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含淚活着》觀後感10篇

《含淚活着》觀後感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含淚活着》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含淚活着》觀後感10篇

《含淚活着》觀後感 1

含着淚看完《含淚活着》,這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影片!

——題記

一個父愛的故事,兩個國家的界限,阻擋不了一份掛念;三口之家,卻彼此忍受着愛的煎熬,愛的思念……

該片講述的是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整整十年,張麗玲克服重重困難奔走於日本、中國、美國之間跟蹤拍攝,記錄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在上海、東京、紐約天各一方的生活景象,以及將對親人的思念深藏心底,胸懷理想,決不放棄,堅忍不拔,含淚前行的壯絕歲月!

主人公丁尚彪爲了夢想,爲了家庭和孩子,獨自一人在異國他鄉苦苦打拼15年,而我們呢?

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是幸福的。

如果說,人有了希望才變得堅強。那麼對於丁尚彪來說,十五年的煎熬生活早已把他的希望磨滅了!

如果說,人有了勇氣才變得堅強。那麼對於丁尚彪來說,十五年的殘酷現實生活早已把他的勇氣扼殺了!

而我們呢?

我們有勇氣嗎?我們有希望嗎?

人,到底爲什麼活着——夢想

小的時候,聽媽媽講過精衛填海的故事,精衛就烙在我心裏。我開始偷偷唸咒語,想象着能有一天可以像精衛一樣馳騁在天上,當我每每唸完咒語,還原封不動的站在地上時,傻傻的總認爲是自己法力不夠。

不過,夢想就是夢想,但我不會忘記,它曾經伴隨着一個女孩度過了她的童年。

人,到底爲什麼活着——愛

愛,是什麼?字典上的解釋是:愛是一種發自於生物內心的.情感。可,這是死的愛?真正的愛是力量!

是戀人的天各一方,卻“千里共嬋娟”

是親人的遠在他鄉,卻“近在咫尺”

是朋友的天上人間,卻“天涯共此時”

愛,沒有界限,愛,沒有語言,愛,沒有時差,愛,沒有隔閡,愛……

還是,一個父愛的故事,兩個國家的界限,阻擋不了一份掛念;三口之家,卻彼此忍受着愛的煎熬,愛的思念,唯一不改變的是——希望,是——愛!

《含淚活着》觀後感 2

一位個普通都家庭演繹着一個不平凡的傳奇般故事。

受到到文革影響的丁尚彪,爲了讓自己的家庭擺脫貧窮,借了一大筆錢獨自到了日本,一個人在異國他鄉渡過了15年餘載。

這個家庭經歷了普通家庭所無法承受的痛苦。老丁夫婦爲了女兒能到國外唸書,兩人分隔異地,每日都女兒的學費而奮鬥着。因爲女兒考上了美國一所州立大學,前往美國的途中在日本中轉,使得他纔有機會在八年後的一天與女兒相見時間僅僅爲24小時。看到他們相見的.時候我笑了,但是看到他們分別的那一剎那,我的眼淚嘩啦啦的流了下來。老丁在日本一天坐着3份工作,吃不好,住不好,把省下的錢都寄回家了。和現在人相比,有哪個男的能夠這樣。耐不了寂寞,更別說那麼艱難的活着了。

後來丁晽到了美國讀醫學,他們一家人就這樣被分開在了不同的地方。這對父母爲了女兒,爲了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了。在未來我相信他們整個家庭的命運也因此得到了大翻身,爲了改變家庭命運就必須有人先付出。

看完後我想到了自己,爸媽總說你別想出國留學啊,你還有哥哥,我們家負擔不起,爲什麼呢?人家那樣的環境都可以,爲什麼我不能呢?這裏有太多問題值得深思了。儘管如此,我並不能要求父母必須給我什麼,但是要想改變家庭的命運,首先就要有人付出。說實話,如果沒有丁晽的付出,即使她父母賺再多的錢也是無濟於事的。

有時候我在想有的人沒文化,家庭情況又糟。然後他們孩子呢,未來應該很難改善他們家庭的情況吧,然後就如此循環。世世輩輩就這麼貧窮!雞配雞鴨配鴨,烏龜配王八。(門當戶對)有時候還是必須的!

