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山居筆記觀後感(通用10篇)

山居筆記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山居筆記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筆記觀後感(通用10篇)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1

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裏發現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 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餘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餘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餘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醜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着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麼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的啞口無言。”

最後,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說什麼了。還是讓餘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自己是什麼?是一個神祕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後再也不願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2

"當時心裏想的只有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沉重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那個時候剛剛拿到《山居筆記》,心裏是有些激動的。其他的幾本書都拋到一邊,徑直託着《山居筆記》就開始了探尋之旅。

一直都記得,這是唯一的一本書,讓我只讀了前言就被感動。看完前言,心裏很沉重,沉重得幾乎不敢再繼續看下去。正好那時的我正糾結於各種若有若無的煩惱,或謂之曰因爲痛,所以叫青春的`狀態。

因此,我心裏只想到了一點,當一個人面對厚重的文化,深沉的歷史感的壓迫時,那些所謂的青春的煩惱居然會卑微到那種程度,毫無意義。

以前默默尋了好長時間,希望爲青春找到一個可供宣泄的出口,卻萬萬沒想到此時的我會如此隨意,曾經執着了很久的東西突然間就變得輕如鴻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很重要的東西突然變得不重要了,那麼你還捧着它幹嘛呢?

《山居筆記》和《文化苦旅》算是連理同枝了,先有《文化苦旅》的尋找,再有《山居筆記》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3

初中的時候看《文化苦旅》的時候也有過觸動,但是總覺得引起自己觸動的東西離得太遠,還不足以讓我迷失或者說碰觸到靈魂,或許是因爲那時的我不夠成熟,積累太少,所以默默的那這份淡淡的觸動埋在心底。

於是,《山居筆記》出來了,影響了我十多年的東西似乎又在那一瞬間全部聚集,讓我重新拾起失落的信念,讓我不得不再次思考自己的問題。餘秋雨是一個真正值得敬佩的`人,他能把深澀嶙峋的思考淬鍊得平易可感,讓人在一瞬間就能觸摸到這份真實可貴的感悟。

文明和邪惡的延續,歷史和法律的公正,永遠是充滿了艱辛。當個人站在歷史的洪流面前,無法掩飾的卑微感會在瞬間擊垮那些自私淺薄無知的人們。

那麼,我們呢?是該面對歷史、面對文明用肩膀承擔起自己所能承受的那部分微小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責任,還是隨着大衆,湮沒在滾滾紅塵中?這只是勇氣和責任感的問題。即便你去面對,去承擔,你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會失去很多,而隨波逐流也不需要太大的勇氣,沒有那麼多的艱辛。

說起來,也很空。承擔的是什麼?不知道,誰能說出個具體的事物來呢?根本就沒有吧。或許只是對歷史,對千年文明的理解和尊重。不知道許多年前,這是不是每個人的責任。

餘秋雨就在做這個事情,從《何謂文化》《文化苦旅》到《行者無疆》《千年一嘆》,再到《霜冷長河》《山居筆記》。這些年踏過的足跡,寫下的篇章,就是揹負着生命的困惑,對文化的探尋。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4

《山居筆記》這本書有點深奧,具有挑戰性,但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知識,認識了古代的文人和現代作家,如蘇東坡,冰心,李斌父子等等,非常精彩。

《山居筆記》的作者是餘秋雨。他本是餘姚人,後來被劃分到慈溪,10歲因父親工作原因全家搬到了上海。他爲了寫《山居筆記》,辭去了學校的行政職務,隱藏在山裏,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查找資料,共花了兩年時間。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古代的一種懲罰形式--流放。流放者們被帶到一些荒蕪人煙的地方生存。讓我震驚的是,只要一個人被流放,就會把親朋好友都連帶,或者說是牽連九族。他們在那裏生活地十分艱難,有些甚至在路上就倒下了,並且流放完畢後還要給公家當奴僕,十分辛苦。他們同甘共苦,共度難關。我欣賞他們堅強的意志,讓我驚歎。

餘秋雨在書中批評了一些昏君,由於以前不允許大家說“小人”,“圍啄”等詞,但餘秋雨說:“既然一切都來自於苦難,你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山居筆記》的內容很廣泛。書裏寫了清王朝的衰敗,蘇東坡的`事蹟和科舉等,增加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我非常喜歡。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5

