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當代愚公鄧迎香同志先進事蹟材料大綱

當代愚公鄧迎香同志先進事蹟材料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貴州省羅甸縣董架鄉麻懷村的普通農村婦女,帶領鄉親歷時數年,硬是用鋼釺、錘子開鑿出一條216米長的隧道,將與世阻隔的麻懷村與山外世界連通在一起,給世代貧困的山區帶來希望。

當代愚公鄧迎香同志先進事蹟材料

  當代愚公鄧迎香同志先進事蹟材料【篇一】

“要想富,先修路。”在貴州省黔南州的麻懷村,一條公路給村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而當初這條公路上的隧道就是通路的難點和痛點。大山下的隧道關係着麻懷村村民的未來,是繼續“坐井觀天”還是走出大山?

“我們就不要等、不要靠,我們自己幹。”麻懷村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鄧迎香就憑着一句話,一股倔勁兒,和鄉親們用13年打通、拓寬了隧道,在祖國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一波三折修隧道

13年的時間,麻懷村終於迎來了一條長216米、寬3.9至5米,高3.5至5米的隧道。在通車典禮當天,鄧迎香喜極而涕。記者採訪鄧迎香時,她已經“小有名氣”,被稱爲“女愚公”。她卻告訴記者:“我就是一個普通黨員,都是村裏面大家一起幹的。”

鄧迎香所在的這個組居住的地方距離隧道大概有800多米的路,而由於道路不通,出行、小孩上學、趕場都要從山上繞着走。村裏就開始商量打通隧道。“從1999年開始做,2001年開通了一個小道。2004年又做一點,那時候的隧道就是1米5高的人通過還要低頭。摩托車、馬車可以過。村裏蓋房子的磚、水泥都是拉到洞口處,換成馬駝進來。”

修隧道的時候,村裏已經有人蓋好了房子,不再需要拓寬隧道運輸建材。因此,這些人修隧道的積極性也不高。真正讓鄧迎香下定決心、動員羣衆修好隧道的事,還得說是2010年女兒出嫁。

“2010年我的女兒嫁到江蘇,車子開到洞口就進不來了,婚車只能留在洞口那邊。我女兒是麻懷村第一個穿婚紗結婚的,大家都過來看熱鬧。那天正好下雨,她就把婚紗撩起來往前走,下面全是泥巴,都看不清楚穿的什麼鞋。”正是女兒這次的經歷讓鄧迎香決定要修好隧道。“我給我丈夫說一定要把這個隧道拓寬。我丈夫就問我是不是在說夢話,現在召集人工做事挺難的。”鄧迎香告訴記者:“我不是隻在嘴上說去做,是真的去做。”

鄧迎香一個人帶着大錘、鋤頭,開始了開鑿隧道的“孤軍奮戰”,後來丈夫看到她真的說幹就幹,也加入進來,和她一起開鑿。半年過後,麻懷村有27戶村民先後參加進來,當初只有鄧迎香一個人的工程,變成了熱火朝天的工地。

鄧迎香還將附近都需要走這條隧道的村民都集中起來,“不管一天還是兩天都是你們的心意,都可以過來幫忙。”有了人力,但是拓寬隧道還需要資金支持,除了女兒援助的一萬元,其餘的錢怎麼來?“說起來打隧道,我心裏都是酸酸的。我自己出去找項目籌錢,就讓我女兒幫我幹一天。那時候我女兒纔剛上初中。”“我們心裏也很愁,沒有很多資金,也想讓政府的幫助。但是我們自己不要等、不要靠,自己做起來。”

鄧迎香說自己丈夫的聽力不好就是那時候爆破隧道留下的`後遺症。“我也不怎麼樣(不嫌棄他),都是爲了村子裏的事。”自己村裏的人幹活可以回家吃飯,外村的人就由鄧迎香自己掏腰包管飯,“外面村子裏的人是早晨過來,中午我在家裏面煮飯給他們吃。沒有算什麼錢,就是必須要打這個隧道。”

路通了,日子好了

記者注意到,每當提到麻懷村的生活時,鄧迎香就有說不完的話。“我們這是一個大山裏面,隧道沒有打通的時候,我們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樣。”

隧道沒打通之前,麻懷村村民住的都是木頭房子,因爲很多磚房的建築材料都運不進來,村民只能“就地取材”,而且大都住在山上。現在隧道打通以後,民居95%都是磚房,居住地也由山上搬到了公路旁邊。

“沒打隧道的時候,賣一頭豬得趕場。趕一場頂多只能賣15頭、20頭。現在餵豬,就有外面的人進來,用車子到家裏面去買。一頭豬要比以前多賺三百到四百塊錢。”鄧迎香告訴記者,打通隧道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村民。麻懷村的水果、蔬菜都能運出去了,家用電器也能買進來了。特別是農業上需要的化肥,以前需要找別人的馬駝進村裏,一包化肥成本就上漲了十塊錢。現在路通了以後,成本就降低了很多。

