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6跟師學習心得

2016跟師學習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跟師學習能讓你收穫更大,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跟師學習心得體會範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16跟師學習心得

  2016跟師學習心得【篇1】

巷道衛生院中醫館

衆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爲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鍼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位臵。鍼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瞭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於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我作爲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鍼灸的臨牀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牀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鍼灸、拔罐、蠟療、燻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並在臨牀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鍼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鍼灸療效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爲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

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爲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着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爲整體觀念。在臨牀鍼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爲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平衡鍼灸創始人——北京軍區總醫院平衡鍼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爲: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鍼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鍼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飢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爲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後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於體表,故皮膚鬆馳,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於內,故皮膚緻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鍼灸後的患者皮膚鬆馳,腠理開泄,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

囑患者不要急於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後次序的靈活應用由於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鍼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於初學鍼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啓示。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後次序,在臨牀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後順序。如發作性痛症,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後,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裏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可見,取穴的先後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着臨牀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臨症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爲指導,根據病機和症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牀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爲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

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繫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幹、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牀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牀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牀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爲愉”的原則 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爲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爲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鍼灸療效的關鍵,認爲進針得氣後,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採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爲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採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後,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鍼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

中醫世界裏,這些都只是皮毛,總結出一點體會與心得,與各位同仁共同學習,不足之處,請見諒。

  2016跟師學習心得【篇2】

通過一年的跟師學習,我方明白老師陳明副主任醫師默默地爲我鋪墊了一條開悟中醫之路,當時自已並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鑽研中醫

學。跟師學習患者比較多,常常白天跟老師看病,晚上自己鑽研,坐公交車回到家已是九點多鐘,看着滿街的夜燈閃爍,川流不息的車輛,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飯的愛人,心中不免感嘆,但一想到這一天跟師學習中我又明白了一箇中醫的道理,見識了一個新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淺薄的看法,糾正了過去錯誤的認識,心中的歡喜及對老師的由衷感謝無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師學習結束,自始至終,我認爲跟師學習並不在於老師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師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後仍無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討,仍無答案,找一合適機會請教於老師,此時老師字字是真言,無數次跟師學習中是病人的詢問,老師的回答使我頓悟,回答病人的問題時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而非專業術語,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時也學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識,這一點使我受益終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來跟師學醫積累的心得體會寫下來,供同道參考、借鑑。

一、在跟師前,首先要對老師有一個全面瞭解,做到“兩要”,這是跟師學習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一要了解老師所在醫院及所在學科的發展現狀,其師從何人,是家傳還是師承,對哪家醫論有所精研,其醫療特色是什麼,注重哪家理論等。掌握了這些情況,就能瞭解其學術源流及學術思想,其繼承和發展了哪些理論與觀點。這樣,總結其經驗時,就有所依據;二是要了解老師的學術特長和經驗特色。並圍繞這方面問題,廣泛收集資料,要積累和掌握詳實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這是我們將來進行學術經驗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據。爲了做到上述“兩要”,在日常跟師學習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發問:對於學習中遇到的一些關鍵性問題,要多向老師請教,深入提出問題,把問題儘量搞清楚。例如一個經驗方,都有哪幾位藥組成?配伍特點是什麼?用量變化如何?煎服法有什麼要求?如何加減化裁?對什麼情況適用?什麼情況不適用?有何禁忌?根據什麼制定的處方等。切忌想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多問是使問題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師雖有多年經驗,但並不一定每次都將問題講透。

有些問題,老師自己認爲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對於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們要追根問底,深究其妙。在此過程中,學習者還要經常向自己發問:掌握了老師哪些經驗?臨牀上是否會用?要勤於向患者發問:患者服用藥物後症狀是否改善、有何變化、有無不適反應,這樣才能細緻地體會到老師治療經驗的精妙之處。多聆聽:在跟隨老師臨證或聽其講述時,要多聽聽老師對每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維方法、治學思想和學術觀點,摸清辨證、用藥規律,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多閱讀:對老師臨證診病,處方以及其論文、著述等,要多看,反覆體會其學術思想在臨牀上的應用。同時,要根據其學術淵源,翻閱對其影響較大的前賢的醫論、醫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論依據;閱讀與本學科相關的的現代醫學書籍,

