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袁隆平》觀後感

《袁隆平》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袁隆平》觀後感

《袁隆平》觀後感

201x年3月19日,我們學校組織全校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共同觀看電影《袁隆平》。早就對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個深入瞭解。電影手法寫實,片中主人公散發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備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從。在不理解甚至是誤解的壓力面前,不是急於爭辯,也不是滿懷怨恨,而是堅持自己的理念,若無其事地繼續前行。“任它風吹雨打,我自閒庭信步”。因爲他的內心更強大,有着巨大的勇氣和底氣,所以他才能不屈從也不在乎強勢的壓力。我們周圍有很多看似強悍無比的人,總是頤指氣使、盛氣凌人,一副惟我獨尊的樣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強大的人否定,馬上就唯唯諾諾,內心的虛弱畢現。怎樣的人才能夠堅持真理?在此立見分曉。

其二、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當研究十年沒出成果,上級領導要取消他的研究項目和研究經費時,他回答:“不管怎麼樣,我決不放棄!”十年無果,有多少人會在其間知難而退?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於科研實際上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袁隆平終究還是幸運的,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助手們的幫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蒼賜予的“野敗”(野生雄性敗育稻),所以他說,成功=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機遇,很多人窮其一生,都是在失敗中堅忍前行,他們應該更讓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機遇的,而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什麼樣的品質和精神纔是衡量成敗的尺寸。其三、心中有愛,有愛才會不計回報地負起責任的重擔。袁隆平心中不僅裝着對妻子的愛,對家庭的愛,更有對全人類、對自然界的無疆無界的大愛。正是這種大愛,使他立下“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這個心憂天下、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對愛的深刻理解,也讓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內的生命,這種洞察和把握讓他始終沒有偏離科研軌道的正確方向,從而最終取得成功。影片不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愛,也表現了親人們對他的愛,他的父親爲了讓他安心工作,不讓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並要他的妻子轉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盡孝,是盡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讓他得以一心撲在事業上,終於實現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爲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癡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爲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裏,“以天下蒼生爲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僞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爲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爲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爲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裏是行不通的——現在爲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裏,袁隆平因爲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爲人類造福,爲何不可拿來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纔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爲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果靜林們已經開始努力了,我們難道就只想旁觀?爲了祖先的光榮,爲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爲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麼!

電影以生動幽默的方式講述了舉世聞名的生物遺傳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癡心不改,傾其畢生的精力埋頭研究雜交水稻的故事,這部影片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覺,打破了觀衆頭腦中關於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說教的模式,使人們得以認識、走近真實而傑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

天下蒼生爲己任、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崇高情懷。

袁隆平,爲了實現綠色的夢,爲了科學上的突破,爲了解決飢慌的恐懼,義無反顧地走在這條看似沒有盡頭、沒有結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他,他是那樣的堅定、直執、飽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響。他立志要讓那粒載着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着,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爲他的一生在爲科學研究而歌,爲他的事業而唱;爲他的也是人民的綠色夢想而歌,爲全人類而唱,

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進事蹟代表着中華民族勤勞、堅韌、仁愛的偉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峯攀登,爲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在如今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裏,人們早已經變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他那種在逆境中以苦爲樂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撐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爲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這種信念最終幫助袁隆平戰勝了數不清的困難,爲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因爲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歲月似乎並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輪的印記,他仍像初升的太陽一樣,追逐着夢想,探索着超級雜交水稻的

新領域。

回顧袁隆平走過的人生足跡,恰恰應證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科學發展觀的兩個核心點,一是科學,二是發展。講科學,首先就要擺脫愚昧的、蠻幹的思維來實現發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數字。發展歸根到底要以科學的思想來指導,要依據科學的精神來論證,要以科學的方法來實現。發展的目的不是爲了實現少數人的富裕、讓大多數人受苦,也不是實現社會財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證絕大多數人的起碼幸福的基礎上,提倡公平競爭。“以人爲本”不是什麼空口號,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玄論,而是要落實到關切民生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纔是對“以人爲本”理念最到位的實踐。袁隆平在糧食最爲緊張的時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數人的吃飯問題,他獻身雜交水稻事業,動力是對“民以食爲天”的深刻認識,那就是要讓老百姓吃上飯,甚至能夠“在稻穗底下乘涼”,這就是支撐着袁隆平在雜交水稻試驗中鍥而不捨、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見,他與“以人爲本”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其實科學發展觀本就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神祕思想,它是再樸素不過的生命道德倫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懷善意、身體力行,都能實踐科學發展觀,就看他有沒有毅力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