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自閉歷程》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自閉歷程》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自閉歷程》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自閉歷程》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閉歷程》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閉歷程》觀後感1

傳記電影《自閉歷程》爲我們講述了美國動物科學家坦普爾.葛蘭汀的真實故事,這讓我想起了作家楊朔曾經說過:“每個人的心裏都埋着一團火種,只要善於撥弄,它就會熊熊燃燒。”對於教育者而言,咱們應該如何探尋孩子心靈深處深埋的火種?如何撥弄孩子心中希望的火種?影片已爲我們指引了路徑——這就是尊重、理解、欣賞每一位學生。

在我看來那些八九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這樣一位特殊的學生,她叫李靜,是個長得很乖巧的小女孩,李靜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不願上學,即使硬把她留在校也是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爲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漠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聯繫其父母,希望從他們那能得到答案。通過了解我才知道:她從小都是外婆帶大,外婆也沒什麼文化,平日裏只管她吃飽,很少與孩子交流,更別說教孩子了,將要上四年級了,父母才把她接到身邊。由於父母工作很忙,她經常一人呆在家,也很少與父母交流,加之原本間的感情就很淡薄,環境又陌生,導致她性格孤僻,行爲也較散漫。在學校裏,她總覺得老師、同學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時間久了,便成爲班上的後進生。

班上的孩子都對老師特別熱情,經常會圍着老師轉,我也很習慣在課後把孩子們叫到自己身邊,和他們聊聊天,李靜同學也在其間,不過在同學們嘰嘰喳喳的談論聲中,我看到她總是欲言又止,於是在課間十分鐘我常常關注她,請她教教我那些新鮮的玩具怎麼玩;問問她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誰買的?考考她學懂了嗎;對她說老師想聽聽她的觀點,告訴她這幾天進步了!今天和同學吵架不應該……告訴她老師想聽聽她的心裏話……在這種輕鬆的聊天氛圍下,及時把握好了教育的契機,自然而然地提出對她的一些要求。與此同時,並把她在校的進步及時打電話給家長,讓家長予以表揚。一個學期下來,她願意主動與同班同學聊天了,偶爾還能聽見她爽朗的笑聲......

李靜同學的轉變、電影《自閉歷程》的主人公坦普爾.葛蘭汀的成長,讓我深深認識到,尊重、讚賞、理解在教育實踐中對孩子的激勵作用。獲得他人的讚賞與肯定,達到自我實現,是人們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以後精神上的一種高級需求。心理學也研究表明:受到表揚後的行爲,要比挨訓後的行爲更合理、更有效。

教育專家韓鳳珍曾說過:“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好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不是命中註定要做後進生。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團希望的火種。只要我們做到像影片中的導師卡洛克博士那樣,一如既往地鼓勵、支持、指引我們的`孩子們,用尊重、理解、支持去撥弄每一團火種,用欣賞去關愛每一團火種,用《一個也不能少》的師德底線去呵護每一團火種,我相信每一團火種都會熊熊燃燒……

  《自閉歷程》觀後感2

打開一扇扇門,衝破一道道枷鎖。

最近,我們觀看了一部名爲《自閉歷程》的電影。這部電影沒有請來大牌影星,沒有華麗的特效,甚至在電影上映前沒有進行大肆宣傳。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反思,也給我帶來了啓示。

影片講述了一個出生在美國的自閉症患者坦布爾,她對於擁抱極度敏感,同時社交能力極弱。所以她從小就受到了欺負與各種歧視,而唯一關心她的,也只有她的家人與卡洛克博士了。但即使坦布爾遇到了這些種種的麻煩,卻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她努力去打開一扇扇門,並最終憑藉她卓越的洞察能力所發明的一個屠宰場設施設計取得成功。而她卻依然嘗試更上一步,她發表過上百篇論文,併到各地區演說,嘗試去幫助更多的自閉症患者。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每個人都對精神疾病一無所知,坦布爾能發展到這種程度確實令人驚訝。但是仔細想想,其實我們跟坦布爾有着多大的區別?我們不也是擁有自己的理想併爲之奮鬥,在中途中有無數個嘲笑並打擊我們的人,而我們大多數最終都選擇了放棄。其實我們跟坦布爾沒有差別,只不過她一直堅貞不移地走着路並沒有因受到別人影響而放棄自己。

