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春風化雨觀後感大全大綱

春風化雨觀後感大全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春風化雨》觀後感篇一:《春風化雨》觀後感

春風化雨觀後感大全

桀驁不馴的生命——觀《春風化雨》有感

張家港市城西小學繆海華

當培訓班老師要求我們觀看《春風化雨》的時候,我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再看他的另一個名字——《死亡詩社》,以爲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自己幻想的乾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爲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爲它講的正是校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羣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着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輝煌時刻,誰來帶給我們青春的激情,誰來帶領我們開始輝煌的起點?是伯樂。

影片開場的蠟燭猶如證明了羅賓.威廉斯的行動:燃燒着自己爲了青年得其生命精髓。在老師面前他還帶了幾分客套,但在學生面前他是如此的實在與親近。一切只因爲真理。

片中的學生們雖然衆多,但個個都是個性鮮明,印象深刻。有的軟弱,有的頑皮有的叛逆——這些面孔就是年輕時的我們。一所歷史悠久、升學率較高的學校對於大人來說,稱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再聽聽孩子的看法:對於他們來說私下裏稱之爲地獄罷了。

大人想把孩子們打造成自己,適應於這殘酷的社會,可誰來爲我們的激情負責?誰來爲我們的青春買單?如果青春只有所謂的成績好那是和年齡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個性、奮發,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爲生命,校園才成其爲校園!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讓社會來打造自己,一種人是自己打造社會。基廷老師的出現就是倡導後面一種方法,他打破了所有的教學模式,CarpeDiem?及時行樂?。這個詞說通俗一點就是抓住時間做最好的自己。他將這條道理一直貫徹給他的學生。當學生問起他什麼是DeadPoetsSociety他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青春經歷傳給了他的學生,他不再年輕。可他希望真理可以傳成。學生們找到了哪個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這不是山洞,是精神的家園。一個山洞可能簡陋,但他們的心確實比這潮溼的山洞溫暖、豐富。這其實就是俱樂部{Club}的前生吧。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着小曲在教室裏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裏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莊嚴的教科書上對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脣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爲‘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爲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是爲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座標的方式

去度量,人類充滿着激情!醫學、法律、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爲,那對採摘真正的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人生最難是選擇。每個人經歷過片中尼爾的處境。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的無情相碰撞。是向現實妥協,還是放飛自己的理想?當然他的方法讓我們應該慎重,生命如此燦爛,確實那容得爲別人而活。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臺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向墳墓的道路。尼爾之死是對夢想追逐的最高形式。那麼這到底是對還是錯,我無法去正確的判斷,我只知道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隸。爲了融入社會我們是必須丟失一些浪漫,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的骨子裏苟延殘存。如果一個人在該衝動的年代衝動不起來,那麼到頭來也許只剩下?可憐白髮生?。是,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又如何?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愛,浪漫,美這些纔是我們生存之原因。尼爾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看到多年後的尼爾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裏,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是最壞的事….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裏盛放着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寞的句子。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浪漫的詩人基廷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遊吟詩人。浪漫的詩人尼爾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爲維護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正是有了基廷老師的教誨,尼爾纔會放開自己展現表演天賦,諾克斯終於大膽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查理才完全放開了自我,膽小的託德也通過基廷找回了勇氣。我們就是劇中人,我們也應該打開自己的心結。

當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臺的正前方,當音符漸止,當剎那靜寂之後掌聲雷動,當鮮花與喝彩涌向前臺,當你的面孔重又寫滿一個人所應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間,你彷彿看見了你的理想,是這種理想鼓舞着你,引導着你,哪怕你將會走向死亡。

