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總結 > 人民版高一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人民版高一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隨着新課改的展開和新課程的實施,原來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範圍和過程都發生了具大的變化,作爲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的課堂教學的要求和實施也必然隨之發生改變。本文想在這方面就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一些看法。

人民版高一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一、新課程的特點:

新課程的特點可以歸納爲八個方面:

1、課程目標的創新:新課程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課程結構的變化:改變過去學科本位,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3、課程標準的創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目標;

4、注重學生體驗和知識更新:改變過去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強調注重課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知識。

5、課程的實施: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和簡單適應,強調學生反思性、創造性實踐以構建智能和人生意義的活動。

6、學習方法的變革: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體驗性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和積極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推進信息技術的運用;

7、課程評價的改變:評價由重結果變爲重過程,側重學生髮展,注重教師的成長;

8、課程管理的創新:改變過去管理過於集中的情況,強調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

  二、應有的瞭解:

力求完成好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有三個基本的瞭解:

1、新課程下的學生:新課程首先認爲學生是課程的主體,應以主動參與、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位基礎進行學習。其次,新課程認爲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具有身心發展的規律,具有巨大的潛能,且處在成長和變化的過程中。再次,新課程認爲學生是個獨特的人,他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性,學生與學生(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和不同個體)之間、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實施新課程必須把學生當作有獨立性的人看待,並使自己的教育教學適應所教學生的情況、要求和認知的發展規律。

2、 新課程下的教師:新課程首先認爲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評價的參與者。其次,新課程認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合作者,也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第三,新課程認爲教師還是新課程的設計者(參與設計),也是自己教學行爲的研究者。教師在課程標準下(新課程以課程標準取代原來的教學大綱),可以創造性的開展和改組教材,靈活的選擇組織教學的形式。因此,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思路、知識結構和含量、教學工具的使用水平等)。我們應該積極的去了解以往的上課與新課程要求對照有何不足,然後揚長避短,並按新課程、新理念充實自己、改變自己。

3、新課程下的課堂和教材:新課程下的課堂具有傳遞、交往、情感歸屬、社會適應和個性發展五大功能。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決不是唯一的場所。教材則是學生學習的素材之一,並不是全部。新教材的內容設置、知識結構、評價體系和課程要求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必須重新考慮我們的課程指導思想、教學安排、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

  三、應考慮的基本問題:

高一歷史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考慮的六個具體問題:

1、 初高中的銜接問題:新課程的編寫採用了所謂專題的形式。這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但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決定了衆多學生既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理想,無法成爲學習高中歷史課程的必要的知識基礎;又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因此,在進行高中課程教學的時候必須考慮通史知識回憶和能力、方法養成。

2、 新課程下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問題:新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① 新課標要求教學的知識應注重實用性。歷史教學主要是爲了傳授歷史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爲現實服務(學生個人修養的培養和對歷史的借鑑);② 教學過程中以學爲主,真正做到“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採用啓發式教學,引導好學生自主學習。還要注意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迴避的高考應試教學的關係處理好;③講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課本的知識容量有限,學生的歷史學習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完全不夠的,很多現實有用的知識課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沒有涉及,所以,學生課外自學必不可少,教師一定要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提供自學所需用資料的介紹。

3、 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的評價體系的變化問題:新課標下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生學業情況時要求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出勤、作業、學生課外研究學習、上課情況等)與模塊考試的成績結合。這決定了教師在課程組織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生情況(過程)進行了解和評價必不可缺。

4、 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問題:因爲採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這一體例對教學不利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1)、知識系統不完整,同一階段不同歷史現象的聯繫不緊密 ;(2)、專題之間的跳躍性大,新知識的學習缺少舊知識的鋪墊 ;(3)、專題性的歷史內容理論性強,難度加大(4)、各模塊教材之間歷史知識的重複 ;

所以,一定要注意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問題,同時還要考慮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繫。

5、 課時的安排和教學的深度、難度問題。

6、 高考方案問題: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現在常說高考從高一抓起。課程的難度、講解的深度以及上課的具體過程受高考方式的影響極大,但目前09年及09年以後的我省高考方案及其細節不明,如何把握?

7、 硬件條件不足,限制學科教學改革。多媒體教室不夠用,校園網又未配備,歷史學科豐富的圖片、視頻、史料等等都無法進入課堂,如何解決?

8、 教輔資料不匹配,舊、難、繁、偏,並不適合高一學生,怎麼辦?

  四、解決辦法和建議

1、課時:每週兩課時普遍吃緊,導致課時吃緊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教師基於對教學評估的擔憂,對教材呈現的所有內容都往深處講。這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教學不可無視課標要求、無視學生實際能力水平。教學一定要控制好深度和寬度,要大膽取捨,確定一箇中心抓重點。一課的“中心”實際上是一課的真正重點,而且是能夠統率全課、帶動一般的張目之綱。如何確定一課的一箇中心呢?關鍵是根據課程標準,依託教材內容,把握一課教材在整個模塊中的地位,弄清本課教材的內容構成及相互關係,然後找準本課的一箇中心之所在。實驗教學反覆表明,一節課內,如果教師的教學面面俱到,四處出擊,其結果只能是一面不到,處處遊擊,這樣的實例現在仍經常可見。

2、加強合作,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教師作爲課程實施的主體,面對嚴峻的挑戰,教師之間應加強合作,積極參與開展集體備課,通過不斷的交流獲取教學信息與靈感。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進行集體備課。

3、全理運用教科書,提高課堂效益。從學科能力方面來說,課程標準是最低標準,是課堂教學的最低目標。教材是素材,教學時需要處理和加工,適當補充或降低難度是備課的中心議題。大膽創新,靈活使用教材,才能使新課程改革在前進中少走彎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材處理要:重點講授多版本教材的交叉處,切實補充教材缺漏處。

4、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問題意識。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必要從教學中好的問題開始,教會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方法。以問題引導學生應成爲歷史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通過恰時恰點的提出好問題,使學生領悟到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藝術,引導他們更加主動、更有興趣的學、富有探索的學,培養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

5、靈活應用多種模式教學。經濟專題抽象概念多,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尤其是專題四爲新增加內容,舊教材雖有但未列入教學範圍。建議可以充分運用教材圖片以及多媒體視頻等資源開展教學;也可以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自己從網絡、書籍及影視資料中去搜索中國近代生活變化的資料,再結合教材理清本課(專題)的線索,總結所要掌握的知識;也可以由教師講授重點內容後由學生自主提問,教師解答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師創建網絡課件,學生分小組協作學習。

6、練習選擇分層次。學生在側文側理分科以後,學習的重點和目標發生變化,側理學生的主要目標是會考,側文學生的目標則是高考,即使是側文學生由於選擇的科目專業不同或學科學習能力的差異,在練習題的難度上應該也要有所不同,可以設置必做題目和選做題目以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