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大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範文(精選5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1

在20xx年教科研活動月期間,我潛心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非淺。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讀書體會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爲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 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纔是高的,也纔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做爲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爲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爲,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爲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爲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2

閒暇中,我有幸拜讀了偉大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雖然此刻正值新課程改革之際,似乎這本書的出書時刻並不符現代教育潮流,但它卻給我的收穫頗多,感觸頗深,使我受益匪淺。文中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如一汩汩清泉、一絲絲雨露滋潤着我的心田。

蘇霍姆林斯基文中的這段話深深影響着我,他說“在年紀尚輕的時候,應當先做些什麼,纔不至於在老之將至的時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務必點滴地積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認爲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務必發奮提高自身素質,而提高自身素質的首要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也許有些教師會抱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活動,教學工作整天忙得團團轉,身體已筋疲力盡,哪有時刻騰出來讀書?”對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們自身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計劃、學習計劃,總是能擠出時刻來的。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刻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古人云“善讀之能夠醫愚”,因此,爲了提高自身素質讀書是很有必要的。讀書不光要讀所任學科的有關書籍,還要讀學科以外的書籍,要做到博覽羣書,正因現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學科以內的知識,現代課程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纔能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敏銳的思想,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熠熠生輝。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讀後感。蘇霍姆林斯基之因此能成爲偉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於他廣泛閱讀的緣故嗎?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備“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其次,我認爲想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還務必虛心向他人學習,也就是蘇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講的要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蘇霍姆林斯還教我們怎樣學習他人的教育經驗,他告訴我們,要把別人的經驗學到手,這首先意味着:要明白一件事取決於哪些條件。否則,既不可能明白也不可能學到別人的經驗。他說,學習優秀經驗,這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因此,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不能完全照別人的辦法教,按照別人的辦法教,教學效果是遠遠不如別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需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當然還需要全面地觀察、瞭解學生,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構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當然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光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還要學習他人的班級管理經驗,想想爲什麼別的班級教師在與不在都一樣,一樣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級就遜色多了,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學習,要向許多有教學管理潛質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管理經驗,治理之道,然後在自己的班級中進行全面瞭解,把這些經驗進行篩選,選取有價值的經驗在班級中運用,並不斷地摸索、研究,最後找到最適合管理自己班級的有效方法。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是相當重要的,正因只有管理好班級,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書中還有許多我們還需要學習的教育思想理論,如“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負擔過重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刻”、等等類似這樣的話題,都是對我們老師的教學很有幫忙的。

我要發奮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3

本學期抽空重讀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了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才能與時代同步,纔能有足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

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變與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位年輕人來到一個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裏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着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位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老人家便說:“這裏也同樣好。”一旁的人很詫異的問老人家,爲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當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爲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無疑是沙漠裏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閱讀過程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爲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了。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學生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問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爲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爲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爲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爲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

好書是常讀常新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值得一讀再讀!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4

前段時間偶然看到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被深深吸引住了。讀完全篇,掩卷而思,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的選擇多了一份安慰,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而他在書中反映的一些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也閃爍着時代的光芒。

  一、爲人師需真實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爲一個已經從事教師工作二十三年的不算年青的老老師而言,我一直在心底深處守護着“師道尊嚴”的那條底線,在學生面前,一直高高在上,希望自己的學生惟命是從,按照我所教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其實,按照我的方法,學生學起來也許輕鬆一點,也許成績會考好一點。但不少學生對我更多的是畏懼,是敬而遠之。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孩子都高三了,有自己的尊嚴了,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學生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學生們和你的心理距離就會一下子拉近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作爲老師必須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爲人師必講責任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是最出色的,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總會遇到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每個班級都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越到最後越落伍得無可救藥的,最終導致我們乾脆對其放棄不管,而究其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但是,我們總是忽略了要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孩子們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同時,他還提出了與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相似的觀點,即要“因材施教”,教師必須對 “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

  三、爲人師必善於反省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去改正的還是比較少。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爲名師。”教師一定要學會反思,它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爲、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對於教師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爲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反思強調以問題爲中心,着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它是緊貼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情境的、常規的、經常性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式,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學、反思、行爲糾正、科研等手段進行。這大大突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時空侷限。反思強調教師的自主學習,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爲基本點。

通過反思,教師可以意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己存在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爲及其消極後果;會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優化。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每一條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心得5

在讀蘇聯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我對其中的兩條建議感觸很深,下面結合我自身的教育經驗談一談我的一些做法。第一條建議:“對於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課堂上所講的新知識點掌握度要善於隨機捕捉,在巡視過程中要對學困生適時地伸出援助之手,對於有進步的學生不要吝嗇表揚。如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教師讓學生利用小組內的小棒通過動手操作來編8的乘法口訣,有的同學會把小棒分排排隊擺好(每排8個),然後列出加法算式,每個小組成員說一說加法所表示的意思。然後再分別列出乘法算式,根據加法算出的結果求積,乘法口訣很快就被編出來了。

但針對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不同,有的同學對於所擺小棒個數一目不忘,有的同學稍停片刻再問反應很慢,針對這部分同學,我採用瞭如下的方法:在小組內打亂順序問一問8的乘法口訣,如有同學答不出來可讓他再擺一擺小棒,說一說是怎麼算出來的結果。漸漸的這些同學會由加法想起口訣,可由一個口訣推算出下一句口訣的結果。給這些“三分”的同學多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儘可能地能達到“五分”,教師此時可以選一些代表上臺進行演示他的推導口訣的過程,並對他們的推導過程作出評價,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第六十一條建議:“學校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好鑽研的、創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維的人,我認爲童年正是培養思維的時期,而教師是悉心地造就學生的機體和精神世界的人。”“必須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否則他們就會單純地使用記憶,就會呆讀死記,那樣就會使頭腦變得更加遲鈍了。”俗話說:“腦越用越靈,越閒越惰。”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的思維轉動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周密的考慮所講授的知識將在學生的頭腦裏得到怎樣的理解,並根據這一點來挑選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如何能把一個四邊形剪成一個五邊形?”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進行畫一畫,剪一剪,並讓學生說出理由。對於這個問題,如果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會有幾種剪(畫)法。如果不去思考,也許只會想到一種方法,接着教師可讓學生展示一下他的結果,在展示過程中讓其他學生要注意傾聽,對於沒有想到的地方給予補充。總之,要讓學生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並能讓學生說出他們思考的過程,真正地能把知識學生牢固,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愉快地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