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大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篇。本單元的文章,均是記錄成長的話題,我從中可以收穫一些啓迪。學習本單元,重點是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爲第一篇重點講讀課文,也是作者回憶兒時的快樂生活和求學生涯的回憶性散文。具有示範性學習作用,本篇學習課時設定爲2個課時。

1教學目標:

總目標:以情入手,品情學技。

分目標:

a、結合個人情感學習課文內容

b、把握文章表達技巧。

教學目標的設定力圖體現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和情感薰陶三維結合。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點,感受文章語言的表現力,學習其具體的表達方法和寫作技巧,讓孩子們感受文中天真爛漫的童年樂趣,引導孩子們聯想自己的童年趣事來激發其共鳴,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

2教學重難點:

本篇作爲重點講讀課文,其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意,所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成爲教學的側重點;本課的難點則在於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童年的嚮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年齡小、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起來聽課並且自主閱讀和自主研讀的鍛鍊還不夠,無法使語文閱讀的高效積極開展開來,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更多采取以學生自主閱讀研讀爲主,老師引導示範點撥爲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鼓勵學生養成良好閱讀學習習慣。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採用朗讀和問題引導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散文的特點進行學習,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內容),從整體到局部,從具體表達手法到無處不在的真情流露。師生共同討論分享,大體上以個人品讀――感悟――集體討論――分享四個環節進行。

  三、教學思路:

課前安排學生參閱本文相關背景知識,這也是文章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課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憶)接着引入本篇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接着合作學習,分爲“作者眼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兩個部分,分別以三個小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地進行研讀討論,並且分享學習成果。

  四、板書設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樂景春夏秋

百草園樂聞美女蛇的故事快樂

樂事冬天補雀

童年

讀書故事

三味書屋苦樂相伴

描紅樂事

  五、課業佈置:

學習本篇文章後,聯繫自己的童年中記憶深刻的事或人,運用文中學到的表達技巧進行寫作訓練(600字以內)

  六、課後題處理:

在文章課堂學習研討的問題設置上,結合課後思考訓練的問題進行設置,並在課文學習後進行點撥總結。

問題:描寫了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2

  【教學重點】

學習重點應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園。即作家抓住特點寫景和寫景中確切使用形容詞、動詞這一部分。只有深刻體味到在百草園這個自由廣闊的天地裏能夠享受到無窮樂趣這一點,才能進一步理解三味書屋單調、沉悶、枯燥的生活是怎樣束縛和摧殘着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的。

  【教學難點】

1、弄懂插敘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別是理解插敘後的一段議論的含義。

2、正確理解魯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態度。

3、理解結尾的話。

4、理解行文中敘述口吻的變化。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情感、和主題。

2、學習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寫,以及準確生動的動作描寫。

3、探討文中的疑難詞語和問題,培養探究的習慣。

  【學習方法】

朗讀法、感悟、品味、交流。

  【課前準備】

1、讀準讀一讀中的字音。

2、自看並理解註釋中的詞語。

3、閱讀課文,質疑。

4、思考:探究與練習。

  【課堂類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

  一、預習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學生已學過回憶魯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問回憶的方法回顧已學過的有關魯迅的知識。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裏讀書。

2、導語:

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充滿着生機和活力,裏面滲透着作者強烈的感情,閱讀時要細心品味;文章寫景狀物、敘事寫人真切具體,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的。

三、學習文章結構

1、提問:本文題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討論並歸納:文題出現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從此,可以發現,課文大致分爲兩個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遊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2、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各是哪裏?哪一段是中間的過渡段?

討論並歸納:

⑴ 百草園:從開頭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⑵ 三味書屋:從出門向東到完。

⑶ 過渡段:第9自然段。

3、提問: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麼?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兩句話有沒有矛盾呢?

討論並歸納: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沒有矛盾。前一句話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確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麼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後一句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麼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四、學習景物描寫

4、提問: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問題。

討論並歸納:(老師提示引導並歸納)

⑴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用詞貼切。

(讓學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竄、輕捷、低唱、彈琴等詞語和相關語句。)

⑵ 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讓學生分別找出相關內容)

形:肥胖、高大、臃腫、小球。

聲:長吟、彈琴。

色:碧綠、紫紅、菜花和蜂的黃。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鳴蟬。

秋景:蟋蟀的叫。

⑶ 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先用兩個不必說從整體上寫百草園,再寫局部的泥牆根一帶;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地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到植物。

⑶ 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確是兒童的樂園。

5、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體會寫景的妙處。

五、學習民間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園

1、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後,又寫的是什麼?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讓學生簡要複述和評論這個故事。

2、問:文章爲什麼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討論並歸納: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祕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爲兒童樂園的情趣。

3、下面一段寫的是什麼?

