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大國重器觀後感

大國重器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國重器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國重器觀後感

大國重器觀後感1

歷史的車輪碾壓出歲月的痕跡,見證着中國製造業艱辛的發展歷程。30年前國務院頒佈《關於抓緊研製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那時的中國,貧窮而落後,不過他們知道一個國家要想不受制於人,有些東西必須自己製造,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那時的中國有一句口號“自力更生”,他們寧可餓着肚子也要打下中國的基礎。

在《國之砝碼》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個普通的焊接工人楊建華,他用智慧的雙手,豐富的經驗,堅持不懈的摸索,製造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的外殼,他用一名普通工人的創新與汗水打破了外國產品多年的壟斷,製造的大型壓縮機超過800臺,爲國家節省6億多美元的進口投入,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創新啊。

當看到中國徐州徐工集團時,我的內心充滿着自豪,因爲我是一名徐工人。還記得徐工集團第一次參加寶馬展時,當時的國外製造業已非常發達,而中國還是以進口國外產品爲主,當中國工程師看到德國先進產品時,問他們:“我們可不可以拍張照片?”而他們的回答是你們可以全程錄下來,但又悄悄的說反正你們永遠也做不到。這是多麼的嘲笑與諷刺,而正是這句話激勵着中國工程師10年。往前走海闊天空,他們用辛勤與汗水鑄就了10年後工程機械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xx年寶馬展中奪下最大訂單,展現了徐工產品卓越的品質,令德國專家對中國產品的態度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大國重器觀後感2

在公司組織觀看《大國重器》我已經是第3次觀看,對這部影片的導演我還是比較贊。

這影片中能突出現代社會企業的緊迫感,心酸,努力,創新,追趕,領先等情節。從第一集國家博弈到第六集製造強國。對我的感觸很大,能在表面看出一個國家由落後走向強盛的波線。

在另一方面影片表面上我們對那些企業感慨不易。但是我們還可以在另一方面看出,中國還有點自己的東西外,更多的是緊迫感。如果這個影片能拍到50集,那中國纔算真正強大起來。我們這些是世界領先的企業,其依賴核心還是國外,大部分依然是粗活。中國也許軍事航空方面有些技術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能夠大規模相對廉價的生產,大型艦船發動機的生產,客機發動機生產,戰鬥機的發動機的生產,高性能汽車發動機的生產以及各種尖端科技的研究和普及能力等等。

當然也有許多比較高端的裝備,比“如嫦娥3號”和“玉兔”月球車的電容和太陽能電板。能承受在-100℃到+100℃環境里長時間工作而不被影響還普及社會當中。這就是企業努力和奮鬥創新的成果,這就是不日不夜的研究創新和實驗加失敗最終才能出合格的高端產品,縮短差距,這都是走向強國的必走之路。

我們只有不斷勞動創造,而決不是整天埋怨,只有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才能支撐起中國的支柱。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家的強盛在於工業,工業在於裝備製造,裝備製造在於創新,創新在於人才。

建設強大的國家就是我們永不退色的中國夢,這個夢想正在實現,因爲有我們在。好好努力活着,我們都會看見。

大國重器觀後感3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著述,國之重器是指國璽,國璽就是一個國家的傳國寶,由此國之重器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社會發展到今天,國家已經不再有國璽傳國的概念,但其中國之重器被喻爲國家發展的關鍵核心的理念被沿用至今。

一個國家的國之重器,放到今天就是一個國家的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作爲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在五百多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有二百二十多種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更有一百多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從某種程度上說,以上這些都可以稱之爲國家的重器,也是我們在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最有力的武器。而時代發展到現在,武器已經從單一性的開始變成綜合性的,也就是除了以上的我們看得到的重器,還有許多其他隱性武器的影響。在紀錄片《大國重器》中,集中採訪了許多的技術人員,從他們對行業中遇到的難題的攻堅中來看整個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這也向我們表明了,一個國家的重器中離不開人的因素,離不開人才強國戰略的幫助。一位學者曾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提到,一個國家的真正的重器除了我們的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等,更重要的要有人才,有人在支撐在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這些在背後默默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的人就是當代國之重器,他們在各個領域和行業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爲中國今日之發展和騰飛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當前的中國正在積聚着無比強大的發展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向製造“大國重器”的“英雄”們致以崇高敬意,勤勉克己,紮實工作,努力拼搏,爲國家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國重器觀後感4

這部片子很主旋律,主旋律的不得了,所以我不喜歡。

學的是理工,片子裏面講的或多或少了解一點點,因爲去過航空企業製造車間,金工實習練過車銑刨磨鑽,整過熱處理。我很懷疑片子中宣傳的我們工業裝備業的日漸強大,並討厭那種“外國人說我們不行,我們就要爭這口氣”的八股文氣息。

誠然,片中也有短暫的透露,我們近年來低端裝備產能過剩,高端不足的尷尬境地和大多裝備的核心零部件都要進口,可導演的鏡頭語言還是想一個勁的唱讚歌。

讓我們實在一些吧。

說說自己稍微熟悉一些的航空業吧。假期在GE航空實習,瞭解到航空發動機的高溫渦輪葉片就連清洗都不放在中國,一來是技術保密問題,二來是你也真沒那個能力。航空發動機的大修在國內基本上是組裝測試,我們在這方面差的太多。最近新聞報道,我國又從俄羅斯進口了一批AL-31發動機,據說是給J20和H6k換裝,提升了性能。航空發動機這樣的工業製造頂端產品,我們確實差了很多。這其中就涉及片子中介紹過的大葉片的製造,高溫合金材料,五軸聯動機牀等等方面的技術。光靠打雞血是攻克不了技術難關的,不然我們的飛機早就裝上了中國心。

我自己沒有工程的天賦,很羨慕片中出現的工程師和工人(那些不僅僅將它看成一份工作,更多是事業的人)。祝福他們能在未來突破那些尖端的技術,在自己的專業上走的更遠,請你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