但是真的要說到坦布爾爲什麼會成功,那麼這就僅僅只是原因之一。坦布爾是十分幸運的,因爲那些幫助她的人都是真心去幫助她的。而她自己的心態也十分重要,她並沒有把那些挫折看做是挫折,而是把它看做是打開一扇門之前的歷練。也正是因爲這樣,她才能將她面前的門一扇一扇地打開。

打開一扇扇門,衝破一道道枷鎖,唯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自閉歷程》觀後感3

電影《自閉歷程》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傳記電影,它的創作靈感來源於美國知名動物學家的真實經歷,從自閉症兒童到畜牧學天才,其熠熠生輝不放棄的故事成爲了當地有名的勵志傳奇。這部作品是由知名導演傑克遜傾情執導,其豆瓣評分高達8.9分,並榮獲了多項大獎。

主人公坦普葛蘭汀從小就被診斷爲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其母親在撫養過程中,遭遇過很多的挫折。由於不擅長與人交際,極爲暴躁,所以女主角葛蘭汀幾乎沒有什麼朋友。然而一次偶然發現,畜牧學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她的導師還有家人用遵遵教誨和耐心,成就了她美麗的人生逆襲。

這部作品的人物關係十分的簡單,作爲一部傳統的美式傳記佳作,其敘事風格簡單明瞭,更爲貼合現實的演繹了自閉症人羣的成長與坎坷。導演用多角度的方式呈現了自閉症兒童天賦的一面,這種積極的引導也呼籲着人們更加了解這個羣體,用愛心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這電影有很多細節很容易打動人。在temple做畢業演講的時候,感動的我差點兒哭了。一個自閉症患者能一點一點的從自我,和別人的幫助那裏走出來,再去幫助自己和別人和世界真是一種非常偉大的情操。她說的很好,我們不需要那麼殘暴,我們應該對它們給予尊重。我們就應該對任何事物都給予尊重。

  《自閉歷程》觀後感4

《自閉歷程》是英國導演傑克遜的代表作,也是受到廣泛好評的一部電影,故事講述的就是自閉症患者女孩坦普的一生,坦普懂事後,發現自己不喜歡和別的孩子玩耍,不喜歡交朋友,在這個年紀,幾乎所有人都想交更多的朋友,只有坦普靜靜獨處,甚至不喜歡說話,完全自閉。

着急的父母去尋求醫生的幫助,母親才知道,原來坦普已經換上了自閉症,而這種心理疾病並不是吃藥動手術就能治好的,醫生告訴母親,坦普需要愛來拯救,雖然母親是哈弗大學的高材生,對於女兒坦普的病卻束手無策,雖然母親已經無微不至,但是坦普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母親索性把坦普送到寄宿學校,希望能有驚喜的迴應。

於是坦普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師,物理學家卡洛克,卡洛克博士發現坦普雖然有着自閉症,但是對科學很有天賦,別說同齡孩子,就是長大的成年人也不及坦普,隨着博士的鼓勵,坦普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雖然坦普沒有治好自閉症,但是也許給她留下了很快樂的回憶,畢業後的坦普不願意繼續學業,去了親戚家的農場。

爲了讓角色更加的符合現實,女演員克萊爾丹尼斯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身份之中,她不斷地去摸索情緒,性格,所以通過觀看這部電影,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物角色上的戲劇化衝突,她的一言一行,反映,都表達了自閉患者的內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該電影以正面的形象演繹了主人公一生的成長,較爲弱化了其人物上的歇斯底里。此種方式深刻表達了他們與常人之間的距離,也喚醒了人們不在有對於他們的偏見。

