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22年新課標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2022年新課標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年新課標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年新課標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

前段時間,我通過對《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不僅領悟到了語文教學的方法,還知道了自己今後的奮鬥目標。現將我的一點學習體會記錄下來,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語文備課不只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

以前我的備課只是簡單的把教材看看,根據經驗來講課。但是新課標的學習讓我知道了備課還要去探討學生如何學。我們在備課的時候還要多考慮課堂中學生會問的問題,以及課堂中會發生的特殊情況,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我們還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學生學情來指導他們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語文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應爲學生的“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我們在課堂上要改變以前那種以老師講爲主的“填鴨式”教學,而應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把學生的潛能發揮出來。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

三、結合中學生自身實際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背誦優秀詩文80篇。現在的學生學習基礎普遍比較差,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切實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四、語文教學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

學法指導不應該只看作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應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經過思考、生疑、答疑、創造等學習過程,才能使他們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學習動力。教師應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適時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加強能力遷移。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我相信,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的語文教學能再上一個新臺階!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2

在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下,認真學習“新課標”我在這次學習中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認識。新課程改革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轉變觀念,適應新課改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樹立新的教師觀

首先,教師角色必須轉變。現行大綱中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而新課標中給教師的定位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因此,教師必須做到與學生平等。不能覺得自己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聖人,搞什麼“師道尊嚴”,應蹲下自己的身子,成爲學生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學習中的合作伙伴。教師的組織功能也要很好地體現,因爲天才的老師是一個優秀的組織者。

二、樹立終身學習觀

知識更新節奏加快,要求教育必須打破一次性學校教育向教育終身化、學習社會化邁進。“一次教育管用一生”的觀念必須向終身教育轉變,終身教育已成爲世界潮流。現在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由信息科學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21世紀初網絡將遍佈世界各地,地球上十幾億人將會在互聯網構築的平臺上生活、學習和工作。我們教師將如何面對?因此教師不能只爲“教書匠”,應成爲“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成爲真正的教育家。應該在新課程的改革中反思,研究新課程、研究學生,藉助先進的教學經驗研究新教法。新課程下的課堂,將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裕的課堂氣氛,作爲學生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並能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三、樹立新的教學觀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教,學生學。雖然大力倡導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效果還不太明顯。現在課堂上變“滿堂灌”爲“滿堂問”的教師也不乏其人。許多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毫無價值,只是把課文中的陳述句變成了疑問句。教師教學手段單調,枯燥,大搞題海戰術,以考試逼學生,把學生當成容器。

四、是轉變教學質量觀

傳統的教學質量主要是看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看學生知識掌握了多少。這種教學質量觀顯然不利於每位學生的發展。真正的教學質量應該體現在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和發揮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有多少學生在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爲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

作爲一名專業的教師,應該具有多層複合的知識結構。首先,要具備特定的學科知識,豐富的學科知識是好教師的必要條件;其次,要具備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學生學習評價的知識等,這些知識對教師學科知識的傳授起實踐指導作用,能提高教學的效果;第三,要具備特定學科知識以外的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是好教師的重要標誌,對教師傳授學科知識能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五、改變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裏面的所有問題。而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教學工作,教師之間將需要更加緊密的合作。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改變教師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

新課改的根本目標是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作爲課改實施過程最直接參與者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課改的新理念內化爲每日的教學行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才能積極有效地推進課改。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

5月14日和15日,我參加了數學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

小學階段,學生將學習萬以內的數,簡單的分數和小數、常見的量,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探索並理解簡單的數量關係。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髮覺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學生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每一幅插圖,充分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讓學生在領會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說,可以單獨說、同座說、集體說,讓學生在充分的看說基礎上培養數感。克服以往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作爲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做中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努力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識的掌握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4

