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孟子》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孟子》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心得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心得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子》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孟子》讀書心得1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並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的《孟子》並讀了幾遍後,發覺這本書蘊含着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啓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於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於“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懷疑過“付出跟收穫成正比”這句話,因爲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典句子,但現在的我更傾向於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爲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不自然的產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複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裏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僞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2

今年的目標是四書一百遍。

目前在不斷攻克《孟子》這本大厚書。初次拿起來,頓覺厚重,偶感前路漫漫,何時能讀夠一百遍?

但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尤其是讀到幾十遍時就已經遍嘗樂趣了。

目前讀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首先是基本都懂什麼意思了,也就是粗知大意。

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再讀,就更好玩了。每次和兒子談及都會嘻嘻哈哈笑成一團。

這麼正經八百的文言文居然能讀出喜劇效果,這就叫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先看孟子的語言風格。

每論及治理國家之政事,必然縱橫捭闔,馳騁萬里,從夏說到周,從古說到今,從輿薪到秋毫,從挾泰山以超北海到爲長者折枝,從鳥獸到魚鱉,無不服膺於其囊中。簡直就是一個職業辯手。

你區區皇帝的口才簡直不值一提。

爲什麼不按照我孟子給你的建議去做個好皇帝呢?你說吧,有什麼藉口,有什麼顧慮,有什麼妨礙?

什麼,你說你好勇?我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大勇。你說你好貨,喜歡聚斂搜刮?我告訴你好貨並沒什麼不好,只是跟百姓同心同德地一起掃貨就行了。你說你好色?可以啊,沒什麼大不了啊,讓百姓因爲你的好色而生活幸福,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無論這些君王找什麼藉口,說什麼理由,孟子總有長篇大論等待在嘴邊。

真乃醫者仁心啊。這位醫者是治大病的人,是治國病的人。

每次讀時,我都有點兒同情這些君主,梁惠王等人基本不能說話,因爲只要一開口說話,必然招來孟子的一番宏篇闊論,聽完之後必然啞口無言,只能顧左右而言他。

可憐不可憐?

堂堂一國之君,居然被一個所謂“後喪逾前喪”的“匹夫”堵住口鼻,不得言語,真真可憐可嘆。

但是他們真的可憐嗎?

不。

他們不僅不可憐,反而可恨。

從《孟子》中透露出的信息,讓我得出結論,很少有國君能夠採納孟子的建議。更爲好笑的是魯平公,居然因爲旁人的一句話就不辨黑白地改變主意,不再去見孟子。

這些國君爲什麼不能採納孟子的建議?很顯然,他們都是缺少遠見,稀有耐心的人。

孟子給出的那些建議基本上都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或者幾十年才能見效。而他們,這些目光短淺的君王,根本等不及。

想要擴張國土,通過省刑法薄稅斂發政施仁,讓人民富強起來,從而吸引他國人民來投奔歸順,哪有直接發動戰爭,強取豪奪來的痛快?

所以,他們往往選擇了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卻又像孟子說的那樣,往往比“緣木求魚”的結果還要悲慘。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跟着遭殃啊。

耐心,多麼重要。

耐心,是一個優秀國君的標配。

耐心,也是一個優秀家長的標配。

選擇用讀書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語文水平,或許比選擇簡單粗暴給孩子輔導語文考試題,效果來得慢。

但是卻免去了比緣木求魚更“甚已”的惡果——極端的觀念:學習就是爲了應付考試;倦怠的行爲:做題做到吐再也不想看書;逆反的心理:厭學。其實厭學並不是真的厭惡學習,只是厭惡做題厭惡考試而已。

收穫的是豐碩——真實學習能力的提升、文化修養的促進、學習興趣的倍增。

但是,這需要耐心啊。

一個急於看到效果的人,是無法明白爲什麼要讓孩子讀書而不是做題來提升成績的;一個隨時希望立竿見影的人,是無法接受只是讓孩子經典誦讀就能在未來擁有競爭力的。

確實,我們都需要耐心。

而現在我們身處的卻恰恰是一個最缺少耐心的世界。

耐心等待,苗而秀,秀而實吧。

請一定相信我們的苗,他們都是活的,他們的身上充滿了生命的奧祕,遍佈着未知的成長密碼。

  《孟子》讀書心得3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爲“孔孟”,且稱其爲“亞聖”。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爲,“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爲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言論彙編《孟子》中有所體現,尤其是在那些被譽爲孟子經典名言的語錄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爲我們的行爲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爲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爲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在這個社會裏,有一些事情是我們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想做卻必須做好的,還有些事是我們喜歡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爲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麼放棄什麼。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爲碌碌無爲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捨棄一些

  《孟子》讀書心得4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瞭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纔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聖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聖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去世了,於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來講解反求諸己的問題。也就是強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不管知否遇到問題都要經常做到反躬自問。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用不同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別人可以說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這些都是不應該的。我們要身先士卒,從自我做起。

孟子,作爲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王道、仁政治國之道、交友的標準、理想人格在孟子所處的時代可能帶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但很多的思想運用到當今時代仍對人們提高修養等有着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經典的力量,它不會隨歷史而逝去,而會隨着時間發展不斷地積澱、凝鍊,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同酒一樣,越陳越香。

  《孟子》讀書心得5

孟子的理想人格體現於“大丈夫”,““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將“富貴”、“貧賤”、“威武”作爲考覈人格的三種標準,“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別對應仁、禮、義三種道德規範。對於“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人心修養,是面對外界的誘惑、權勢仍然能夠遵從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是一種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狀態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認爲“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捨身而取義者”:“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堅持自己的道義和做人的原則,不害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無疑對後世有着重要的影響,但是在當今物慾橫流、隨波逐流、詰曲媚俗的時代,尚且不說“捨身取義”,僅說保有“浩然之氣”,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心魔,仇恨、貪念、怨念等產生、縈繞或藏匿在我們的內心,儘管很多時候我們不承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着。俗話說,心是一塊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於我們自己,面對心魔,面對善與惡的抉擇,我們首先應該放空自己,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清楚的瞭解。誠然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的干擾、困惑和阻礙,但是最終的定力還是要看清楚自己。現在討論一個重要的話題就在於我們能否遵從自己的內心,大家衆說紛紜,可能即便高談遵從內心,一面又不得不順從顯示,向世俗低頭。就我看來,我認爲與遵從內心相比,說服內心是一個更加困難的事情。面對旁人的冷言冷語,朋友們的腰纏萬貫,自己如何說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氣”,堅守內心的修爲。舉我自己的例子,從小到大,我的夢想都是當老師,後來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圍同學一個個轉行做了金融,流連於各種社交產所,結識很多所謂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開始思考我到底應不應該走學術道路,應不應該讀博士。大三我糾結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選擇了隨波逐流,開始諮詢證券實習,學會認識更多的人,備考各種各樣的證件,但是一點也不快樂,即便是實習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沒有一點動力去做得更加完美。進入研究生的頭兩個月我繼續着這樣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應該繼續堅持我自己的夢想,做學術,當老師。選擇正確與否就在於自己回想的時候會不會後悔,我想繼續深造,想要出國見識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後開一家麪館,這就是我內心永遠不變的定力。認清自己之後,我便退掉了兼職等,跟着老師好好做研究,我想說這兩個月我過得很快樂,這纔是我內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來,或許我們不必要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看得過於宏大,過於具有道德感,而可以從切合實際的認識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認清自己是保持內心修養的基礎;靜坐、冥想、內觀、內醒,養浩然之氣。在我們真正沉澱下來之後,“富貴”、“貧賤”、“威武”不足以改變、扭曲我們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