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1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要緬懷故去的親人,也要向那些爲了人民的利益而戰鬥英烈們致敬。一句詩說得好:“猶有國人懷舊德,一腔熱血祭先人。”當年,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拿起槍,扛起炮,在層層硝煙中前行,趕走了外來的侵略者,保住了中華民族的土地。如今,我們面對着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向所有爲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而犧牲的英雄豪傑表達敬意和思念!

以前,外來侵略者來到了中原,他們放火燒掉了圓明園,搶掠了無數的金銀財寶,在中國的這片土的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而就在這時,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站起來反抗,以他們不屈的精神,告訴那些外來侵略者:中華人民的土地是不容侵犯的!我也瞭解過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如:劉胡蘭、黃繼光、雨來、歐陽立安等。他們做了許多有益於人民的工作,無限的熱愛黨,寧死不屈的品格和英勇機智的優秀品質,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毛澤東爲劉胡蘭親筆題詞到:“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雖然犧牲了,但她的精神永遠激勵着我們前進。

紅軍戰士長途跋涉兩萬五千裏,他們在艱難泥濘的路上行走着,不曾鬆懈,一生都在想辦法拯救祖國,保衛土地。如果沒有他們當年拋得頭顱、撒的熱血,哪來的如今美好的小康社會?哪來的如今富裕的生活?他們百折不撓,奉獻生命,爲了革命的鬥爭而光榮殉職,卻絲毫沒有怨言,一生默默地奉獻,直至爲國捐軀。臧克家先生在魯迅逝世13週年寫過一首詩,說:“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是呀,不止魯迅,還有他們,還有精忠報國的優秀中華兒女,雖然已長眠於地下,但他們的精神卻隨着鮮豔的五星紅旗一起飄揚,成爲我們學習的榜樣,成爲我們心中最美的太陽。

要學習先烈們,報效我們的祖國,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昇華我們的民族精神,讓烈士的鮮血滋潤國家的文化實力,成爲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內在力量。最後,我們不忘先烈拋忠骨,保衛祖國灑熱血。學習先烈報國恩,民族復興中華魂!我願將一束白花輕輕地放在烈士墓前,說:“我們,要向你們學習,創造中華民族最美麗的明天!”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2

轉眼又是一年清明,中國這個傳統節日,也隨時代進步從意義和形式上都有着巨大升級變化。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提倡破舊立新,很多工程浩大的陵墓都拆下石頭修山塘水壩,人們心裏只有這個節日,沒有人去憑弔逝去的親人。七十年代祖墳前僅見幾張黃白紙飄動。八十年代以來,墳前就開始出現祭奠用的鮮花、酒菜、果品,彩紙、燈籠、繡球繞滿墳墓。這幾天時間只看到燒紙升起的濃煙,只聽到鞭炮震盪山谷的聲音。一些官場顯貴的人,不但腰包裏硬,還利用職權,給祖墳山上專門拉上電線,開着音響、彩燈七天七夜通宵閃爍。

改革開放以來,全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這個節日,大到官場,小到民間,攀比成了風氣,演變成時尚。不少人爲了顯貴,特意爲祖墳修了水泥路,墳前停一長排小車,鞭炮燃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錢。這個節日,再也不是從前緬懷先人那種沉痛的氣氛了,成了炫富顯達的排場。很多人就是認爲先人在世的時候自己沒有盡孝,等親人到了極樂再好好報效,希望先人在天有靈,保佑子孫後代永遠大富大貴。有錢,誰都任性。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3

當今,主流社會倡導的是“厚養薄葬”,主張在生前給足尊嚴,善待處之,使之生活幸福;提倡在死後喪事從簡,生態入葬,留下環保風範。這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賴以生存地球的高度負責,沒有哪一個人可以逃離生生死死的規律,更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改變“赤條條地來,空蕩蕩地去”的現實。生態,纔是維繫人類生存的重要密碼,對待逝者,需要用生態的觀念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在公衆吐槽大氣污染時,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矛頭指向各大涉染企業的煙囪、馬路上汽車尾氣的排放,甚者來自西北區域的沙塵暴,這些都是公認的公共生態環保責任,唯獨沒有想到與己相關的應擔責任。在一些地方,親人離世還保留着土葬的做法,佔用大量農地耕地;運靈車一路拋撒冥幣,既不雅觀又給環衛工人添累;高高的墳頭前,燒化的是祭奠用品更是新的污染源……特別是清明節期間,各種汽車開進山野,你追我趕,喇叭聲此起彼伏,打破山村的安祥與靜謐,活脫脫地演繹成一場車展秀。這與生態祭掃先人的要求相差甚遠,離傳統的清明祭掃愈行愈遠,繁華落盡是空虛,心靈的哀思何以寄託?