熟練掌握中西醫理論,將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閱讀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各種文獻材料,瞭解醫學源流。多記錄:要將聽到、看到的內容隨時記錄下來,這是蒐集資料的重要手段,一種是即時記錄,即隨聽、隨看、隨記錄;另一種是追記,即將聽到、看到的內容,通過回憶記錄下來。在此基礎可分門別類,加工整理。3年來我共記跟師筆記10餘本。多使用:跟師過程中要勤於臨證,每次遇到相似病歷,敢於處方用藥,甚至可以照搬老師的方法,發現問題及時請教,這醫技會迅速提高。多思考:將上述問、聽、看、記、用的內容分門別類,有條理、有系統地在腦子裏反覆分析、歸納,以找出其規律性東西,這就是老師經驗中的精華部分,要花費一定時間,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予以昇華和提高。《論語·爲政》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整理老中醫經驗,既是工作,也是學習。要想將老師經驗承襲下來,必須在“學”和“思”上下工夫。多交流:溝通、交流是多問的延伸,跟師過程中多與老師溝通,將一些臨牀問題請教老師,可以增進師生關係;亦與身邊醫師進行學業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後作爲現代中醫,應利用多種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郵件等,將一些學習心得、體會,老師經驗總結及不解之惑與醫學同道進行交流、分享。以上是我的一些經驗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裨益。

  2016跟師學習心得【篇3】

應當說,當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佳時期,無論是國家對於中醫工作的重視,抑或是社會各界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資,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關鍵在於人才。

當前關於中醫藥人才的成長規律及如何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問題引起了各級領導和學術界的關注。筆者認爲,中醫藥人才的成長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本人的經歷和體會,“跟名師學醫,育岐黃傳人”也是培養中醫人才的一條重要途徑,值得加以研究。

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是中醫藥理論與其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是中醫藥學的寶貴財富。爲了繼承年事已高的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不使他們的經驗和專長失傳,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990年聯合發文,作出“採取緊急措施做好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的決定。

我有幸拜著名中醫專家裘沛然教授爲師,脫產學習3年,經過考覈滿師,成爲其學術繼承人。

2005年我校在國內率先倡建“名師傳承研究工程”,併爲名師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和“名師研究室”。我再次有幸成爲“裘沛然名師工作室”的傳承人,並制定了《專項項目計劃書》。同年我承擔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基於信息挖掘技術的名老中醫臨牀診療經驗及傳承方法研究”課題中的《裘沛然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研究》的子課題,在繼承學習裘沛然教授學術經驗的基礎上,對其學術思想、臨牀經驗、辨證思維特點、成才之路等,進行系統研究。

十多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在導師裘沛然教授的悉心培養下,我在學習中醫、繼承岐黃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和進步。2004年我被評爲“上海市名中醫”,2005年被評爲“上海中醫藥大學名師”。現就本人通過跟師學習,對中醫成才之路談一些體會。

跟名師,學中醫,重點學什麼?如何學?

1990年國家“兩部一局”的文件說得很明確:“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毫無疑問,跟名師,繼承學習的重點是老中醫藥專家的獨到經驗和一技之長。因爲導師積幾十年臨牀心得形成的特長,是老師學術經驗的結晶,具有獨特的臨牀療效,它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把它繼承下來,不讓它失傳。

然而,通過十多年的跟師學習和思考我認爲,一方一藥繼承的是“有形”的知識,對其學習和繼承並不算難,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跟師學習,大致即可掌握。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有形”知識和經驗的背後,有着更深層次的“無形”知識和思想需要學習和繼承。

首先是中醫藥的文化。


更多熱門心得體會推薦:

1.2016生產實習心得體會

2.2016員工工作分享心得體會

3.2016年財務會計實訓心得體會

4.2016年金工實習心得體會

5.2016年幼兒園見習心得體會

6.2016最新幼兒園見習心得

7.2016供電所個人實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