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大空頭觀後感大綱

大空頭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導語:影片根據邁克爾·劉易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華爾街金融危機時四個性格怪異的男人抓住機會,從全球經濟衰退中撈取了利潤,同時他們還試圖阻止全球經濟的衰退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爲您準備的大空頭觀後感,供您參閱。

大空頭觀後感

  大空頭觀後感1

邁克爾·劉易斯,有着華爾街從業經歷的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說謊者的撲克牌》被公認是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名作,2010年的《大空頭》延續了劉易斯的一貫風格,同樣是描述華爾街“小人物”成功的紀實文學,大膽質疑、抓住漏洞、全力擊打、獲得勝利,激發人們對資本主義金融文化的反思,高踞年度全美商業圖書各大暢銷榜首。

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對衝基金的管理人,邁克爾·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萊德利和他的夥伴加米·麥,以及德意志銀行的債券銷售員格雷格·李普曼。美國房地產泡沫迅速膨脹,華爾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級抵押貸款的投資規模,但這一小羣人發現了其中的經濟學悖論,並對此窮追不捨。他們的調查方式和數據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答案都是:次貸市場的狂熱擴張即將到頂,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場空前的大崩潰,因此他們都選擇了——做空。

這個過程,與其說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說,華爾街“精英”們的盲目更讓人驚訝。“怎麼可能?絕不可能!”是什麼矇蔽了他們的眼睛?巴里等人獲得的資料和數據並不是絕密文檔,幾乎每個華爾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種問題。艾斯曼對標準普爾公司的銷售代表提問:“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會對抵押貸款違約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位代表居然無言以對,因爲他們採用的地產市場模型根本不接受負增長。沒有什麼東西是永遠上漲、不可下跌的。這是一個常識,人人都知道,華爾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當大多數人抱着僥倖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態度對待次貸市場的時候,“草根”巴里們就像那個純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場真正的面目,並且動手戳破了氣泡,所以,他們贏了!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你的想象力已經超越了眼睛所及,這個時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幫上多少忙。”精英們不僅缺乏想象力,並且長期在安逸的環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維。華爾街從來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地方,在大衆眼裏,金融精英是聰明、敏捷,可以快速應對突發狀況的大人物,但這場危機無情地剝下了他們閃亮的外衣,裸呈出內在的蒼白、軟弱、保守,以及貪婪。他們按照制定的模型辦事,想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有序且連續的過程,但是,世界並不是連續的,它時斷時續地會發生變化;他們按照評級機構的報告分析,卻忘記了長久的合作和利益勾連,早就稀釋了這些評級報告的權威性,漂亮的賬面信息掩蓋了背後隱藏的危險。

這場金融風暴的禍端,和美聯儲在格林斯潘時代實施的低息貸款政策有關。無保障收入者可以輕易通過貸款政策獲得多處房產,各大銀行、金融公司對於賬面利潤的盲目追求,次貸市場、債券及其金融衍生品越來越複雜,都讓身處市場漩渦的華爾街人漸漸迷失,甚至連專業人士都不清楚那些複雜的債券的內涵,更勿論洞察其中隱藏的危險。鮮花着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線之隔。豪伊·許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債券交易員,最終以90億美元的鉅虧,刷新了華爾街歷史記錄。爲什麼一個席位就能虧掉90億?爲什麼整個公司都沒有人發現許布勒即將犯下的錯誤?連公司總裁約翰·麥克都回答不了。

金融危機的幽靈依然在世界上空遊蕩。回望曾經,最讓人百思不解的,或許是:爲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沉迷於次貸市場的虛假繁榮?《大空頭》是一部視角獨特、敘事流暢、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並非宣揚新的華爾街神話,作者明確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賭博、投機的動機,他們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爲他們遵循了市場的規律。本書不僅揭示了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更闡明瞭在羣體無意識的氛圍裏,保持個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認知,多麼重要!

  大空頭觀後感2

金融術語就不再贅述,想當年我還翻譯過雷曼關於CDO和合成CDO的文章,賺些零花錢,現在想來恍如隔世。還是先說說書中我最欽佩的牛掰人物,邁克爾·巴里。

他最精彩的發言如下:市場上基金經理評估風險的方法非常愚蠢。他們用波動幅度來評估風險。即過去幾年間,一隻股票或者債券上下波動的情況。真正的風險不是波動,真正的風險是愚蠢的投資決策。富人們中最富有的那些人以及他們的代表都認爲,絕大多數經理人都是很平庸的,比較好的那些經理人能夠在低於平均水平的波動情況下,取得平均水平的回報。按照這些人的邏輯,1美元的東西連續3天呈現50美分、60美分、40美分的組合,要低於連續3天50美分的組合。我想說,能夠以40美分買入1美元代表的是機遇而不是風險,而且1美元仍然價值1美元。

