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8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飛越瘋人院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8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1

電影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我試過了”。當麥克莫菲和同伴們打賭能搬動飲水機砸開窗子逃走,大家都說麥克搬不動,結果,麥克真的就沒有那麼大的力氣,沒有搬動,但是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至少我試過了”。影片後來告訴我們,大多數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願呆在裏面的,沒有想要出去的願望。只有一個人,麥克莫菲,是還具有這樣的意識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儘管不成功,但是是無愧於自己的心的。

精神病的判斷標準到底是什麼?當2爲專家判定麥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時候,出現了很諷刺的畫面,一個說他再正常不過,應該放到監獄裏去管教;另一個則說他病得不輕。院長在這個時候沒有了意見,詢問護士長的態度,不知道護士長是出於好心還是故意陷害,她認爲麥克的病情很嚴重,應該繼續接受治療。於是,就這樣戲劇性的,麥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個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從護士長的態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而且她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總是詢問一些個人隱私的問題,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問題的人。難道這個標準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我們一起逃走”。這是酋長最後對麥克說的話,也許觀衆真的以爲酋長要把麥克弄走,但是,結果卻遠遠出乎意料:酋長把麥克用枕頭悶死,然後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選擇了用麥克原來設想的方法逃走,實際上,也就是和麥克一起逃走了。

很難想象得到,這部片子是7幾年拍的,裏面體現了福柯關於精神病的思想,如果結合着他的《瘋癲與文明》來看,是最好不過了。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2

看罷《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我開始思考,在這個真實的世界的我們,究竟扮演着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我希望我是麥克墨菲,這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有點過頭,卻可以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用在乎各種條條框框規規矩矩的束縛的年輕人,雖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爲上讓普通人無法接受,甚至是違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不過是一個不聽話的搗亂分子。而有時候我是酋長齊弗,想要像麥克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因爲各方的壓力只能壓抑自己,選擇保持沉默和放棄自己的真實追求。但是也有的時候我會變成那個滿臉嚴肅的護士長,處在一個高位用一些所謂的規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而聽從統一的規矩。或許更多的時候,我就像那羣病人,盲目而麻木,從一開始就被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統一的模式生活着,最後忘記了自己是誰。

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悲劇故事,實際上卻展現了那種爲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於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後爲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着濃重的悲劇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絃的作品。影片以瘋人院爲舞臺,着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衆的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3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爲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爲,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衝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後,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癡。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爲他會帶着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着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並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並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裏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脫墨菲的自我。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4

《飛越瘋人院》,看的我百般無奈。身爲局外者,深深的痛恨護士長瑞秋。在那樣一種環境中,醫院規則的製造者即爲真理與神,無所謂人權與自由,一切違反規定的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與懲罰。

深愛而不得的小夥子比利,自殺未遂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終於在遇到另一個心愛的女人後,鼓起勇氣與其發生了關係,真爲他衝破之前的牢籠而感到振奮人心。現實,總是那麼不盡人意,護士長瑞秋一味的恐嚇與責備,內心深處的恐懼又重新籠罩在比利心頭。最終,割喉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本由心聲,無所謂錯的事情,在外界唾棄與阻撓下,也變的好像不再正確。

主角,一個帶着光環的男人,他的到來,燃燒起了衆多“病友”內心壓抑的熱情。那些曾經不再敢發聲的人,開始顯露自己有魅力的一面,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利,開始要求給他們自由。

尊崇內心,違背規則,總是需要勇氣,又需要代價。一個人的力量弱的.可憐,他也許改變不了什麼,但是能在黑夜裏給其他人一點光亮,在說,我們都不是一個人。

規則很可怕,怕到即使規則打開,允許你出局,你可能都不敢。故事的結局以大個子搬起器械池砸窗而走,看到那高大而從容的背影消失在月色中,只想說一句:乾的漂亮!他不是逃,只是尋找到了自己。

規則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那就是規則的製造者與執行者。圍在裏面的他們,全然不知自己的愚昧,站在制高點,讓所有人趨於一致。

世界本五彩斑斕。如何在不對抗世界的同時,尋找到本我,也許是我等平民要思考的。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5