“示衆只是發難者單方面的想法。如果被示衆者沒有這種感覺,那很可能是一個享受”。讀到餘秋雨先生在《山居筆記》中這樣一段話,腦子頓時閃現日常教學中的一些無可奈何。

從理論意義上說,教學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種文明層面上的代代遞交,最終着眼於如何做一個品行端莊的文化人。這樣的教育使命誠然是高尚的,但在這高尚的光芒背後同樣存在着一個無法否定的事實:教育不是萬能的。受教者對於施教者而言決不是白紙。他們固有的品性、學識、素養對教育結果的作用不可抹殺。長期以來的“有教無類、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教育口號,將教師推上了高高的神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更是直白地將教師幻化成了超人。教師自身呢?通常一個老師需要面對百十名個性不一的學生,考試製度又將他們放在同一標準下批量輸出。處在夾板中的教師在職業神聖感和職業成就感之間煎熬,難免出現“出格行爲”。每每看到媒體上報道那些違背職業道德的同行的種種行爲,憤慨之外也往往有同感:是恨鐵不成鋼啊!

因此,當我讀到上述餘先生的話時便深有感觸。從神壇到衆矢之的好像也只是須臾。所謂“示衆”,其實在教育活動中常見。“站起來”、“站出去”,學生搖晃着出去,歪斜地站着也不罕見。這裏教師作爲發難者的“恨”無非是以教育形勢、考試製度爲出發點,爲學生好。但一旦與學生的叛逆心理不能產生共鳴,往往成爲“示衆者”(學生)的`脫離藉口。傳道授業成爲鬥智鬥勇,這樣的錯位,原因何在?簡單地歸入職業道德層面當然也能解釋。但凡有事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去評判,難逃一葉障目之嫌。餘先生文中所述事件也是發生在學校。學校、教師究竟在教育活動該做什麼,止於何處?

教師的角色定位,想到這個問題腦海中不免閃過一堆讚譽或者定義。想當初孔夫子是如何施教三千弟子的,百家爭鳴能載史冊,何也?“引渡者”,思想與精神的引渡使他們獲得了一大批追隨者。現代教育行業中的名師卻往往以“教育技法”文明,多少有些偏離。教師,職業崗位,不是神人,沒有超能力,過高的期望值難免不結出怪胎。教育是用靈魂去塑造靈魂,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陪伴一段,所以做個引渡者而已,才能真正領會“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真諦,才能真正按照百年樹人的準則去耕耘吧。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6

讀一代文學大師,於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真是給予我回味無窮的感想和心靈的震撼。可稱爲一代宗師,他文學修煉及作品的精深和思想境界超越了時代,而又跨越了時空隧道追逆了遠古,讓人爲之驚歎!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爲背影剖析了人生,也可以說剖析了他自己的人生。從他的文學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包青天的人物,從他的思想來看,他經歷了非凡人生之旅,他之能寫出有骨有肉作品,令我們猶如身臨其鏡。讀他作品時,他跳動的思想,帶着你步步深入、經絡、脈搏,如飲瓊漿玉露,精神倍爽,瀏覽了整個一個遠古時代。幫你打開了一個窺視的窗口,從他們的血液裏暢遊,思想、心靈、以及他們的祕密角落。感覺到於秋雨先生有種黯然……

讀到最後以《歷史的暗角》及《談“小人”》可喂是用心良苦。跟隨着他的思想走進他的心靈。以他那大氣的手筆,解析角落裏的“小人。”他一定赴了小人設計的鴻門宴,但他又以豁達的'心態諒解了他們,因爲他們不都是小人,受人指使或者受人矇騙。那些人,也許事情做得太過,讓他忍無可忍;最後還是用文學戰略,筆觸羣星慚,鞭策了幕後的小人。可謂高而不傷害,反擊而不帶氣,更加鏗鏘有力的捍衛了自己。讓有些人已經爲之驚駭!他猶如飛翔的大鵬在空中;投下一枚影子砸到了地面的“小人”。而小人摸着疼痛的頭,找不到訴訟的對象。悲也!

且說,世間的事理很難分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今和過去都一樣,就是雞蛋裏挑不出骨頭,那些人也能連夜弄出一個人造骨頭來,甚至一個世界。不要小看他們,一羣螞蟻能使一棵千年大樹飽受滅頂之災。李白,蘇東坡等人,不就是很確切的例子嗎?但是,那螞蟻永遠還是螞蟻,那棵大樹卻已經成爲護花的泥,以及供萬物吸取的養份。世界上的人,心,不一樣。人一出生就睜開眼睛哇哇的大哭,而小貓要十三天才睜眼睛呢!認識問題怎麼能合二爲一?於秋雨先生:你的《山居筆記》已經把他們摔出腦震盪了。原諒他們吧!

