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統計》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統計》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統計》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統計》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計》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統計》說課稿1

  一、說課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爲主要內容,並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裏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創設情境,誘發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遊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並在研究和“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認爲,知識源於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遊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麼?”(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複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裏面有什麼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裏摸出一個看看,並告訴大家盒子裏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麼呢?

(2)大家想知道這麼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

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裏的圖形拿完爲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爲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並啓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彙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纔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爲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着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裏,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彙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麼?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爲:“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裏的學習用品,寓知於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於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今天學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課後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爲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統計》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內蒙古赤峯市元寶山小學的邵英嬌。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二課時——《統計》。我主要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模式、說設計、說板書、說評價、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七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

  一、說教材

《統計》這一單元屬於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包括認識並填寫比較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認識1格代表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在編排上,本單元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生活場景,如:學校組織學生檢查身體、參加喜歡的課外活動小組活動、對街頭過往車輛的調查、班級的圖書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等。力求使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既經歷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又從中進一步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時間等,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爲生活服務的。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爲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表現數據。

教學難點: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

  二、說學情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的教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冊教材第9單元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在二年級上冊教材的第7單元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瞭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前一課認識了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前的知識鋪墊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仍然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過程之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讓學生對統計結果做出恰當的判斷與預測。

  三、說模式

在我校“3161”和諧課堂教學模式原則指導下,形成了我校和諧課堂各學科個性化的教學環節,其中數學課包括0201、0202兩種課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採用0202課型,並將本節課設計模式如下:

1、立體導入,明確目標。

2、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4、理清思路,歸納方法。

5、運用規律,應用展評。

  四、說設計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導學過程設計爲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立體導入,明確目標。

和諧課堂區別於其他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要重視單元導入和知識樹引領,學生在學之前就應該知道這節課學習任務和目標,爲新課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教師創設情境,播放各種車輛過往的錄像片,你想知道些什麼?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產生統計的需求。真正做到了積極主動,以終爲始。本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二環節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這一環節主要是根據錄像片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的填寫。由於課件視頻中車輛過往速度快或者過往車輛比較密集,學生記錄會產生困難,因此要再次組織記錄,強調分工合作,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了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

第三環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圍繞“你認爲一個格代表幾輛車合適?”這一核心主線,我設計了一張開放式的統計圖,讓學生自己設計完成統計圖,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是哪一種見解,都必須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這樣,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主、傾聽、表達、質疑,而教師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和輔導者,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此外,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雙方,生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也正是師生和諧、教學和諧、優差和諧的具體體現。此環節需要15分鐘。

第四環節:理清思路,歸納方法

比較幾種不同的統計圖,明確用1個格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突破了教學難點,方法樹的總結完成了“舉三歸一”的過程,得出結論。需要2分鐘時間。

第五環節:運用規律,應用展評。

這個環節需10分鐘。練習設計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鍊,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五、說板書

板書不僅是傳授基礎知識本身的需要,而且體現言傳身教並重的需要。本節課板書作用如下:

1、輔助教師語言教學,便於學生記憶。

我在教授統計這一課時,在講述的同時,用板書圖示配合,讓學生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加強學生的記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啓發學生思考。

本節課的板書,圖片顏色鮮明,表格式板書信息量大、條理清楚、簡約明瞭,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引起學生注意。

本節課的板書,無論是圖形示意法還是比較對照法,意在變抽象爲具體、變深奧爲淺顯,起到深化、強化的作用,因此它能起到突出重點、難點,引起學生注意的目的。

  六、說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本節課中我對學生的評價如下:

