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海情》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1

最近在看《山海情》,主要講的是扶貧工作。目前看了8集,我看到了一代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渴望,對生命的尊重。他們貧窮,但是有奔頭,目標明確。而反觀當下的我們,或僅僅是筆者我,生活在這麼好的年代,卻常常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究其原因,是否是給我們的選擇太多,出路太多所導致的呢?

在《山海情》中,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讓生活變得更好,多麼樸實又可貴的念頭啊。“讓生活變得更好”,在不同的年代本就有不同的闡釋。在《山海情》中,“讓生活變得更好”指的是能吃飽,能穿暖,能掙上錢。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上一輩人夢寐以求的願景我們輕易就能實現。那“讓生活變得更好”是指什麼呢?隨着網絡的興起,我們看到了自己這方天地以外更大的世界。曾經的“吃飽”變成了“吃好”,“穿暖”變成了“穿好”,“掙上錢”變成了“掙大錢”。就此推算,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僅僅是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有了新的變體而已。那麼精神世界的空虛、迷茫和不知所措又是從何而來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將兩者進行一個比對。在《山海情中》,就以廣大農民爲例,他們考慮的事情是莊稼,深耕、播種、除草、施肥,一件一件來,一年一年過,爲此歡喜爲此憂。而務工人員嘞,他們考慮的是“找到活兒”,工錢是多少,工作時間是多少。而公務員,則考慮的是怎樣能最大限度的幫助農民,幫助這一方土地上的人們實現幸福的生活,做出自己的政績。當然,劇中出現的還有企業家,專家教授等不同行業領域的人。反觀21世紀,職業有:創業來的企業家、公務員編制、事業編制、專家學者、從事小商品經濟的個體戶、自媒體等等。這樣看來21世紀的今天,隨着交通地日漸便利,我們的職業發展前景越來越廣,出路越來越多樣。那麼多樣的選擇是否是導致年輕人迷失的主要原因呢?可能吧,但說到此,筆者想到了很流行的一個詞,叫做“斜槓青年”。也就說,在當下,我們不必死守着一份職業,從頭到尾。那麼照此說來,多樣的選擇並不是導致迷茫的本質原因啊?!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了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要先談一談“外出務工”一詞在21世紀新的解讀。如果提到“外出務工”,我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首先想到的是“農村”“貧窮”“青年勞動力”。但是,時代變了,“外出務工”也有了新的代表性闡釋。外出務工,不僅僅指的是農村人,而更多是城市人,尤其是念過書、見過市面的年輕人。他們想要走出欠發達的地區,去往大城市,開創一片天地。他們告別了父母、遠離了朋友,渴望在繁華的大都市找尋自己的一方淨土。臨近過年,這種感覺更是分外強烈,筆者相信自己最後也是會成爲“外出務工”的一員罷,這是父母的期望,也是筆者自己對自己的交待,但是這也意味着自己要遠離親人,遠離家鄉。不是說,一代更比一代強麼?爲了我的下一代不再遭受此等分離的痛苦,我也希望自己真的能在“外”紮下根來。

如果說“外出務工”是筆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那麼筆者的精神追求在哪兒呢?我覺得這纔是真正讓筆者在這個年紀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根本原因。在20多歲這個年紀,好的一點是我們可以大膽地對未來暢想,但悲哀的一點是所有的暢想都還只是暢想,感覺什麼都會實現,都可能只是想想而已。牛年到了,24歲了,今年的我也愈來愈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是,這個方向充斥着不同的聲音,我驚慌、恐懼、希望人陪。但是,理智又分明告訴我,這條路只能你自己一個人走,所有的後果也只能你自己一個人來扛。

有人說,“人最怕沒有目標。”我不怕苦,不怕難,但是我最怕我的方向本就本就不適合我自己。這些天來,我無數次地懷疑自己,又無數次地堅定。但我始終告訴自己,我不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結果是怎樣,但我不做我一定會後悔。所以,人生在世,我一定要往前衝,不回頭,爲了不讓自己後悔,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

“迷茫”的反義詞就是“堅定”罷。到了這個年紀,哪有結果肯定是好的的好事呢?我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不回頭!

