全家人的掙扎與痛苦、倔強的母親明知道房子即將要被拆除還是堅持花費"天文數字"般的金錢將其蓋好、天才文展的漠然離開、厚朴的崩潰自殺等,作者沒有用華麗的詞語、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講故事的口吻,緩緩如水,一一道來。每一個故事看似簡單,用心的人卻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贈與我的。我曾經一口氣讀完過這本書,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時光,近來又第三次讀完了這本書,依然感觸頗深,於是,鄭重推薦朋友一讀此書。

皮囊讀書心得8

散文集故事《皮囊》,讀到第一個故事被吸引住,90歲的阿太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一語中的。

其他幾個故事相對平凡,其中《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更多展示了父母輩女子的愛情觀和使命。第一步是結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個兒子,讓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載入族譜,並且在族譜上延續;第三步是攢足夠的錢,養活孩子;第四步是攢足夠的錢,給女兒當嫁妝;第五步是攢足夠的錢,爲兒子辦酒席和當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個孫子的出生,讓兒子的名字後面還有名字;第七步是幫着撫養孫子長大……然後他們的人生使命完成了。

阿小,文展,厚朴在我看來更像作者對自己未來的幾種設想。假設我的父母在香港做生意,假設我有一個明確追尋的理想,假設我的父親鼓勵我去體驗人生~

《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作者自己糾結半生的問題,“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皮囊讀書心得9

蔡崇達的《皮囊》中,對皮囊這兩個字的獨到的解釋和理解讓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書中,作者通過講述自己的阿太,也就是母親的姥姥,來詮釋何爲皮囊。“我們的身體就是個皮囊,皮囊是用來使用而不是用來保養的。”這是整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幾句話之一。我們在這個世界行走,指引我們身體的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的思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皮囊不過是禁錮我們靈魂的枷鎖。走在人羣中,有化着淡妝、面容精緻的女孩,也有衣着考究、髮型幹練、五官棱角分明的青年,當然也有面露菜色爲家庭奔波的中年人和皮膚如枯老樹幹般的老人,我們的目光落到他們身上的同時會折返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譬如爲美麗的小姐姐所驚豔,因中年人的油膩而替他惋惜甚至厭惡。可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層皮囊,枯槁的老人在幾十年前也會有姣好的面容,只是時間沒有爲他們的美麗駐足,匆匆走過,這也是時間公平的地方,它不會爲特定的人停下,它只是默默地流逝,悄然帶走每個人的青春和記憶,剩下的是一副衰老皮囊和被時光洗禮過的靈魂,由此可見,我們的皮囊不過是靈魂所寄宿的容器,如果能看透外面這層殼,我想每個人的靈魂都是輕盈的,具有不同色彩的,我們的精神和智慧在其中閃閃發亮。在我們離開時沒有人會帶着這副與生俱來的皮囊,我們會留戀這個世界,捨不得親情,可我想不會有誰會在乎那無法讓我們奔跑和思考的已經衰老的皮囊。

在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多接受一些歷練,也無妨,得到提升的是我們的思想;多遇到一些挫折,又何妨,不過是讓我們更加堅強;拼命讀書,又怎樣,皮囊生來就是拿來用而不是去保養的,飽滿的是我們的靈魂。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皮囊》中的很多話都值得仔細揣摩和思考,不得不說我從中找到了許多心中問題的答案,也在一些人物的身上爲我的一些想法找到了印證,譬如有關夢想與現實,面對與逃避,再比如說孤獨。整本書中,作者如同一個瞭解人體結構、技法嫺熟卻又冷漠冷血的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剖析着那些“怪異“卻又常見的人們同時解剖着自己。在生活中總存在一些活得很用力的人,他們用力地微笑,用力地打招呼,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第一次約會的少女,用厚厚的、成熟的妝容掩蓋了自己青春的氣息,往往在不知道規則的時候,越用力在外人看起來就越可笑。作者筆下的厚朴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好像是與作者世界觀完全相反的一個人物,厚朴大喊着青春和夢想,彷彿一隻飛蛾,只有在夢想的明燈中被烈焰圍繞纔是實現自己的價值,他活得那麼用力,渴望用自己理想的世界中的規則去突破真實世界的桎梏。他組建了一個名爲世界的樂隊,當這個由一羣不懂音樂的人組建的樂隊成立後,厚朴的用青春把世界鬧個天翻地覆的征程看似開始了,他認爲實現夢想就應該是轟轟烈烈、激昂奮進、大聲喊着口號、昂首挺胸的過程,但這麼想的人一般都沒有追逐過真正的夢想,或者說他們只是在空想。作者一直沒忍心告訴厚朴一件事,那就是追逐夢想的過程其實是一程困難的,滿腔熱血根本無濟於事,甚至還需要去做連你自己都看不起的自己,謙卑、隱忍、積累,這或許纔是現實世界,追夢人的模樣。讀完了厚朴,我感到自己的靈魂也有與厚朴相似的一部分,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厚朴。有人說:“不掛科的大學生活不完整”,“大學不就是非常自由,想逃課就逃課嗎?”相信這些話並去嘗試的人看似是突破了我們對大學生活“正常的認知”,但他們其實又被另一個規矩所要求、所影響。逃課掛科這些行爲其實是種拙劣的模仿,他們不理解第一個爲自由而逃課掛科的人最後得到什麼,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把“希望大學生活變得完整”作爲犯下錯誤的藉口,可能他們纔是活在自己最不屑的世界裏的人。

