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

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

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1

做一名好老師的幸福週日的早晨,離上課還有半個小時,一對年僅六歲的雙胞胎兄妹,拉着他們的媽媽來到畫室,媽媽滿臉喜悅進門就說:“倆孩子昨天試聽了你的課後,回家可高興了,說曹老師講的可好了,比以前的那個老師好一百倍呢。我們都還沒畫夠呢,老師就下課了。這不,今一大早就硬拉着我來給他們報名來了”。昨天我給試聽的孩子講足了2個小時,中間只休息了5分鐘,每人都分別完成了一幅繪畫作品,2件手工作品,還學習了一組新概念。內容很多,但孩子們感覺沒上夠,說明我的課生動有趣,令孩子深感快樂。而孩子的快樂,就是我作爲老師的幸福。像這樣幸福的時刻還有很多,比如五歲的男孩王晗林,是從今年暑假起進入我的美育親子班的,學畫至今不足四個月,卻已作了近40幅令人百看不厭的有故事,有思想的作品。其作品被我發表在一個全國性的少兒美術論壇後,兩個月內就贏得700多人次的點擊量。其作品《海底世界》還獲得了陝西省“愛心中國”少兒書畫大賽二等獎。一天,孩子趴在媽媽的耳朵上說:“每當曹老師表揚我的時候,我心裏就甜滋滋的。”他還對院子的其他小朋友說:“我們曹老師講話聲音可好聽了,也不訓娃娃,你們跟我一起去學畫畫吧!”其實,孩子可能不知道,每當老師聽到他用稚嫩的聲音向老師問好,看到他能畫出那麼多極富創意的作品時,老師的心裏也是美滋滋、甜絲絲的,感覺好極了!又比如失而復得的學生段可昕,第一次和媽媽來聽我的課時,剛滿5歲,中途因病停學了。今年九月一日開學,她媽媽又來到我的樂園準備給她報名。但她盯着老師的臉看了好一會兒後,卻給媽媽說了一句令媽媽十分爲難,令老師萬分尷尬的悄悄話:“曹老師沒有學前班的老師漂亮,我想跟漂亮老師去學畫畫。”我很無奈的送別了這個學生,滿心遺憾的在網上發了個帖子:“爲何來又爲何而去我可愛的學生”。然而令我驚訝的是,兩週以後,段可昕又拉着媽媽再次回到了我的美術樂園。理由是:“漂亮老師講的太簡單,沒有曹老師講的有意思。”我很感動:一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能夠拋棄表面現象而發現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並果斷的作出決定,真是令我欽佩,令我肅然起敬。從事課外美術教育十餘年,讓我感動的除了孩子還有家長。今年先後榮獲全國少兒書畫比賽二等獎,渭南少兒書畫比賽一等獎的樊姜華,從三年前開始跟我學美術的,在學畫的第二年,覺得自己畫的沒同學的好,曾提出不想學了,但他的媽媽在徵求老師意見後鼓勵他說:“老師說你很有潛力,媽媽也相信你能行,希望你堅持學到小學畢業,堅持就是勝利。”

結果孩子在堅持學習並得獎之後,不僅對美術更有興趣了,對學校組織的其他活動也有了參與的願望和信心了。還有7歲的男孩王帥,從五歲起上我的親子班,一直是跟着爸爸一起學習的。一開始孩子和爸爸都覺得畫畫挺難的,一說讓自由創作,編故事,就心生怯意。但憑着對老師的信任,父子倆堅持學習,從不遲到早退,終於找到感覺,有了自信,有了強烈的創作慾望,不僅能放開膽子畫了,還能講出很精彩的故事,先後有兩幅創作畫獲得陝西省“愛心中國”書畫大賽和美術樂園“紀念抗戰”六十週年書畫大賽二等獎。因爲我堅持不懈的在深圳少兒美術論壇中發帖回帖,該論壇獎勵了我一本精裝的大十六開《童畫》書。在書中廣東美術館培訓部主任李緒洪說:“只有當美術教育成爲生命、靈魂的教育,成爲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成爲張揚個性,釋放自由精神的舞臺時,這纔是美術教育。在這樣的教育中,學生獲得了愉悅,獲得了對人生的感悟,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美術的靈性,因而教師亦得到了幸福。”正和我意!我爲自己能成爲孩子心中的好老師而深感幸福,我因了這樣的幸福而決心更加努力地做更多孩子的更好的老師。雖然我已年近不惑,從事少兒美術教育也近20年,但我感覺,美育成爲生命對於我纔是剛剛起步,而讓我重新感到了生命的春天才剛剛開始的恰恰是這些無比可愛的孩子!

