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1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遠赴內蒙,尋找當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爲主線,用一種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在現實和歷史的不同維度中展開敘事: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是兩條不同時代的橫向線;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線。三條不同的路,縱橫捭闔,像撒向歷史長河中的一張網,就這樣網住了一對兄妹和兩個母親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調色,以區別這三條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使用了一種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長之路,使用了一種飽和度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則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於影片中有大量的倒敘內容,加之登場人物繁多,使用這樣貼心的調色,就不會讓觀衆暈頭轉向了。

這是一部關於“原諒”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困擾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結,終於在見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開了,但此時的她早已選擇了放下。養父養母在悲劇發生後並沒有遷怒於杜思珩,而是依然對她不離不棄,這種偉大的“原諒”,讓杜思珩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了草原。因爲拋棄女兒,杜思珩的親生母親愧疚了一輩子。然而千頭萬緒,當初的“拋棄”是爲了讓兩個孩子都能夠活下去,這是一種既殘酷又悲憫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2

觀影過程中,看到阿爸在沙塵暴中趕來把杜思珩緊緊抱入懷中永不言棄的時候,孩子們哭了;

看到那木汗爲了救毫無血緣關係的妹妹而被流沙吞沒,孩子們哭了;

看到阿爸對着長空明槍,放生了那木汗生前的坐騎,白馬長嘯一聲飛奔而去,孩子們哭了;

看到杜思珩從此改名叫那木汗,爲他續寫生命,不是他甚是他,與親哥哥相認、相互傾訴的時候,孩子們哭了;

看到額吉百歲生日,爲思珩已經過世的母親祝福的時候,孩子們哭了......

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的影片,觀看過後,同學們也各抒己見。通過觀影,他們被遼闊的大草原所震撼,爲可愛的小羊、駱駝而興奮,爲民族大團結而自豪。康龍興被那木汗的真情所打動,王偉丞爲蒙古族對大自然的敬畏所吸引,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黃詩淇深有感觸地說:“我之前去過內蒙古、雲南等地遊學,親身體驗過內蒙古族、藏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的熱情好客。今天通過這部電影,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們國家的各族人民都團結友愛!“同樣受到影片強烈震撼的顏夢霏同學表示:“我深深地爲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富強明主、和平幸福的國家感到欣慰,作爲新時代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會更加努力,長大了爲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影片雖已結束,但民族大愛的種子已經種在孩子們的心裏,慢慢發芽!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3

《海的盡頭是草原》,帶給觀衆的是一次美好的觀影體驗。通過回憶的畫面,讓觀衆再次重溫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情境,瞭解了上一輩的長者爲孤兒的健康成長而付出的艱辛與努力。通過寫實的鏡頭拍攝,將天高雲低、草豐水美的草原風光盡情展現:蔚藍的天空、透明的雲朵、碧綠的草場、溫暖的氈房;暮色裏一盞馬燈點亮,映照着人們的笑臉如油畫一樣的色調;賽馬場上伴隨着豪放的歌聲策馬馳騁的奔放騎手;馬背上一起長大,打打鬧鬧直到白頭的兄弟夥伴。一幅幅畫面帶給觀衆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長的人們會擁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懷和無畏的品格。影片還通過閃回、倒敘、插敘等手法留足了懸念,讓觀衆的心跟隨尋親的步伐跌宕起伏。

觀影全程會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我們爲特殊年代下的無奈、負疚、遺憾而心懷唏噓,但更慶幸自己身處這富足、安寧、衣食無憂的美好時代,不必再去經受生離死別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對進退兩難的決擇、更不必去揹負歉疚終生的煎熬......

觀影之後的回味,則是深深的感動。海的盡頭是草原,上海、內蒙古,只是兩個地域的名字,無論時間、空間相隔多麼久遠,也無論漢族、蒙古族風俗習慣如何不同,只要我們同樣心懷美好,便會收穫同樣的愛,這份愛,會跨越地域、跨越種族、跨越血緣,跨越時空......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4

昨天有幸去看了爾導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新片的首映,觀影中被故事的溫柔打動了,感動的模糊了雙眼。不管是當初歷史上的民族大愛,還是故事裏額吉一家,對於妹妹的溫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

