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心得體會
《弟子規》心得體會1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學習《弟子規》,我在指導同學們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自己也努力學習,感到收穫很大,體會到教育局開展這次學習活動意義重大,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道德的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反覆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禁使人心胸豁然開朗,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自己與聖賢的距離。

在系統的看了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後,我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認識,深深認識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老師,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帶領我們領略人生的真諦,規範我們做人的準則,指明我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兄弟和睦、做事謹慎、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細緻的說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誨人們首先要有孝順長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有一個人的品德上進了,才能做好人,而我們學習的根本就是:人的品德修養。

學習《弟子規》使我最難忘的句子是“凡是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衆”,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愛,所有的人也都需要愛。在表達上“凡是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博大,時至今日它仍然有現實意義。作家冰心曾說:“有了愛就有一切。”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質和美好道德的核心。人只有懂得愛,懂得感激,懂得體貼,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謙讓,世界上纔不會有空虛和孤獨。愛在哪裏?愛在一個淡淡的微笑裏;愛在一個已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多次的蘋果裏;愛在一牀暖暖的被子裏、、、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說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裏,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微笑。

《弟子規》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刻照耀着我們前進的步伐,豐富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衝向傳統文化知識的海洋,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爲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深深地認識到自己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我的爸爸患直腸癌,需要我的幫助和照顧,我卻藉口工作忙,單位不準假。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我那麼好,我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需要我的時候使他們失望呢?

我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我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心。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學規、學則的形式,三言成語的體例,濃縮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範本。其通俗易懂“便於誦讀講解而皆切於實際”,不論從工作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提倡的、反對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內涵豐富。《弟子規》本身就是“道”是“德”。

所以要牢記《弟子規》,並用它來要求自己、檢查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敦倫盡分。大量的事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規範自己言行的人,絕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朋友、好領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賢之人。

《弟子規》本身就是一種規範,一種道德品質的規範;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身體力行、自我管理的行爲規範。它不是拿來要求他人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學習,一同力行,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質,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社會風氣,從而達到構建和諧家園、和諧社會的目的。

我學習《弟子規》深刻領悟到以下四點:1、做人要懂得感恩;2、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3、爲人要謙虛;4、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培養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聖賢的教誨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朋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爲社會的和諧與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我願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格要求自己,懷着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身體力行,勤奮學習,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爲教育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弟子規》心得體會2

進入小學的校門第一次學習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爲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纔會從心裏面爲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爲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心得體會3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纔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爲。苟擅爲,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爲,容易出錯,就有損爲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爲。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爲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弟子規》心得體會4

按公司要求,我背完弟子規;接着,按公司要求,寫心得體會。

相同的是:公司要求。

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按公司要求背弟子規時,我感到迷茫無奈;但在按公司要求寫時,我覺得確實有一些有意義的話要記下來,以留後用。

第一感:弟子規只是一個基礎,但它將帶給我們一個真正的人生。

從很早時聽說弟子規開始,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弟子規的人。因爲我最不喜歡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歡拘束自己的思維。我認爲社會的創造性來自對格局、對細節、對具體、對方法的放任思考,並最後對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會貫通。這纔是做事之道。

正是這個思維導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敗與小成功於一身的綜合體。xx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裏,我以上述思想爲指導原則,做了很多值得記憶的事情,但也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規的過程,我突然發現,其實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維裏,缺乏一個基礎的生活工作準則。這是影響現在的深層次原因。因爲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決不是工作。否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以至延伸至工作問題。

弟子規只是一個做人的基礎,並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這個基礎的生活原則,我們將走進一個真正的人生。看看我們的許多誤區吧

“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呢,可能更多的是“有餘力,則孝悌”。工作忙成爲不回家的極爲正當的理由。總敘說得好,首孝弟,次謹信。也就是說,“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是排在餘力學文前的;對父母的“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而我們,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違反着這一大的原則。

弟子規不是信仰,是一種做人的準則。換句話說,不做好它,不能說沒信仰,可能會沒了做人的底線,或說可能會缺德。

第二感:弟子規十分細緻。看短實長,看粗實細。

1080字看似短,其實它包含了長達一生的生活智慧。孝悌謹信,愛人親仁,餘力學文──可以作爲我們幾十年生活的基礎準則。

1080字看似粗,但它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細節。它告訴我們“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它告訴了我們“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它告訴了我們要“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它告訴了我們“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你難道沒有一種細緻入微的感受嗎?

第三感:背,這纔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說:“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過。”其實錯了。背過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這句話──先接受纔有理解。你都沒完全接受,何談理解?當你背過,當你能合上書,依然說出來原話時,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十分奇妙的過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樣。其實,我們很多人,同丟失了很長時間的弟子規一樣,也把“背誦”丟失了正是對背誦的丟失,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浮躁。似乎什麼都知道,但什麼都說不上來。

第四感:綜合感覺。

禮節是多麼的重要。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對好壞善惡的態度。等等。

其實,有了這個做人的基礎,成功將會水到渠成。也許,成功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觸發完了。再背一遍吧。背過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規》心得體會5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古典文學,是聖人留給我們的教誨,它教我們應該怎麼樣做人和做人應該具備什麼,我們應該珍惜這本古典文學。

俗語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讓他相信你,而弟子規會告訴我們怎樣讓朋友信賴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有許多好朋友,因爲他們信任你,雖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會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約好一點點鐘去新華書店看書。姐姐總是讓我信賴,因爲姐姐總是說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門。這次也不例外。我從表姐這也學到了誠信。那我更應該要該誠信,讓大家對我有信心,還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買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沒有來,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買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誠信,我應該怎麼辦呢?這上疑問在我腦中排旋。於是,我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堂妹,原來堂妹她玩忘池,現在又在寫作業,沒有來了。我只好一個人去買本子。我覺得堂妹沒有誠信,不過我相信堂妹以後會有誠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誠信。

《弟子規》心得體會6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爲,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爲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爲,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衆》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衆,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在這本書裏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不管是喝飲料吃東西,還是和長輩一起時,一定要先讓長輩先吃先坐先走,作爲小輩的要時刻尊重長輩。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認爲孩子小,都可以讓着他們,等孩子大了就會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讓孩子先享用,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爲他們生下來就是享福的,大人們就是他們的傭人,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撒嬌,讓大人很頭痛,其實都是大人溺愛所致的!

