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通用8篇)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通用8篇)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1

星期六上午十點,我在三峽影都看了一部感人的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此部電影講述了跑步冠軍劉長春的故事。

在1931年華北運動會上,劉長春獲得200米跑步的冠軍,戰勝了日本隊員,日本因此不服氣而對東北發起戰爭。日軍把重要政治機構佔領後,張學良校長要求解散東北大學。

劉長春代表中國,和他的教練坐船去美國洛杉磯參加第十屆奧林匹克。劉長春在船上加緊運動,而教練把他的練習時間從6小時減少到3小時。劉長春很不習慣。一天教練讓他和外國人跳交誼舞,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並不弱小,可他就是不去,偷偷跑去練習。此時,外面正好下着傾盆大雨,颳着暴風,他也要堅持練,海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衝倒,也不向困難屈服……因爲天公不作美,船要停泊在附近的一個港口停留,停了6天,終於又起航了,但再快的速度也不能按時到達,教練想了個辦法,讓船直達洛杉磯再去舊金山。經所有旅客同意後,終於按時到達,劉長春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體育館,參加開幕式。1932年7月31日是,100米賽跑開始了,劉長春因沒有經驗而未上線,有些中國官員讓他不要比200米了,免得又被人笑話,但劉長春沒有這樣做,仍繼續參加,絕不放棄中國奧林匹克破天荒第一次。比賽中他打破0的突破。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差點落淚了,太感人了!尤其是去洛杉磯的那一段,曾有日本人要把他收買,給他很多好處,但他不受任何影響,只替中國參加比賽,他的媳兒都不管,整天想着跑步,爲國爭光。這都出自於他的一顆濃厚的愛國之心。讓我們都向他學習吧!歸根結底,我現在只想說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2

今天,我在網上觀看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這部電影,它讓我深有感觸。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叫劉長春的人,他熱愛跑步,也有一副好身材,被別人稱爲“短跑王”。他的夢想是爲國爭光,參加奧林匹克。爲了能參加奧林匹克,他不得不含淚向父親和妻兒告別。他一路躲過關東軍的搜查,通過張學良將軍的資助,經過海上漂泊的23天,終於代表中國人站在了奧林匹克的跑道上。他爲中國人敲開了奧運大門,雖然只有他一人,但他代表着整個中華民族。

在劉長春身上,體現的是一顆永不服輸的精神,它深深地把我震撼。再看看我自己,我總是很難持之以恆地把一件事做完。就拿練字來說吧,我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媽媽在身邊監督着,我就把字寫漂亮點。可一旦沒有了媽媽的督促,我便“刷刷刷”幾筆了事。爲此,我沒少挨家長的批評,可仍然我行我素,老毛病時好時壞。我缺少的就是堅持啊!

和劉長春一比,我慚愧得無地自容。劉長春是多麼地勤奮,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不論颳風下雨都在努力地練習。我暗暗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堅持不懈,做一個有毅力有恆心的孩子。

我一定要向劉長春學習呀!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3

中華民族的奧運精神“不是代表我一個人,而是代表整個民族,整個國家。”

今天金華市電影進校園啓動儀式在我校舉行,在儀式上放映了一部極具感染裏的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在我們的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結束之後的第一個週末看這部影片真的是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在經過了奧運會我國運動員的努力,詮釋了我們民族的奧運精神之後,另外一個奧運會更是讓我們感動,那就是我們的殘奧會,每次在電視機前看着那些運動員在場上的表現,都是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在看的。兩場奧運比賽就像是電影裏的一句臺詞“我們都是戰士,只是在不同的戰場上”。是的他們都是英勇的戰士,能讓我們無比感動的戰士。

就像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的主角劉長春是一名短跑好手,故事圍繞他隻身遠赴美國參加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的感人故事。劉長春這一體育健將代表中國第一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面對重重阻撓,他抱着一顆堅定的愛國之心,拳拳報國之心,毅然決然地不遠萬里、遠涉重洋和教練一起到美國參加這隻有他“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盛會,這是需要何等的勇氣與決心!然而,現實畢竟是殘酷的,初出茅廬,旅途勞頓(連月漂泊,頭天剛到,次日賽跑),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儘管他在男子100米和200米的比賽中都失利,但是劉長春的這種不畏艱難險阻奮勇拼搏的愛國精神,以及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奧林匹克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4

今天觀看了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電影以驚險樣式再現了1932年,新中國東北短跑名將劉長春拒絕代表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含淚告別妻兒,逃出日寇佔領的大連,躲避關東軍的一路追殺,逃到北京,找到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決意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張學良將軍資助他8000千大洋購買船票,經過海上漂泊23天,克服層層險阻,他單刀赴會,代表四億中國人站在奧運跑道上,“中國人來了!”