這個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學習新課標活動,通過這段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標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首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並能夠做到師生互動。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我們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觀。努力用新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上好每節課,儘量選用一些比較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其次關於課程目標與內容。在識字與寫字方面,新課標規定,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裏,要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在老課標中,一至二年級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是800到1000字。三至四年級學生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新課標”對寫字的質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級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寫字規範、端正、整潔。三至四年級就要求學生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並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級,則要求硬筆書寫楷書整齊美觀,並有一定速度,同時能用毛筆寫正楷字。爲了能讓各個學段的學生達到書寫的要求,語文“新課標”還在第三部分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要指導學生掌握基本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小學1—6年級,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提高書寫效果。在寫作方面,課程標準將一二年級寫作定位爲“寫話”,三年級開始是“習作”,在寫作中,注意引導鼓勵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能力,寫真話、實話、心裏話,不寫假話、空話、套話。

最後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爲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

總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要注意吸收新知識,我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積極合理利用資源,重視啓發式、討論式教學,啓迪學生智慧,教學質量。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5

作爲一名教師,必須深入瞭解其所教學科的課程標準,才能全面、準確的掌握新課程理念,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有的放矢。本學期,我認真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其中的理論精悍而抽象,需在反覆揣摩中才能領會。

我對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教學過程是由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活動構成的,教師與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應有良好的關係和相互配合。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由於陳舊的教育觀念的支配,教師大都比較主動,而學生大都比較被動,何談平等與對話?

在新課程中,一直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敢於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試想,在寬鬆、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師成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再是過去面目可憎的“權威者”,加之興趣的激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不愛學嗎?由愛學轉爲會學,會學更愛學,從而真正走到了教學中的良性循環。

作爲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接受着傳統的應試教育,深受其害。教師的“一言堂”、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課堂,扼殺了多少兒童對知識的嚮往。現在,我已爲人師,難道還要讓我的學生也有同樣的遭遇嗎?作爲教師,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選擇,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觀念。長期以來,以教師爲中心,以知識傳授爲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應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應體現哪些新的教學觀念呢?

1、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

體現在教學實踐中的民主性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教師的角色發生改變,由教學的中心和主宰變爲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地位,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創造性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教學應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在於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中要給學生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重視展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研究和發現的成果。要注意開啓學生的內心世界,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驗,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學的民主性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教學的開放性。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是指開發和利用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教學的開放性應體現在:一是學習空間的開放。學生的學習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圖書館、因特網等也應成爲學生學習語文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二是學習內容的開放。要打破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和教師都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對教材的內容可根據實際進行改換、增刪,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資源中獲取語文知識。語文教學應注重課程的整合,有機滲透數學、音樂、美術、自然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學習方式的開放。

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要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觀察、實踐、調查、實驗、模仿、體驗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從而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獲得語文素養。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開放性教學,是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關鍵。

《語文課程標準》帶給我們的僅僅是理念上的認識,理論上的指導,要真正的落實到實踐中還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認真領悟,不斷反思摸索。用愛心開啓學生心靈的大門,用汗水耕耘教育這方聖土。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6

7月25日26日兩天,在二中藝術樓內,全體語文老師在參加XX版課標培訓。聆聽了崔雲宏、郭紅等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1、增強課程目標的適切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

漢字教育是本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此次課程標準修訂,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範和質量。

(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個改爲1600個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個改爲800個左右。

(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工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

(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 修訂後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很鮮明,就是打好“三個基礎”:爲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2、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多讀、多寫、多積累

在前言部分,新課標將原來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改爲“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並在課程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

作爲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究竟有哪些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呢?當歷經十年課改的種種探索之後,人們靜心思考這一問題時忽然發現,原來這是一個似乎早已有明確答案、本應不成問題的問題。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文字爲核心,必須以語文學習活動爲主要形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爲根本目的。具體言之,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語言的積累;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作文,在作文中學會觀察、思考、表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實踐性”作進一步強調,並提出“多讀多寫,日積月累”“體會、把握”等具體方法,這恰恰體現了對母語教育特點的正確、科學的把握。

此外,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這是針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感悟、以統一的解讀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體討論多、個人閱讀少的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新課標還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

