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17《一條狗的使命》電影觀後感

2017《一條狗的使命》電影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導語:如果一條狗會轉生,事情會是什麼樣的?作爲一條狗,它的使命又是什麼?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一條狗的使命》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一條狗的使命》電影觀後感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1】

如果不是偶爾看到預告片,被這部影片主角狗轉世+性別轉換這種設定打動,我是不會去看的。即使我也養狗,但我並不喜歡那種感情過於氾濫催淚過於明顯的貓狗寵物動物片。因爲沒怎麼看過其他動物主角的片子,所以這部影片在貓狗片裏到底算什麼水準,我可能並沒有發言權。也許在動物以及部分堅持動物保護思路的人類的角度看來仍然是一部以愚蠢的妄圖以人類思維揣摩動物的影片,但這片子傳達了既然決定養狗就要對它負責到底、狗生病了就要去及時治療、遺棄寵物是不對的這些基本的養寵要求,思路正常的觀衆看過之後也會得出狗是人類忠誠的好朋友所以要好好待它們的結論,那作爲一部人類拍攝的動物主角的影片,它似乎還算合格。

如果要說這部片子哪裏還有缺憾,那就是這部着眼於寵物狗以及飼主之間情感關係的片子,居然不強調包括狗在內的普通家養寵物也是需要主人調教的這麼重要的觀點,而是否調教寵物又影響了這部影片主角的命運,看完之後實在無法不吐槽這點。

這幾年養狗需要飼主的教養這點共識開始逐漸普及,尤其是大型犬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意識到養狗不只是給它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在順應狗的天性、尊重狗的生理特點的基礎上,爲了讓狗和人都能夠有一個和平有序充實有條理的生活,狗,尤其是大型犬,更需要主人有意識地進行科學調教。比如,哈士奇也好金毛也好,雖然看起來萌萌噠,但畢竟都是工作犬,如果主人提供的生活環境得不到足夠多的鍛鍊,那狗就會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重大破壞,同時狗也是社交型羣居動物,如果沒有讓它們形成足夠正確的社交禮儀和主從觀念,那最常見的後果就是狗無視主人的命令,肆無忌憚地對包括主人之外的人類的物件和活動造成重大危害。這部影片就生動地展示了一條沒有好好調教的狗能夠對主人的生活造成怎樣重大的破壞:如果主角貝利有接受過系統的調教,它就應該能夠聽從主人的命令令行禁止,而不是在主人叫它不要吃老爸的收藏幣時毅然吞下去,如果有接受過有效的訓練,它也應該能夠在主人老爸叫停的時候停止亂跑亂跳,而不是繼續在客廳裏上躥下跳搞砸了對主人一家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的款待上司的晚宴。而這部影片在調教狗的這點上幾乎無所作爲,而是堂而皇之地讓主角稱呼狗爲boss dog,而這正是養狗的大忌,應該作boss的不是狗,而是飼主。一旦讓狗形成了我纔是老大的觀念,那迎接主人的只能是無窮無盡的煩惱。

用貓狗作人類主人的紅娘,這是不少動物影片愛用的橋段,但一旦用科學養寵的視角去看劇情,片中的狗主人不牽繩讓狗到處亂跑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並不是誰都能夠給貓狗提供一個絕對不會遇到人類交通安全隱患的環境,對城鎮裏的寵物狗來說,不牽繩而放任狗亂跑,被車撞只是運氣的概率問題。

細究起來這部影片的問題還不止於此,也許因爲是以狗的視角來敘事,所以影片並沒有深究主角的父親爲什麼最後變成了個一事無成的醉鬼,但作爲一個人類觀衆,我實在無法不去思考主角和他的母親爲什麼沒能在父親已經明顯因爲工作壓力而表現出崩潰跡象的時候去作爲家人支持開解他,而是最終讓父親在重重壓力下崩潰墮落成家暴男。作爲一家人,主角可以對半路撿來的狗無限寵愛,卻不會去真正理解關心父親的工作壓力,甚至沒有想到去嘗試和父親談起這個問題——這爹真是親生的嗎?還不如半路撿來的一條狗。作爲寵物片卻如此忽視人和人之間的家庭關係,這作爲閤家歡的片子真的沒問題嗎?

