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教師的心理健康也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好的教師能爲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下面是語文迷小編分享的2017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希望大家會喜歡!

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

  【2017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1】

家無分遠近,樂無爲大小。幸福在於自己的體會,境由心造,地獄天堂一念間。

社會的轉型、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時代的加速變遷、獨生子女人數的激增使得教師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教師的共同感受就是:教師難做!做教師真難!

教師的心理問題,就像陰影一樣,遮蔽了自己和家人生活中的陽光,何談幸福?

讀了《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一書,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坎布斯總結的那樣,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認同他人,面對和接受現實,豐富的主觀經驗,這四點是健康心理必不可少的條件。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教師對學生監護、教育的責任重大,失職的後果難以預料。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很高,身正爲之師,學高人之範。外界的期望值過高,確實容易使教師自己產生過高的自我期望,自我要求高,是好事,但過高則會導致教師在力求完美中丟失了真實的自我,身心疲憊。

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師,要有着正直、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開放、充盈、豐富的精神世界,自在、飽滿、蓬勃的生命姿態。

那麼如何做到這些呢?師者,要做行者,更要做閱者。

行者有二:一是旅途的行者,教師應該趁休息時間多出去走走,可以放鬆身心,開闊眼界,洗滌心境,可以見識一個世界大好河山,感悟人生,瞭解各地的風俗習慣,見識各地的奇人異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更能鍛鍊身體,生命在於運動。二是思想的行者,我們爲生在這樣的偉大時代而感到幸運,我們也必須肩負時代的擔當,創造思想,用思想引領我們的生活,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思想的世界像大海,一浪推着~浪,一浪高過、一浪;思想的世界也像大山,一座山峯連着一座山峯,一座山峯高過一座山峯。在思想的世界,除了遠行我們別無選擇;雖然我們知道,在思想的世界做一名行者有多麼艱難。思想的成就將使我們無比幸福。

師者更要做閱者,就是多讀書。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心浮氣躁、雞腸狗肚、名利薰心的人是幹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讀書不斷,不良的思想氣質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應該讓讀書成爲每一位教師的生活方式。

教師要善待別人,也要善待自己。然而許多老師不能善待別人的原因,往往是不能善待自己。他們整天埋頭於備課、批改成堆成撂的作業,業務範圍之外不讀書,不看報,也不注意培養有益的業餘愛好,結果是知識老化,視野狹窄、甚至導致性格偏執。因此,在改進教育行爲的同時,應注意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和生活質量。生活是多彩的,工作不應成爲教師生活的全部。現在不少教師找回了自己做學生時的愛好;休息時,聽聽音樂,看看小說;假日裏,與家人逛逛公園或參加一些學術活動。這樣纔是一個完整豐富的人生,纔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2017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心得2】

教師服務的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學生,教師自己的心理狀態、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對學生的成長有着重要的影響作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爲一位教師,他要麼是在幫人,要麼就是害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讓自己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祥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之中,才能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成長的正能量。

但現實情況並不樂觀。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14個地區168所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抽樣檢測後發現,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抽樣調查的結果未必可靠,但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確實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馬志國所著的《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一書,收集、提煉了他在教育諮詢的過程中的48個案例,涵蓋了教師的自我心理、職場心理、人際心理、情感心理、婚戀心理、親子心理、異常心理等七大方面的心理問題,對一線的教師認知自己的心理、探究自己的隱密花園還是還有啓示的。

書中涉及的心理現象很多,這裏僅就其中的幾種心理現象做一討論。

1.角色扮演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經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不能自主地在不同角色之間做出轉換,就會造成矛盾和困惑,不僅讓自己爲難,也讓孩子無所適從。

案例1:青年教師帶班,總希望和學生打成一片。一段時間過去後,發現師生之間的關係確實很融洽,但教學組織和運作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提出的要求學生總是不夠重視,還常常發生一些意外的事件。於是,青年教師決定對他們嚴加管理。結果班級看上去規範有序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卻拉大了。