新課標提出:“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同時,首次明確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讀”。筆者認爲閱讀教學中“有感情地朗讀”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讀要求,非常具有針對性。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7

學習新課標,我從中受益匪淺,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我加深了對教育改革的理解和體會,進一步感受到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新課標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對年段要求進行一些微調。雖然是微微的小調整,但是作爲一線語文教師的我來說,感覺新課標真的是替學生着想的。比如:新課標對中段學生的要求,在閱讀方面爲“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關於讓學生學會默讀,不出聲,不指讀。這原來屬於第一學段的要求,而這樣的要求,說實話對於低段學生來講,確實比較困難,過早讓學生學習默讀,只會讓學生養成走馬觀花的閱讀習慣,文章中的一些重點詞語,他們只能知道得事實而非,甚至還會挫敗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而現在的新課標將此要求下放到中段,這樣孩子能有更長的時間來學習、練習默讀,新課標把難度適當降低,有利於保護學生閱讀積極性和閱讀興趣,在循序漸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默讀這樣一種閱讀方式。

新課標更加註重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是獨立的有思想、有主見的行爲個體;也在低段口語交際中,增加了一點“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的要求,老課標中爲“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老課標重在學生髮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當需要討論交流時,就沉默了,不願意在衆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別人討論的題他都沒有興趣。而新課標中,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膽量,只要敢於站起來發言,就給予肯定,至於發言內容是否精彩我們暫且不要求,把學生的膽量鍛煉出來了,發言內容是可以在不斷訓練中越來越切中要害的,說白了,有膽量的孩子,以後成功的概率都大許多了。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8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更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的核心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具體的應該體現爲以下幾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爲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爲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體現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爲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爲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爲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衆不同的個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9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後,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着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爲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爲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徵,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並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爲。在現代社會中,隨着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圖像作爲一種有效而生動的信息載體,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並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感知覺是思維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在學校體系中,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號的基礎上,而美術課程則更多地讓學生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向思維提供豐富的營養。美術課程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技術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和善於實踐的心理品質。

(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徵。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爲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爲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使本《標準》具有普遍的適應性。應注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爲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爲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爲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爲促進學生髮展而進行評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0

在“體教融合”與“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佈,不僅是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成果的高度概括,更對我國未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展指明瞭清晰的方向。《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核心素養爲導向,圍繞課程目標設置了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五類課程內容。並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運動技能形成規律以及體育學習規律,對不同階段設定了不同水平等級的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課程內容結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本人通過學習及對比新舊課標,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課程內容中所呈現的新變化談談個人感悟。

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傳統體育類運動分爲武術類運動項目和其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運動項目。它是中華優秀文化與傳統體育的經典融合,其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意義。我們當以學校爲主陣地,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制宜的展開教學,如端午節的賽龍舟、春節的舞龍和舞獅、重陽節的登高等。同時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將傳統體育活動通過大課間、社團活動、趣味運動會、文化節等進行融合,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更深入瞭解民族文化,更好的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落實健康教育,促進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不僅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識和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的`重要途徑。新課標中從六大方面和五大領域對“健康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師不僅要保證每個學期4課時的健康教育課,更應在體育課中有針對性地將與該課主教材相關的健康知識在學練中滲透給學生,如在《前滾翻》教學時,要着重強調對頸部、手腕等關節進行充分熱身,避免受傷。同時要強調學生自我保護及保護他人的方法及重要性,真正幫助學生理解並運用科學的行爲進行體育鍛煉。還可創設不同情境,如:“營養搭配大師”“科學健身小能手”“緊急情況我能行”等,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爲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綜合育人

本次課標強調課程綜合,增設了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模塊,設置了五育融合和國防教育的主題內容,這不僅是消除過去各學科互不相關、互爲割裂的問題,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如在《武術基本功——發展腰、腿部基本功能力遊戲》一課中,以建黨一百週年爲切入口,聚焦紅色經典,創設“小小紅軍長征行”的學習情境,充分挖掘長征途中的重要事件,通過“徵前操練、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勝利會師”四個主題任務,發展學生腰、腿部的柔韌性;藉助紅色愛國歌曲,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團結奮進的拼搏精神。從武術教材的育人價值出發,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將音樂、歷史學科進行融合,在創設的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與運用,以達到學科綜合育人的效果。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讓一線體育教師對從“教書”走向“育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們應深刻學習領悟,在這場變革中更新理念、創新實踐,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爲目標,完成育體、育心、育人的使命,爲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助力。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1