電影從一個雙胞胎哥哥尋找妹妹的故事爲主線,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全國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後,將三千名孤兒送入草原,由淳樸的牧民來收養的孤兒的真實故事…雖好整體劇情很平淡,但就是這種平淡的劇情才能更打動觀衆的心!所有演員們的表演都是可圈可點的,尤其陳寶國老師不愧是老戲骨,每個細節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處,堪稱驚喜之作,有笑點,淚點也多,演員演技都不錯,尤其是馬蘇,把牧民偉大母親演的活靈活現,沒想到電影中出現的蒙語都是她通過背誦記憶發音來完成的。

第一次演電影的阿雲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雲嘎用溫柔與帥兼備的那種成熟的且負責任的演繹很值得肯定!小演員羅意淳尤其最最讓人驚喜的,她的倔強及機靈的感覺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歡了!看了這部電影非常想去看看遼闊的草原,他的壯美,還有內蒙人的善良淳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如同畫卷一般呈現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時刻浸潤着人心的。影片整體是真實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實而感人,有愛能跨越一切山海!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5

《海的盡頭是草原》講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感謝爾冬升導演,將一段關於愛的塵封歷史以這樣鮮活動人的方式展現給20xx年的觀衆,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摯動人。打動我的,不僅是片中遼闊壯美的內蒙古草原景色,無邊的草原,奔馳的駿馬,熱鬧的那達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對孤兒們那無私的愛。“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多麼樸實有多麼有力的口號,孩子們的生命和健康成長就是他們最大的責任。

陳寶國老師扮演的雙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線索人物,他對同胞親生妹妹的尋找和追憶,一路帶領着觀衆回顧那段動人往事。我們今天可能無法想象那個年代艱苦的生活條件,漫天風沙、豺狼出沒、物資匱乏,對於當年草原牧民們來說,他們還是盡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糧食和愛哺育了這些新中國的孤兒們,讓他們成爲建設者和棟樑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對話都是蒙語,有很多蒙古族演員出演,但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漢族演員馬蘇扮演的薩仁娜額吉,全程幾乎都說蒙語,無論造型、神態還是動作都非常貼近蒙古族婦女,成功塑造了一個善良溫柔無私奉獻的母親,特別令人驚豔。

扮演她兒子那木汗的'王鏘,則將一個寡言沉默卻勇敢有擔當的哥哥演得非常動人,他爲了救妹妹不幸被捲入流沙的情節非常催淚。再次感謝爾冬升導演,讓我們瞭解到那段塵封已久卻無比感人的歷史往事,只有不忘記歷史,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6

無論處在多麼艱難的時代,總有一些散發着人類閃光的時刻,讓我們對人類保有一絲希望。《海的盡頭是草原》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同一個家庭三個不同時期從不同視角進行敘事,最後交匯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終救贖。

由陳寶國扮演的哥哥杜思瀚爲了完成已患有阿茲海默症的媽媽遺願,抱病踏上了尋親之路,也揭開了中國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遺忘的歷史。但電影並沒有沉醉於宏大敘事,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個時空的,除了杜思瀚對母親的愛之外,還有他對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後一種情緒一直到最後才最終揭曉,也爲觀衆解答了當年杜思珩被送進孤兒院之迷。

124分鐘的電影裏喜歡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內蒙古的成長生活,真實取景讓人對內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體驗,草原的空曠和蒼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純淨的白雲和藍天、甚至兇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塵暴都讓人難以忘懷這片純淨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風土人情。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後感7

“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安排好。”一個重大決策在內蒙古自治區化成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一聲鄭重承諾在新中國史冊書寫出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

連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無家可歸的災民,被拋棄的孩子,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是新中國史冊中凝重的一筆。

上世紀六十年代,受災害的影響,上海、江蘇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兒,他們嚴重營養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脅。面對面黃肌瘦、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奶粉短缺、保育員人手不夠的現實困難,受當時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託,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將孩子們接到內蒙古,讓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們撫養孩子,周總理欣然答應並再三叮嚀要照顧好這些“國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運送三千孤兒進入內蒙,帶去希望和未來。廣袤無垠的藍天,浩瀚無際的草原,奔馳的駿馬,追逐的羊羣,茁壯成長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靚麗的風景。原本相隔千里,毫無血緣關係,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孤兒入草原,演繹了一段跨越血緣、民族、地域的歷史佳話。

視覺總要比文字更給人震撼的衝擊力,言語的記載也不能完全書寫出現實的困難。我從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窺得一些歷史往事,現實的無奈、親情的羈絆,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