一、多角度評價,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斷進步。

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樣、多渠道、全面地評價學生又是鼓勵學生愛學、樂學、我要學的手段之一。例如這一課中,在製作統計圖時,有的學生塗色特別均勻,我就適時給以評價:“這位同學的統計圖既美觀又規範!”還有在彙報“你認爲一個格代表幾輛車合適?”時,有的學生堅持認爲一格代表5輛車合適,並且據理力爭,有理有據,我就予以評價“你通過前後對比,一下子就發現了合適的方法,同學們真應該向你學習。”此外,本節課倡導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巧用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你們小組可真棒,想的辦法最獨特。”“你瞧,這個小組的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多認真呀!”等。

二、即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即時評價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當時的表現,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比如在合作交流環節,有的同學堅持認爲用一格代表10輛車更合適,這樣塗色部分少,速度快,效率高,我就及時做出評價:“你很有創意,這非常可貴,能再響亮地說一遍嗎?”在“理清思路,歸納方法”環節,學生進行彙報時,我就做了如下評價“你講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語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學聽得就更清楚了。”“他傾聽得真仔細,耳朵真靈,這麼細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還有誰能重複一遍?”學生在教師的讚賞聲中建立了自信,教師評價幫助學生體驗和享受了成功。

三、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中編排的很多情境圖因環境或教學條件所限,一些數學活動也無法開展。因此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將主題圖置換成觀看一條道路上過往車輛的錄像片,並請同學們幫助記錄一下四種車輛的數量。這樣做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問題。

2、巧用生成資源

善於捕捉利用“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成爲學生的忠實“聽衆”,並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和批評的價值,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本節課在小組彙報是,有一名學生堅持用1格代表10輛車更合適,我說:“噢,你很有獨特見解,能把你的思考過程說給大家聽嗎”,在該生敘述時就有了許多不贊同的聲音,我因勢利導,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啓發,理清思路,歸納了方法。

3、運用媒體資源

電教媒體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能夠有效地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促使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統計活動中採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謝謝大家。

  《統計》說課稿3

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先來說說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爲了便於學生掌握,爲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豔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爲是(選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並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說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本着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儘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說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於黑板之上,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麼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爲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塗法。

(1)學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後彙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並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爲10)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爲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麼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往上加格子;

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

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麼一分爲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爲什麼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後,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於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並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爲什麼?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後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後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纔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並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爲什麼只塗8格?4個頭飾在剛纔的統計圖上塗了4格,現在爲什麼只塗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着請學生看着統計圖,說說從中瞭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採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塗法。

(1)創設“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2)接下去是學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塗幾格,怎麼塗?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後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範,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問:看了這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闆,你會怎樣進貨?說說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說教強得多!並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樂於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3、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1)教師創設“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說說缺了什麼?然後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2)設計了一個“課後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製成統計表,並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4、總結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纔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麼收穫?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爲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統計》說課稿4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爲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分類理一理。

  《統計》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94-95頁,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學生是第一次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從表面上看這部分知識雖然簡單,但一年級的學生能在統計的過程中,不重複、不遺漏是統計中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讓學生對收集的結果進行整理,表面上是在整理幾種圖形,實質上是在整理幾組數據,這一概念的轉變對學生來的說會感到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身邊具體事例、直觀教學使學生理解統計的意義,幫助學生建立統計的初步概念。學好這部分內容,更爲學生以後續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紮實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收集及整理數據的過程,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藉助有趣、音樂(小列兵)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統計活動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主動探求的慾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二、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但學生對它的認識卻各不相同。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並得以發展,就必須引領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本課設計理念,力求體現學習是“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教法上體現“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的思想;學法上突出“自主學習,實踐感知”。本課學習活動,從學生的感性出發,通過“樂”中學,“動”中思,“比”中悟,體驗統計的產生、發展過程,初步理解統計的含義。教師創設了“統計參加鼓號隊人數、統計獲獎情況、統計早餐”三個有利於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的學習環境,使教法與學法和諧地統一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這個教育目標上。