這就是生命,桀驁不遜的生命。

《春風化雨》觀後感篇二:《春風化雨》觀後感

《春風化雨》觀後感]這是一部奧斯卡大片,影片很美,在充滿了張力的詩意和激情的同時,還包含着教育的真諦。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一所貴族學校裏的故事。擁有百年傳統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一向堅持四大信條: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開學時,學校新來了一位英語教師基丁。基丁不像校長所希望的那樣循規蹈矩,他以美國著名詩人惠特曼的詩句船長,我的船長!開始了他的第一堂課;他甚至要求學生們站到講臺上,試着用另一種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基丁的特立獨行爲學校注入了生機,他也因此逐漸贏得了學生尼爾、查理、納克斯等人的信任。不久,尼爾在學校的一本年鑑上找到了基丁的照片,才知道基丁曾經當過學校橄欖球隊的隊長,還是學校著名的春風化雨詩社的成員。尼爾等人決定重建詩社,學生們從此有了自己的天地,在那裏他們可以盡情地談論自己的事情,甚至唱歌、跳舞。因爲只有在這裏,他們纔不會受到學校裏那麼多的陳腐條規的限制。他們的思想的到了自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着反抗。在基丁的影響下,威爾頓學校的一切都在悄悄地發生着變化。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行走的步調,把握自己對生活的選擇。託德扔掉了父母送給他的文具盒,終於有了勇氣表達自己的看法;尼爾也在努力擺脫父母爲他設計好的人生道路--進醫學院學醫,而試着從事自己想從事的行業--表演,爲此他報名參加亨利劇院將要排演的莎士比亞的名劇《仲夏夜之夢》,並被錄取爲主角。然而,就在他演這場戲的時候,他的父親不期而至,將他帶回了家,並決定爲他辦理退學手續,轉到醫學院去學習。半夜,絕望的尼爾用父親的手槍自殺了。

但是,快樂自由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由於告密春風化雨詩社遭到查封,基丁也被逐出學校。臨行前,基丁來到教室裏,就在他離開時,託德率領大家一起,不顧校長的威脅,集體站到課桌上,高喊着船長,我的船長!。電影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尤其對我們這些貫以教書育人美名的老師,大家可能都會談出很深的感想。但我只想說的是,教育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引導,我們教師對於教學的引導是尤其重要的。《春風化雨》觀後感看了《春風化雨》這個片子,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要敢於衝破舊勢力,做一個有特色的自己。影片中,基丁老師第一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向學生呼喊抓緊時間!,引領學生理解詩是人類傳遞激情的方式,要感受生命,感受個體的獨特存在。他的課堂是在足球比賽中體驗詩句,在練習走路中尋找自己的特色,在靦腆學生面前發狂,喚醒了學生的詩興,讓學生體會只有站的高,大腦纔不會被別人主宰,最後基丁老師雖然走了,但他身後卻站立起一羣有個性的人。基丁老師教育學生要尋找自我,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總是自然界偉大的奇蹟。這與《羊皮卷》裏的一句話我們都是自然界的偉大奇蹟的思想是一致。我個人也相當同意這樣的思想,因爲這樣我們才能找回自己,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應當發出與別人不同的聲音,而不是人云亦云。美國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經說過,教育(愛)就是將學生領導到迴歸自我。而《人性的弱點》也是告訴我們應當保持自我本色。所有這一切都與電影有着若隱若現的聯繫。我們是否能看到這樣的聯繫,就在乎我們的思想裏是否有着這樣的火花,倘若我們是不存在這樣的思想的萌芽的話,我們所發的議論,感想也就是空的,虛的。只要我們心裏存在着這樣的想法的話,我們一定能夠和基丁老師走在一起、非常同意基丁老師的做法,我們也就會更加同情影片中的所有不幸。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過,我不知道基丁老師的想法是否和我的有一點聯繫。我們都知道,當槓桿的一端有重物時候,要使槓桿平衡,那我們需要在槓桿的另一端放上物體。這是很基本的知識。但是如果我們手裏只有不太重的物體的時候,我們想使槓桿平衡,我們只能在遠離支點的位置上擺放物體,我們這樣的做法也許就是和基丁老師的做法相似,基丁老師希望希望憑藉他個人之力來平衡早已失衡的教育方向。因此,他的做法需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要不然是不會引起注意的,更不會引起觸動。但是基丁老師個人總是比不了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制度,教育制度。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中國的教育不到爛根的情況下,是不會進行改革的。就正如農民不是到了沒有飯吃的.窘迫下是不會起來反抗一樣。我們國家如今也是這樣,我們只能採取自上而下的