不得不說,偶爾的理想化是一種浪漫,讓我們有勇氣繼續擡頭向前看、繼續走,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謙卑、不需要學會隱忍和沉積,在追夢的過程中,不偏離自己的本意,肯付出或許纔是正路。

皮囊讀書心得10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6。大多的書評也是在說這本書帶來的是失望,認爲後半部分寫的兒時玩伴現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過是在寫作者自己的優越感罷了。

與我而言,一本書好與不好的標準因人而異,正如書中結尾引用的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名言: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我想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總會遇到幾個奇怪的人,發生些不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這些人和事構成了一個人心裏的獨一無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種可以很好的感受到並用合適的文字把它表達出來。這也不難解釋爲什麼有時一些文字,也許是歌詞,也許是廣告,也許是一段文字會讓人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我們始終要回答得問題>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到底有沒有學會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時由於父親癱瘓,把母親對他的期望——“這個家中的頂樑柱”作爲之後時間的目標。直到作者的父親去世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回答出“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以往的中心被懷疑是否正確。當我看到這裏時,腦子裏就像有什麼東西要跳出來一樣,可惜。。。直到在我寫下這句話的那一刻,那東西還是沒有出來。

突然之間幾個詞語就一直在腦海中閃現:信仰、讀書、虛無、健身、爲人民服務、。我連我自己都不認識了。自己現在所做的究竟是堅持還是逃避。

必須得承認自己還不會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會有那麼一天,我可以堅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願意並值得的。

皮囊讀書心得11

週六依公司安排,去郊區的校園做了一天的監考官。我在地鐵裏藉着蔡崇達的《皮囊》安穩地度過路途的遙遠。列車在地下運行咣噹咣噹,每個站不停有人上上下下,屏蔽門開關時鈴聲鳴響、黃燈閃爍。於我,最佳的閱讀條件,要麼是絕佳的安靜,要麼是市儈的嘈雜。我在這樣的環境裏,一口氣翻了70多頁,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閱讀。

晚上回到家,在絕佳的安靜下,我又花了3個小時完成剩下四分之三的閱讀。至此,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第一次一天閱讀完一本書。其實也不是第一次,單純的學生時代已有過類似經歷,但《再見了,可魯》、《小王子》這樣的書好像不能歸入文學類範疇,而且圖片居多,字數遠遠沒有可比性。 所以我爲自己感到欣喜,我好像終於能做到”心無旁騖“了。

而我也正好跳入了韓寒在扉頁“編者按”所講的,“好的文字往往帶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

《皮囊》是一本怎樣的書?我的感受是,這是一本讀來極其普通,但是翻到末頁又極其回味的自白。《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裏的聖誕節》、《我的神明朋友》、《張美麗》、《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帶着空杯心態閱讀,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我腦子裏素描一個個人物。合上書後,因爲回味,我又不停的翻閱回去,然後感受到這一個個人物在腦子裏慢慢鮮活起來。等我再次合上書,這些人物已經成功躍離紙面,成爲我的朋友與家人、成爲我的過去與經歷。