《義務教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了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練、賽爲主線的課堂架構,並以“立德樹人”爲引領,通過核心素養凸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功能,強調核心素養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創造性轉化,以解決問題爲導向,促進核心素養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由“公共意義”轉向“個人意義”。

教乾貨引關聯

與舊版相比,新課標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爲導向。新課標這樣定義“核心素養”—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爲和體育品德。整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都將圍繞核心素養,在教學內容上,應摒棄過去單一技術和單一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提倡結構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教學。以教授足球爲例,過去一節體育課可能只教腳內側傳球,而現在一堂課不能只教單個技術,而要教組合技術,如傳球、運球、射門。新課標強調知識與知識間、技術與技術間的關聯性,體育課要教組合技術、有對抗練習和完整技術展示,讓孩子能上場比賽,新課標倡導大單元教學,強調對一個項目的完整學習和體驗,一個大單元最低由18學時組成。

創情境重實戰

新課標強調在體育教學中創造複雜的運動情境。過去的教學經常原地不動做動作或按一個固定線路做動作,而真正籃球、足球等比賽瞬息萬變,課堂中要模擬真實運動情境,創造出複雜、動態、變化的場景,我們可以結合項目化教學,例如在播放音樂時,可以讓學生尋找相應的節奏,培養學生的樂感;在瞭解競賽規則上,可以讓學生尋找每年規則上面的變化,提高學生語文的閱讀理解;在進行投擲時可以讓學生分析哪個出手角度更好,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有效的情景教學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作爲體育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創設各種情景,營造出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景中既玩兒了又學了,真正做到“快樂體育”,爲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在這樣豐富的應用情境中學生的集體主義、團隊合作精神、抗挫能力等素養才能得到提升。

優設計提負荷

新課標對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標準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學設置運動負荷”,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每分鐘140-160次。優化教學方法是保障運動負荷的核心,第一,巧設隨堂目標,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例如,“快速跑”教學,當學生學練產生疲勞時,可設計學生間比賽或者與教師進行比賽等隨堂目標,激發學生學練興趣,從而增加練習次數,提高運動密度。第二,提高學練效率。例如,“行進間運球”教學過程中的取球環節,告知學生跑到指定位置拿球,並運球跑,最後引導學生運球到指定位置,準備專項熱身活動。第三,保障“精講多練”,提高教學語言有效性,減少無效講解時間。例如,“排球墊球”技術動作講解,可以簡化爲“插、夾、提、蹬、跟、移”六字,將複雜繁瑣的動作要求和練習要求通過掛圖或者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提高學練效率。

教師在新課標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轉變觀念,勇於實踐和思考,重視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知識內化、行爲養成和品德修爲基礎上逐漸形成核心素養,並能在體育與健康活動和情境中體驗、探索、感悟和解決問題。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2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佈對“重視教學評價,形成核心素養”提出新的要求,強調教師教學需要強化過程性評價,探究教學增值評價,明確學科素養導向,注重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由此一來,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可謂彰明較著。下面我將從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評價淺談個人研讀新課標的收穫。

立足教學評價新要求,緊抓學科素養新方向

基於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對教學評價提出新要求,聚焦指向“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價”。堅持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爲評價方向,立足學科核心素養爲評價內容,要求既關注運動能力的發展,同時關注健康行爲的形成與體育品德的養成。強化學科育人功能,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於課堂教學之中,明確學生學後形成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同時師者以教之中理應重視學習評價功能,注重多樣化評價方法,多元式評價體系的參與,重視綜合性學習評價的運用,並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改變傳統學習方式,促進評價育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構建評價方案設計,明確各項評價要義