《山海情》觀後感2

耳畔方言土語,眼前漫天黃沙……新年伊始,《山海情》的播出把有血有肉的“中國奇蹟”寫進了年輕人的心。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對口幫扶下,西海固羣衆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發展辦法,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以其細節處見生活,溫情處見人心,奮鬥中見鬥志的鮮明特色,感動你我,溫暖寒冬,就讓我們爲那些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致敬點贊。

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馬得福這一角色,馬得福是廣大的基層扶貧幹部的領導,他學歷普通,出身不好,沒有金手指,但他有一顆純粹的爲百姓着想的心,面對困難的韌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高速公路和獨木橋之間,選擇獨木橋的決心,腳踏實地解決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的困難,最終把未來變成了現在,可以說他的整個青春都獻給了閩寧村,遷移吊莊,通電通水,種植蘑菇,勞務輸出,再到後面的投資建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看來當初是他把大家趕來閩寧村的,他就要對村裏的父老鄉親負責。但在我看來,這纔是一個好乾部應該做的事情,他的初心從未改變,本身他也只是農校畢業,但是塞上江南的.決心一直支撐着他。最終,他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可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4年割捨不斷的血脈,在我們心中流淌,讓改天換地的減貧歷程和減貧成效,在天地間嘹亮。一開始,缺水、少電,山高路遠,風沙漫天,村民有認知侷限,扶貧的難,是自然環境,基礎建設、人文觀念的多重惡劣。一部分吊莊戶移民到了金灘村後,難題依然存在,僅以種蘑菇爲例,專家在西北土地上種出菌草蘑菇,需要邁科技關;說服村民出資20xx元建大棚種蘑菇,需要邁勇氣關;種蘑菇的人多了之後,供大於求,蘑菇滯銷,又需要邁過拓市場這一關。雖然關關都難,但所有的難關,會讓人知道,路途雖然遙遠,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棄,就是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成了。在我們身邊,也總有一些人,像劇中馬得福、凌教授、白校長這樣的人,願意爲了別人,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關鍵時刻,扛起重任,盡責履職,在大獲全勝之前一絲不鬆懈,一刻不停歇,自覺帶頭落實扶貧工作責任,發揮扶貧戰鬥員和宣傳員的作用,解決幫戶提出的各種難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劇中閩寧村從寸草不生的“幹沙灘”到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滄桑鉅變,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回不去的故鄉,忘不了的鄉愁,由一開始的貧瘠土地變成一片綠油油,當孩子們再次踏上故土時,閩寧村也隨之變了模樣,脫貧攻堅的工作落到了實處,也昇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如今,萬象勃發的絕好荊關圖捲上,豐收的喜悅傳遍寧夏人的面龐,美好生活的嚮往躍然紙上,政策推動寧夏的明天,幫扶催開寧夏的笑臉。

山海想會,東西協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貧幹部應當不以山海爲遠,勇挑責任重擔,提高工作水平,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去不懈奮鬥。

我非常喜歡馬喊水(張嘉譯飾)這個角色,喜歡到超過其他所有角色。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親切。他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什麼意思呢?就是幾乎接近完美。按照他的人設:傳統守舊、貧苦半生、文化程度低、沒有遠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面對所有幾乎違揹他人設的重大事件時,都表現出了一種一反常態的通情達理。我覺得正是因爲他身上的那種溫和、“佝僂”、感恩、共情的親切,讓反差毫無違和感。可能會有人覺得他僅僅是出於私心,在支持兒子的工作,但我每每看到他的神態、動作甚至背影時,我都覺得他是公大於私、集體大於個人、他人大於自己。他是真正“大寫的人”,屹立在每一個時代。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作爲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應當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學好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爲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海情》觀後感3

看完《山海情》,完成讀後感,原本只是一項寒假作業。我對於“慶祝建黨100週年”這個標籤並沒有多大興趣。想到乾巴巴的官方臺詞更是牴觸。可我不得不完成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後,我只想說一句:“《山海情》真香!”

