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有關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三篇

有關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該爲接下來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三篇

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蘇教版國標本《科學》五年級下冊是在五年級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爲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爲對“周圍的和自身的觀察、實踐”,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岩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六個單元。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機械、形狀與結構;人體與動物的延續;

2、教學難點:岩石與礦物;交流與質疑。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教學進度表:

第一單元 神奇的機械

1、什麼叫機械 1課時

2、怎樣移動重物 2課時

3、斜坡的啓示 1課時

4、擰螺絲釘的學問 1課時

5、國旗怎樣升上去 1課時

6、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祕 1課時

第二單元 形狀與結構

1、折形狀 1課時

2、搭支架 1課時

3、建橋樑 1課時

4、造房子 2課時

第三單元 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

1、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 1課時

2、動物怎樣繁殖後代 1課時

3、我是怎樣出生的 1課時

第四單元 岩石與礦物

1、認識常見岩石 2課時

2、認識礦物的性質 2課時

3、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 1課時

第五單元 人體的“司令部”

1、大腦 1課時

2、神經 1課時

3、感覺 1課時

第六單元 交流與質疑

1、交流 1課時

2、質疑 1課時

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重點之一是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教材的重點之二是“生物與環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具體安排:

周次內容

1怎樣才能省力

2撬棍的學問

3輪子的妙用

4斜坡的科學、自行車

5小鳥和小貓

6落地生根

7相似與差異

8克隆羊----多莉

9生命從哪裏來、尋找進化的證據

10期中考試

生物進化的祕密

12

山脈的變化、沙洲的形成

13

溶洞裏的鐘乳石、人類改變地表

14

常見礦物

15

金屬的來歷

16

煤和石油

17

礦產資源

18

工具----人類的幫手、機器人

19

期末複習

20

期末考

五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新課程標準爲準繩,以教材爲依據,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根據學生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複習,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切實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複習,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分學習小組時注重優差搭配,特別注重輔差,適時進行評價,最終使好、中、差不同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複習總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理解課本上的科學知識。

2、通過複習與練習,使學生融會貫通知識點,學會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3、查缺補漏,同時學會做題方法。

4、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做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學困生:通過科學的複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中等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的看問題、想問題。

優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的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科學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欣賞自然、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複習方法及措施

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運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運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複習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學困生,教師要特別關愛。

2、採取靈活多樣的複習方式,增加學生對複習內容的興趣,正規地、系統地引導學生複習科學知識。

3、着重進行感觀訓練,讓學生學會有目的、按順序地複習。複習內容以實驗課培養的動手技能爲主,鍛鍊他們對知識的應用,從而鞏固所學習的新舊知識。

4、由於學生有兩極分化現象,再加上學習任務重有些學生對科學課的重視相當不夠。對他們的複習應因材施教,做好系統觀察和定量觀察的指導,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們的動手操作相結合,並讓學生對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能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給他們信心、給他們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