新課標關於“教學評價”的定義在評價建議中提到: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是依據學業質量所反映的核心素養水平及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判斷和評估的活動,是不斷完善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和途徑。基於以上定義,爲做好“核心素養式”的教學評價,每位教師(或學科)均可圍繞教學主題,構建利於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方案,明確評價方案設計中各項評價要點的含義,既確定評價目的(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選擇評價內容(運動能力、健康行爲、體育品德等)、選擇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方法)、多元化評價主體(教師、學生、家長等)、評價結果的分析與利用(教學診斷與運用)、整體評估與修正(效度與信度)等。基於以上要點,需通過所設計的多樣化教學評價方案進行實踐,促進學生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聚焦於實際評價結果,完善教學評價關鍵點

新課標關於“合理利用評價結果”中提到:教師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導向、激勵和改進功能,採用口頭評價、記錄表呈現等不同方式,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改進。基於以上新要求,教師需制定符合學生學情與教學內容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明確學習目標,並通過評估教學效果,反思學習活動與教學設計是否真正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養,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能將習得的知識進行遷移應用,以此爲基礎優化評價設計。同時教師應注重把評價的對象放在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與結果上,系統建構評價體系而非單方面評價,就體育學業質量評價而言,無論是學完一個學期、學年以後,還是整個學段學習結束以後,對學生的評價都要全面。

伴隨着育人方式不斷地推陳出新,教學評價成爲在教學中落實教育方針體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措施,是推動教學改革的巨大動力,同時也是加強教師隊伍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手段,有利於引導教師按照教學規律進行教學。建議教師在評價時需要更加註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建立綜合、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3

通過新課標中學習發現課程對運動負荷的要求更加細緻,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同時明確了義務教育課程的核心素養。課程理念新增了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教學思想,這跟於素梅老師之前一直研究的學練賽評也很是貼切,所以並不陌生。

科學負荷,野蠻體魄,鑄造強國之軀

明確課堂運動負荷要求,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解決“不出汗”的體育課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未見根本好轉”的問題。2022年版課標強調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中,每節課羣體運動密度應不低於75%,個體運動密度致應不低於50%,每節課應達到中高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原則上在140-160次/分鐘不僅專門設置了體能學習內容,還提出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體現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體能練習,以保證每節實踐課具有足夠的運動負荷,讓學生獲得充分的運動體驗,真正改變“不出汗”的體育課現狀,提高學生的運動效果,有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得到根本性好轉,讓老師有了一個標準度範圍,更加科學的進行教學。

積極探索、落實一體化教學

以“教會、勤練、常賽”爲抓手,建構“學、練、賽”一體的課堂教學體系,真正“教會”學生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棄“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的無”體育課,解決“學生學了9年,多數學生不能掌握1項運動技能”和“學生不喜上體育課的問題。2022年版課標強調結構化運動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要求學生側重在應用的情境(如對抗練習、比賽或展示等)中學習知識與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學生的意願和需求的基礎上,3-6年級從六類專項運動技能中各選擇至少1個運動項目,此外,2022年版課標強調採用遊戲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不同數量、時間、形式、場景,以及個人與小組間的各種挑戰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練、賽”環境中體驗運動的樂趣,讓學生愛上體育與健康課,能夠真正瞭解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綜合素質提升,落地核心素養

重視把體育鍛煉作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決“學生未養成體育鍛燒慣”的問題。2022年版課標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評價等多方面強調要幫助學生養成鍛鍊習慣,不僅在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中特別強調發展學生的體能練習、“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等,幫助學生形成堅持鍛鍊、終身健康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在學業質量中增加了與鍛鍊習慣有關的評價指標,如,“每週運用所學球類運動技能進行3次(每次1小時左右)課外體育鍛煉”等,並通過佈置體育與健康家庭作業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和健康實踐活動。