這個快餐時代,從2倍速降到1.5倍速,最後到1倍速,是我們觀衆對電視劇的最高評價。

降爲1.5倍速是因爲這部作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場沒有對白的戲——水花逃婚後,爲了父親又折回,水花一直盯着得福,無言。最難過的時候只有無言。她想對得福擠出一個笑,那是對得福的安慰,也是對自己的安慰。可她又好想哭啊,哭她命運的可悲,但現實又不允許哭,那是她最後一絲的倔強。就好像小孩子家家強忍着哭一樣,只見她嘴角顫抖,不知應是笑是哭,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卻一滴也沒有落下來。短短几秒的特寫,道盡無奈、委屈、難過,卻沒有憤怒,沒有絕望,讓人看得心裏五味雜陳。

我感受到了演員對這個角色的用心,甚至是與這個角色合二爲一,她不僅知道水花是怎樣的感受,還能告訴觀衆水花是怎樣的感受。演員不但演繹了水花的苦難,還詮釋了她的善良、聰慧、頑強、能幹、任勞任怨、積極向上。這是一個展現新時代中國女性不一樣的特質的角色。

選女主演不一定要絕世美色,但一定要會說故事。此“說”非彼“說”,不用嘴說,用肢體語言,神態表情,用心說。

當看到各個角色恰到好處的反轉,我又降爲了1倍速。

馬喊水通曉人情世故,有遠見,那李大有則是對立人物,去吊莊帶着吊莊戶逃走,去了金灘村經常吵鬧着要回涌泉村,因灌溉麥苗不見放水就帶着村民打羣架,爲種蘑菇的事鬧到兒子離家出走。前面的劇情好像給他樹立了“惡人”形象。但當金沙灘的村民告訴他其他村給枸杞薰硫磺賣出高價,讓他也可以嘗試這麼做時,他堅定地說不薰。他相信一定會有人吃出他賣的枸杞沒有薰過硫磺,會有人搶着買他的枸杞。整村搬遷政策出來後,他用他那小傲嬌的方式默默支持着。

當時我還想着是編劇想給他強行洗白,可後來仔細琢磨,這纔是一個圓形人物,一個活生生的人啊!他有固執、自私、沒遠見的一面,但他也是每一個純樸無邪、知恩圖報的中國勞動人民的化身。

白麥苗,一開始也是一個極其令我厭惡的角色。動不動就對自己的父親發脾氣,甚至有時候有些無理取鬧。可有時候想想,我不應該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她,我又何嘗沒有做過這樣傷父母心的事呢?後來她去福建打工,並沒有因爲自己是海吉人而感到自卑,她自愛,她愛自己的根,她用實際行動證明海吉人也是很優秀的。

凌教授,原本以爲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授,沒想着會有反差萌。不僅有超高的理論學識和培菌技術,他會來到凡間,與勞動人民共同體驗勞苦生活,爲了不讓勞動人民失望,自己墊錢爲他們支付報酬,甚至教訓那些黑心商家,與他們打了起來。

這部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不是活在雲端的神仙,他們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是劇中的角色,也是我們。

我作爲一個觀衆,真的覺着現在的電視劇,很多已經不能被稱爲“作品”了,只能說是影視行業商業化的產物。爲了滿足觀衆的娛樂需求,篡改歷史,鬧劇化,偶像化,流量化,劣質塑料感,注水嚴重,劇情拖沓且趨於統一,老掉牙的套路,海量的複製,這些都像抽菸機上的殘油,厚重、污濁不堪,使觀衆產生了審美疲勞。

而《山海情》則是觀衆心中的月光。這是一部至真至純的作品。這部劇並沒有用官方語言跟我們講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而是用生活化的藝術使我們感同身受。用劇中人物的故事訴說着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這不是偶像劇,卻比偶像劇有更大的魅力。佈景風沙滿天,演員灰頭土臉,十幾年前將幹沙灘變成金沙灘的人是什麼樣的,他們就是什麼樣的,是最原汁原味的。甚至是各種名稱“涌泉村”“水花”“水旺”“喊水”也記錄了勞動人民用最樸實無華的方式表達對水的渴望,對生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這部劇讓我知道原來看影視劇也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