看完電影,我久久地沉浸在電影所展示的畫面裏,被劉長春的那種熱愛祖國、熱愛體育的精神:永不放棄,爲中華民族爭氣,爲中華民族爭光的精神所感動着,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不甘落後、不甘屈辱的堅定意志在閃爍!他雖然沒有親自到戰場上去英勇殺敵,但他在1932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了中國人民勇於拼搏、永不放棄的崇高精神,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勇的戰士,更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2008年在我國的北京將首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可是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血淚努力啊!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固然震撼世人的心,帶着悲愴的運動之美;而全民族齊心協力的奧運會更讓人心情激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表現了我們中國人對奧林匹克的嚮往與熱愛,那是民族大義的華麗樂章。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5

今天觀看了一場愛國主義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影片講述了1932年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劉長春,歷盡千辛萬苦,單刀赴會參加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的傳奇故事。

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不斷迴盪着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劉長春奮力奔跑的畫面。奔跑就是貫穿這部影片的主旋律!電影把劉長春的硬漢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在日寇入侵的年代,擁有一腔愛國熱忱的他沒有放棄跑步,激昂的鬥志充滿了熒屏,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我不覺想起羽泉的那首歌《奔跑》:“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裝進我的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遠航……”電影中很多鏡頭都令我難以忘懷,其中有三段情節讓我印象最爲深刻:

第一段是劉長春拒絕代表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逃出日寇魔爪,冒險與修鞋匠父親離別的場景:漢奸的監視使父子倆不能相認,父親故作不經意間恰到好處地說:“跑到哪也不能跑到日本人那裏當漢奸…”、“出門在外,凡是都得自己拿主意…”這段話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期望和離別時的難捨。緊接着是劉長春和妻子在火車站離別的場景:懷孕的妻子趕到火車站,因爲日寇的搜查,妻子苦尋不到劉長春,直到火車發動了,纔看到車窗裏的劉長春。兩人打了一個照面,來不及說上一句話,妻子在月臺追着火車喊:“我有孩子了!”火車漸行漸遠,兩人熱淚盈眶。日寇侵華這段熟悉而屈辱的歷史,令我心裏涌現出一種強烈的愛國衝動。電影情節細膩的處理,塑造了劉長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起了我情感上的共鳴,濃重的壓抑和悲情揪住了我的心,我幾欲落淚。

第二段是劉長春爲了及時參加比賽不顧教練的勸阻與美國人打賭的場面。我相信在看到劉長春在溼滑的甲板上奔跑的那十幾秒鐘,觀衆是多麼的揪心,心中有一種和劉長春一樣的信念“一定要贏”。當船長說“劉長春贏了”我仿如影片中現場的觀衆一般亢奮、激動。當時就想和大家一起歡呼雀躍。當劉長春及時趕至奧運會開幕式的那一刻:兇殘的日本鬼子沒能阻止他,窮困無助的生活沒能阻止他,強勁的太平洋風暴沒能阻止他,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在張學良將軍的資助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劉長春終於來了,他代表四萬萬同胞來到了奧運賽場。霎那間,撥雲見日,花開月明!看臺上,當地華僑驕傲地揮舞着“中國人來了”的標語,振奮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段是劉長春參加奧運比賽的場景。百米大賽前,劉長春保持着與上屆奧運冠軍成績相同的中國百米記錄10、8秒,而且同組實力不俗的日本選手還是他以前的手下敗將,這讓國人對他充滿了期望,他自己更是信心百倍。前半程的領先更是讓人充滿期望,可惜後半程體力不支,功虧一簣!失利後,劉長春面無血色,轟然倒地!我們的英雄壯志未酬!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失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鬥志,失去拼搏的勇氣!百米失利讓無能的南京政府再度退縮,甚至發出電報要求劉長春放棄隨後的200米比賽。然而,失利並沒有打垮我們的英雄,劉長春懇請教練讓他繼續參加比賽的那段話深深打動了我——“你說這是全世界的奧林匹克,你說我代表的不是我個人,而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我現在代表國家我來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啊!難道我們就因爲不能取勝,我們就應該放棄毀掉這寶貴的第一次嗎?難道就因爲第一次失敗,我們就應該受到蔑視和侮辱嗎?難道我們只是爲了取勝纔來參加奧林匹克的嗎?我們的國家正遭受着侵略,我們的民族正經受着戰爭的苦難。正因爲這樣,我們才比任何時候更需要骨氣,更需要尊嚴,更需要奧林匹克!”、“我不會放棄比賽,就是死,也不會放棄!”真情流露的'這段話把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現場觀衆禁不住淚流滿面。我們的英雄目光堅毅果敢,話語鏗鏘有力!“就是死,也不會放棄!”——這是倔強不屈的精神,這是勇往直前的壯志,這是我們打不垮的民族脊樑!