書上寫他得到的待遇是一片沉默,以及獨自一人吃午餐,眼巴巴地看着人們在其他桌子旁邊快樂的交談。

其實這個問題我早有困惑。那是來自身邊最親近的觀察。我部優秀的前同事,鄧湘偉,我叫他湘帥就是如此。我記得那時候我的基金每天上下波動幾bp,他的基金每天波動幾十個bp。同一個版面上,誰會願意自己投資的基金每天波動這麼大呢?而看着自己的基金穩定的小幅上升,我總是暗自裏沾沾自喜。但是,反過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在轉債上總是掙不到錢,不僅掙不到錢,還總是小幅虧錢。而他的基金,淨值在波動後總是大幅上漲。

我認真地把我的基金的淨值走勢,波動率,排名和他的基金的淨值走勢,波動率,排名,以及我敬佩的前老闆,國強在的時候基金的走勢,波動率,排名放在了一起。當我看到結果時,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驚異和激動。我跑去找湘帥說,真正重要的不是日波動率,不是要維持一個拒絕贖回的穩定上漲的假象,而是真正在真正賺錢後帶來的長期波動率的下降。維持日波動率的努力會讓你傾向於趨勢投資,而放下贖回壓力,執着於創造價值的投資決策,纔是保證規模和回報的利器。

但這個觀點後來還是有修正,因爲散戶更傾向於看重波動率。他們無法承受一段時間的連續下跌。這個現象今年在機構也體現了出來,一個3周左右的波動就會引發贖回。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很好的業績的基金規模就是漲不大。這是爲什麼呢?我覺得時欠缺表達自己的渠道。

在現在這個所謂宣傳口徑下,季報和年報寫的越大衆化越好,不要發公衆號,去外面做演講的稿子要通過公司內宣傳部門審覈。很多才華橫溢的牛人,去翻看他們的.微信朋友圈,只有空空一片。這個行業裏宣稱的是口口相傳的內隱知識。沒必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感悟告訴競爭對手,更不要告訴一般人。

開放的姿態和封閉的姿態一目瞭然。巴里的成功成了異常值。一個神經科醫生,通過不斷的研究、書寫、賺錢,成功地獲得了基金投資。而書中顯然業內更出名的艾斯曼,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成立自己的第一隻基金。“告訴anybody自己爲什麼要這樣做”這件事非常重要,卻又沒那麼重要。這是一個你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告訴自己關注的內容,告訴自己哪些地方你還沒有想到。結論不重要,思維的過程更重要。但是,沒有什麼比感知到有公衆監督從而更加細緻,比有人反饋這件事情,更好的覆盤經歷了。這會深深地形成記憶迴路,促使做的更好。

巴里,讓我太欽佩了!

  大空頭觀後感3

看這本書百感交集,不光是因爲次貸毀掉了多少人的生活,更是因爲這本書裏所揭示的術語,對於外行人來看,都是看不懂的黑箱。每我跟別人說我做債券投資的時候,所看到迴應的眼神都是要麼閃躲(算了,換個話題吧),要麼疑惑(這是個什麼鬼東西)。3、4年前,我受邀給客戶服務部的同事們介紹債券市場。第一個簡單的問題是如何觀察債券市場,有哪些指標。這個問題就很難以讓圈外的人回答。因爲債券市場的成交,特別是信用債市場,單券的成交往往是不連續的,如果你沒有一個數據庫支持,沒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認真觀察市場,你都很難說得出今天信用債市場是漲還是跌,更不要說對一個老券(發行比較久、成交不活躍)定價了。所以書裏講巴里的老券難以定價我感同身受。任何一個model都想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有序、連續的過程。但世界並不是連續的,它時斷時續地發生着變化,而且這些變化通常還具備時間相關性。

國外的定價問題更大。當我幾年前第一次看到同事交易,並且聽說國外債券交易模式的時候,我驚叫,那就是一個黑箱啊。國內因爲有中債登、上清所、交易所三方面的努力,每天都會對全市場進行一個價值的掃描。而國外,只有券商自身對提供服務的組合進行定價估值,而定價估值是要付費的。記得那年我司計劃開發一個信用債指數基金,眼見着海外投行拿來國內信用債的定價數據,錯到沒邊沒沿兒,那是多麼搞笑的事情。

書上提到的ABX指數,是一個以最活躍的20只CDS產品合成的指數,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之前中信證券做過一版交易最活躍的20只券的債券指數。我不能不說,選擇券種加入指數本身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每天都有成交會帶給這些券自然而然的溢價。當然這是對市場變動比較靈敏的數據。因爲人們會認爲買賣更加方便。但如果你認爲活躍券種交易在100元,你的指數外券種就應該交易在100元,那可真的是可笑至極。數據會差的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