我只是一個在企業做無聊工作的人,日復一日,眼界狹隘,不知道誰是蔡崇達。雖然買過他就職的雜誌社的雜誌(《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週末畫報》等),也仍舊沒有機會讀到過或記住過他的名字。但他是閩南人,至少在祖籍上,我和他扯上了一點關係。而閩南人的文學作品?不得不說我有點好奇,至少囿於閱讀經驗,還沒有看過閩南人的寫作。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後記:我想看見每一個人》裏,蔡崇達說“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在我看來,《皮囊》是一本好書,但以真實人物和經歷作爲主要內容的書算不上文學作品,更多是作者因個人心靈歸屬的追求而完成的情感記錄。《皮囊》給予我的觸動在於,作者用血淚的親歷,擊碎了“人艱不拆”的自我安慰與麻醉。都說真實的歷史比歷史小說精彩,套用這個邏輯,也許真實的自傳也要比所謂的文學作品精彩。蔡崇達如此真誠,以致他的文字無懈可擊,又不乏對過去荊棘滿布、現在錯綜複雜、以及未來濃霧瀰漫的真誠交流和無畏勇氣。雖然我不認可這本書的”文學“標籤,但我無法掩飾自己的閱讀快感。更加聰明的是,書的最後一頁居然在巨大的空白裏,單獨安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這樣的一段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這段話放在這裏,就是告訴讀者,我寫我的,你看你的,你需要發現自己的內心,無須對我評價。這絕對是一個出色的安排,既延續了感動,更加強了引導。如果說還有什麼瑕疵,我覺得應該把《後記:我想看見每一個人》改爲《自序》,這樣全書讀起來更入心。

事實上,大部分作家的第一本書,或者說所有作家的第一本書都是以自己的真實故事作爲素材或靈感的。進一步說,所有作家的所有作品其實都是在寫自己。蔡崇達”在做媒體的這十一年,寫了二百六七十萬字的報道……積累了足夠的筆力……“,最終邁出了寫書的這一步,有了作家的頭銜。但也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寫報道一方面鍛鍊了他的筆力,另一方面也讓人感覺到寫作過程中他在做很努力的敘述和調整。

我在閱讀《皮囊》的時候不斷有種矛盾情緒:一方面很有興趣不間斷讀下去,另一方面又很不服氣,”蔡崇達,你憑什麼讓我在書店花全價買下這本書來閱讀你悲慘又並非獨一無二的經歷?“但看看,韓寒監製,阿來(作家)、白巖鬆、劉德華、李敬澤(《人民文學》副主編)、閻連科(作家)等人的推薦,顯然這本書是一個”圈子“的產物。只有”圈子“的人,纔有機會出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宣貫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想到”成爲作家“在某種程度上與”掌握話語權“相關,這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暴力,就讓我不寒而慄。

儘管存在上述的無謂擔憂,以及對書中個別地方編排的不滿(比如插入的幾首蔡崇達學生時寫的詩,與文章本身的意圖並不契合),但蔡崇達勾起了我對於父母和朋友的回憶,讓我清晰地看見時間的脈絡,好像時間就是小時候我家門口梧桐樹上的葉子,到了秋天就要隨風落下。

而我們,到了成年就要遠離家鄉懷念家鄉,這是不得以的,也是自找的。這點,是一個人無論寫不寫作、一個寫作者無論出不出書、一個人無論看不看書,都在內心無法迴避的命題。從來沒有一本書叫《皮囊》,而且真的寫進了自己的血淚。祝福蔡崇達越走越遠,也祝福我們終究能從歷盡滄桑的少年,成長爲自己人生的燈塔。

皮囊讀書心得12

讀完這本書已是昨天深夜,入睡的時候腦袋裏有很多感想,可惜沒有立刻寫下來,以至於現在都沒有了文思泉涌的感覺。看來,還是要馬上行動才能留住精彩的瞬間。看完這本書後推薦給了兩個朋友,或許他們會和我一樣在這本書裏找到共鳴。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在別人面前活出真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我覺得大多數在別人面前的不是我自己真實的樣子,我太敏感,太會壓抑自己了。敏感到我害怕別人看見我寫的不知所云的東西作何感想,這也是我昨晚猶豫再三未寫的原因,以至於現在追悔莫及。我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成了這樣。上週深夜和親戚去吃燒烤,在我們準備撤場的時候,有個哥哥竟然悠哉悠哉的點起來煙,他在雲煙裏的整個形象觸動了我,儘管我很討厭男生抽菸。吸引我的是他在別人面前真實自己的自在。

換作是我,是不會讓其他人等我,不管我多麼想做某件事。其實不止是這種事,習慣性的在人們面前隱藏自己真實的需求,小時候被看作懂事,長大了學會了控制的很好自己的情緒竟然也覺得是件驕傲的事。其實並沒有人在逼我自己,心中的條條框框,敏感脆弱的自尊心給自己無形的壓力,有時候我眼前真的會出現炎熱沙漠裏行走着一個瘦小的孩子,我感覺我病了,每次我都會怪自己,可能我知道不能怪自己,不然惡性循環。我漸漸明白知行合一是多麼難的事。似乎本書的重點的不在於此,what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