昨天看了一直想看沒有看的《飛越瘋人院》,有點陰暗,有點壓抑,我覺得編劇是把瘋人院比喻成循規蹈矩的社會,護士長是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者,充滿着控制慾,她控制着整個瘋人院的起居活動時間,固定的開會時間使瘋子們失去了觀看棒球聯賽,而現實中人們爲了工作又失去了多少快樂?比利對性的渴望和負罪感使他精神分裂,而當麥克鼓勵他獲得性愛後,護士長又將負罪感強加在他的身上,使比利自殺,護士長難道不知道性愛是正常的嗎?她那樣做的目的已經從最初的治療,慢慢發展成了無法自拔的控制慾,放大後看這不就是社會上人們追求的權力慾嗎?更可怕的是大多數瘋子們是自願進來的,他們居然適應了這樣的制度和控制,他們認爲這就是對的,而麥克的加入打破了瘋人院的平靜和平衡,他的到來挑戰了護士長的權威,他的存在讓護士長既痛恨他又想馴服他,所以在麥克被判定爲不是瘋子後,本可以68天出獄的情況下,被護士長留在了瘋人院,麥克本來是可以逃離瘋人院的,可是他的善良害死了他,他爲了去救一個出賣他的瘋子差點殺死了護士長,護士長最後並沒有死,她還繼續控制這整個瘋人院,從她最後帶着護頸趾高氣昂的神態看,她認爲自己的權威不可動搖,事實確實如此,麥克被整成了真正的精神病人,如果沒有酋長,他將在護士長的“關心”下度過餘生,病人們因爲麥克的離去又變成真正的瘋子恢復了護士長給他們安排的循規蹈矩生活,再也沒有棒球直播,再也沒有遠洋釣魚,再也沒有happy的part,只有酋長從麥克哪裏知道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他用麥克失敗的方式逃離了瘋人院,去追求更精彩自由的生活,酋長可以逃離瘋人院,而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吃飯睡覺,養育後代,慢慢死去的我們可以逃離到哪裏?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6

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爲卻願意爲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着,並感染到瘋人院裏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爲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儘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癡,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爲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裏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裏,每一天重複着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爲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爲,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爲,因爲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爲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7

看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的時候,我只是覺得那個護士冷酷,自以爲權威,實際只是自我滿足的假權威;實際上越是這樣,越不會有人從心底尊敬她。而且她並沒有做有利於病人的事情,只是一味沒有人性地壓制病人。

而男主角墨菲是個表面神叨叨,實際是聰明,嚮往自由,關切別人的好人。這種品質在影片裏展現得很具體。比如他的談吐,他教酋長打籃球···

到後來,隨着電影上演一個又一個高潮,我越發清晰地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部“瘋人院”電影,他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只是用更爲激烈的方式,在一個封閉的空間,爆發出來,強調影片的意圖。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想,我覺得我被這部電影觸動的最深刻原因就是它讓我聯想到這個我,和其他千千萬萬人生活其中的中國社會。隨着我年齡的增長,對社會的探知慾越來越強,而卻失望的發現這個社會如此大而多的弊病。這個社會是如此不公平,而這個社會的弊病卻如此之多:貧富差距,教育體制,走後門,沒有動物保護法,低俗的媒體····而這些問題都是建立在社會機制之上。

最可怕的不是有問題,可怕的是意識到問題卻不去克服,甚至在社會壓力與輿論導向下屈從,甚至對自己心理暗示:比如在看電視上看到外國人在街上游行,其實我們是羨慕的,羨慕別人表達自我,追求自由的權利,而我們不敢,也沒有那權利。然後有的人會對自己說,這些外國人做這些事還是改變不了什麼的,但我們呢,我們連做都沒做。

就像電影中墨菲在搬那個水槽失敗後說的話:我至少試了。而在電影最後,酋長搬動了那個水槽,打破窗戶,逃了出去。這就是我們說的前赴後繼。這就是勇氣。

感觸還有太多,就先說這麼多吧。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8

這是一個不相信眼淚的狹小空間。時代無法訴說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遺棄的地帶。如果連自由都被帶走,如果連悲傷 都被帶走。

是的,你們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邁的無法再行走,連天空的顏色都無法辨認。貼着溫柔與優秀標籤的護士微笑着,惡毒地說。那是限制一切的規章、制度,他們打壓着每一個精神有些失常的人們。開始,妥協、接受,像阿q一樣自我安慰。接着,是放棄,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後,迷茫的眼神看見了渺茫的希望,開始靜默、牴觸、掙脫,瘋狂的吶喊。

嗟嘆是聖人的職業,你們是普通人,無需介意,請大聲的長嘯疾呼。

當然,黑暗看不見眼淚。因爲它討厭。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將自己鎖住。自己主動的帶上精神的枷鎖。

沒有反抗就沒有改變,這個骯髒不堪的角落也許會永遠堆上陰暗的灰塵。

如果不是mc的出現,如果他不曾出現,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監管者的腦袋,不曾帶給他們希望,那扇寬敞的、雪白的,又溫暖的能讓陽光桀驁不馴地撒了進來的窗戶。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現的那段時光,但是,可愛的是他出現了。

電影帶給了我們深深地絕望,但是,卻把希望留了下來。

這是最重要的。時代也總是這樣,總在人們走投無路的時候,送來了絲絲希望的曙光。我無法解釋那希望出現的原因,但我卻清楚的知道它出現的時間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時代的一擊,以它的氣節,用它的方式。沒有搖晃、沒有顫抖。電影前任攻略觀後感電影《河童之夏》觀後感電影《飛越瘋人院》觀後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