現在家族這樣的情況不知道要打拼多少輩子纔可以達到其他人家現在的現狀,更何況時代在不停的前進。不進則退,有時候父輩真的無法開拓他們的視野,爲什麼永遠都那樣。就是因爲他們的思想太狹隘了!

他們不能改變那就只能靠自己來改變了,那天他們在看手相。剛開始還覺得挺有意思的,但是後來覺得爲什麼看手相呢?因爲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是靠自己的來的東西總又一天也是會被用光的。加油那個“自己”。

《含淚活着》觀後感 3

《含淚活着》播出後曾受到了日本電視界的廣泛關注。日本紀錄片知名製作人橫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頻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國語紀錄片,並且是在黃金時段,這在日本電視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國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

一位21歲的男性大學生說:“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感動的電影!現在日本大學生就業問題比較嚴重,我即將畢業,聯繫了許多公司但都沒成功,我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情緒非常低落。但《含淚活着》讓我改變了想法,給了我真正的勇氣,我會振作起來!”

一位42歲雙眼哭得通紅的女性觀衆激動地說:“我是張麗玲紀錄片的粉絲,她的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感動。今天我帶全家來看《含淚活着》,邊看邊流淚,不過不是悲傷的淚,而是溫暖的淚,心靈像被洗過一樣,激勵我更加熱愛珍惜生活,這就是張麗玲紀錄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時間拍攝的《含淚活着》,主人公對人生和家庭的熱愛,勤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我再次感悟到中國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學習。我將介紹朋友們都來看。”

一位49歲的中年男性:“五個月前公司倒閉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裏壓力很大,我甚至產生過人間蒸發等極端念頭。《含淚活着》給我的震動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簡直無法比,我會永遠以他爲榜樣,做堅強不屈的男人和父親。在我人生中最苦悶絕望時遇到《含淚活着》這個電影是我的幸運,給了我希望和目標!我向主人公和製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敬意!”

《含淚活着》觀後感 4

愛,是一個偉大的代名詞。一個人的本能就會讓他學會愛,而在千千萬萬愛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偉大的。“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片中主人公丁尚彪夫婦就是這樣無微不至的爲他們的女兒默默的無私的奉獻着,他爲了女兒淪落他國,每天還要打三份工。異國的孤寂,思鄉的煎熬,他都堅持着,堅強的活着,他與女兒別離了8年後再次重逢,他仍舊叫女兒到美國求學時要堅強,有了堅強的毅力,也能戰勝自己。

父母是子女的墊腳石,沒有老丁夫婦的無私的奉獻,他們的女兒不一定有輝煌燦爛的明天。同時讓我感動的是片中幾次離別又幾次重逢,離別時傷心,重逢時喜悅,我的情緒也跟着這樣的感人情節波動着,第一次是片中女主人公送女兒赴美國留學,在飛機場,8年前,她也是在同樣的地方送走了他的另一半,而如今,她又要送走她至愛的女兒,那種心情真是心如刀絞,我們做母親的人可能更能體會到那份母愛的辛酸,之後是女兒和父親在日本的重逢和別離,片中沒有太多的語言流露,只是用他們的`眼神告訴對方,彼此是多麼的思念,再次,是他們夫妻在日本的重逢,丁尚彪對妻子說“你辛苦了!”再次讓我淚流而下,離別時在吵鬧的車廂裏面,在衆目睽睽之下,他們彼此痛哭,那種淚是令人感動,讓人觸動的淚。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年青一代的父母要和向片中主人公學習,學習他們那種責任感,爲孩子的明天打好基礎。

