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入殮師觀後感:從死亡中感悟生命大綱

入殮師觀後感:從死亡中感悟生命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導語:電影《入殮師》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精彩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入殮師觀後感:從死亡中感悟生命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

與其說《入殮師》講的是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不如說它講的是一個關於旁觀者的故事。無論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長與女員工、還是焚燒工老爺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觀者”。他們有的旁觀死亡,有的旁觀所愛之人,有的旁觀他人的成長。總之,這個略顯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過“旁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安靜又耐人尋味。

我們大部分時間所體會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靜自得的視角。他在旁觀一場場葬禮的過程中,間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實流逝,體會着不同家庭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不僅僅是死亡,他還旁觀着逆流而上的魚羣,旁觀着遷徙而來的白鳥,旁觀着生者不同的選擇和堅守。

這種旁觀,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活計。人生最殘忍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改變,而旁觀這些不可改變的自然定律,卻不被悲傷所侵染需要一顆冷靜而溫柔的心。於是一個個老師樣的角色出場,殯葬屋的社長引導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流逝的生命,教會他作爲送行者“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澡堂總是一個人下象棋的爺爺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魚羣,告訴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就這樣,大悟作爲一個稚嫩的旁觀者逐漸成長起來,他漸漸能夠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擋性與自然性,能夠平等而虔誠地爲每一個死者超度。這是一個旁觀者能達到的第一層境地:冷靜而不冷漠,溫柔而不悲傷。

但每一個旁觀者都不能逃脫開成爲當局者的迷茫,對於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大悟面對的矛盾不止一個,無論是作爲入殮師所承受的社會的歧視甚至妻子的不理解,還是自幼父親離去留下的心靈空區,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對去解決。畢竟人是註定不能夠單純作爲旁觀者而存在,或者說“旁觀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過去的難題。一個優秀的旁觀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綠綠後,還要能轉身面對自己。大悟最終是做到了,經過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長思考,經過了一次次入殮的心靈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麼,直視了自己對於父親怨恨之下藏着的愛與思念——這使他站上了旁觀者所能達到的第二層境地:面對自己。

當然,還有第三層境地,那便是“原諒”。旁觀者爲什麼會需要原諒?因爲當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外界,同時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並不高尚的人類本性的時候。大悟看得很多:各種家庭在親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糾紛、並非出自惡意而是出自習慣的歧視、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對父親問題上的不寬容與固執……他弄懂了什麼是該堅守的什麼是該釋懷的,他原諒了死亡面前變得卑微的人性弱點,原諒了來自外界的不理解與貶低,原諒了父親也原諒了一直怨恨父親的自己。在原諒之後他積極尋求改變,改變着自己的生死觀,擔負起責任,學習着寬容。於是在觀衆眼中,一個出色的旁觀者成長了起來。

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殯葬屋的社長,那個總是一臉淡然的怪老頭。他可以說是主人公的旁觀導師,是電影中“高人”之一。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社長經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長收藏了滿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無數人的各色人生,而這盆開了花的小玩意兒和社長辦公室的滿屋新綠相比樸實又醜陋。但我卻覺得這是最適合一個旁觀者的植物——安靜、隱忍、堅強,同時也不忘記開好自己的花。

所以,當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裏的桌子上擺上了仙人掌的時候,不禁微笑起來——總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的仙人掌也會在旁觀歲月的變遷,歷經人生的洗禮之後,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兒吧!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2:

爲死者化妝,舉行納棺儀式……這就是入殮師的工作。這份工作在普通人看來不可思議,但這部以入殮師爲題材的影片獲得了一座“小金人”。這個事實令人意外,因爲這部片子原本並不被人看好,而我認爲它的榮譽名至實歸。

首先,本片的劇情溫馨動人,讓人笑中帶淚。從那個有着女兒身的男人,到送走自己的父親,主人公大悟漸漸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神聖與責任。一個個懸念被解開,大悟終於釋然,父親離走前緊緊握住的那塊光滑石頭告訴了他美好是痛苦的本質,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是因爲大悟的誤解才產生了三十年的恨。本片的題材獨特但風格並不怪異,故事平實卻又不失真摯與感動;情感的一次次昇華讓本片溫情四溢,令觀衆感嘆自己的存在是多麼的美好。

其次,也是最有特點的是本片的人物美。這個片子好像沒有什麼反面角色,有的只是一羣散發着人性光輝的可愛人們:對人生有執着追求的大悟;溫柔體貼、包容理解丈夫的妻子;爲了鄰居方便,一直把澡堂開到生命盡頭的澡堂老奶奶;看透人生的澡堂大叔(實際上是火葬場員工);甚至是那個給去世的奶奶穿長襪的女孩子;還有笑着給死去爺爺印滿紅脣印的一家人……每個人都有鮮明的特點,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在傳遞溫情。雖然雪花冰冷,白雪皚皚,但是如果有“日本最好澡堂子”終年如一日的守候;有小兩口在冰天雪地喝溫酒的甜蜜,寒冷也變得溫熱。雖然職業陰森森的,但是當大悟面對一個個經他手精心打扮過後“美麗永恆”的往生者;面對原本誤解,但是到最後表達歉意與感激的家屬,大悟原本陰鬱的心灑滿了陽光。就像他的“同行”大叔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走入門一樣,我作爲一個守門人而感到榮幸。”他們這些特殊行業的'人更能明白生存與死亡的內涵,面對一個個逝去的生命,也許更會懂得如何過好活着的每一天,即使某一天離去也不會遺憾。

悠揚的大提琴像潺潺的流水一般撩動着每個人的心絃;從白雪到初春綠意,每一幅畫面都意味着大悟的人生經歷與態度的轉變;從羞恥到享受,傳遞給觀衆的是無限的正能量。每當看到大悟拉着他最愛的琴:在山坡上,在家中,在NK代理……大提琴作爲他忠誠的夥伴陪他走過黑暗,走向光明。琴聲,美景加溫情的故事,《入殮師》像一位老者,緩緩地像觀衆講述着那不尋常的溫情人生,那美妙的生命之旅,那隨處可見的幸福源泉……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3: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說。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爲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妝還是女妝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爲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說:“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溫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爲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溫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說:“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爲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說:“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爲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爲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