而一旦以人類的邏輯去分析這部影片的劇情走向,槽點就更多了:作爲狗不理解主人爲什麼摔瘸腿就和卿卿我我山盟海誓的女票分手是可以的,作爲人類我卻實在無法不去吐槽,連相伴到老的勇氣都沒有,只是因爲沒法拿體育獎學金上大學只能去農業技校所以就自慚形穢主動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分手,這種男人真的靠得住嘛?

相比之下,其他幾次轉生,主人那些可能導致狗發生危險的行爲倒不是最嚴重了,比如人類的冰淇淋裏可能含有巧克力,而巧克力對狗來說可不是什麼美味安全的零食,同理人類披薩里可能含有的洋蔥,科學養狗的人都應該明白,這東西對狗來說無異慢性毒藥。

……

刨除以上槽點,這部影片仍然可以算是一部合格的商業片,一部強調動物和人互相理解信任的情感羈絆的溫情片。所以第一次聽到傳聞說該片staff涉嫌真·虐狗,我是不信的——連養狗需要教育這點都沒提的劇組到底能如何虐狗呢,事實證明在這部片子裏最被虐的其實是主角他親爹啊。

最後的最後,我還是很推薦這部影片的,不養狗的人可以看到好幾種萌萌的狗從小奶狗到老年狗的狗生歷程,養狗的人更可以get到養狗才能讀懂的狗的情緒行爲特徵更好地理解狗的所思所想,如果能強調一下養狗不教主之過就更好了。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2】

時過八年後,這部《一條狗的使命》會讓我遇到什麼?

本來是帶着批判去看的,但看完以後......我對導演真心佩服的五體投地!

導演用狗狗的五世之命,揭露了狗在不同家庭、不同生存環境下的命運,同時也揭露了現代社會下的人,常常因爲沒有“活在當下”而有着無窮盡的焦慮的真諦。

第一世:沒有看清品種的幼犬----出生就夭折的“慘命”

劇情剛開始時,主角貝利一生下來沒有多久就夭折,甚至很多觀衆都還沒有看清它是一隻什麼品種的狗生命就結束了。這個橋段事實上揭露了,很多新養狗人在對狗沒有任何健康常識的條件下,只因自己想養一隻狗,或者只因看到別人養了狗就去買狗養,而買回來後,沒有養活幾天就夭折的現象。

在中國的新城市養狗人羣體中,幾乎每個養狗人剛開始都在家養死過一兩隻幼犬。很多時候大家都一味地怪賣狗的人賣病狗,也許真的有這樣的賣狗人,但不可能全部都是這樣的賣狗人的。

第二世:新斯科舍獵鴨尋回獵犬----既滿足了人類文明,又釋放了自我天性的“福命”

有人陪伴,有人餵養,有健康免疫,有正式登記管理,白天有大院子大草地自由奔跑,有人陪着互動,晚上有溫室安睡,能活到終老死去。

對於狗來說,真正的幸福是一半爲適應人而活着,一半爲釋放它自己的天性而活着,最重要的是,能正常的活到老死。這纔是真正人、狗、社會平衡共處的生活最佳狀態。三者都保證了自己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完成了最佳的相互合作。這是普通人養狗的普世終極追求。

第三世:德國牧羊犬----爲大自然的共同利益而獻出自己生命的“殞命”

站在人類社會需要更高進步的高度去看,我們認爲這是狗的生命價值的昇華,人類爲了維護整個社會能更普世安詳的持續發展,在努力付出自身的價值以外,還給狗賦予了超越它們生命本能的生命價值。從大自然整體平衡發展的意義上去講,社會職能性工作犬生命意義的高度遠遠要高於個人家庭養犬。

對於它們的生存方式我們無可厚非,我們也沒有資格純粹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批判職能部門對它們的特有生存方式,因爲這些狗用生命換來的社會價值享有者本身有我們一份。我們能去做的只有讓我們自己更好地去遵守社會公序,人人做到守法守序,需要狗付出生命代價的社會職能崗位就會越來越少。