《含淚活着》觀後感 5

一部2006年曾在富士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含淚活着》,三年後被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學生在網絡上找了出來。這個因就業而苦惱的年輕人看完之後備受感動,懷着“這麼好的作品不應該埋沒,應該讓更多的人看到”的想法,他開始遊說電影公司,並最終獲得了三千萬日元資助。2009年11月28日,《含淚活着》在東京上映,不少觀衆都留言表示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勵,稱“影片給在經濟低迷的冷風中前行的日本人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流傳至國內後,這部首度將鏡頭對準“非法滯留的中國人”的中日合拍紀錄片,片中那位爲了改變家人命運,在日本充當勞工供女兒美國留學的父親,感動了中國觀衆,以至於字幕組在片頭就貼心提醒,“敬告,請各位準備一沓紙巾。”

《含淚活着》是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結篇,由株式會社大富社長張麗玲於2006年推出,也是她的封山之作。全片製作歷時10年,輾轉美國、日本、中國三地,在近2個半小時的內容中,記錄了中國人丁尚彪求學未果,爲了改變女兒的命運,扛着“黑人”身份苦苦打拼15載的日本漂流生活。

影片大概分四次拍攝,尤以兩番小聚最爲感人。女兒如願考入紐約州立大學,在東京轉機時終可與八年未見的父親碰面。可惜屬於這對父女的`時間只有24小時,而且由於非法滯留無法進出機場,父親不得不在機場前一站就下車,呆立在站臺目送女兒遠去。

五年後,妻子前去美國探親,這一幕再次上演。不同的是,爲了賺女兒的學費,老丁每天兼三份工,他第二次站在車窗外已頭髮稀疏,牙齒鬆動,他默默啜泣,彷彿可以感覺到他牙齒在漏風,令人不忍卒看。

除了愛與溫情,主人公丁尚彪的堅忍更能讓人動容。他爲家人獻出了最珍貴的壯年,卻從未怨天尤人,絕口不提一句後悔的堅忍。

離開日本前,丁尚彪故地重遊,回到了最初求學的那個偏遠山坳。鏡頭前他一臉平靜,小聲地對着遠方唸叨,“當初真是毫無選擇,沒辦法,只能走下去”,但最後一句話卻是,“人生,還是高興的。”在自殺人數是交通意外死亡人數5倍的日本,人們時常在生活的重壓下難以喘息,一個非法滯留的中國人卻活了下來並心懷感激。

在東京新宿區的一家電影院《含淚活着》的影片海報旁貼滿了觀衆的觀後感:“人生就應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是爲歡笑做出的準備。如此世代相傳。”“深感擁有目標能夠使人變得堅強。”

《含淚活着》觀後感 6

剛剛看完張麗玲的記錄片《含淚活着》。影片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2019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

《含淚活着》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九八·九年,三十五歲的上海男子丁尚彪爲了改變自身命運舉債赴日留學。由於日本“吸引外國留學生振興地方經濟”政策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滿懷憧憬來到北海道小鎮阿寒町的丁尚彪很快便陷入生活無以爲繼的窘境中。無奈中,他趁着夜色“逃離”,輾轉前往東京,開始了“黑”在日本的生活。此後的十五年,丁尚彪爲了還清借款和支持遠在上海的獨生女兒赴美留學,不得不每天從事三份重體力勞動。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廉價的公寓,陪伴他的只有牆上女兒幼時的照片——由於喪失了合法身份,他既無法回國探親也不能接妻兒來日團聚。異國的孤寂、思鄉的'煎熬、妻子的猜忌……無論有多少苦痛,丁尚彪都堅守着一個信念:人生也許是悲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絕不可以放棄的!

