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1

初讀《大學》,雲裏霧裏,一知半解,感覺十分乏味。讀完後就只記得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於至善”,順道留了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印象。說來,我讀《大學》與冰心讀《三國》頗爲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後拿起。再次讀《大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麼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一讀,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不過20xx字的文章可謂字字珠璣,包羅萬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總體來說,大學總體框架是由“三綱八目”搭建,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爲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爲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在這逐步的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我的內心是十分震撼,總結下來,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通俗說就是找準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統統成了精神的流浪兒。其實,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的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並不斷向着目標邁進。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爲“格物致知”?既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學》崇尚的是一種終身學習不斷實踐的態度,縱觀中古歷史上的學者,身上都有一種極爲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的專研學問,幾乎對知識帶了一種虔誠,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在今天的學者身上也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現在社會,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來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一朝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抱終身學習觀念的人越來越少,快餐式學習已經成爲一種潮流。在這種情形下更是需要我們謹慎,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不斷學習,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切勿在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所不用其極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爲了貶義詞,其原意爲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學》所訴:“正其心,誠其意,慎其獨”均爲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徑。古人之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他們對於自身道德修養提出了嚴格幾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闡述的就是古人對於自身道德修養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斷切磋;如打磨美玉,反覆琢磨。反觀現在,道德缺失已經成爲社會的話題,隨便打開新聞都能看到各種道德缺失的報導,十分令人痛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養上一個臺階。

《大學》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話來講,“《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2

《大學》教我們爲人做事記得以前中學時代自己也接觸過《四書五經》這一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但那僅限於瞭解其文化背景、組成結構和大致內容,所以也就無異於管中窺豹、知其皮毛罷了。有幸在這次假期裏比較深入地研讀了它裏面的《大學》篇,方纔領略到它裏面所蘊含的爲人處世的深刻哲理,並且更爲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後的人生道路該以怎樣的方式前行,才能切實地爲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讓自己的一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從小便志存高遠,他們爲了實現自己的光輝夢想和遠大抱負,尋得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而耗盡一生。《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裏所展示的',即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三綱八目是《大學》的綱領旨趣和主要條目,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着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大學》的開篇也是其爲人做事的大道與精髓所在。

在明明德說明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掘自己本性中的善根、摒棄邪惡的'誘惑、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對人自身修身養性的重要性,而博學的宗旨莫過於此。就此意義上說,東方佛教的修行、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的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鬥私字一閃念,乃至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培養四有新人、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爲目的。

在親民,和下文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結合,從動態的角度來強調了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之重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每日懺悔,使人聯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gan校生活的書起名爲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遊》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

話說回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即是一種革新的姿態,它驅動人們去棄舊圖新。在止於至善即是說博學的目的還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無數先哲們的人生歷程便印證了這一點。

人奮鬥一生,是因爲他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所奮鬥的目標是什麼,知道自己應該止在什麼地方,知道屬於自己的位置在哪裏。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古來就是人們嚮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義的所在。

經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於至善。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人心態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可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所謂下海的機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着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於出現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象。

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於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這纔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告訴我們,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了,它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抓住其根本,即着重把握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的道理。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3

今天我們領到國學經典《大學》,打開書就看見熟悉的文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什麼意思呀?我驚訝得臉都扭曲成變型金剛的樣子。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翻開譯篇,我恍然大悟。

我愛看書,古往的,國外的,師長們推薦的經典,我也愛看《淘氣包馬小跳》,雖然這些書給我知識,我卻一目十行就看完,“多看幾遍,慢慢看,細細品味!”,媽媽反覆叮嚀我,我從書裏瞭解什麼?像是在做夢,只記得情節。如果有提醒,可能還會想到更多的細節。一道試題,在“作業幫”的相助下我幸運躲過爸爸的監控,爸爸還以爲我真弄懂了……我慢慢習慣了這種小聰明。輕鬆了,除了考試!