當然,如果有些人專門借用狗的社會職能崇高價值而讓狗承受這些生活磨難只爲得到自己的一己私利,那這種人根本不配談對狗的愛和尊重。

第四世:威爾士柯基犬----被捧爲寵物而實則憂鬱一生的“幽命”

真正讓我對導演敬佩的就是這個橋段,貝利轉世爲一隻威爾士柯基犬,一生看似被主人奉爲愛物過得一生安平,但實質上,導演在最後的鏡頭中讓它孤獨地坐在鏡頭前瞬間跨越到老態,最後再幽幽閉眼死去,如果我沒有前面十五年的從業經歷,我永遠也看不到我今天看到的憂傷。

這隻柯基一生的生存狀態是目前所有把狗當成一種私人物品來擁有的最普遍現狀,人們往往只是從人的情感感受去理解狗,認爲給狗好吃的,向狗投射人的愛慰情感需求,就是在愛狗,沒有人會俯身站在狗的視角去看自己,沒有人會站在狗的天性去了解狗。這隻狗一生當中沒有幾次能在大自然自由釋放,縱使有了一個同類在陪伴,但也是兩個相同命運的疊加,沒有人能看懂它最後死去的眼神,它的主人最終並不懂得它的內心。

這是目前所有城市圈養狗的宿命,一生都在期待,一生都在憂鬱。它唯一比其它狗好一點的就是最終還是活到了老,沒有被轉送,沒有被遺棄,沒有夭折,沒有被流浪而已。

但,它的主人卻因它而找到了一生的陪伴和心理歸屬,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不公平。

第五世:聖伯納犬----重回人狗共處終極福命的期待

不得不佩服導演拐了一個如此大的彎,在批判了人類常常面對動物時,只顧自我情感表達,而不顧對方天性存在必要性的普遍謬愛倫理。

最後在主人翁幾十年單身再次與所愛之人終成眷屬的劇情結尾,也折射了人類之間的愛就是一個相互獨立又相互爲伴的陪伴過程。

愛不是一方的佔有,也不是純粹的放手。養狗亦如此,狗不是用來寵的玩物,也不是純粹用來工作的工具,更不是你可以隨意拋棄的舊物,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是一個社會共存成員,是一個生活伴侶,是一個心靈相互獨立又相惜的事實存在。

  一條狗的使命觀後感【3】

這兩天,小殺姐姐被“金剛狼”刷屏。

“休·傑克曼《X戰警》系列謝幕之作”、“最後一部金剛狼電影”的話題,時刻充斥着我身邊朋友們的茶餘飯後,大有“獨狼騁三月”的勢頭。

我也是金剛狼的鐵粉,從小到大,凡是《X戰警》系列,我都一部不落,且必是第一時間搶先觀影。

甚至,我曾硬生生、死乞白賴地擠在了一羣禿小子間,只爲求他們在玩NDS同名遊戲,操控角色切換至金剛狼時,讓我碰碰手柄。40句充滿正能量的經典勵志語錄

然而,即便着迷如此,在這回,金剛狼這個角色走向歷史終點的'影片上映時,我卻優先選擇了同期的另一部影片——《一條狗的使命》。

這部片子造成的討論熱潮,不輸《金剛狼3》,可以說是在本月與之形成了“狼狗分庭”的局面。

關於《一條狗的使命》的話題焦點,在於“這部片子到底質量如何”。

它由口碑上佳的寵物電影《忠犬八公》的導演拉斯·霍爾斯道姆執導。在其上映前許久,就通過一支催淚十足的預告片圈粉無數。

此等賣相,自是讓觀衆對本片期望走高。

可就在前不久,網絡上流出了本片劇組在攝製時虐狗的相關內容,使其遭到了國外善待動物組織(PETA)的質詢。

進而,北美三大影視評論網站上,對本片的評價也跌落谷底。

就連一向以客觀、高格著稱的Metacritic都一致唱衰,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真的僅僅是因爲“虐狗事件”的負面影響使然。