作爲一名被大時代所耽誤的下鄉回城知青,1996年,隻身來到日本。他懷揣着對自己的夢想與要求來到日本,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誰知命運到了日本依然跟他開殘酷的玩笑,個人的選擇在命運安排下顯得脆弱,到日本後他們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爲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

老丁的人生目標由讀大學轉變爲一心一意掙錢給女兒繳學費。在接下來的2019年裏,頭髮疏了、牙齒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幹着東京最底層的工作,將所有的錢寄回家,只爲了女兒能到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的願望。這是他認爲的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二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的24小時,女兒懂事地對着鏡頭說她在父親面前儘量表現得無所謂,因爲怕自己傷心的表情使父親更加難過。與妻子相聚的72小時發生在他到東京後的整整13個年頭,當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真想不出這十幾年間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獨與思念。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2019年。異鄉漂泊奮鬥2019年後,他終於踏上回國的飛機。因爲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爲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紐約》中博士在聚會時失聲痛哭的場景,那是個人奮鬥成功後壓抑許久的情緒的迸發,而老丁,則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

當命運回過頭來時,所有的選擇都沒有了對錯,只留下種種可能,與一個個無法預設的結果。有人評論老丁“傻”,2019年的孤獨及家庭生活缺失,換來給女兒的學費。還好他的女兒爭氣,如果女兒成績一般,無法留學成材,甚至因爲缺失父母管教而過早輟學,拿着父親血汗錢亂揮霍的話,那老丁這麼做,還會有多少人感動?多少人支持?

這便是命運不確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貴的是老丁的堅持,以及他對選擇的堅持、對困苦生活的樂觀、對家庭的責任,對愛的理解的深沉。

《含淚活着》觀後感 7

這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了一個經歷過文革的上海男人爲了家庭和女兒的未來,借下鉅額債款隻身去日本生活15年,在日本一天打三份工,深夜纔回家,由於護照過期,15年一次也不能夠回國與家人團聚,爲了把女兒送入世界最高學府,忍受着孤單,背井離鄉的生活着,一家三口都忍受着常人無法想象的思念、牽掛和辛酸,只爲了明天的希望。

我很怕看老丁那雙含着淚時的眼睛,太多的辛酸太多的過往不能追述,只有活下去纔有希望,即使含着淚,也要活下去的堅韌。

我相信這世上每個人的生活都不盡相同,但我不能想象,這樣的一對夫妻,這樣的一對父女,是怎樣熬過這漫長的15年的,女兒對父親的.印象就只有照片裏的樣子,父親對女兒的思念也只能藉着那張還在懷抱裏的女兒的照片,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丈夫對妻子的牽掛,所有所有的感情漫長又無法宣泄,這15年對這一家三口來說是壓抑的,三個人的生活裏只有希望,只能有希望,只有它是光明的,所以就只能朝着這光亮走,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晴天。

老丁說他從沒後悔過,一家人都從沒有後悔過,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妻子終於拿到護照可以去探望在美國上學的女兒,她將在日本轉機,將有72小時的時間可以和丈夫相處,臨行前一向節儉的她特地去做了身新衣服,理了頭髮,她很開心。老丁也是一樣,他把結婚時用的枕巾拿出來,小心翼翼的鋪好。時代和生活賦予了他們含蓄而深沉的愛,見面的時候兩個人好像都很平靜,老丁帶妻子去逛日本,吃東西,他們都很開心,但是時間真的很短暫,離別的時候他們都哭了,背對着對方,那是不捨。上面的圖片就是在地鐵裏的這一幕。

不過只要堅持下去,總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刻,他們等了15年,老丁終於坐上了回國的飛機。

“在連續3年每年有3萬人自殺的日本,有這樣一位中國人頑強地含淚活着!”這是電影裏的話。

《含淚活着》觀後感 8

已經上大學了,關於紀錄片的視屏看的很少。一直認爲紀錄片沒有瓊瑤愛情小說劇的纏綿悱惻;沒有金庸武俠小說劇的刀光劍影;也沒有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的扣人心絃......一提起紀錄片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以第三者的口吻敘述歷史史實之類的畫面。所以也沒什麼興趣去看。可在學校的瑞耕堂聽過那次《含淚活着》的講座之後,改變了我對紀錄片偏見的看法,並讓我成長了許多。