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2

作爲我們這一代人,自從當了老師開始就把自己的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不管當初是怎樣走上這個崗位的,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是對得起老師這位稱號的。

所做的也是大多數老師在做作的,無論是關心學生學習,還是關心學生的成長,還是關心學生的未來,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身體成長上,我們大多數老師都在做作這樣相同的事情。

非常榮幸有這樣的機會參加“中國好老師”行動計劃第一期校長素養提升的培訓,早上8:30簡短而有效的開班儀式結束後,李達武教授走上了講臺。

初見李達武教授不免被她精神慎矍鑠的外表所吸引:束腰的格子連衣裙外面套上一件淡粉色的針織外套顯得很端莊,彬彬有禮的話語讓人猜不出她的年齡,舉手投足間讓人看到她的自信而富有的親切感。在她開口稱呼我們爲一羣初升朝陽的“少男少女”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她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一位66歲的老人,場下是一片譁然。

認識她是緣分,瞭解她是福分。這一場講座讓我目睹了一次大師級的風采,領略了經典課堂的魅力。

首先讓我驚訝是她對教書這份職業、對待生活的深深的熱愛之情!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她那信手拈來的詩句,她66歲的高齡還可以把中國文學裏的古詩詞說得如此流暢,相信在場的數百名教師也無人能及,而這樣的能力恰恰是作爲一名語文教學者應該要有的專業素質,也更是學生掌握中國古詩詞所要養成的能力。她是西南地區唯一參加央視的《百家講壇》的教授。演講中,深入淺出地、聲情並茂地給我們上了一堂文學鑑賞和指導課。她說她最熱愛的就是講臺,沒退休前,一天的課曾達到五節,退休之後,也從未離開過講臺,哪怕是聲帶起了皰症,哪怕是帶着藥丸講臺她也要堅持。這就是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是對到祖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態度。如果每個人都能像李達武教授一樣,那中國的古文化也就順其自然地保留在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我們也不用整天高談闊論如何保存我們的文化了。

其次,讓我驚訝的還有李達武教授幽默活潑的教學藝術,強烈的震撼了全場。“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位66歲面如桃花、風姿綽約的李達武美女教授,看上去不到50左右,《關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岳陽樓記》、《念奴嬌》,等一首首古詩詞她信手拈來。喜愛聲樂和表演藝術的李教授把古典詩詞和現代流行樂曲、壯族民歌和西北民歌,甚至是安徽的黃梅戲相結合,親自一展歌喉演唱古詩詞,並且帶動現場的同學一起合唱和對歌,令人耳目一新,笑聲連連。她聲情並茂的`演講,妙語連珠的話語,引來大家陣陣的熱烈掌聲和歡笑喝彩。她用大家熟悉的歌調子,帶我們唱歌悟詩之理,大家朗朗讀書聲、高吭有力的歌聲我們學習氛圍推向高潮,印證她在總結說的一句話:我教書、我快樂!我讀書、我快樂!

講座持續三個小時,李老師的精彩講解讓我們所有的人聽得如癡如醉,似乎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有人表示,李老師的課不單是快樂的,而且是深入人心、發人深省的,我想不就是應徵了這句人生格言——人不是爲結果而活,人是爲信念而活。

中國好老師心得體會3

兩個多月的網絡培訓即將結束,在培訓期間,我每天堅持上網學習,做作業,同時在網上直接與專家交流,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並按照學習進度完成了學習任務,在線觀摩了專家和輔導老師講課視頻;閱讀了各位老師完成作業並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完成了所有的作業。通過此次的培訓,真是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此次培訓中的感受。

首先,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思想認識。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同樣,教育理念也隨之更新發展。在此次網上學習中,我有幸認識了許多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從他們的講課和討論中,使我學到了許多新的教育知識和理念,不僅增強了我對教育工作的認識和理解,更激勵我奮發向前。對於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認識來說,這次培訓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不僅使我理清新課改中的各條脈絡,同時對突破教育中一些難點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方法,真是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其次,理清了教學思路,完善了知識體系。

隨着新課改的深入進行,新教材的全面推出,我一開始並沒有全面深入地吃透教材,只是泛泛地按部就班的教學,沒有一個全局的概念。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深入理解新教材的脈絡,明白了新教材的“新”主要指知識的更新與教學藝術的更新,也是知識體系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通過這次培訓,讓我不僅在學科知識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梳理。同時讓我對初中數學知識體系有了全新的認識與瞭解,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對課程進行了解讀,開闊視野。

第三,轉變了師生關係,改進了教育方法

通過此次網絡國培學習,讓我學會了怎樣和學生溝通,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如何做一名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同事敬佩的好老師,真是收穫太多了。俗話說:學習致用,學的好不如做的好,因此我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逐漸地往課堂中運用,並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我和學生的關係更融洽了,課堂紀律更活躍了,我也更喜歡我的學生了。

第四,開拓了學習渠道,廣結了教學摯友。

通過此次培訓的平臺,讓我結識了全國教學一線優秀的教師,通過他們的教學和指導不僅增加了我的教學知識和理念,更感受到他們的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更增強了我投身教育的信心和勇氣。另外通過這個平臺,我也看到了廣大同行們的投身教育熱情和熱愛學習的精神,更加激勵我要好好地學習,積極地同大家交流討論,不斷地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和水平。

通過網絡此次培訓,我的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學技能得到不斷地改善;當然,培訓只是一個手段,關鍵是我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充分地運用這次培訓中所學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使自己的教學能上一個新臺階,爲國家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無愧於人民教師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