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後感:偷自行車的人

觀後感:偷自行車的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前不久在網上學習周傳基老師關於電影的講座視頻,特意向大家推薦一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回搜索一下。周老師提到了《偷自行車的人》這部片子,看完之後果然發覺這是藝術片裏的藝術片。

觀後感:偷自行車的人

記住這個導演的名字,維托裏奧德西卡,電影至出生以後就被商品經濟領養了,這個父親讓他扮猴耍,電影成了經濟的婢奴,像是廚房裏的蛋糕酌料配比按章吃客的喜好而定,是貼上價格標籤販售的一道菜,一道文化產品,這道菜以其前所未有的造夢能力提供給幾乎所有張嘴的人品砸,垃圾食品很快佔據了天下。《偷自行車的人》不是菜是一劑良藥吃下微苦卻沁人心脾,他攪動你的良知神經重新活躍一下。

《偷自行車的人》通過一對父子尋車的故事將意大利工薪階層社會做了一次解剖,我們得以跟隨一對悲涼父子的視角審視了這個正在疲憊呻吟着的的社會發生了什麼。

片中演員表演精湛,不僅主演入戲其他演員也非常的投入,這就等於讓身爲藝術家的導演和身爲藝術家的演員一同完成了一部藝術品,電影關於世界觀的構建顯得駕輕就熟,從鏡頭和配音上從故事銜接上從演員的表演上將各種主要矛盾表現的淋漓盡致,餘音繞樑。這樣的作品才使得電影的力量發揮出來,像是這樣的好電影才使得電影找到自己在藝術之林中的地位和尊嚴。

我們先說故事結構,開篇從失業的人羣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主角是鏡頭的一個隨機選擇,男主角作爲一個樣本和跟蹤主體而出現,打破電影爲了主角而拍的思路,這裏的主角服務於電影,電影選擇了主角而不是主角利用了電影,這點要意識到。主角在失業人羣中得到一份必須要求有自行車的工作,男主角和妻子當掉幾套牀單牀套換來了後來被盜的珍貴自行車後滿心歡喜,那種短暫的幸福大大的反襯了人物的悲涼。車子被盜工作不保,父子開始了艱難的尋車記,因絕望心急而孤注一擲的父親偷車被抓,父子二人默然的消失在街道的人海中,從人羣中來到人羣中,抽樣調查結束。整個過程捕捉痕跡的將社會的街道,人家,居樓,市井,工人一一展現。

《偷自行車的人》以尋車爲主要情節,伴隨着尋車過程裏的鏡頭自己在敘述更多的故事,這個鏡頭裏將社會的各個角落挖掘出來:失落之人常常排成長龍等待騙錢的女巫幫助的(社會已經出現巨大問題,人民開始無助)、高檔餐廳裏富人邊聽音樂邊悠然品嚐拔絲麪包、教堂裏有老人以聽到爲由蹭湯、自行車市場裏的'急於向小孩子推銷鈴鐺的商販、依然熱烈舉行的足球比賽、中午正在休息中的妓院、擁擠不堪的公車、包庇鄰居的小團體等。有人說寫實嘛,很簡單,把現實的拍下來一剪輯就完了唄!寫實主義如果這麼簡單的話那就不足以成爲流派了,眼睛所看到的並非就是真相,真相可能僅僅藏在一個細節之中,很多人實際上每天都生活在糊塗裏而不自知而已。導演是一個有慧眼老師,他來教我們如何看世界。比如說吧,電影中男主角因爲丟了車子不能按時接兒子只能遲到趕公車的那一幕,畫面裏所有的客串演員也好龍套演員也好都非常的入戲,男主角被夾雜在人羣中,如果沒有前面的觀影你甚至分辨不出人物的主與次,擠鏡頭裏主角有一個心理細節,馬上要上車的時候男主粗魯的用手抱住前面的老婦人往車裏推,老婦人不耐煩的回頭看了一眼,那一刻男主顧不得體面了,他知道自己的小兒子會焦急會害怕。沒有對白表現力卻力透紙背,這個鏡頭我看完很感慨,自己因爲聯繫不上親人不也會如此焦急嗎?而焦急與無奈就讓人做了一次粗俗的人甚至讓自己討厭的人,這種惱怨情緒一直盤踞在父親的心裏,雖然中途因爲心疼兒子而花錢喝酒時大肆的自我安慰一把,可是當自己看到無數量別人的自行車竄流而過心中焦急之情越發嚴重,於是決定孤注一擲索性偷一個不管那麼多啦。

鏡頭隨着父子走街竄巷,尋屋鑽堂的時候,這個開放的世界無數角落裏的人物與生活陸續被揭露出來,所有人的對白與態度都是賦予生活氣息的,也就是電影的寫實主義,人們對於政府,對於他人,對於審美和宗教的態度林林總總都有直接的表現。導演將繼續利用大量的對話會繼續將次要人物的生活撕開讓人窺探,比如:男主抓住一個形跡可疑的人認定他是偷車賊那一場戲,警察與父子二人進屋搜查時老婦人連聲抱怨,(那種寫實像是杜甫的《石壕吏》)。老婦人兒子失業,生活困窘,家境破敗。最後男主沉默而出,故事依然沒有斷定那人是偷車賊,可是觀衆看到這裏已經對那個嚇抽筋的可疑男子產生了憐憫,就算是偷車賊也是一個可憐的偷車賊,他有惡行卻不見得是惡人,影片中的悲傷和無奈並有特定指出某某某是大惡人,打倒他就是勝利,這好比是現實中的複雜性,被他人稱爲惡人的人在自己圈子裏還被稱爲好人,老實人,厚道人呢。這也是現實主義手法,不過多渲染,讓現實自己說話,好與惡美與醜的評判交給了觀衆。這是藝術與商品的區別,前者讓你思考,後者讓你爽。

電影還有很多其他看頭,比如意大利人的服飾,巴黎女人優雅,意大利男人帥氣,意大利不愧是當年文藝復興法院之地,那裏曾經發生過絢麗的古羅馬文明,整個民族在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之後,從建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卻飽受藝術薰陶,所以很多奢侈品都產至意大利是有道理的。男主雖然經濟困窘卻是表情肅穆,雖然憂鬱卻頗具男子氣質,筆挺的衣服加上一定頂精緻的帽子嫣然一幅紳士範兒,小兒子出門仔細的前整自己的理髮型,休閒上衣短褲黑鞋再配上一根圍巾,活脫脫一個小明星。生計是生計,審美是審美,誰說只有名牌纔可以美。

第二點,雖然社會失業率猛增,很多人生活艱難,但是你仔細看看電影中警察出現的地方,再對比天朝警匪的形象如何。社會經濟崩塌了,國家公信力還在,比如,將要發生羣毆時警察一來立刻安靜了,而警察靠的不是蠻橫姿態而是謙和的調和者形象,是聽人講理的警察而不是給人家講法的警察。

第三看教育,看看父親如何與兒子交談,“你認爲某某某會當選嗎?”(把自己小兒子當做一個獨立公民來看待),吃飯的時候說道給兒子斟上酒說道“要知道,我們都是男子漢”,父親把兒子當做一個男子漢來看待,這樣的教育之下的孩子自然是電影中所呈現的,在父親將要與衆人發生衝突時,小孩兒及時叫來警察避免了衝突,在父親急於尋車而強迫老人隨行時小孩反問爲什麼不尊重老人先喝湯再走,這是什麼,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小孩形象在電影中的出現十分重要,雖然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社會擺在人們面前,可是大家不至於絕望,因爲人們依然堅強,希望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