《含淚活着》一個樸素真是而又令人遐想的名字。是的,就像本片中的主人公——丁尚彪一樣。丁尚彪經歷了上山下鄉,在一九四八年偶然發現日本的招生單,他爲了改變一家人的命運,借了鉅款前往日本北海道的一所學校求學。可到了日本之後的情形並不是他想象中的那麼美好,甚至更糟。所以他只好哦被迫離開學校,由於沒有申請到暫住證,於是丁尚彪成了非法居留者。從此開始了十五年的打黑工的生活,十五年來的不辭勞苦,只有一個信念支撐着他,那就是把希望寄託給女兒——送女兒到國外一流大學學習。自己沒完成的目標只能靠女兒來實現了。在日本的這段期間,丁尚彪每天從事三份體力勞動,由於沒有合法的身份既無法回國也不能接棋子女兒來團聚。因此生活的疲憊,相思的痛苦,異國的孤寂以及妻子的猜疑……一切的一切,十五老年來都默默地堅持着,默默地忍受着。在他的腦海裏有這樣的信念“人生也許是悲哀的,人生也許是脆弱的,但人生是絕不可以放棄的”支撐着他,正如片首有這樣一句話“在連續三年每年都有三萬人自殺的日本,有這樣一位中國人頑強地含淚活者”就完全證明了這個男人對生活的信念和態度。

是的,這就是一個普通堅強而又可愛可敬的父親。這位偉大的.父親的身上體現出的堅持、堅韌的頑強的精神,除了讓我們感動之外,更多的是令人吃驚和讓人欽佩。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一直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亦或是掛在嘴邊的。一點也沒錯,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一個來自農村的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思想,因此我更能深切理解到這句話的內涵,父母親經常對我們說再苦再累也會供你上學。爸媽的那份苦心我理解,因此在上學期間我一直在好好努力。

這部紀錄片我反覆看了三遍,每一次都觸及我的靈魂,引發我深深的思考。《含淚活着》這就是對生活最好的詮釋。縱然含着淚,也要堅持活下去,永不放棄。現在的我大一已慢慢走向尾聲,生活中學習中的挑戰與選擇也一個一個的向我走來,英語四級、選小專業方向、專轉本……雖然我沒有主人公丁尚彪有那樣的勇氣和魄力借了鉅款前往日本深造,但我也會想他一樣學會堅持,永不放棄。我們都知道最近的世界,地震、旱災、海嘯、火山噴發……它們無情地剝奪了多少無辜的生命,我們要珍惜我們的生命,雖然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我們預料不到的困難,但我們要學會堅持,永不放棄。就像馬克思說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我也一直堅信。

每當我忙碌了一個星期感到疲憊但又沒什麼收穫時,我一邊揹着羊皮卷一邊對着自己說,“生命的獎賞遠在旅途終點而非起點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到達目標,踏上第一千步的時候仍然有可能失敗,但成功奇就藏在拐角後面,除非拐了彎,我永遠不知道還有多遠,再向前一步,如果沒有用再向前一點,事實上每次進步一點點並不難。在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失敗之類的字眼。我會一直堅持,永不放棄”.在丁尚彪那裏我又一次體會到了學會堅持的意義!

《含淚活着》觀後感 9

流着眼淚看完了《含淚活着》這部紀錄片,那位父親做人的精神和品質深深地感動了我們全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最深的體會和收穫有三點:

一、父母恩愛,孩子健康。

雖然老丁和他的妻女遠隔千里,但是我們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們非常恩愛。

離家十幾年,老丁始終珍藏着妻子爲他繡的枕套。而妻子在丈夫不在身邊時學會了堅強,這種堅強,來自她對丈夫深深的愛。女兒在這種愛的薰陶下,也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獨立,直到她後來獲得學業上的成功。經過調查研究,我發現很多學習或行爲上有問題的孩子,他們父母的關係通常很不和諧。而父母恩愛的孩子,通常擁有良好的性格和行爲習慣。因爲,愛,是最好的教育。這一點是值得做父母的深思的。

