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計劃 > 外語系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活動策劃書 策劃書

外語系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活動策劃書 策劃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外語系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活動策劃書 策劃書
外語系 服務隊
活動主題: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愛國精神
活動目的:通過與小學生的互動與溝通,向他們講述我國曆史文化與偉人事蹟,以紀念建國六十週年。
活動時間:2009年9月25日下午
活動地點:龍泉平安小學
活動內容:1、大合唱祖國頌
2、遊戲“我愛記歌詞”
3、歷史題問答
4、朗誦愛國詩歌
5、跳兔子舞
6、獨唱英語歌曲
7、偉人圖像簡介
(注:以上活動,志願者和小學生均共同參與)
活動經費:20元
活動人員:青年志願者約20人
活動流程:1、前期準備
(1)創意部提出活動方案,並交與策劃部;
(2)策劃部完成活動申請表並交於總隊,活動審批後策劃部提前一週寫出策劃書並交於總隊;
(3)外聯部帶上此次活動策劃書提前與平安小學方面取得聯繫,盡力爭取活動機會與時間;
(4)宣傳部出海報和展板對此次活動進行宣傳。
2、期中安排
(1)向總隊借20副左右帽子和工作排;
(2)組織部帶領志願者前往平安小學並組織開展活動;
(3)網絡部採集現場圖片資料,並負責將資料傳到志願
者網站;
(4)志願者帶領小朋友進行各項表演及遊戲活動。
3、期後總結
(1)新聞部負責描寫活動現場及當天概況,並及時作出
新聞報道;
(2)組織部在活動結束後將志願者帶回學校,並在一天
之類作出活動總結
(3)志願者召開會議並整體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找出
成功與不足之處,以下次活動能取長補短。
一、體性質與名稱:
人際恰恰恰——封閉型、成長型、結構型和異質型的團體
二、體活動的目標:
1、 目標:培養團體成員之間的凝聚力與信任感。
2、 體具體目標:
(1)凝聚團體的共識,強化團體的向心力。
(2)培養團體的默契,增強成員的互信基礎。
(3)強化成員在團體中的自我價值感,增強自信心。
(4)強調成員間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5)透過活動的特殊設計激發成員的思考力與創造力。

三、 團體活動的對象:
在交往過程中存在疑惑的心協成員。自願加入團體並積極主動的投入團體的一切活動中去。在小組成員中希望是異質的,所以會盡量平衡他們的性別、專業。在小組中我們需要那些有溝通願望的同學,能認真的對待小組活動,並且爲人坦誠和友善,能與人護目相處。在小組中,我們會盡量保證成員間是陌生的。

四、 團體規模:
分三個小組,每組8-10人。

五、 團體活動地點:
團體心理諮詢室(科技樓319)

六、 活動時間及頻率:
每週一次,共五次。每週六晚上7:00-9:00

七、 團體規則:
各組的領導者綜合其成員意見,成書面形式,由各成員簽字確認,即可生效。各組領導者及成員要嚴格遵守規則。

八 理論基礎:

“印刻”理論
著名動物心理學家洛侖茲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組鵝蛋分爲兩部分,一部分由母鵝自己孵化,這部分小額出殼後看到的抵抗一個活動物是母鵝。根據常識,這部分小鵝會跟隨母鵝,同他保持親近和依戀的關係。事實也確實如此。另外一部分鵝蛋是人工孵化的,小鵝出殼後看到的第一個活動物是實驗者本人。這部分小鵝便把實驗者當成母鵝,緊緊跟隨,吧研究者當成母親來親近和依戀。這種有機體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階段對最早看到的活動物體產生依附的現象,稱爲“印刻”,通過印刻而形成的依附行爲,對有機體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
人類的生物發展水平雖然比動物要高得多,但人類也有同“印刻”相類似的過程。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自幼兒與狼,兄等動物產生了強烈的依戀而逃避人類。此外,人類的嬰兒也會在“敏感期”出現對母親的依戀。人的交往和人際關係的需要,正式在這種最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本能理論”
另外一些心理學家認爲,對羣體的依戀是人的本能或遺傳,是人類祖先時代就已經形成的能力。人類的祖先古猿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差,要想保存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就必須以羣體的方式活動,依靠羣體的力量來抵禦災害,獲得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這種羣體的習性傳遞給後代,使人類先天具有與人共處,交往的需要。他們研究了人類的近親恆河猴,發現在它們身上也存在依戀現象。實驗證明,恆河猴的依戀行爲取決於對象是否能夠提供溫暖、舒適的機體特點,而不在於能否提供食物。
動物的依附,合羣傾向和表現,爲人際交往這一人類行爲的形成奠定了生物學的基礎,對我們認識人際交往具有一定的啓迪作用。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 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 愛與歸屬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實現的需要
首先,生理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人們的聯繫和交往。
其次,安全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人們的聯繫和交往。
再次,愛與歸屬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人們的聯繫和交往。愛與歸屬的需求,既是交往的結果,又是進一步交往的推動力。
又次,尊重需要的滿足,離不開人們的聯繫和交往。
最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也離不開人們的聯繫和交往。

人際交往需求理論:
心理學家威廉姆斯庫茲提出,人有三個方面的需求——愛、歸屬和控制,這些需求推動人們去進行交往。這一理論稱爲人際需求理論。
愛的需求反映的是一個有表達和接受愛、友誼的願望,這種願望促使他要與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
歸屬地需求反映的是希望自己存在於羣體之中,與他人一起的願望。
控制的需求反映的是人希望擁有一定的權利,對他人發生影響的願望。
上述三種需求反映出人際交往是人心理的需要,但對其具體的行爲表現應有適當的認識、適度的愛、歸屬和控制需要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而過分的親密、交往和控制與過分的冷漠、孤獨和無視秩序都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人際交往關係理論
人際關係理論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須要學會開放自己,接納他人,坦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緒、感覺與意見,願意和別人分享資源和觀念;要能和他人有效的溝通,建立親密的關係,自己應先令人覺得可信、值得信賴、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