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3篇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認識,要實踐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就必須改變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把新的課標理論融入進去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歡迎來參考!

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範文3篇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一):

“新課標”的實施確實是給日常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越而的活潑與可愛,並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靈光閃現、不乏更多了一些對生活、社會的深層思考,同時也在渾然不覺之中感受着知識的滋養。本學期,有幸參加市教研室組織一次《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以下是我學習新課標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務必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爲“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爲“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貼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着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着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務必的數學。”強調了大衆數學學習的資料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資料,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資料,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務必的知識與技能成爲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常生活中。這樣,一方面學生會主動聯繫身邊的實際問題來學習數學,另一方面也能夠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

三、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好處上被認爲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構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用心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構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到達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從正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搞笑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在新課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合作、希看、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繫在一齊,讓我們與新課程一齊成長,爲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着,願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成爲不由自主的從心靈深處,淌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的絲絲甘泉。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二):

我參加了教育局要求,xx主持的新課標培訓。透過學習,最切身的體會就是教師教育理念要更新,教學方法要逐漸改革,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和諧互動,共同探討、交流經驗、綜合實踐。現從幾個方面談一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領悟新的教學理念,確立新的教學觀,避免和克服教學生涯中的不良習慣,使教學方式方法顯現出多樣化。教師們的概念中認爲教學就是在三尺講臺上講課,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把學生作爲知識的“海綿體”進行吸收,“填鴨式”的教學是部分教師長久的“順手教學”方法。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是學生的大朋友,要放手相信學生的各種潛力,教師把自己的位置擺正,定格在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活化石,以權威居高臨下。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只起陪同,觀望、輔導、協調、幫忙作用的人,而不是學生的操縱者,控制者、學生是學習的小主人,是學習活動的實踐者,是知識的吸收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忙每一個學生進行搞笑和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途徑,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和提高。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要透過合作討論、實驗操作、探究質疑等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應根據教學資料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用心性,努力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心態和創新潛力。

二、正確領悟新的教學法

新的教學法主要是: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不受別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習的主動、獨立、自控潛力,密切關注學習者的興趣、愛好和職責,有利於發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學生在參與小組或者羣衆中爲了要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到人合作學習。它體現了學習的交往、互動、共享等特點,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羣衆觀念、團隊意識;探究學習。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自己生活中經歷和體驗中選取和確定學習目標,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新的學習問題的學習方法;它體現了學習的問題明朗化、學習過程活潑化、學習形式開放化;有利於構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學習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因素和用心因素,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操作潛力。倡導《新課標》中新的教學方法,是現實社會的需求。

三、教師與學生和諧互動。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個性強調綜合實踐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文化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討、共同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老師要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不要一味追求學習的結果,而要注重合作討論的學習過程,以及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合作意識的培養與合作方式的訓練是否有效。

總之,《新課標》是一盞指路燈,它已經爲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方向,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跟着《新課標》的方向前進,我們是不會迷失自己的遠航!

  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三):

在開學的這段時間,學校利用教研時間讓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我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要用新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爲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潛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轉變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要爲教學服務

恰當的教學情景創設,不僅僅爲學習數學拉開成功的序幕,而且會成爲他們主動探索數學領域奧妙的動力,因此,教學情景的創設,不僅僅要有激趣的作用,還要求情境與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繫起來。如果僅僅爲了追求時尚而繳盡腦汁,捏造教學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爲教學服務。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教師應帶給適當的幫忙和指導、善於選取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透過觀察、測量、摺疊、討論,進一步瞭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認識一些常見的幾何體與平面圖形。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想象,體會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3、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學段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氣息不要喧賓奪主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時下頗爲流行的提法與做法,但在實踐中教師常常不能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有的爲聯繫而聯繫,或牽強附會,有的不加選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氣息濃郁了,但數學思維的培養缺失了。

我認爲,數學生活雖然與生活關係密切,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適度而恰當的聯繫生活,對於數學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難以數學化一樣,如果數學教學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償失的,數學課的“主角”永遠只能是數學本身,數學學習能夠吸收生活中搞笑有益的例子來爲生活服務,也能夠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數學潛力,但不能走失數學本身。

5、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在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搞笑的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過程。

隨着社會的發展,學生每一天理解超多的信息,電視、報刊、網絡等都是學習數學的場所。這要求我們打破課堂侷限,把周圍的社會生活作爲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並引導學生運用各類信息,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新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潛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就應利用數學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用心地去感受教學美、去追求數學美。

就“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提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研究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知情統一規律,是具有現實好處的。他們從創設情境,驅動探究數學現象的好奇心;調動情緒,產生探究數學規律的樂趣;交流情意,構成樂學數學知識的態勢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力圖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與“抱”採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樣。葉聖陶說過:“習慣的養成在於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指引”能使學生養成善思考的好習慣,隨時關注周圍事態的變化,明白事物之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已定的事隨時會在形態上或本質上產生新的狀況,事物的形式或資料隨時會換成另外的一種。好習慣就應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訓練和培養。與之相對應的,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如果“抱着”就會養成一種依靠情緒,什麼事都不去思考,也不想思考。因爲他明白會有人來指導他怎樣做,至於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產生,要想別具一格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指引”學生學習,而不是“抱着”學生學習。

總之,應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務必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