二、目標統一,長期堅持。

老丁在異國他鄉以“黑戶”打工賺錢,雖然過着艱辛的生活,但他有樸實卻並不平凡的堅定的生活目標,爲了建設好家庭,爲了女兒能上海外一流的大學,在新老交替的“接力賽”中傳好自己的這一棒!作爲母親的老丁的妻子,和丈夫有着一樣的奮鬥目標。她辛苦勞作,省吃儉用,爲的是能夠存足孩子上大學的費用。而懂事的女兒,爲了考上理想的大學,學習非常勤奮。他們一家人的目標是一致的,因爲有了共同的目標和追求,生活也就有了奮鬥的力量!也才能在長期的艱苦生活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纔會在困頓無助的時候懂得堅持再堅持。

三、成功無法複製,盲從十分可悲。

看了這部影片,很多人不免會給自己孩子定下目標,也想仿效老丁教育培養女兒的方式,指望“學習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對此,我認爲每個人的成功有着很多因素,如出生的年代、所處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性格等等非常複雜。在別人身上獲得成功的經驗,在自己身上可能毫無用處。大部分孩子學習上的智力不夠出衆,大部分的父母也沒有老丁夫婦那樣的堅強毅力(那是我們父輩一代,他們的成長環境無法與我們的相比,而我們的成長環境又與現在孩子的有很大差異)。所以,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都無法承受壓力和困苦,卻一味要求孩子達成如何高的目標,結果肯定是十分可悲的。

綜上所述,我認爲這部影片需要我們去學習的,是面對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是踏踏實實做人的精神;是愛的奉獻精神。

《含淚活着》觀後感 10

活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承載了太多人的期待,太多責任。“在連續3年每年有3萬人自殺的日本,有這樣一位中國人頑強地含淚活着。”這是11月3日日本富士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紀錄片《含淚活着》片首的一句話,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裏,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爲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工15年的動人故事。

在大學第一節語文課上,我看了這部“比阿凡達更有吸引力”的紀錄片。張麗玲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15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由於特殊的時代原因,老丁1996年隻身來到日本,懷揣夢想,家人的思念,期望。一切在夢中總是那麼美好,現實卻無比殘酷。老丁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可是到日本後他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爲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老丁由名知青變爲日本最底層的工人,每天各種工作,住在破舊,低矮,僅僅10平的房子裏。生活艱辛而殘酷,家人是他唯一的寄託,女兒的學費是他工作的目標。他每天打3份工,乘坐最後一班地鐵回家。回家後看女兒的照片,是丁尚彪最幸福的時刻。然而,他日夜思念的家人,卻是15年難以相見。

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老丁只見到了親人人兩次,不足100個小時;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老丁吃的永遠是最便宜的,把收入全給了家人;15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充滿辛酸,老丁依然含淚活着。生活的苦澀,老丁懂得,卻無人訴說。15年,太多太多生命難以承受的辛酸苦澀,老丁一一度過。在殘酷的現實前,老丁選擇堅持,選擇了含淚活着。活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 異鄉漂泊奮鬥15年後,終於踏上回國的。因爲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爲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眼淚,飽含生活的五味,歸鄉的喜悅,女兒成才的驕傲,生活的無奈,辛酸,苦澀,委屈......15年,稀疏了老丁的發,刻深了老丁的皺紋。老丁的15年,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老丁含了15年的眼淚,在飛機上流出,將15年的委屈,辛酸通通發泄。

這裏,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現實的殘酷,更看到了難以割捨的親情,堅持,責任,人格的崇高,偉大。活着,不單單是心跳,呼吸......更多的是責任與情感的承載,無論現實多麼殘酷,生活多麼苦澀,我們都要樂觀的活着,因爲,活着,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