影片在我朝上映一天後,情況再現翻轉,豆瓣網友雖也有意見兩極的情況,但其總體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我在本着客觀理性的精神對《一條狗的使命》一探究竟後得說,它所遭遇的這反反覆覆的局面,是自身薄弱使然。

我們不考“虐狗”這種外部因素的真實性,只從電影本身來談——

本片講得是一條名叫貝利的狗,與小主人伊森情誼深厚。在對其成長的陪伴與守候中,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它卻得以三次轉世,先後成爲了一條盡忠盡責,以身殉職的警犬——

一條善解人意,寬慰人心的小寵——

一條“遇人不淑”,慘遭遺棄的流浪狗——

生生世世的投胎再造,沒有磨滅它的初心。在第三次輪迴中,貝利機緣巧合的嗅到了熟悉的味道,喚起了對最初主人的記憶。

它一路尋回了已現老態的伊森身邊,以執着和耐心的守候,通過曾和伊森獨有的互動方式,引導伊森認出了自己。

最終,人狗團聚,皆大歡喜。

實話實說,看完電影后,我也成爲了“哭成高位截癱”衆中的一員。其催淚效果可以說,一卷“金魚”根本不夠用!

哪怕我現在這樣簡明扼要的概述劇情,都差點情難自已的短路了電腦。

然而,問題是,這種感動和電影並沒有什麼關係。

假若我們拋開劇情中的一切細節,將其引申爲一句最簡單的雞湯梗——

“你知道嗎?你的狗狗是會轉世的,它會在死後經歷生生世世的輪迴,只爲了再回到你的身邊。”

雖然,沒有了情緒上的強烈渲染,但這所傳達出的核心情感共鳴與電影別無二致。會被其打動的觀衆,完全是因爲電影討巧的貼上了他們自身關於狗的情感模型。

狗這種動物太過特殊,它自打被動馴化以來,就越來越多的參與進了人類的生活生產當中,習性也漸漸的適應、趨近於人類的生活習慣。這就是所謂的“通人性”。

並且,現代研究發現,狗在被馴化的這數萬年間,其進化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它們的臉型開始向近圓、高額頭、兩眼位於臉部正前方的路數進化。

這種趨近於人類嬰兒的面部特徵,使得人類從本能裏看其越來越順眼,有益於其與人類的關係更緊密的結合。

所以,我們日常對於犬類“Q”、“萌”,“聰明”、“懂事”的感受,並非無端而來,它已經寫在了我們雙方的基因裏。

由此,關於“人狗情”的電影,自然而然的在初始的題材方面,就已經具有了相當大的優越性。成功與否,只看後期如何加工。

我們回顧以往引起大規模較好反響的這類影片,不論是霍爾斯道姆的前作《忠犬八公》,還是最初引起震動的《導盲犬小Q》,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狗爲人的情感映射。

既不論劇情上對狗花了多麼大的筆墨,其電影塑造的情緒,最終是要作用於劇中的角色身上的。

《導盲犬小Q》中,小Q盡職盡責的一生,所引起的寄養家庭的敬佩與愛如是;

《忠犬八公》中,儘管八公的結局是在與帕克重聚的夢中故去,但電影的結局卻是感受到其忠誠的帕克的外孫,也養了一條秋田犬,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人狗情緣”。