影片恰到好處地在劉長春200米比賽起跑的那一瞬間結束,畫面定格在他起跑的英姿上。我身邊的觀衆在議論:“到底贏了沒有啊?”其實,大家心裏都明白:劉長春在困難重重、歷盡艱辛、舟車勞頓、體力尚未恢復的時候倉促上陣,比賽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其實,這時候劉長春是否取勝已經不重要了。

正如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先生的那一句名言——“重要的是參與而不是取勝”,這就是奧林匹克思想的精髓。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在我們國家和民族飽受侵略和欺辱的年代,劉長春能夠站在奧林匹克的跑道上,向全世界表達中華民族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勝利!

生命在於運動!劉長春不屈的奮鬥歷程,給了我無窮的力量,我感觸到了生命的真諦,我看到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口號,看到了重在參與、貴在堅持的體育精神,看到了熾熱的愛國情操,看到了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

時隔76年之後,偉大的祖國成功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並以51金的優異成績傲居金牌榜首位,令全世界驚歎!只可惜劉長春前輩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他在天之靈肯定在爲祖國的強盛而自豪。當今是中華民族振興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牢記劉長春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勇者無懼!緬懷中國奧運先驅劉長春!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6

一部以中國人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爲題材的電影,又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公映,不僅應該跟家國運命的宏大主題聯繫在一起,而且必須呈現出鼓舞民族士氣的勵志動機。這是影片本身決定的,也是中國觀衆期待的。只要達到了這一目標,善良的觀衆便不會期待得更多。

作爲觀衆,我選擇了5月22日UME北京華星國際影城22:25放映的一場《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在此之前,我已經被華星國際影城的排片計劃所打動,除了好萊塢的《鋼鐵俠》、《奇幻精靈歷險記》,韓美合拍的《龍之戰》與波蘭的《盜走達芬奇》之外,影院方面仍以一天4場的頻次排上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但我更加迫切地想要知道:在接近深夜這樣的一個時間段裏,到底是什麼樣的觀衆,會主動地花費60元票價,走進電影院觀看這樣一部奧運題材的國產勵志電影

加上我自己,這一場放映共有7個觀衆。當鏡頭定格在主人公劉長春從洛杉磯奧運會的200米預賽跑道上衝出的那一瞬間時,7個人的電影院裏響起了掌聲。觀衆是極爲可愛的,他們從各個方面都善待了這部影片。

但這部影片還可以更好地善待它的觀衆。

我這樣表述的目的,不是爲了否定《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的成績。事實上,創作者已在各個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我在想,如果影片更好地善待它的觀衆,這一場放映的票房或許會上升到現在的10倍甚至100倍。這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更加滿意的數字。

在我看來,善待觀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始至終都要去了解觀衆想看的到底是什麼。誠然,觀衆不會拒絕影片的宏大主題和勵志動機;相反,在當前的國際國內情勢之下,這樣的宏大主題和勵志動機更能爲觀衆感同身受併產生強烈的共鳴。但即便如此,瞭解觀衆的心理並根據觀衆的需要講述這個故事,仍然比滿足其他各個方面的意志重要得多。從根本上看,是觀衆的數量決定着影片的命運。