  三、教學過程

(一)音樂引入—————設置疑問、體驗統計的產生

教育家雨果說過:開啓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根據這一點我借用歌曲(小列兵)引入本節課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展開教學,再讓學生迴歸生活說一說對樂器的認識選擇那一種自己鼓掌喜歡的樂器,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體現“新課標”的學科整合。引用“你有什麼辦法知道喜歡那一種樂器的人最多”啓發學生體驗統計的產生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動手操作、引發爭論、初步掌握統計的意義

小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要經過一個積累、沉澱和深化的過程。教材的重點,往往就是學生認識上的轉折。就本節課而言,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教學的重難點所在。於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開展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第一層:收集數據:製作小組統計圖。

1、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自己意願在小組內貼上自己喜歡的樂器)合作要求:

(1)每人只能選擇一種樂器。

(2)貼好的小組請各組小朋友數-數各在多少個?

小組統計表

小號

長笛

小鼓

口琴

小提琴

2、彙報統計結果。引導學生完整的描述。(如;我們組有10個人,參加指揮捧的有2人,參加小號的有1人,參加大鼓的有2人,參加鑔有4人,參加小鼓的有1人)這樣一方面是有意識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確保統計的準確性。

第二層:整理數據:製作全班統計圖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

1、認識統計圖各小組長完成全班的統計圖,通過表格的誰多?誰少?陳述表格好處引導學生小結:這樣的圖都叫統計圖。 全班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2、認識統計表全班互相交流數一數統計圖中每種樂器各有多少的過程中尋找一種記錄的方法引出“統計表”。、並請學生上臺板演完成統計表讓他們介紹數數方法集體糾正,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肯定並及時表揚。

名 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第三層:根據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滲透品行教育。

引導學生根據統計表提出簡單數學問題?如:生1:__最多,__最少。生2:__比__多__個 生3:__比__少__個。並讓學生互動解答根據計算結果的揭示板書課題“統計最多的樂器”通過你想對我們的輔導員說些什麼,滲透尊敬師長的品行教育。

三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對統計意識理解經歷一個逐步豐富的認知過程,“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以上一步一步的鋪墊,學生對統計的理解將更深刻,更透徹,學生能將數學的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統計的應用將更得心應手。

  三、鞏固提高—————應用體驗、梳理知識

活動1:欣賞比賽實錄完成統計表

通過播放CD我校鼓號隊市區特等獎比賽實錄,出示圖表數一數近幾年的獲獎情況請學生完成統計表(學生上臺扳演,集體訂正)。這個教學活動不但學生能學以致用,還有意識讓學瞭解我校鼓號隊的發展歷程及取了得的輝煌的成績,發散思維讓學看統計表情況說一句話。這一環節主要激發學生拿省級,國家級的長遠目標,從而滲透愛國、愛校、學家的思想教育。

活動2:統計最喜歡的早餐

通過出示學生熟悉早餐圖片(麪條、麪包、雞蛋、牛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統計最喜歡的早餐、完成統計表,再讓小組彙報統計情況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解答。老師通過多媒體現場製作全班的統計圖,再一次掀起學習的熱潮,根據統計結果教育孩子平時注意飲食均蘅,使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爲小課堂延伸,成爲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舞臺。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經歷收集———整理數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全過程。

  四、對照目標—————評價整理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己對照學習前共同確定的學習目標,說一說:學會了什麼?學得怎麼樣?這樣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又使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課後,教師給學生們佈置作業: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製作一張你一家人的“年齡統計圖”嗎?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始終貫穿於參加鼓號隊爲主線遵循學生獲得和應用認知的規律,讓學生在自已的具體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經歷一個“收集-整理-描述-概括-運用-提高”的認知過程。教師立足發展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在探索活動中,使學生相互討論、交流澄清的體驗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溝通。

最後,爲較好的突出本課的重難點,設計本課板書如下:

統計最喜歡的樂器

名 稱

小號

長笛

長笛

口琴

小提琴

數量

指揮棒最多 大鼓最少。

指揮棒比大鼓多多少個 ?

21—9=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