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幸運是我》觀後感

《幸運是我》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幸運是我》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幸運是我》觀後感

看到《幸運是我》這部影片純屬偶然。那天,獨自在家整理客廳時,隨手打開電視,屏幕上映現的是一個尖酸刻薄的老闆娘正朝一個顯得倔強暴躁的小夥子大聲嚷嚷,然後小夥子甩門而出——鮮明的港產片特點:環境逼仄,人物急躁。我也只當作一種聲響存在,並沒在意。直到畫面上出現惠英紅演的芬姨在斜坡上一邊手忙腳亂地翻揀着大袋小袋,一邊喋喋不休地抱怨時,人物表現出來的那種笨拙遲鈍,那種孤獨無助,令人觸目驚心……而此時,我正身穿家居服,手裏拿着抹布,完全的中年家庭婦女形象,也許就因爲影片中人物的慌亂、無奈觸及了我心底裏有關老之將至的惶恐悲哀吧,帶着探詢的驚異,於是我坐了下來,忘卻午間的疲倦,直至把片子看完。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芬姨在久久凝視着阿旭的畫像之後,恍然記起剛纔要畫的是阿旭耳後的胎記,然後露出豁達安然的笑容……芬姨的笑容詮釋了找到依託的幸運和踏實,令人覺得溫暖和感動,而同時,另一種思索的意緒也自然泛起——好作品就是這樣,以真誠的表達給觀衆會心的觸動,令人回味,引人深思。影片雖然保持了港產片的動感風格,但粗礪、快節奏的表象裏卻包含了更多的細膩、溫馨,包含了對世事人生的細心體察、用心探討,這是誰導演的作品?我想我又必得經過一番反覆地咀嚼,我又找到了一部能有話非說不可的作品。

影片講述了現代都市中兩個孤獨無依的人——阿旭和芬姨偶然相遇,在相處過程中由疑忌而瞭解,由同情而互助,終於彼此信任,互相關愛,相依相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故事。

影片中的阿旭是一個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小青年,他倔強孤傲,剛直暴躁。故事開始的時候,阿旭剛剛失去母親,他孤身一人帶着母親的骨灰返港尋找父親,在好不容易聯繫上父親之後,父親卻漠不關心,敷衍了事。落寞鬱悶的阿旭面對老闆娘的刻薄、欺詐,情緒爆發,憤然辭職,生活陷入困境,更因爲拖欠房租不得不流落街頭。而芬姨則是一個單身獨居、患有輕度老年癡呆症的老年婦女,她固執地生活在灰暗、破舊的環境中,孤寂怪僻,租客在覺察了她的病症之後匆忙離去,而她卻毫不知覺。在記憶混亂、經常健忘的情況下,芬姨的日常生活困窘無助,意外和危險隨時存在……

影片中,鏗鏘迴響的是這兩句話:“人和人之間是講緣分的”,“那做人不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嗎?”阿旭和芬姨是有緣分的,他們的緣分就起因於芬姨買菜回家時東西掉落,阿旭看見了,隨手幫忙撿起,然後在芬姨的要求下還幫她把菜提回家——他們就這樣相識了,因而在阿旭失去居所,需要得到住址證明而沒有別人可以幫助的時候,他自然只能僥倖向芬姨求助。而芬姨在瞭解了阿旭的真實境況之後,決然收留了他,這一老一少原本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就開始了一段相依爲命的經歷……阿旭和芬姨是有緣分的,他們的緣分來源於彼此的善良。

阿旭是善良的,當父母離異時,他自願跟隨抽菸、任性的母親,在她生病時盡心陪伴,獨自料理她的後事卻不怨天尤人;他理解父親的難處,對父親的不管不顧沒有苛責,而當他知道父親終於去祭拜母親的時候,驚喜之情溢於言表。阿旭是善良的,他對老闆娘慳吝扣剋的行爲嗤之以鼻;在母親生病住院的時候,他也不忘照顧生病的弱者;他關心精神有問題的“塑花姐”的生活,毫不嫌棄地跟她交談。阿旭是善良的`,街頭偶見芬姨煩亂不堪時,他自然而然地伸手幫忙;在租住了芬姨的房子之後,他想方設法改善芬姨的生活環境;當他了解到芬姨患病的情況和嚴重後果時,糾結之餘還是毅然留了下來,決意承擔照顧芬姨的責任……