這是因爲電影的受體是人,而人是沒有辦法真正搞清楚狗的行爲的意圖究竟的,所以在編篡過程中,我們需要把狗人格化,在其擬人的行爲中,設置影片的情緒節點。

看似是狗的喜怒哀樂,實則是人的一廂情願。就像我們常說的“忠誠”,真的是從狗的角度出發的嗎?對於它們,這只是條件反射而已,是我們賦予了其忠誠的特質。

而《一條狗的使命》卻忽略了對於寵物(或者說動物)電影來說,這至關重要的一點,單方面的對狗用力過猛了。

第一點體現,是對於狗過度的人格化。

本片對狗的行爲外化,採用了簡單粗暴的配音的方式。咬尾巴、抓球、接飛盤……幾乎對狗的每一種行爲,都找到了看似應景的人格化詮釋。

這種做法雖然使影片輕鬆、幽默,但也破壞了觀衆對於狗的行爲表意的想象。不時自述意圖的狗的獨白,直接打消了日常頻現的“它竟然這樣,是明白了我的意思嗎”的驚喜感。

且太多分配給狗的獨白,亦打破了人狗不同物種的邊界,使狗與人在銀幕上的形象難以拉開距離。

本來關於跨物種無聲陪伴的長情故事,最終就顯得無比像《空中大灌籃》這樣的真人、動畫無腦大拼盤。

而第二點問題,也是更爲重要的,對於人的刻畫的缺失。

影片中人類的絕對主角伊森的性格十分模糊,他懼怕父親的威嚴,喜歡橄欖球運動,又有着那麼些許過剩的小自尊……似乎是典型的美國中產家庭裏的小孩,但這些碎片式人物刻畫,又沒有一樣能夠獨立挑起伊森性格鮮明的大梁。

飼主的性格缺失,使得作爲主角的狗狗貝利與之的對手戲,都成了單方面發力,難以形成完整的戲劇動作,而不能深入人心。

對比《忠犬八公》我們就能明顯發現這一點——

帕克是一個執着的人,他一直爲弄清楚八公爲什麼沒有與自己建立起日本同事所說的那種“特殊羈絆”而努力(八公不肯抓球),他的一切付出八公看在眼裏,所以最終八公會日日夜夜地等待先它而去的帕克的歸來。

這種典型的劇作上的人物情感的相互作用,在《一條狗的使命中》非常單薄。

伊森與貝利間獨有的互動,沒有任何的阻力與鋪墊,被影片以幾句臺詞和看似抒情的升格鏡頭輕描淡寫的帶過,直接導致這一情節浮點,難以在結尾以爆點的形式帶動影片情緒走向高潮。

伊森如此,其它角色自不必說。溫柔的母親、大男子主義的父親、調皮的外公、慈祥的外婆、長情的女友……衆多人物都以符號化至極的樣子登場,讓人不能信服。

人物刻畫的缺失,使得本片無法完成我前文所述的“狗爲人的情感映射”,“狗的角色——人的角色——觀衆”的作用關係中,缺失了中間環節,讓影片產生了辨不清究竟是“狗擬人”,還是“人擬狗”的模糊感。

觀衆的感動,自然只能來自於觀衆對狗的個人情感經驗,而非電影本身。

其實,按照“四生四世”的構架,本片是十分有潛質做成日版《忠犬八公物語》那種以狗的經歷寫人世滄桑的“浮世繪”風格的片子的。

影片冷戰後期的故事背景,與伊森父親這種沒有安全感的大男子主義的性格之間的關係;第二世德牧的飼主,因其警察高壓工作的原因,所愛與之分離造成的孤獨;第三世柯基的飼主,受到膚色與體型的影響,造成的社交障礙……這些都是值的深挖的內容,若是能將之精確呈現,也更能體現出人與狗之間特殊的情感聯繫。

但事實是,本片在情感方面的呈現,粗糙得讓我難以相信,其是出自那個曾經拍出《不一樣的天空》的拉斯·霍爾斯道姆之手。

也許是他痛失愛犬的緣故,這部片子變成了他純粹發泄個人情感,爲自己飼養新犬找到突破口;以及在《忠犬八公》之後,繼續在影片中表達相對於貓,他更偏愛狗的私貨。

雖然,我們常說拍電影要見效果;雖然,《一條狗的使命》的確見了催淚的效果。但我仍得說,這充其量只能相當於一次投機把戲的成功。

若是抓住這種套路當作捷徑,那寵物/動物電影也遲早會走入桎梏。

好在霍爾斯道姆的功力還是可以相信的,希望他能儘早從個人情感的奔流中走出來,重拾其絲絲入扣的細膩,爲我們再度呈現《忠犬八公》式的人狗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