在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7

星期天我們來到可園,由魏隊長帶領我們入園。這是第二次走進可園,不管大家是衝着免門票參觀可園,還是學習,魏隊長都希望大家有所收穫,最好學習爲主遊玩爲輔這樣相輔相成就太好了。

園內集合好魏隊長給我們講解了一下映山紅國學組的發展,以後會走進學校、工廠、社區、博物館、圖書館推廣國學傳統文化,大家努力學習後幫助別人也成長自己。可園這地方前幾期不限人數,但帶朋友來的希望報上人數,諮詢一下組織者,還有穿志願服,最好穿長褲(蟲子愛新人血,喜嘻)。

我們在園中走着,找到處湖邊休閒場合。魏隊長讓我們一起朗讀完<弟子規>,後給我們一同分解“入則孝”篇的大義。孝排在弟子規首位,母“呼、命、教、責”中學習了孝的第一步要培訓的是敬,這是一切人倫之道的基礎。“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沒有恭敬心,那養父母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冬則溫、出必告、事勿擅爲,、物勿私藏、力爲親好、柔諫親的過、親疾晝夜侍”裏講了對父母身體的關心,杜絕自己生活中給父母帶來的擔心,永遠溫和對待父母錯,全力服侍病中父母。

最後大家討論了自己出門在家怎樣對父母的關愛?一個問候的電話一句溫暖祝福的話語。也反省了我們對父母的不奈煩,和父母吵架對罵,孔子說:“色難。”對待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麥當勞聽到這裏臉有點紅(大家都紅吧,不紅都是臉皮厚表演不到位,呵!),嗯,愧疚。父母有病,我們有過小時候父母所對待自己的痛愛、照顧嗎?感恩,父母!

<弟子規>我們以爲是小孩子的讀物,“我們錯了”總結時大家都同感地說:“<弟子規>是全天下人的第一讀書經典範本!”

下週日,在可園學習<弟子規>“出者剃”文化。出門在外,平安快樂。

《弟子規》心得體會8

開學第一週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弟子規》,從《弟子規》總則裏,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反思。過去我們沒有讀到《弟子規》,我們不明白;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審視自己,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作爲一個人的首要。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首先要學做人,你要孝順你的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別人更不會好。常言說:“萬善孝爲先!”你對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你就不會是一個善良的人。其次,你要做事謹慎小心,考慮周全;與人相處、交往要有誠信。你要對你周圍的人多關心,友好相處。學習關鍵要落實行動上,所以教師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背誦的弟子規都很熟悉,在平時有個別學生有不好的行爲,就按弟子規的內容教育他們,向那些表現好的學生學習,以他們爲榜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真正有好的品質,也就是說學會了做人,你纔有資格去讀書、學習。否則你有了學問也不會對社會做出什麼有益的事。

《弟子規》心得體會9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彆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裏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係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係,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爲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10

在學校沒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有刻意去了解《弟子規》。看了這本書,學習了《弟子規》覺得對自己孩子幫助很大,感悟很深。《弟子規》的“弟子”是學生,“規”指的是規範,學習好《弟子規》孩子是很優秀的。

《弟子規》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受衆,而親仁,有餘力, 則學文……”我的孩子倪子如性格比較乖巧,也很孝順。有時候自己很喜歡吃的都願意和我分享,經常用自己做的愛心賀卡,寫上溫暖的話,表達心中對我的愛,每次都讓我感動。“首孝悌”她做得很好。

在自己沒接觸《弟子規》前,自己比較隨性,很多時候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踐行《弟子規》後我會盡量剋制自己的情緒,特別在孩子面前想讓孩子學習好的品行,對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我會盡量幫忙!其實做好事是讓人非常開心的事,就像徐老師常說的“因爲有愛,所以生命有陽光!”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是我從小接受父母的理念,父母常說“你待別人好,別人也會待你好!” 我也常跟孩子說“學會感恩,感恩給你生命的父母。感恩給你知識的老師,感恩批評你的人,感恩給我們幫助的人”孩子似懂非懂。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身子女,自私,比較自我都是孩子的通病。每次我爲她做的事情都刻意地對她說“你忘了什麼了麼”她馬上接口說“噢,謝謝媽媽!”不管她是不是感動,但我覺得養成一個習慣是很難得的。

就在上星期少年宮,買水喝自己的長刷不出來,剛好有個不認識的阿姨也在買水,她順手就遞給我一瓶,她執意不肯收我,我很不好意思,女兒走到她身邊深一深地鞠躬“謝謝阿姨”阿姨很開心,我也很感動,我覺得女兒長大了,學習《弟子規》知道感恩了!

今後孩子的路很長,學好《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我想孩子的路會更寬!更廣!怎能不會不優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