至於“小人”是鋤不盡的。荒草不種年年長,這世界那能沒有小人呢?就如沒有高山怎麼能知道什麼是窪地?紅花就得綠葉作陪襯,不然火的多麼枯燥啊!你看現在的動物保護區,有多少動物是害人的,但它們是一個類別的物種,需要存活下來。也就是說林子大什麼鳥都有。小人有時不也有用嗎?要是沒有他們,世界不會精彩,也不會那麼多的經典故事呀!小人讓我們長見識,讓我們聰明。如果沒有小人這世界太寂寞了。世界上人的口味太多,實難個個得以滿足啊。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7

有幸讀《山居筆記》這麼好的書,希望有幸結這位老師爲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文化情結,文化靈魂、商業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真事。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願稱他爲高人一等,願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裏,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這都關係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展及命脈。關係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誇大僞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爲不那麼重要,這是個問題,關係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容。

歷經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8

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時間再怎麼長,也就百十來歲吧,延長的餘地不大,但空間就不一樣了。伸縮的範圍可以非常懸殊。因此,生命質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與空間有關。在交通困難,舉步維艱的古代,很多人走不了太遠。但他們心中的天地卻很遼闊。是一些無畏的旅行家給予的,用他們的腳步,用他們的記述。這樣的旅行家不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質量,而且也提升了整個文明的力量。

一直喜歡餘秋雨的.文章。從《霜冷長河》開始。自認爲他的文章博古通今,講每個例子都旁徵博引,是不用讀很多書就可以得到很多知識的捷徑。是的,曾經我願把他的書當作工具,最快捷最有效的擴充我知識量的一條捷徑。本以爲自己的知識已夠豐富了,可讀過《山居筆記》之後,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淺薄。

餘秋雨顛覆了衆多當代人們心目中對作家的定義。作家不再是隻會在書房中悶頭寫書查資料的主兒了。作家更應該做的是訪歷名山大川,訪遍文明的蹤跡,去提升整個文明的力量。

不經過實踐,是難有成就的。這條亙古不變的真理適用於任何事情,同樣包括寫作。《山居筆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便是《千年庭院》。白鹿洞書院,嶽簏書院,這些都是最早的中華文明的催生劑。見到的景色固然不同,但不管怎麼不同,都掩蓋不了古老的文明氤氳出的文化氣息。

餘秋雨先生說他有一個分工,把已經找到了結論的問題交給課堂,把能夠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學術,把無法找到結論的問題交給散文。看了他許多散文後,我不禁要問,什麼纔是找不到結論的問題?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9

不知是否懷着一股不羈的叛逆,在老師瘋狂強調閱讀書目時竟也看起了“閒書”。這是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匆匆閱讀之餘,也忽的有了意外的收穫。

我也長在大山裏,餘秋雨一般帶着對大山深深的情感。餘先生對大山的感情一言難卻,所以一路尋到了承德山莊。我想也只有如此靜謐的地方,才容得下他滿腹的才情。

他寫道:《一個王朝的背影》。如此傷感的意境卻也寫得萬分的'輕鬆。彷彿他真只是來往的遊人,遊走在歷史的刀刃上。一點閃失也沒有,穩穩的如同散步。

歷代清帝王在承德避暑,也爲此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一個王朝的背影華華麗麗,沒有一分慚愧。大概人們一定會罵開聲吧――這是很小很小便埋下的種子,清朝該死!竟輸盡了江山!

但最後,歷史的暗角里什麼也沒有了,一切榮華都散了。卻是一個極好的藏身之處,也是一個極好的收容之所。――藏着誰?小人。

是的,小人。

山居筆記觀後感 篇10

前幾天老師上了餘秋雨寫的一篇課文,我也專門拜讀了他創作的《山居筆記》。

打開書本,第一眼就看到了序,其中他寫的“寫着本書最大困難不在立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淬鍊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就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一位作家,辭去職務,歷經兩年,潛行孕育出的這部作品,定能讓我感觸。

《山居筆記》第一篇是《一個王朝的背影》,以《歷史的暗角》做爲結束。餘秋雨用親身遊歷,爲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能在山山水水間體味歷史的變遷與興衰,用作品來向讀者訴說這一切,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他悲痛地遙望着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着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着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着一代文豪蘇東坡的才華、冤屈、瀟灑和悽楚。雖說他的文字十分樸實,但樸實中又不失華麗。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修辭,緊湊的文章結構,向我們訴說了中國偉大卻又沉痛的歷史。

讀完書後,我對他的引用論證的印象也十分深刻。每一篇大量的'古文,詩詞,又讓我們從古人的角度看中國的歷史。我也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

中國的歷史也應我們直面,也需要有人用這種易懂的書籍形式來訴說。在這一點上,我十分佩服這位中國當代的偉大散文家——餘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