最讓鄧迎香欣慰的是,隧道打通了,越來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以前村子裏沒有大學生。小孩上學來回就要五個小時,怎麼還會有多餘的精力去讀書。而且小孩要到十歲才上學,因爲年齡太小了走不動路。”鄧迎香說。那時候小孩子的吃穿都跟不上,沒有精力再上學讀書,就想着出去掙錢,導致很多孩子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隧道打通以後,小孩六歲就能去上學前班,上學路上的時間也縮減了很多。“2010年有兩個大學生;2014年有六個大學生,一個三本,四個二本,一個一本;2015年有四個大學生,三個二本、一個三本。”鄧迎香對村裏走出去的大學生都記得特別清楚。

“路是修通了,但是村裏人的腰包還是要鼓起來。”曾獲得2013消除貧困感動獎、201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及2014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的鄧迎香,對麻懷村的發展也有自己的初步規劃,她希望將村裏現在培植的鐵皮石斛和巖黃蓮做起來,“我們村裏還有一些貧困戶,想將他們帶動起來。我的夢想就是帶着村民致富。”鄧迎香對實現自己的夢想很有信心:“到2017或者2018年,我的夢想可以實現。”

  當代愚公鄧迎香同志先進事蹟材料【篇二】

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董架社區麻懷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爲了修建一條“出山之路”,村民鄧迎香與衆鄉親先後兩次用鋼釺、錘子開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終於將麻懷村與山外世界連通。而鄧迎香,也被人們譽爲“女愚公”。

董架社區麻懷村3個自然寨與鄰近的田壩、甲哨等村寨4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羣山環抱的一片窪地,村民外出必須攀越懸崖峭壁,從山腳爬上山峯,再從山頂下到坡腳,僅翻山就耗費兩個多小時,村民建房子一磚一瓦都要靠肩挑背馱運進來。

最苦的是孩子們,天不亮就起牀,每天翻山去學校,一個來回就要4個多小時,疲憊不堪的孩子們上課時直打瞌睡……

1999年,國家實施農村電網建設,麻懷村因山高路險,電線杆子和變壓器運不進來,電網建設擱淺。村裏開會決定順着村南面的溶洞鑿一條出山隧洞。

鄧迎香積極響應,和鄉親們一起開始了第一次鑿洞。鑿洞工程比想象中困難得多。在低矮狹窄的溶洞裏,大家只能跪着、趴着,一錘一鎬鑿開岩石。鑿一陣子,大家再緊挨着盤坐或跪坐,將鑿下的岩石、泥塊用手或用簸箕裝着接力傳遞到洞外。

2001年正月二十九,村民們刨着摳着突然刨出一個洞口,“通了,通了!”村民們滿眼含淚、奔走相告。

“儘管隧洞陰暗狹窄,村民們也很滿足了。”鄧迎香說,水泥杆子順利運了進來,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走通這200多米長隧洞只需15分鐘。

麻懷村的頭等大事總算告一段落。2010年國慶,在浙江打工的女兒李瓊回村辦喜事,鄧迎香忙裏忙外,希望把李瓊的婚禮操辦得喜慶、熱鬧。

李瓊出嫁要通過隧洞,當時正值雨季,隧洞裏淌着齊膝深的水,穿着婚紗的李瓊不得不和大家一樣脫下皮鞋換上了塑料拖鞋,李瓊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裏踉蹌前行,幾次險些跌倒,潔白的婚紗上沾滿了溼泥。

女兒婚禮的“狼狽相”觸動了鄧迎香的神經。送走女兒和女婿,她對丈夫李德龍說,一定要把隧洞再鑿高、鑿寬,“像隧道一樣,能通汽車”。

第二次鑿洞開始只有鄧迎香一人行動。沒有風槍、空壓鑽孔等鑿洞設備,鋼釺、錘子也能鑿,磨穿了手套,磨破了皮膚,磨浸了血……原本並不贊同的李德龍被妻子感動,每天進洞幫忙,漸漸地越來越多村民也加入鑿洞大軍。

勞力不缺了,但鑿洞仍面臨不少困難,最大的困難是炸材等物資上的嚴重缺乏。鄧迎香爲籌資四處奔走,女兒女婿帶頭捐助1萬元。縣鄉有關領導和部門被她的精神所感動,支持了鑿洞所需的資金和物資。

鄧迎香和李德龍各帶一隊,從隧洞兩頭開工,不分白天黑夜鑿洞。2011年夏天,一條連接山外,寬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可以通行貨車的穿山隧道終於竣工。

2013年鄧迎香當選麻懷村主任,繼續用“這股牛勁”帶領全村羣衆謀求脫貧致富之路。“麻懷村還有不少貧困農戶,讓他們脫貧致富纔是關鍵。”

鄧迎香告訴記者,她這兩年正和村裏一些能人摸索發展鐵皮石斛產業,去年試種了好幾個塑料大棚,前景看好,麻懷村一定會變成一個有產業支撐的鄉村,“有了通車大道就有了保障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