芬姨是善良的,她把租客當作女兒一樣對待,爲她煮飯做菜,當租客棄她而去時,她還天真地絮絮叮囑;芬姨是善良的,當阿旭流離失所的時候,她不但收留了他,還給他關心照顧,當她看到阿旭遭受父親遺棄的時候,忍不住爲他打抱不平,給了他慈愛的撫慰;芬姨是善良的,她趁着自己意識清醒的時候立下遺囑,毫無保留地把財產贈送給阿旭……

阿旭是幸運的,因爲與芬姨的相遇,他得到了家的溫暖,有了上進的目標,也因爲與芬姨的相遇,他的善良本性得到了成全,他由簡單粗暴慢慢變得溫和耐心,慢慢懂得理解體諒別人;芬姨是幸運的,因爲與阿旭的相遇,她的生活有了陪伴,她的未來得到寄託,也因爲阿旭的到來,芬姨的生活有了陽光,有了色彩,儘管衰老無法逆轉,但芬姨卻變得樂觀,變得開朗……普羅大衆,凡俗人生,所謂的幸運不就是得到一種安定踏實、溫暖幸福的歸宿嗎?《幸運是我》所要傳達的其實就是:幸運是我——善念還在;幸運是我——善有善報。幸運的因由是人的善念,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彼此包容,是善良得到了善待。

人不能脫離於社會而獨立存在,而從本質上來說,每一個人又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社會是由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構成的,人與社會的關係究其根本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一個人生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每一個人生都會有精彩,也會有傷痛,每一個人都需要得到體恤,都期望得到包容……

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人的情感、慾望越來越爲複雜,衰老、疾病、意外也會帶來境遇的變化,家庭並不能夠成爲人永遠穩固的依託,但家庭卻是人心底裏永遠無法代替的依戀。影片中阿旭的經歷、“塑花姐”的遭遇、成叔的狀況都暗示了這種思考和詰問。阿旭曾經有家,但母親的任性、父親的冷漠致使家庭離散,血緣之親並沒有帶給他多少溫情和庇護。“塑花姐”曾經有過溫暖的家庭,“記得喝水”、“吃藥就好”的叮嚀鼓勵可見家人對她的關愛,但不得而知的原因使她流落街頭,死於非命。愛心服務中心裏的成叔動輒叫嚷:“我要回家!”,不停地念叨“老婆煮的好吃!”,表達着令人同情的眷戀……人生無常,世事滄桑,誰將是誰的依伴?誰將和誰攜手同行?“塑花姐”的遭遇和成叔的狀況也正從反面印證了阿旭和芬姨的幸運。  “我擁有什麼,是怎麼得到的?”、“我想要得到什麼,我付出了什麼?”、“我付出了什麼,我將得到怎樣的結果?”揭開生活溫情脈脈的面紗,人生事實上就是一個自我定位、自我安置的過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彼此相處的關係,所謂安身立命,不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確認嗎?人是彼此相互的,只有彼此認同,才能和諧相處。借用影片中小月的話說:“人生是有不同階段的,沒有可惜,只有珍惜。”其實,在各種叫囂、各種標榜分外蕪雜,生活貌似繁榮實則窘迫,人心更加荒涼焦慮的時候,更需要人性的自覺和良知的選擇去平衡,善良不可或缺。

影視作品和其它文學作品一樣,也是人生的映像,它的意義在於讓人通過作品反觀自身,看別人而想自己,從而得到感動,得到啓發,人只有明白自己,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塑花姐”已然逝去,她的人生已然終結;阿旭和芬姨的關係是經歷了考驗的,應該可以確認穩定;而小月,在和男朋友分手之後回廣州陪伴外婆,但是畢竟創傷未癒,她的人生選擇依然會隨着她所遇到的人事而變化,依然是個變數,依然需要祝福——好在小月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但願善良的人都幸運,但願善良的人都得到善待。其實,也只有善良的人能得到善待,才能最終結得善果,但願“心在最好處,人在最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