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年電影乘風破浪觀後感

年電影乘風破浪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導語: 韓寒導演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自上映以來便受到影迷的關注,很多網友好奇電影。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電影《乘風破浪》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年電影乘風破浪觀後感

  電影乘風破浪觀後感【1】

春節檔已經成爲中國影市一年的良辰吉時,票房紛紛過億,話題不斷髮酵。而今年的春節檔相比往年,少了一些明擺着圈錢的“大電影”,類型也不僅侷限在賀歲上。韓寒的《乘風破浪》就因爲“回憶殺”擊中很多70、80年代人的心,而逐漸實現票房逆襲。而這一招“回憶殺”使用的也相當有層次。

隨着《乘風破浪》的熱映,韓寒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縱觀這個大片雲集的春節檔,幾部作品中不乏票房優異但風評差劣者。以豆瓣電影評分爲例,《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功夫瑜伽》得分均低於6分,唯有韓寒執導的《乘風破浪》拿到6.9分,就是這樣一部略懷舊的電影,影評好壞各異,有的人因爲這部電影拍手稱讚、淚流滿面。有的人看完咂咂嘴,覺不出味道來。

暫且不說這部電影背後的意義幾何,就電影而言,能夠看出韓導是用了心的。從“屯BP機吧,幾年後一定會升級”到插曲《一方天地》、《別送我》的直擊人心,從那句“都是小人物,就別說什麼大話了”到馬化騰的梗引發鬨堂大笑,韓導成長了,他真的用心給影迷送了一份精緻的禮物。

韓寒作爲80後的典型代表,伴隨了很多人的青春。那時,暢銷書作者韓寒一夜間就成爲同齡人心中的叛逆的代表。筆者還記得上初中時,看了他寫的《三重門》,驚覺這個作者的文筆居然如此犀利,如此囂張,又如此自我。在那個年代,我們是乖乖學習的好孩子,習慣了沒日沒夜的背書,韓寒在那個年代橫空出世,寫出了同齡人心中偷偷深藏的叛逆。

言歸正傳,再說這部電影的用心程度,筆者給十顆星。兒子在遭遇一場車禍後來到父親生活的年代,有機會體驗了一把父親的青春年代,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通過細節處的拿捏把握,把觀影的人一併帶回到那個年代。筆者認爲,好的電影其實並不需要有多麼深刻的社會意義,只要能讓人產生共鳴,讓人看完之後會被有所感觸,就是成功的作品。

《乘風破浪》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看似淡淡的,卻處處都有着對經典的致敬和懷舊的情懷,是啊,就像電影裏說的那樣,這個世界會變的,唯有不變的是人們對回憶的眷戀和對青春的緬懷。

  電影乘風破浪觀後感【2】

近年來,隨着到影院觀影逐漸成爲春節“新民俗” ,春節檔也已發展爲國內電影票房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 。進入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自然寄望於該檔期能夠在“返鄉青年”與“留守青年”的合力作用下,再次展現本土市場令人震驚的電影文化消費能力。國內電影領域的各大資本勢力紛紛逐鹿春節檔,中影、萬達等投資《西遊伏妖篇》 ,光線、貓眼等參與出品《大鬧天竺》 ,亭東影業與博納影業合作《乘風破浪》 ,耀萊影視領投《功夫瑜伽》 。如今,國內電影人角逐資本遊戲的技巧愈發高超,也藉此推動了票房高企,有數據顯示,在預售、票補等多種營銷手段的配合下,今年大年初一創下8 . 02億元的單日票房紀錄。

縱觀這個頗爲“擁擠”的春節檔,上述幾部作品中不乏票房優異但風評差劣者。以豆瓣電影評分爲例, 《西遊伏妖篇》 《大鬧天竺》《功夫瑜伽》得分均低於6分,唯有韓寒執導的《乘風破浪》拿到6 . 9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前一衆產業大數據紛紛將“小鎮青年”列爲潛力無限的新一代市場主體。青年觀衆是電影消費者的主要構成羣體,如何在銀幕上建構青年形象、反映甚至引領青年文化是電影創作難以避免的重要命題。但是,單從題材角度分析,上述作品中唯有《乘風破浪》嘗試梳理小鎮青年們的精神成長脈絡,並試圖由此實現與目標受衆的情感勾連。而前三部作品分別是對“西遊”敘事、“囧”式公路片和奪寶喜劇片的再度開發和挖掘,過度注重IP的續寫和仿製,部分受衆可能會因爲類似影像的不斷重複而產生審美疲勞之感。