清明節,是中國人們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央文明辦力推的“我們的節日”。國家文明需要社會文明來詮釋,社會文明需要公民文明來體現。作爲新時代的國人,身上理當充裕着時代文明的風範,能否讓清明節成爲展示文明的一扇窗口,從這個窗口望去,滿眼的生態文明應當成爲一景。如果說,一堆紙錢化作升騰的青煙,能夠寄託後人的哀思,那麼,一束鮮花清新高潔敬獻先人,不也能代表晚輩的追思嗎?在祭奠先人的問題上,與佔地土葬及烏煙瘴氣地亂燒一通相比,海葬、河葬、樹葬等充滿環保理念的生態殯葬,則更加順應潮流,倍受推崇。

生態殯葬靠公民的自覺,更要靠法律法規等硬約束增強執行力。教育只能起到宣傳引導的作用,但不是根治意識形態領域問題的萬能藥,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規作後盾。在推進生態殯葬管理方面,僅僅依靠沒有約束力的說教和制度是遠遠不夠的,應當讓公民知道破壞生態殯葬的嚴重後果和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生態文明不是軟綿綿的說教,而是需要國家、社會、公民各個層面實實在在地落實各自的責任,把擔當的精神寫在盡職盡責中。

生態祭掃,是緬懷先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改善子孫後代生存環境的最佳選擇。故人離去,留下的是精神財富,激勵後人以科學的精神繼續創造劃時代的輝煌。作爲後人,理應接住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把先人的創新創業、勤儉節約等精神發揚光大。由此,方能告慰先人,昭彰後人,不負做人。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4

清明節是人們祭祀先祖或亡故親友的節日。故鄉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的臉上不像喜慶節日裏的樣子,臉上掛着的是對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節被國家列入了法定的節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攜妻兒往家趕,一進大門,院子裏乾乾淨淨的,黃黃的土地上一塵不染,星星點點地灑上了清水,屋頂的炊煙正緩緩地飄着,母親舉着兩隻沾 着面的手從屋裏迎了出來,兒子從院心飛進了母親的懷裏,驚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騰”地一聲竄上了佈滿紅霞的天空。不用問,母親在蒸祭祀用的供饃和麪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饃和燕子是用發酵的 麪粉蒸的。供饃像大一點的象棋般大小,出籠後還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紅色的顏料,點上一個圓圓的點。一份供饃四個,一個墳墓就要擺上三份,一共十二個。每家都要蒸上幾十個,因爲哪家也有幾 個老祖宗的墳墓。我小的時候,物資匱乏,農民自己種的白麪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但每逢清明,母親總要把攢下來捨不得吃的白麪拿出來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爲什麼一份不是三個或五個?我在小的時候就多次問過母親,母親總是一邊捏着供品一邊警示我,不要亂問,但她又總是要告訴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這時,我總不再多問,感覺到這就是 一項很嚴肅的大事業,因爲母親親手蒸的饃要供奉給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種神祕的感覺。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則可以說是母親的工藝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態各異,或飛或站,或張嘴鳴叫, 或回眸張望,更讓人感受到一種親情的是一隻大燕子的背上還背了一隻小燕子。母親說,河裏的冰化了,燕兒們從南方回來了,老遠呀,小燕子飛累了,媽媽就背上他吧。

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後,要有家裏的男人們裝在一隻竹籃子裏,連同炒好的各種菜餚和酒,還有各種水果,再把香燭和專供亡人用的冥幣裝好,扛一把鐵鍬到墳地裏祭供先人。到了墳前先要把祭品擺好 ,點了香燭,敬了酒,焚化了紙錢,然後再用鐵鍬鏟上新土輕輕攏在墳頭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們就要嚷着跟大人們去上墳,但不過十二的小孩是決不會讓去的。至於什麼原因,我沒有問過父母親, 估計這中間還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從十二歲那年起,父親就主動叫上我去上墳,我儼然一副大人的模樣,扛上鐵鍬,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親的後邊,和父親並排相跟着祭祀長眠在墳地裏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後來參加工作後,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節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親去爲祖先們上墳,但長大後的我已經覺得這不是一件神祕的事情,雖然母親的供饃照樣蒸,燕子照樣做,各種各樣的菜餚照樣烹炒 ,我也附和着總是在路上買上些花花綠綠的冥幣,父親看見後就笑着說:“若能花上這錢,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們照樣一絲不苟地上墳、燒紙。

從墳地回來,父親總要用鐵鍬折上一截酸棗樹枝,把母親做的燕子細心地紮上去,舉回家中,把它別在窗戶上面。一時間,就會感到一種春和景明,燕語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親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裏有一種別樣的踏實,我問他們,那死去的爺爺奶奶真能吃上你們蒸的饃,花上我給他們的錢麼?