案例2:一位校領導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裏,受工作慣性的影響,仍然用在學校裏施加號令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家人,把家裏作爲自己的另一個“工作單位”。儘管家庭成員通過各種形式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但該領導根本沒有意識到,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案例3:有一些優秀教師的孩子,學習成績並不理想。教師自己在崗位上建功立業,受到各方的讚譽和好評,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輸給自己。於是,在無形之中給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導致優秀教師的孩子每天24個小時被“管控”,沒有一點的自由和閒暇。時間長了,孩子不堪忍受這樣的重壓,堅決不願意學習,讓教師自己苦惱不已。……

類似這樣的案例非常多。師生之間、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常常需要教師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就像演戲時的臉譜或者說面具,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面具沒有真假,也談不上真誠和虛僞,只是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展示出來的人格的不同側面而已。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人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的身份,也規定了人的行爲規範和行爲模式。當人在特定環境中表現出與之相對應的行爲習慣和模式時,就會被大家所認可。

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互動,在這兩種情境中,教師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差異,前者可以是朋友的角色,後者一定是教師的角色。角色不同,行爲的方式也就不一樣。師生交往過程中的很多矛盾衝突,大多與教師不能區別兩種情境中行爲方式之間的差異、在實際情境中行爲不當有關。

校長在學校裏單位的領導,學校諸多事情的決定、大政方針的出臺,都需要他來拍板和定奪。但回到家中之後,其角色就有很大的變化,他要扮演孩子的父母、妻子的丈夫、或者丈夫的妻子這樣的角色。家庭生活最讓人心煩的事情,就是總把單位的事情和家庭攪合在一起,讓家庭成員在無形之中承擔了很多不該有的壓力和煩惱。

教師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一個非教師家庭中的孩子,從學校裏回到家之後,常常能有一段真正的家庭生活,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呆在一起,聊天、健身、一起娛樂,讓自己焦慮的心情得到釋放。而教師家庭中的孩子,如果教師自己不能在回家之後很順利地將自己的角色轉變成父母,繼續做“教育媽媽”或者“教育爸爸”,那孩子不就真是24小時總生活在外面的種種規範和監督之中?這樣的日子擱在誰身上都是異常難熬的。

生活是多樣的,一個人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多樣的。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是教師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明白的。不僅自己要學會角色扮演,更要引導孩子意識到這一點,讓他們自己體會角色扮演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2.接納自我

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囧事,事情似乎各不相同,但背後與教師不能夠接納自己,有直接的關係。

案例1:一位教師平常教學效果尚可,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也不錯。但他有一件麻煩事,一旦有人要來聽他的課,他就非常焦慮,不僅課前常常失眠、睡不着,課堂上更是緊張的不得了,每上一次公開課就像得了一場大病似的。

案例2:一位年輕的教師,個性有點內向。平時生活中習慣封閉自己,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袒露自己,在人際交流方面出現了一些障礙。導致自己越發擔心和別人進行交流,特別是當遇到陌生人、領導或者年輕的女性時,總是感到很緊張,優勢就連和學生說話也感到有些緊張……

案例3:小田是一個大學畢業後新來的女教師,帶兩個高一班級的數學課,在同來的幾位青年教師中,嚴於律己的小田老師表現的最爲出色,曾受到校領導在全校大會上的點名表揚。但就是這樣一位表現出衆的女教師,突然之間卻做出了服毒自殺的事情,讓人扼腕嘆息。

記得王棟生老師曾就教師上課緊張一事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他和錢理羣教授之間的一次對話,錢老說自己上課之前有點緊張,讓王棟生老師有了很多的感想,也意識到上課前緊張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體現出教師對這份工作的重視和責任。

一個教師,面對突如其來的聽課,感到緊張和焦慮,擔心上不好會讓別人笑話,屬於原生反應,是人之常情。如果因此而抱怨自己,認爲自己很沒出息、做人很失敗,等等,則是對原生反應的反應,屬於次生反應。如果聯想到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想想那一次次的摔跤和跌倒,就會意識到:失敗、挫折其實就是成長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可怕的。學着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緊張、接納自己的失敗,人就會邁出成長的又一步。