《乘風破浪》借鑑了陳可辛於1993年執導的《新難兄難弟》的基本敘事框架與父子和解的主題。《乘風破浪》與《西遊伏妖篇》等三部作品的題材創制策略並無二致,但是在具體實施層面卻稍顯狡黠,部分青少年受衆或許從未聽聞過《新難兄難弟》這部作品,自然不會產生視覺上的似曾相識之感,更罔論將這種模式拷貝視爲影片的減分項。

《乘風破浪》與《新難兄難弟》均採用了父子失和——意外穿越——子認同父——回到現實(父子和解)的基本敘事脈絡。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這兩部影片均在劇情循序推進的過程中,逐步外露出強烈的父權主導意識。在時空躍動這一“兔子洞”的前端,最強烈的矛盾衝突源自於子輩的弒父情節,而在另一端,子輩卻又必須在經歷過虛妄時空中力比多的發泄之後,無條件地屈從於父輩的價值觀念。這兩部影片的不同之處在於, 《新難兄難弟》中兒子楚原最終認同的是父親作爲“三不管”地帶中的社區警察或曰平民英雄的社會身份,而《乘風破浪》中徐太浪與其父徐正太共同心嚮往之的卻是化身爲恪守江湖道義、熱衷暴力復仇等行爲的民間俠客,而在和平年代,後者更爲準確的身份描述理應是不法之徒。

從強硬的反叛到無奈的理解,長大成人的“門票”正是青年羣體棱角的消失與主體意識的淡化。之所以說《乘風破浪》中青年文化與支配性文化的和解是想象性的,其中緣由在於青年羣體並未通過懷舊敘事或者儀式、符號層面的抵抗,真正意義上實現人物關係或者社會地位的變更。弔詭之處在於,這兩部影片中的父親楚帆與徐正太並非模範家長,前者常常仗義疏財致使家中窮困,後者更是動輒對兒子徐太浪施行暴力,這些能夠致使日常生活“脫軌”的核心矛盾尚未得以化解,妄言父子和解似乎爲時尚早。

《乘風破浪》着意渲染了父輩與子輩之間想象性的和解,同樣的文化意識曾在《童夢奇緣》 《重返20歲》等幻想題材電影中得到反覆築壘。 《童夢奇緣》中,離家出走的兒子在神奇藥水的助力下一夕之間長成大人模樣,隨後在與父親的交流中知悉其“童心”所在,並瞭解其“無奈”出軌的原因是現實生活壓力所迫。 《重返20歲》將毒舌、挑剔、任性的奶奶沈夢君刻畫成導致家庭、朋友爭端的“禍源” 。世代之間的隔膜看似難以穿透,影片只好通過攝影術爲沈夢君召回年輕的身體,並且任由她按照年輕時期的口味喜好來改造孫子項前進的音樂和穿着,前進等人面對被長輩復活的青年文化毫無抵抗能力,兩種青年文化竟然毫無阻隔地融洽相處。影片結尾處,沈夢君爲救前進甘願捨棄自己的青春年華,家庭之母的獻身成爲破解一切風浪的堅實理由,由此隱喻母親爲哺育子輩所作出的巨大犧牲。這些影片沒能回答的問題是,當青年羣體面對業已“犯規”的長輩的管制,難道必定要在父母恩德的約束下乖乖從命?抑或者,是否存在建立子輩與父輩協商對話機制的可能性?

作爲精神分析學中弒父情結的“雙生花” ,戀母情結同樣在《乘風破浪》中得到呈現。徐太浪不僅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試圖追求自己的母親,還在她懷孕後代行父親職責,探聽胎兒動靜。如果說,徐太浪在歸附父權的過程中,還曾進行過儀式性的抵抗與反叛;那麼,小花對夫權的依賴和從屬幾乎是無條件的,她甚至如同母親一般遷就着“孩子”一樣的徐正太。如此看來,女權主義者們攻擊影片主題曲《男子漢宣言》有“直男癌”之嫌,也不無道理。影片結尾處,徐正太父子以復仇爲名再度離開懷孕的小花,更加證明影片試圖將女性建構爲接納男性情感的一種象徵符號。因此小花的死亡,某種程度上也意味着青春時代的散場與終結。