父母親相視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兒子,你是記者,還不知道這?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燈滅,就不存在了,但作爲兒孫後輩卻要記住前人的養育之恩啊!”

夜裏,春雨瀝瀝拉拉地下,我想起兒時母親對我說的一句話:孝敬大人有飯吃!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的祖先用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流傳給了我們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義代代傳下去!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5

今天是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節日。在我印象中,淅淅瀝瀝的小雨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項目,當然今年也不例外。

每當這個時候,全社會都在做着有關祭祖的活動,各大媒體也毫無例外,只要我們打開電視機,就一定會看到有關緬懷先祖的報道,“我們要感謝他們,是他們的不懈努力,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有沒有人想過,我們如此興師動衆地紀念祖先的目的何在?

當我們懷着無比悲痛和感激之情來懷念祖先時,你可否曾想過,當我們入土之後,會不會得到子孫們相同的禮遇呢?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爲,將來能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呢?我想這也是我們在此刻應該考慮的問題吧。

不可否認的是,有好多人在祭奠祖先時,懷着無比虔誠的態度向祖先們祈禱神靈保佑,卻在祭奠過後,照常做着斷子絕孫之事。難道他們就不曾擔心過死後被子孫們唾棄嗎!

自古以來,名垂青史很難,但只要本本分分,忠厚老實,不做傷天害理之事,得到後輩們的認可也不是難事。然而卻總有些人違背歷史規律,挺而走險,做出傷天害理之事,最終導致身敗名裂,遺臭萬年。歷史上這樣的教訓比比皆是,我們千萬要引以爲鑑。

最後,奉勸各位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做事,以免在若干年後的清明節被子孫們唾棄。

中華傳統文化清明節心得體會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爲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歡樂地生活着。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以往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悽然淚下。

時間永是流逝,信念未曾更改。多少年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一向被人們傳誦。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先烈們捨生忘死,前赴後繼、爲他人謀幸福的高尚品德不應當被遺忘,他們的無謂和奉獻精神萬古長青。讓我們永遠記得去珍惜生命,珍惜親情,真愛生活中一切完美的'東西,爲他人帶來歡樂,這纔是青年人學習英雄緬懷先烈的真諦!

每逢清明節這個時候,上墳祭祀的人成羣結隊,像潮水般涌上去,人們習慣用燒紙錢,放鞭炮的傳統方式寄託親人的思念,清明節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也寄託着整個民族的憧憬,承載着人們的完美期望和祝福,清明祭祀是個人情感的追求,也是中華民族高尚的品德。我們手握白花步入墓區,懷着崇敬的心境去緬懷死難的烈士們。一位位烈士的圖像出此刻我們的面前,彷彿在訴說着他們的鬥爭過程。爲了人民他們拋頭臚灑熱血通往直前。爲了解放中國,他們捨棄小家,聚在一齊,才換來了今日大家的安寧,我們把手中的鮮花獻給了烈士表達我們對烈士們那份崇高的敬意和緬懷之情,墳前的小草綠綠的,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氣息,好像烈士對我們說着一句句鼓勵的話語。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有仗不完的勁,最終我們繞了一個圈子,離開陵園,門口的柱子上幾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光彩奪目。這道光激發了我們心中的愛國信念。

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您用青春和生命爲民族解放而英勇抗爭的光輝業績令我們敬仰;您留給後人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永遠鼓舞我們進取、向上;您播下的思想種子,已經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成爲帶領我們走向完美明天的旗幟。敬愛的革命烈士們,經過你們不懈努力和艱苦卓越的奮鬥,當年被帝國主義列強辱罵爲“東亞病夫”的中國人已經站起來了,今日,我們接過從您手中傳過來的接力棒,決心要更新觀念,擴大視野,掌握一技之長,全面完善自我,爲中華民族的興旺出一份小小的力量。敬愛的革命烈士們,此時此刻,我們只想用一朵小花寄託我們的哀思,我們只想用一個花環證明我們的心意,我們只想用一座石碑表達我們的敬仰……可是,我們更明白,最好的方式僅有一個,那就是:繼承您的意志,弘揚您的精神,讓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

我們要珍惜這金色的童年,這來之不易的完美生活。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九泉之下的烈士安息,如果他們看見了,會欣慰的說:“我的努力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