完美的境界,需要鍥而不捨的努力。正如《大學》裏說的“知恥而後安,安而後能靜”,真想學習好,就得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充分使用好稍縱即逝的時間,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爸爸,媽媽,孩子們開飯了!”宏亮的聲音像吸鐵石,充滿魔力,我和姐姐衝着下樓,奶奶挽着爺爺過來了。媽媽解開圍裙,爸爸拉開餐椅,牽着老人入座。飯早就盛好了,我們說着笑着,天天“心安理得”!爸爸媽媽也天天如此,心安理得。

記得一次聊天,爸爸拍着媽媽的肩:“我們做堅實的橋樑就好了!”他笑眯眯的神情至今我記憶猶新。當時我不解地問:“爲什麼做橋樑呢?做棟樑纔好,您太沒有思想了。”爸爸衝我一笑,朝爺爺樂了。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現在我懂了,爸媽常年如一日心安理得的付出,源於心靈之美:做自己能做到的,竭盡全力,無怨無悔!安心付出,理當所得——瞧我們幸福的一家子!

好看書,看好書!我捧着我的《大學》。窗外一輪明月,月光透過玻璃撫着我和我的《大學》。我溫暖着。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4

《大學》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它就像老前輩一樣,講述着人生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下載中成長。

在《大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句話的意思是:修身在於使自己的內心純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懼,有喜好玩樂,有憂患,都不能使內心純正。

讀到這時,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叔叔家燒烤。在燒烤前,叔叔把我們幾個小孩叫到客廳上,我們一時莫名其妙,但還是來到了客廳。我們坐下後,叔叔就開始說了:“你們現在可要好好學習啊!不然長大會後悔的。”這時,叔叔停了停,望着天花板,勾起了回憶:“我以前就是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做生意也要和別人合夥。幾年後便合不來了。然後,我們便拆夥了。記得剛開始時,沒有那麼多資金週轉。

既要入貨,家裏又遇上裝修,差點連出工資的錢也沒了。幸好堅持下來了,要不然現在我可要流落街頭羅!”叔叔說完後,我百感交集,我想:如果換作是我的話,可能一天也熬不過來,更別說是熬到今時今日。這時,我彷彿瞬間體會到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在每一次失敗中,我們都給予自己一個微笑,給予自己繼續前進的自信心,把失敗看作是成功的墊腳石,這樣我們便會走向成功。

當我們內心去掉一切的浮躁,去掉一切的喧鬧,我們就會心如止水。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從煩惱中走出來,但覺得煩惱總是會來,所以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這時我們只是心裏太過執着而已,只要我們放開自己,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快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人生纔會活得更有價值。就像《光明的心曲》中的盲女孩,雖然她眼前的世界是黑暗的,但因爲她那不抱怨的精神,使那無憂無慮的歌聲成爲了照亮她心中的明燈。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於多麼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爲悲觀的思想所縈繞。”

生活其實是一首歌,同樣有旋律的升騰跌宕。當旋律高昂時,人固然樂不可支;當樂曲進入低潮時,我們也不要悲傷。笑着面對,纔是真正的樂觀,才能讓自己的樂章演奏得動人心絃。

大學讀書心得體會5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爲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爲天下道,行而世爲天下法,言而世爲天下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

曾聽聞季羨林老先生的故事,是說季老先生因爲穿着極其樸素,經常會被人看成是學校裏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會被來報到的新學生叫住,替他們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動地替他們看守行李,有時候會一看兩小時。而這些學生兩三天以後就會在北大的迎新會上,看見季羨林校長坐在主席臺上,這是多麼樸素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啊!倘若我們的教師都能如季羨林老先生這般具有作爲一名長者的爲人風範,以身踐德,身體力行之,何愁教出來的學生不具備高尚的品德,何愁我們的家庭、社會不和諧。只要我們的教師真正領悟了“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領悟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並且以身踐道、以身踐德,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向“善”,兼濟天下,“止於至善”。

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爲一名教師,雖然任教的學科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是一個相互包容的關係,豐富的積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套用別人的話:讓我們做有文化底蘊的智者。只要我們做教師的人心胸博大、視野開闊,學習研究、做人做事時就不會侷限,不會拘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纔能有更高深的領悟,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學》給我們大家最大的啓示吧!

《大學》,舒朗了我的視野,美麗了我的心靈,充實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