改革才能奏效,自下而上的改革只能是底下的幾個人在那裏疾呼,吵吵鬧鬧而已,根本觸動了根深蒂固的腐朽的教育制度。回到影片吧,影片是否能夠讓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乎它是否給觀者思考的空間,在乎它是否引起了觀者的共鳴,在於是否對社會是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總的來說,我是挺喜歡這部電影的,這其實是一部悲劇,是舊勢力對新勢力的扼殺了悲劇。悲劇往往能打動觀者的心,讓觀者隨着電影的一幕幕而或喜或悲。我們就從這部電影的悲的次序而略作論述,希望能從中再次的感受到新生命的可愛和死板的腐朽的制度的可恨。這部電影最悲的就是片中吞槍自殺的尼爾,他是一位有表演天賦的孩子,但是他卻在他的黃金時期,青春時期選擇了這麼一條不歸路。可悲,可悲。多少人想活也活不了,但是他,你爲何卻選擇了輕生呢?你生活得困難,生活得悲哀,那究竟是什麼讓你如此困難,如此的悲哀呢?我想是他那時代的制度,整個的社會制度,教育制度,我們應該控訴的是這個,而不是學校,更不是教師,當然,也不能怪家長。這就如邧玲玉自殺後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遺書一樣,我們只能抱怨那個時代的制度而不是某一個人,不要講那麼遙遠的事情吧,張國榮先生的自殺也是非常讓我傷心,我個人非常喜歡他,連我爸這樣的古老石山也知道張國榮,也聽過他的歌曲,這證明了他在我國有着很大的影響。在譚泳麟自殺也好的評價後,我們更加感受到張國榮自殺就是說明了制度,外界的對人民的一種摧殘。一言蔽之,這是一種不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制度的悲哀。某一天聽別人說,某地方小學的學生跳樓自殺,相隔不久,也有一所中學的尖子生也跳樓自殺。最近,我聽說到自殺事件多得出奇,我非常納悶,爲什麼學生會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短暫的生命?難道也是受了明星影響?爲什麼那麼多人自殺?從北大教師到高中教師,從研究生到本科生,從高中生到小學生。爲什麼?我不斷追問我自己。

這也許昭示着我們必須進行改革,用改革來減少無謂的犧牲吧。也許到改革成功的那一天,我們要把這些犧牲的朋友們像我們紀念譚嗣同一樣的進行悼念,在中國的改革史上記上一功。再次回到影片,當然,尼爾的爸爸是這次悲劇的點火者,但他卻不以爲然,這也是另外的一種悲劇,在這樣的襯托下,於是必然又產生了另外了一個悲劇--基丁老師的解僱和一位學生名叫查理的勒令退學。基丁老師的解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新生的勢力抵擋不了強大頑固的舊勢力。從基丁老師的撕前言,讓學生找回自我,到告訴學生要從不同角度思考,看問題,再到捂住學生眼鏡做詩,然後到鼓勵學生去演話劇,最後到被學校解僱。基丁老師的教學與當時的教育制度不符合,因此,要麼學校淘汰基丁老師,要麼基丁老師適應學校,當然,我們都知道結果,就是基丁老師離開了學校。這是一個我們不願看到,但還是出現了的情況,基丁老師成爲了這次改革的犧牲品,但我也希望他的離職會引起當時教育界的思考,這樣,基丁老師的解僱也許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說起基丁老師,我想再插幾句話。基丁老師是希望學生會自我思考,不要盲目追隨;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不要思維死板,要相信自己是自然界的偉大,不斷自我菲薄,自慚形穢。現在有的朋友提倡合格+特長的模式,我不是不同意這樣的做法,而是有些不明白而已,爲什麼我們不可以改爲優秀+特長或者人品+特長,合格+興趣甚至特長萬歲?爲什麼偏要合格+特長呢?也許我們特長並不是我們所喜歡的。例如我的思維很好,數學也很好,但是我沒有興趣讀數學,那是不是也要強迫我讀數學呢?難怪現在我國很多拿了奧林匹克數學金獎的人卻不在從事與數學有關的工作,這是爲什麼呢?而有的學校甚至推行合格+特長而將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德育理論忘得一乾二淨,甚至與之背道而馳。要知道,人的全面發展並不是要求我們都成爲每一個領域的弄潮兒,這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一個問題。也許我們根本不應該設定什麼教學,管理模式等等的框框條條,因爲這很容易讓我們走進誤區而不得而出。這部電影雖然是以悲劇收場,但是其中有很多地方還是很值得興奮的。當影片播放到這幫高中學生組成一個死亡詩隊的時候,那裏總是充滿着歡聲笑語。我爲他們的勇敢,爲他們追求自己所喜愛學習詩歌的方式而感到無比的興奮,爲何高中時的我就想不出這樣的方式呢?也許是缺少了基丁這樣的老師的鼓勵罷。一言蔽之,新勢力的暫時勝利並不能阻止前進者、改革家的腳步。