春風街與亭林鎮,是《新難兄難弟》與《乘風破浪》濃墨重彩建構起來的烏托邦空間,也是留存於大衆集體文化記憶中的時代“飛地” 。相較之下,春風街與《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舊式庭院、 《功夫》裏的“豬籠城寨”同樣帶有舊上海時代的文化印記,而亭林鎮則映射出上世紀90年代流行文化塗抹下大陸城鎮的普遍色彩。這兩處象徵性空間同樣面臨着被拆除的時代宿命,楚帆父子曾在香港法治混亂的時代保護春風街免遭惡人染指,但也嘗試過順遂社會發展趨勢更新其面貌;徐正太父子更看重亭林鎮上的錄像廳、摯愛歌舞廳所具備的象徵意味,他們試圖維護的是信息欠發達時代的純真情感與文化記憶。最終,衆人無力阻擋物質資本對在地文化空間的改造,青年羣體與政治、經濟權威之間並不存在“議價”的可能性,這也是彼時父與子共同經歷的挫敗體驗。

《乘風破浪》借用懷舊消費敘事的套路,在青年時光回眸中進行青春夢想綻放與無奈屈從現實的對比,並由此傳達出一種悲觀意識:面對以父權和物慾爲代表的支配性文化,青年們終究難以實現人生的“叛逃” 。正如影片中插曲所譜寫的:“你說人生豔麗我沒有異議,你說人生憂鬱我不言語,只有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承受數不清的春來冬去。 ”

  電影乘風破浪觀後感【3】

目前名頭最響亮的80後作家,恐怕要數韓寒和郭敬明瞭。不過,這兩個從新概念作文大賽脫穎而出的青年作家,而今的主業都不是寫作而是執導電影。郭敬明憑藉《小時代》系列和《爵跡》雖然屢遭觀衆詬病,卻賺得盆盈鉢滿。韓寒雖然起步比郭敬明晚,目前只有一部《後會無期》問世,卻是票房口碑雙豐收,而今更是再接再厲,在今年的春節檔,爲觀衆奉上其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

去年春節檔殺出《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3》三強,後兩者票房過10億,前者更是將中國電影票房提高到30+億,這般爆發式的票房成績,也讓衆多同行受到莫大鼓舞。今年的春節檔便雲集衆多商業大製作,像周星馳監製、徐克執導的《西遊·伏妖篇》、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和唐季禮執導、成龍主演的《功夫瑜伽》等,並且,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還有《熊出沒之奇幻空間》和舒淇、王千源主演的《健忘村》等。衆片雲集,衆星混戰,誰能脫穎而出還真不好說,在這其中,《乘風破浪》也許不是最具特色的,但卻是最有文藝氣質的。

韓寒拍片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後會無期》從開機到上映只用了不到5個月,而《乘風破浪》又刷新了這一紀錄,僅僅3個月。似乎,不用爲電影的質量過多擔心,《後會無期》最終票房6.5億元,豆瓣評分7.2分,一個導演的處女作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十分不易。《後會無期》中表現的文藝氣質和人文情懷令人稱讚,尤其是和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比起來,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受到好評也在情理之中。而目前的《乘風破浪》能否再度創造輝煌呢?以筆者看來,恐怕幾無可能。

且不說同檔期影片太多,並且各有賣點,就以影片自身而論,《乘風破浪》並不見得有多出彩。《後會無期》和《乘風破浪》其實是很相似的,主角都是小鎮青年,在一番啼笑的遭遇之後,莫不向現實低頭,只不過方式略有不同,一個悠然於現實,卻不爲現實所容,最終走向平凡,一個無法低頭,只好溯洄而上,最終卻與父輩和解。但兩個電影犯了同樣的毛病,那便是情節不緊湊,故事性並不強。如果剝去韓寒式段子,其中並沒有明確主線,故事走向也飄忽不定。《乘風破浪》的故事卻並不如《後會無期》討巧,比起《後會無期》很有氣質地回憶青春,《乘風破浪》陪同父輩走過青春路,對當下的年輕觀衆來說,認同度並不高。

《後會無期》勝在情懷上,加上又是韓寒的處女作,和郭敬明的《小時代》進行比較,高下立分,觀衆對其認同有很多情感因素在裏面。而對於《乘風破浪》來說,雖然有韓寒的人氣助力,並且有《後會無期》打下的良好基礎做鋪墊,但情懷只能偶一用之,並非每次都奏效。

君不見那些青春片,只有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樣的開山之作獲得好評,接下來的青春片大多口碑票房皆失利。韓寒瞅準商機,讓《乘風破浪》緊趕慢趕要在春節檔上映,便是希望它能乘風破浪,只可惜,未必能夠如願。雖說電影好壞和拍片速度關係不大,但也有一句話叫“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