人與人的交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即只有撥響自己心中的心絃,你纔可能會有知音。只有向別人開放自己的生活後臺,才能找到真心的朋友。案例2所描述的這種情況中,教師自己其實是屬於自我封閉型的人,這本身也沒有什麼不好。重要的是自己要正確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所在。問題找準了,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有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人很幸運地獲得了一顆美麗的珍珠,但他發現珍珠上面有個小小的斑點。他想將這個斑點剔除,以便讓這顆珍珠成爲一個完美無缺的寶物。於是,他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接着又削去第二層,原以爲這下班點可以沒有了,沒想到還在。他不斷地削掉一層又一層,真到最後,那個斑點沒有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總想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結果就是越來越不接納和認同自己,最終必然導致悲劇。小田就是其中的一個案例。

3.關懷適度

教師在對待工作是總是很努力,也很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有所成效。這樣的精神值得讚賞,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好心辦壞事。

案例1:一個女孩,學習很努力,也很優秀,但卻很自卑。因爲父親比較自卑,小時候的她很懦弱、很膽小,經常被人笑話。小學期間努力學習,成績也不錯,給自己帶來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好像已經忘記了自卑和膽小。上初中後到了陌生的環境,自卑的心態又出現了。老師語重心長地教導她:“你的學習挺好,就是太自卑、太膽小,這樣會害你一輩子的。”這句話經常縈繞在她的腦海裏,以至於更加擔心害怕,也更加自卑了。

案例2:一個初中男孩,學習成績不錯,但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就對父母說想退學。父母連說帶哄又讓孩子去了半天,孩子堅決不上學了。說起不上學的原因,其實源於教師的寵愛和期望。有一次考試,孩子數學考了第5名,老師興沖沖地將孩子叫到辦公室,一邊給孩子加油,一邊說下次無論如何也要考到前三名。英語老師更是喜歡這個孩子,聽說孩子不想上學,着急地對孩子說:“咱們班英語強的人就是你了,你走了,老師還指望誰?”

很多時候,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常常就源於教師,源於教師的言行舉止,源於教師不恰當的教育行爲。案例1所述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屬於師源性心理問題。教師在心理上的一些誤區或者說處理不當,不經意之間給學生造成了心理傷害。這樣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比如說兩個學生都在課堂上睡覺,教師對其中一位成績好的學生說:“真用功啊,睡覺還拿着書。”對另一位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說:“你看你,一拿起書本就睡覺。”這兩句話給兩個學生的心理暗示就是不同的,前者是積極的,後者是消極的。由此也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教育影響。

老師如此喜歡孩子,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呢?這個初中男孩說,我也知道老師是爲了我好,但好像總是盯着我,不管課上課下,校內校外,我的什麼事,老師都知道,真讓人受不了。看來,孩子要離家出走,正是教師過度關愛惹的禍。過度的關愛、關心、關注,在學生的心裏成了被監督、被監視、被監控,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於家庭和學校之中。很多家長和老師嘴上說愛孩子,實際上是愛孩子考出來的分數,在愛的背後往往隱藏着一個東西,叫控制。孩子沒有了閒暇、沒有了自由,怎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除了對孩子過分的關愛之外,當下還有一種情況,也需要引起各方的關注,那就是愛的缺失。現在有很多孩子,因爲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就被保姆或者爺爺輩所領養,和父母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很少,在童年時期缺失了最重要的父愛和母愛。孩子“戀父情節”或“戀母情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就會通過某種形式在其他人身上表達出來,比如學生對教師的依戀、青年女教師對中年人的愛戀,等等,各種心理問題都是由此產生的。

教師的心理健康,關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重任不在政府和社會,就在於教師自己。一個人始終不斷探索外部世界,拓展自己視野的同時,也應該努力去認識自己的心靈世界,建設富足的精神家園,爲自己一生的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