寫的是冬天的百草園。

4、冬天的百草園最有趣的是什麼事?

5、捕鳥。

6、文章是怎樣描寫捕鳥的,準確地運用了哪些動詞?爲什麼要寫捕鳥?

討論並歸納: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後寫捕鳥的收穫、經驗教訓。運用的動詞有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拉、罩。寫捕鳥也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六、小結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着一個樂字──樂於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於聽美女蛇的故事,樂於捕鳥活動,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

七、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段。

2、百草園裏,作者學到了不少東西,也是學校生活。三味書屋直接寫了學校生活。試預習三味書屋部分,分別找出兩部分中學習的環境、教課的先生、學習的內容,並加以對比,結合完成文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三味書屋部分,體會文章對三味書屋環境和先生的描寫。

2、討論文章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着一個樂字──樂於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於聽美女蛇的故事,樂於捕鳥活動,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

二、閱讀課文過渡段和三味書屋部分

1、學生齊讀過渡段。

2、問: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討論並歸納:不知道,從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都無從知道可以看出,三個也許是表示儘管猜測的原因很多,但一個也無法肯定。

3、問: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這句話運用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什麼心理?

討論並歸納:運用擬人,表達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

4、問: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5、問:第二部分一開始作者對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討論並歸納:先生很和藹。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5、問:怎麼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這蟲的問題?

討論並歸納: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於這種態度是否正確,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學生沒提出也可不討論。)

6、問: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說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討論並歸納: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規則而不常用,說明他對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度,也反映他對學生的開明思想。

7、問:你認爲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寫得有趣味?

學生自由發言,不求統一,合理就行。主要讓學生理解把握課文內容。

8、問:從作者的記敘和描寫中,你覺得作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討論,有理就行。

9、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讓學生討論研討與練習:一題的3小題)

三、小結

全文主要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表現了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樂的生活。

四、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二。

2、自主檢測。

  第三課時

  一、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討論課文中的問題

二、訂正作業

三、自主檢測上的課外練習

要求:當堂練習,集體評講。

四、積累

魯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業

你知道魯迅先生的經歷嗎,請同學們查找課外資料,寫一篇介紹魯迅先生的練筆,下節課上課時給大家介紹。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3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爲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啓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級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導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爲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爲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爲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爲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爲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纔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爲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爲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爲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爲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啓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置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往事的敘事散文。對寫作初衷,魯迅說:“是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作爲一篇經久不衰的老課文,不管教材編排如何變化,總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認其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和範文形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譜寫童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爲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過對百草園美麗景物和奇聞趣事的描寫及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本課所在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將本文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與示範性。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文章中語言表現的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瞭解與掌握課文的表達與寫作技巧,同時通過學習文章中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時光的描摹,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課教學着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採用朗讀和問題導引等方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慾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形象到語言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三、說學法

首先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與老師同學網絡等的合作中質疑解難探究。

其次應依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抓住“神”——主旨,然後掌握“形”——內容。同時應用學習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讀——抓關鍵。

最後具體到本文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作者是文學大師魯迅等特點,學生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了解作者掃清字詞障礙等事情。同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狀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 用成人的眼光看來課文中的內容並不新鮮,但在兒童眼裏,一切都新奇,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學生應聯繫自我,將生活感知遷移到課文內容這一新知上,激活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說程序

設計思路:

其一,我力圖突破傳統的教法着力貫徹新課改精神。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期兩個相鄰的人生驛站,是魯迅在歷經人生滄桑後對童年生活的溫馨回憶。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說作品表現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那位先生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我認爲這種解讀存在着教條化、程式化、上綱上線化的傾向,削減了文章的語文味,影響了學生的審美興趣。而作者在文中並沒有刻意地將兩者進行比較,推崇百草園而否定三味書屋,只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自然地寫下來,三味書屋裏淋漓痛快的讀書、無拘無束的溜玩、興味盎然地偷畫、嚴而不厲的先生在作者筆下也充滿親切溫馨。所以我在教學中沒有設計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受、自主表達,在個性化體驗中完成對文章的解讀。

其二,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多讀,靜下心來讀,讀出節奏,讀出美感,讀出情懷。一定要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從文字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帶着一種當事人的參與感來真實體會,而不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只有這樣才能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較長,要講的東西也很多,但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儘量刪繁就簡,長文短教。我在交代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安排兩個課時教授。第一課時主要是交流學生預習的情況,包括對作者的瞭解和字詞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並提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和思考。我今天要說的是第二課時,本堂課淡化對主題的解讀,重點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寫,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

  具體程序如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主要熟悉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師敘事的功力,放的開又收的攏,內容繁多,而不蕪雜,敘事清晰而有條理。今天我們將深入文本,品味大師語言的魅力,隨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無可複製的童年。

二.品讀文本:

(一)走進百草園

1、問題導引,品析語言。

①同學們,你認爲百草園裏什麼東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樣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欣賞圖片。

③作者爲什麼能把百草園的景物寫得這樣精彩?