每一個人都是被老天眷顧的孩子,身上的優點與天賦都是自己可貴的標記。這部電影作品用暖人心絃的主題,增進了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愛,它勵志的形式給予了絕境之中人們對於人生的期盼,或許我們都會逆襲自己的人生,關鍵就是在於敢不敢面對,然後挑戰自己。

  《自閉歷程》觀後感5

《自閉歷程》是美國拍攝的一部關於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成長的影片。影片主要講述一個被診斷爲患有自閉症的坦普·葛蘭汀的學習成長曆程。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生記錄,本片追憶坦普從兒童時期和青年時期的成長曆程。儘管她患有自閉症,但卻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對理想的執着,還有老師、親人、朋友的幫助,她成功的獲得了伊利諾大學的畜牧科學博士學位,成爲現今世界少數的牲畜處理設計與建築專家之一。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誰擁有最純真的笑臉,最純淨的心靈,答案無一例外,是孩子。是的,只有孩子才具備天使的一切潛質,才能讓成人的世界透過溫暖,不管他是黑皮膚還是黃皮膚,不管他是聰明還是愚笨,不管他的身體是否有缺陷,他都是應該是這個世界最美好的存在。然而在《自閉歷程》這部影片中,坦普四歲了還不會說話,受到刺激時還會尖叫。她抗拒進行肢體觸碰,擁抱,這個對常人來說隨意自如的行爲,她都不能做。在應該得到擁抱和撫摸的年紀得不到滿足,也因此她的世界越來越封閉。坦普無法識別表情和複雜的語義,牲畜的叫聲,電扇轉動、切菜的聲響,在她的耳中都如雷鳴般突兀,讓她不知所措,挫折感與狂躁感籠罩着她。她習慣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由於對外界的毫無交流和溝通,讓她不瞭解其他人,缺乏社交能力。

我最喜歡該影片裏的一個小片段,就是在科學老師的“遺體”告別會上,坦普追悼後,準備離開前,坦普輕輕的給了她母親一個擁抱,在母親還沒來得及反應後她就離開了,母親哭了。如果說《自閉歷程》是一個拯救生命、喚醒靈魂的故事,那麼一切的救贖應該首先感謝這個人——坦普的母親,第一次指導自己女兒的不同,被醫生告知是自閉兒,到醫生懷疑身爲母親的她沒有盡到照顧者的責任,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心和關懷。那時候的她悲傷無助,痛苦無奈。儘管她在苦苦的掙扎,希望醫生的判斷是錯誤的,但身爲母親的她又能馬上的做出了理性的選擇,放棄所有的工作,照顧坦普,教坦普說話,耐心的等候坦普能成爲正常的小孩。然而,她每一次身體的靠近,都只能使坦普退縮,抗拒。每一次的嘗試都讓這個母親傷心欲絕,即使她知道這不是坦普的本意。可就是自閉症,讓這個普通平凡的母親覺得此生和女兒的擁抱都是一種奢望。因此,當坦普主動擁向了母親——把那個只和機器偎依,拒絕包括母親在內的所有人觸摸的身體擁抱了母親。也許這個擁抱對我們來說只是感動的,但是對母親來說,這個擁抱讓她等得太久了,在她還沒有做好準備,還來不及品味這其中的幸福時,她看到的只是坦普離去的背影。儘管鏡頭裏母親的臉上似乎還有一點不自然,那僅僅只是一瞬間,隨後我們看到母親淚水潸然,眼睛裏透露的是巨大的滿足與幸福。而在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宣言》中強調兒童的父母在其成長中首先負有責任。也就是說,這類特殊兒童的父母的堅持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期待的教育才能有奇蹟發生。“期待”其實不是盲目的等待,是在行動進程中的期待,是含有積極心理暗示的期待,母親與其他人的不離不棄並尋找幫助她的辦法這纔是出現奇蹟的關鍵。

我們總是在感慨母愛多麼多麼的偉大,強調母愛如此如此的無私,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母親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流了多少血,多少淚,母親失去了什麼,而我們看到了多少,又爲她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