《春風化雨》觀後感篇三:《春風化雨》觀後感

春風化雨觀後感

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名字—《死亡詩社》,當我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以爲這是個恐怖片,後來聽說,這是一部很棒的關於教育自由與夢想的影片。帶着一絲期待,我認真地觀看了這部電影,然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以喜劇開頭,以悲劇結尾,故事的最後昇華了教育的意義,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這樣直指人心的電影了,現在的很多電影都過於商業化,描寫那些看似浪漫激情的青春與成長,那些關於愛情與事業無奈的選擇,竭盡能力去挖掘人類心裏能挖掘的東西,卻唯獨忘了去關懷人類靈魂最閃耀的地方,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的那麼渴望—夢想。

故事結尾的時候,當託德第一個站到桌子上,對即將離開的基廷大聲說:“船長,我的船長”,看到這裏我哭了,內心被一種巨大的力量震撼着。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附屬。爲了融入社會我們是必須要丟失一些不切實際浪漫,就像尼爾需要拋棄表演的夢想好好學醫,爲了承擔起以後家庭的責任。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們的骨子裏苟延殘喘。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是那又如何?醫藥,法律,商業,工程是維生的必須條件。但是詩,愛,浪漫,美這些纔是我們生存之原因。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及時行樂,這四個字貫穿了影片的所有。在這個嚴謹刻板的名牌學校,這羣青春年少的男孩子們,他們有激情有夢想,可在這壓抑嚴肅又死氣沉沉的校園氛圍中,他們的夢想好像是最不起眼的東西。這是一所百分之七十五的學生都申請得到常青藤大學的名牌學校,一羣有着教條主義的領導和教師,對他們來說,學生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參加每晚的讀書小組,拿高分,取得上名校的資格。所謂的興趣愛好都是多餘的。也許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幹什麼。每天被迫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好像永無盡頭。這一切都是從基廷先生這個“船長”開始改變的,他對詩有着不同的理解,想一個純粹的詩人那般,用激情去點燃了那羣男孩子心中的渴望,他教學生們及時行樂,他讓大家把那些格式化教條的詩歌導論統統撕掉,帶領這羣男孩子們唸詩踢球,他讓他們寫自己的詩,用自己的方式去走路。

尼爾便是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了尋找生命的激情,他和同學重組了死亡詩社,瞞着父母參加他渴望已久的“仲夏夜之夢”的話劇演出,表演是他從小的夢想,他在舞臺上熱情演繹着青春的活力,但當一切都落下帷幕,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眼光時,衆人的讚美顯得那麼的單薄。在深夜,面對父母的逼迫與內心夢想的煎熬,他戴上了演出的花冠,用一把槍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會不會也有老師能影響我們的一生?看完後我會想起這個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面對這樣的抉擇太多太多,我們曾經也如同影片中的乖孩子一樣,“父親告訴我,要那樣去做纔會更好。”會告訴我們,沒有人比我更愛你,收起那些冒險的、特立獨行的、不合時宜的想法吧,去效仿那些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方式,借鑑也好 ,總而言之,跟着別人的腳步,至少不會第一個踩到陷阱。人人都在依循過去的經驗度過全新的每一天,都在執迷不悟,篤信自己那一套,並付諸他人,也是面對自己在乎的人越是這樣。

教育到底是什麼,一整套嚴格的教育系統,像一條天然的流水線,每個學生都是得遵循流水線的規則去生活,老師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同類品,還是鼓勵學生自己發揮,找尋心中的自由與夢想。尼爾的自殺,是他捍衛夢想最極端的選擇。孩子們站在桌子上聲援基廷老師,吶喊自己的信念,及時行樂的念頭已在他們心中萌芽,可是來不及成長便被掐死。愛他,爲什麼不能聆聽尼爾的夢想,讓他走在自己的路上,去經歷,去感悟,做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選擇?我們都在名曰“爲你好”的理由中,被包裹,被消融,直到成爲人類中的大多數。

影片的最後,我們反思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還有理想與現實的抉擇,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又怎麼樣才能在這方圓規矩之中活得精彩。基廷先生喚醒了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能如何理性的去發展自己的夢想。就像這段話一樣“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涉及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中的一切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