站在善待觀衆的立場上,《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可以更進一步地聚焦在劉長春的體育天賦和個性魅力。這樣,影片所講述的,就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而且同樣會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其實,觀衆早就知道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只有劉長春“一個人”,但真正渴望弄明白的是,爲什麼是劉長春“這一個”而不是其他的運動員代表了中國。現在的影片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嘗試,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或許是拍攝條件的限制,或者必須爲尊者諱,影片既沒有充分展現劉長春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脫穎而出的跑步才能,也沒有通過獨特的細節和有效的情節挖掘人物的性格特質及其豐富的精神世界。李兆林飾演的劉長春,已經具備觀衆想像的、作爲一個民族英雄所需的俊朗的外形與堅執的品格,但還缺乏作爲一個大學生、作爲一個兒子以及作爲一個丈夫,尤其是作爲一箇中國選手必須稟賦的個性魅力。在觀衆心目中,這樣一個胸懷大志、百折不撓的民族英雄,除了必須是一個傳奇之外,還應該擁有更多的常人的特質。在電影中,英雄是可敬的,但走向觀衆的品質是可愛。

站在善待觀衆的立場上,《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既可以在傳奇性上走得更遠,也可以在紀實性上開動腦筋。在傳奇性上走得更遠,便可以博採中外體育影片之衆長,雜糅劉長春時代中外運動員之性情,打造一個接近於關東大俠的劉長春。體育題材的電影,原本就跟動作片具有不可分割的親緣性。這樣,劉長春在東北大學的訓練,便可不必安排如此之多的情節,展現德國教練的諄諄教誨與危機解困;劉長春在戰亂頻仍的大地上追求理想、奮力前行,也可不必表現得如此落魄與悲憤;尤其是大可不必詳述郵輪上的一切,那個狹小的空間,無法讓劉長春及他的觀衆快意恩仇、縱橫馳騁。而在紀實性上開動腦筋,意味着《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還需要在各個方面捕捉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風貌,努力還原那種更能爲觀衆所認同的環境和氛圍,甚至需要在歷史文獻上進行更有價值的解密和揭密,讓劉長春及他的觀衆最大限度地回到那樣的時間和空間,潛心體會一個民族、一箇中國人身陷危難之中的遭遇和命運。

觀衆善待是電影人的運氣和福氣,善待觀衆則是電影人的職責和品行。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7

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最後結束時定格在劉長春一個比賽時那奔騰的動作,它留給我們很大的思考空間,到底劉在比賽中取勝沒有?藉助劉的一段話:難道說只爲了取勝才參加奧林匹克嗎?難道說因爲不能取勝就不參加奧林匹克嗎?

電影定格的時候,我的腦海彷彿漂浮着許多畫面,劉長春——我們的奧林匹克英雄,他彷彿從1932年的那一刻奔跑到了2008年的北京。北京奧運會即將拉開屬於自己的絢麗樂章。在這裏,再也不會有阻撓我國體育健兒參與奧運會的場面發生,有的是全民族的激情鼓舞,無私奉獻。

當取自希臘奧林匹亞的聖火在北京點燃,中國成爲人類傳遞共同理想的新一站。人們可以將此看作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光榮,看作再圓奧林匹克夢想的亞洲人民的期待,同時更應當看作奧林匹克大家庭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明證。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固然震撼世人的心,帶着悲愴的運動之美;而全民族齊心協力的奧運會更讓人心情激盪,那是民族大義的華麗樂章。

全民族在奧運面前空前團結着,友愛着,顯示着中華大家庭的堅強與果敢,向世人拋去友好的橄欖枝。健康、運動在普通人身邊最大極限普及。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觀後感 篇8

當所有的人都在爲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的成功申辦歡欣鼓舞時,我們開始去回顧那百年前的奧運三問,去回顧中國在奧運史上一路走來的坎坷歷程。當百年奧運的閉幕式在北京拉下帷幕,中國健兒們一個個站在領獎臺上笑對勝利的時候,我們開始把目光轉移到百年前的那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的運動員身上。

劉長春,一個震撼世界一時,影響中國一世紀的人物。他爲中國的奧運翻開了第一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賽場上的颯爽英姿。他是中國奧運第一人。開始了他的奧林匹克之旅,代表中國出征美國,去參加第十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當質疑的目光,譏諷的言語一齊向他襲來的時候,他以巨人的姿態將他們拋在腦後;當天公不再作美,當人心依舊冷漠,他用自己的實力去征服所有的人。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在世界面前展示中國的風采。劉長春展現給世界的是中國人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一種永不言棄的信念和精神。它可以和勝利劃等號。

百年之後,當我們再回首劉長春的奧運之旅時,我們在乎的不應該是他當時的成與敗,榮與恥,而應該是從他身上所獲得的那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