(總結景物描寫的方法:細緻觀察、抓住特徵、融入情感、講究順序、多個角度、聯想想象、恰當修辭、精選詞語。)

這個環節落實了本堂課的重點,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寫,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而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用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思路來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兒童心裏的景,情是兒童心裏的情”。同時圖文並茂,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喚起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④百草園裏有許多樂事,你覺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鳥”這一段落,引導學生分析動詞的表達效果,並補充朱自清《背影》裏一段關於父親買桔子的動作描寫,進一步加深對動作描寫的認識。

⑤要求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型說一段話。

⑥請一同學上臺表演在人多的食堂買飯的艱難,提醒全班同學注意觀察,完了,每個人寫一段話,描述表演者的動作變化。

學以致用,遵循由簡到難有樣可依的原則,從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挖掘他們言語表達的潛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於百草園的美景趣物樂事,那美女蛇的傳說在文中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過渡自然,問題直接。學生對話交流,教師點評總結。魯迅藉助這個故事饒有興趣地從另一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得百草園更加充滿神祕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滿足了潛存於他們心靈深處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們對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歡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這一插話是轉描寫爲敘事,別開生面地爲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園一滲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這實是一記妙着。

2、朗讀訓練,感性認識。

語文課堂需要書聲琅琅,散文的賞析更需要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增強語感,豐富對語言的感性認識。

3、小結百草園的生活。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

短牆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傳說

雪地裏的捕鳥

“自由自在”的百草園生活

這一總結迴歸整體,百草園作爲樂園的形象一目瞭然,並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樂,以便引出下面對三味書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進三味書屋

1、作者寫了三味書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問題遭拒絕

全心習字對課

忙裏偷閒尋樂

有口無心念書

瞄準時機畫畫

“苦中有樂”的三味書屋生活

將看似雜亂的三味書屋生活梳理成片,苦樂相伴,有助於學生客觀的認識。

2、你如何看待三味書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問題設計得很開放很主觀,力圖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自由輕鬆愉快的對話,達到對文章主題的個性理解。

三、聯繫自身,感悟童年,小結課堂。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寬闊的原野。在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鳥蟲魚,可以放飛心靈上所有的夢想希望,可以播灑一生的幸福,可以盪漾一生的笑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髮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希望同學們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永遠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和求知進取的心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5

  【課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創意說明】

本設計用兩個形式精粹、含蘊豐富的問題,帶動對全文的閱讀品析,以期達到刪繁就簡的藝術效果。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本單元課文主題是成長,我們將陸續學習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長的文章。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中國現

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位偉人的成長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朗讀帶。

結合課前導引瞭解課文展現的是魯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裏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

根據課題劃分文章段落。

3、拓展延伸:

⑴ 鋪墊性問題:百草園是樂園,在三味書屋,少年魯迅是不是就沒有樂趣了呢?

(切入課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書屋之樂)

學生讀、圈、議,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從文字間體會作者敘述時的感情。

小結:從這個段落裏,我們看到了一顆天真調皮跳蕩着的童心,更欣賞到了散文“絢麗之極趨於平淡”的最高境界。

⑵ 主問題:三味書屋的樂趣與作者在百草園事所體會到的樂趣相同嗎?

(引導學生用心閱讀課文第一部分,並自覺把前後兩部分的內容進行比較)

學生讀、圈、議第一部分,教師可側重訓練學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朗讀的能力。

小結:正是因爲百草園裏的景、物、人、事對兒童具有一種溫馨的親和力,所以少年魯迅纔對它有一種特殊的依戀,纔有了離別時的難捨。

自由朗讀第9自然段,領悟作者深情。

學生比較三味書屋之樂與百草園之樂的異同。討論後各抒幾見。說“異”說“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4、選擇自己喜愛的句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資料整合平臺】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室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幼時……,稍長……。1898年到南京求學。1909年回國,1918年《狂人日記》,1927年定居上海,1936年病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寧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侯(12歲到17歲)在這裏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