新課標已經出臺,但在實際工作中,落實是關鍵。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要真正落實體育課程教學方案裏面的具體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改革。對體育課的要求高了,相應對我們體育老師的要求也在提高。對於我們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和培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課標的相關內容和要求,更好地開展學校體育工作,指導學生更快地掌握運動技能,將賽事活動舉辦得更加有趣。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4

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並於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正式施行。作爲未來十年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綱領性文件,它的出現備受關注。

本次研讀我着重對課程理念中新增加的“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教學思想進行深入研讀。“學-練-賽”一體化體育教學模式,是要真正體現體育課堂教學以學生髮展爲中心,以學、練、賽爲主線的課堂架構。“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學習,通過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掌握單個技能、組合技能並能夠綜合運用。

學會,能用

“教會”是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同時是學生參與“勤練”和“常賽”的基礎。“教”要遵循教的規律和學的規律,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教會學生健康與安全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能鍛鍊的方法。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知識技能,還要指導學生“會學”。

如何在課堂中落實“教會”呢?首先,要從單元知識體系的整體構建入手,從技術的結構關聯、育人要素、學練方法、運用場景等多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重點關注核心內容和關鍵問題;其次,選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知識技術轉變爲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學習內容,如運用口訣、圖示、視頻等;再次,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準確把握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享受獲得成功的樂趣;最後,創設多樣、複雜的應用情境,通過挑戰性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實現良好行爲和品格的塑造。

激趣,參與

“勤練”是學生掌握技能的途徑,更是所學技能進一步熟練並不斷內化的過程,起到鞏固的作用,有助於將技術動作更好地運用於“常賽”中。

如何在課堂中落實“勤練”呢?首先,我認爲應以學生的興趣爲抓手,強化課外練習,提高練習效率。例如,在耐久跑練習中,常規的方法都是組織學生跑圈,那就顯得簡單乏味,學生沒有動力,如果利用器材擺出不同的圖形跑或畫地圖採用定向越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練習效果。其次,要進行合理的分組。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不應置少數學生而不顧。教師要考慮到給每一名學生練習的機會,儘可能地在分組練習中合理搭配組別及運動量,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練習積極性。

競技,聯動

“常賽”是學生技能運用的平臺。比賽具有激勵作用,學生爲了能在比賽中表現出色,便會產生強大的內驅力。

如何在課堂中落實“常賽”呢?首先,堅持“課課賽”,每節課在練習過程後開展5-8分鐘的教學比賽,既昇華了教學內容,也能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運動量,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其次,可以增設“新規則”,例如在籃球教學比賽中,將固定高度的籃筐變爲手持底線移動的籃筐,增加團結協助和趣味性;足球運球射門教學比賽中增加得分方式,除了射門得分外,順利繞杆也可以得分;最後,可以設置項目積分賽,將單元中的技術動作串聯起來作爲比賽項目,以完成所有任務的質量決定勝負,第一名登上“運動榜”。

作爲一線的體育教師,我們應該把握內涵,讓“教會、勤練、常賽”成爲常態。促使學生學會技術、加強練習、體驗比賽,最終從體育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5

2022年版課程標準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任務,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爲宗旨。對比2011版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包括了:運動能力、健康行爲和體育品德。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應該如何落實到課中?

培養學生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運動能力包括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三個維度。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常常關注的是學生的體能與體育技能,以獲得更好的體育考覈成績或者在體育比賽中獲得更好的名次,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很多學生的運動能力發展趨於片面化。擁有很好的體能和體育技能,卻由於心理素質不過硬導致在賽場上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的情況存在於很多學生的身上,他們由於缺乏相應的心理能力,難以展現自己的風采。

運動能力的形成需要通過課中不斷練習,課後堅持鍛鍊一小時,不斷提升體能及技戰術。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全面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例如,在前滾翻教學中,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練賽,並且對不夠自信的學生給予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勇敢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鍛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應變能力以及積極的競技精神。同時在課後佈置作業。引導學生與家長進行親子體能練習及課上前滾翻技術動作的練習。加強學生對體育技能及體能技戰術的學習和掌握,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提高學生健康行爲

