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視劇《蝸居》的觀後感範文大綱

電視劇《蝸居》的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電視劇《蝸居》的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電視劇《蝸居》的觀後感範文

電視劇《蝸居》的觀後感範文1

《蝸居》的播出,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很多人的評價是,這部電視劇的臺詞過於露骨,也有人評價這部電視劇是,“這是一部讓人絕望的現實主義電視劇。”我在觀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我反覆的思索過,社會真的是這樣嗎?有這麼現實嗎?很多的時候,我總感覺到很壓抑,是不是人們太扭曲現實,還是真的這就是個現實社會?

劇中人物性格十分鮮明,故事的情節也扣人心絃,一對貧賤夫妻,一對“白手”情侶,他們本該其樂融融,然而,因爲房子,他們四個人被生活推向無法掌控的軌道,看着他們的生活,我不得不感嘆,在這個社會,什麼時候才能人有所居?

郭海萍,她是一個奮鬥力很強,很積極的一個人,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蟻族影子。她曾經失敗過,也曾迷茫過,但她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理想,始終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但是她最終的生活,就像大多人一樣繼續趕着公交車爲房貸爲孩子爲生計奔波,繼續爲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生氣。在她的身上,我明白了一個現實,那就是,那些在大城市生活,靠自己奮鬥而最終成功的人,他們很讓人佩服,也讓人羨慕,但是,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爲在奮鬥的過程當中,要經歷太多的辛酸,並不是常人所能負擔得起的。

郭海萍的妹妹,郭海藻,她的性格相對孱弱多了,她就像大海里一葉浮萍,隨着大海的潮起潮落不斷漂浮,天天過着隨遇而安的生活。在她的身上,彷彿能看到當代年輕人的影子,她懂名牌,但不會揮金如土,她經常換工作,從沒想過要穩當的呆在一個地方。她其實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很單純的孩子,但是因緣際會的相識,金錢債務的壓力,她因爲姐姐的房款而陷入和宋思明的曖昧關係之中。最終,她習慣了奢華,生活在激情四射的誘惑之中,一個大好的社會青年就這樣淪落,到後來她成爲傷痕累累的單身母親,這其中多少千迴百轉的愛與痛,糾纏不清的是與非,可能誰也說不清楚。

兩位主人公的生活,讓很多人落淚,在他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對這個社會的現實很茫然。活在當代社會,人最重要的是要活得有意義,真正去享受生活,不要迷失了人的本性,但願每一個都有一家溫馨的家,有個美滿的人生。

電視劇《蝸居》的觀後感範文2

宋思明,按當下官場最時髦的講法應當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才,當然是在他沒有敗露之前,宋思明的`不二選擇。如果他跟定的不是張副市長的話,憑他的學識、能力與背景,平步青雲是必然的。可非常不幸,他被組織"分配"給了張副市長當祕書,這就意味着,他可能的現實選擇只有四種:

第一條路,看到或者知道張副市長要那麼幹就立即辭職,離開這個城市越遠越好,最好是出國。可到這時做得到嗎?且不說親朋好友會怎麼說?老婆孩子那兒能否通得過?跨出這個圈子外能否站得住?就說這奮鬥了二十多年的"事業",自己曾化費了那麼多的心血,豈能說放棄就放棄,這也太天真了吧!更何況,辭職的真正原因還不能向人說,如果說了外人會說什麼,親人會擔心,你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自命清高的傢伙能有什麼出息!這條路肯定不通。如果倒退十多年,沒有老婆孩子,或許可以一試,大不了被人認爲是個"愣頭青"而已,如今人到中年,這種豁出去的勁頭早就沒了,何況後來又有了情人。

第二條路,"同流而不合污",也就是說只做祕書本份內的事,其他的能推則推,能拖則拖,不與上司一起幹"壞事"。那麼你要做好永不被提拔重用的準備--上司不東窗事發的話,而如果上司一東窗事發那你就得如瀋陽"慕馬案"中馬向東的祕書一樣,後半輩子可能要靠寫反腐小說來渡日了,併力爭自己的清白。可要記清馬向東的祕書會寫反腐小說,你能寫嗎?即使能寫,寫出來有人看嗎?現在的反腐小說已如汗牛充棟,你寫出來時水平不一定比別人高,誰看啊!此路也不通啊。

第三條路,就是檢舉揭發你的上司。呵呵,大紅證書一定會發給你的,什麼反腐鬥士的榮譽稱號啊、優秀共產黨員啊…只要你想要,可能還有些許獎金。那你絕對成爲大名人啦。可你要想清楚了,在這些發給你獎狀、證書、獎金的人中,說不定你還沒有背過身去,他在心裏早就作了兩個決定:"這種人決不要出現在自己身邊,現在自己身邊有這樣的人的話即使是懷疑,也要立即調開。"那你的命運如何呢,客氣一點敬而遠之,不客氣一點"叛主"之人,給你一下子,連個爲你講一句公道話的人都沒有,中國歷史上的叛徒,哪一個有好下場?這一條路就更兇險了,此路絕對不通!

第四條路,就是同流合污,甚至爲之出謀劃策,奔走促成。俗話說關係鐵必須是"一起扛過槍、一起同過窗,一起下過鄉,一起嫖過娼",前三條宋思明與上司既沒有,也不可能,領導與祕書不可能是同時代的人,而最後一種關係,有心者還會創造,更何況現在的上司亦有此意,此乃求之不得的好機會也,老宋我一定得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只要上司不東窗事發--那種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被發現絕對是智商有問題,那日後不是平步青雲至少發財是必然的,當祕書真正成爲領導的"貼心人"時,你說領導會不給祕書好處麼?風險這麼小而收益這麼高,不走這條道,那可真是傻瓜蛋一個。

於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宋思明選擇第四條道具有現實的、歷史的、中國當代式的必然性。綜觀當今,如宋思明一樣在走此道的,絕非個別、少數,而如劇中宋思明那樣下場的纔是少數、個別。所以,宋思明們對道路選擇的判斷是絕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