健康行爲是學生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健康行爲包括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緒調控、環境適應四個維度。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行爲和狀態,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健康行爲以及調控情緒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增加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課堂中,教師要強調合作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意識。兩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技術動作,如前滾翻教學中需要保護幫助時,樹立爲對方負責,不能“無效”保護幫助。體能比賽中,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輸贏,使學生在團隊活動中逐漸養成健康的行爲和品質。

增強學生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爲規範和體育倫理,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體育品德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維度。

學生能夠在體育課中勇敢面對困難和挑戰,敢於自我超越,用良好的心態看待運動成果或比賽過程,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在教學中,教師應多加設計比賽場景,通過體驗和比賽瞭解規則精神,能夠超越自我,或失敗中承受挫折。體會責任、擔當,最終達到人格教育的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要求培養擁有綜合素養,擁有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意識,擁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體育作爲學校教育的主要組成之一,同樣需要積極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體育核心素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體育教學中通過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達成各種素養外,還必須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及競賽,讓學生在享受運動樂趣的過程中得到薰陶和養成。培養學生的自主鍛鍊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使學生了解體育的價值。使學生了解人體身心健康和身體運動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鍛鍊的正確方法,同時爲了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6

本次新課標中課程理念部分新增了“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教學思想的相關要求。基於此,我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旨在指導學生學會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與比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領悟體育的意義。

“教會”——運動技能“教”起來,問題導向激思維

“教會”是“勤練”和“常賽”的基礎,“教”要遵循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循序漸進、分層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還要指導學生“會學”。

因此,無論是一個單元還是一節課,做好單元問題設計和課時問題設計是至關重要的。以《“8”字跳長繩》一課爲例,通過搭建“入繩後的落位點在哪?”、“你們還能想到哪些花樣跳長繩的創意?”等問題。以問題爲導向,通過將問題鏈滲透於課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在練中思、思中悟,充分體會和理解動作技能的要點和細節,養成善於觀察習慣、理解自評和互評的標準,從而幫助他們在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勤練”——校內校外“練”起來,掌握技能提素質

“勤練”指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合理地設置練習內容,同時科學把握練習密度與運動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效果。基於“勤練”的實施策略,我認爲應當以學生的興趣爲導向,重點在於強化“激趣”和引導“參與”。

基於“勤練”,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某些技能的項目性質本身就比較枯燥乏味,例如耐久跑項目,如果練習手段只是單一的跑圈,學生很快就會產生厭倦心理了。若是我們採用圖形跑或者加入定向越野的方式進行練習,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不停地進行奔跑,他們的耐力素質在無形間就得到了提升;其次,做好分層式教學。每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參差不齊,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運動基礎的學生設立不同的目標,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最後,落實體能“課課練”。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體現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體能練習,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

“常賽”——集體較量“賽”起來,以賽代練促成長

“常賽”要面向全體學生,根據體育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每堂課的教學比賽。“常賽”中的“賽”並非只是正規高水平競賽。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習的技術動作隨時安排比賽。基於“常賽”的實施策略,我認爲可以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教學比賽常態化。將“賽”多角度多形式地貫穿於單元教學的每一個課時之中;其次,校園比賽多樣化。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主題設置以班級爲單位的校園比賽,例如:“籃球嘉年華”、“跳繩賽”等;最後,線上競賽全員化。結合“雙減”背景下小學開展校外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文件精神,合理地利用節假日、寒暑假時間不定期組織線上競賽,鼓勵全員參與,其中包含由學生個人蔘加的“單項賽”以及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親子賽”。通過各類比賽,以賽促練,掀起體育鍛煉的浪潮,使學生享受競爭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能。

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而“教會、勤練、常賽”是全面落實這項基礎性工程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應當針對運動技能的掌握與形成、學生體能素質的發展與提升、練習手段的豐富與趣味等方面出發,積極探索“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系統性的教學思路與方式,幫助學生在體育與健康學習與鍛鍊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鍊意志、健全人格”,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