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調查報告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與重點是政治思想教育,通過傳播政治理論和政治價值觀,幫助受教育者建立起相應的政治信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調查報告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調查報告】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建立了校園網站、校園BBS、博客、紅色論壇等多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但由於網絡的自由性和虛擬性以及開展網絡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等,都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針對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在全面分析網絡時代大學生主體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在高校校園得到普及,網絡已經成爲當代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生活、學習、思維等產生着不可估量的影響。大學生上網的工具已不侷限於計算機,3G等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讓網絡無處不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佈了《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較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3.03億,其中學生佔整體網民的30.6%。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自1994年我國開啓了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新曆程,十幾年來各大高校紛紛加大了對網絡思想教育平臺建設的投入,開始了對網絡思想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截止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網站,在網站上公佈信息,甚至採用網上教學、網上辦公,有的學校還有校園BBS、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博客等多種網絡教育陣地,但總體而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着發展不平衡、形式不夠活潑、網絡陣地缺乏吸引力、網絡信息感染力不強、掌控網絡虛擬性和不確定性的辦法不多等問題,這些都限制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本文針對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困境,在分析網絡時代大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建議從教育內容、工作載體、網絡技術支持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網絡時代大學生特點分析

任何調查研究都應該結合周圍環境,任何教育也都應該弄清教育對象的基本特徵,只有對症下藥纔能有的放矢。要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就必須先了解當前大學生的時代特徵。

1.大學生的知識及心理特點

大學生是高知識水平人羣,學習能力強,樂於接受新事物,喜歡追求潮流事物。幾乎沒有一個大學生不會使用網絡,很多學生不僅能熟練使用網絡,甚至還能編碼程序。這些高水平技術如果沒有正確思想的引導,有可能導致網絡犯罪。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自我意識分化和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政治意識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成熟,網絡上各種思潮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爲,長期接觸互聯網上各種信息,如果沒有理性的選擇,很容易受到網上相異思想的衝擊和影響。另外,大學生心理不夠成熟,情緒容易激動,要求公平的意願高,對敏感事件關注度較高,通過網絡的轉載率高,容易做出過激行爲,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和不法行爲所利用。

2.大學生上網心理分析

90年代的大學生多爲獨生子女,從小在孤獨與以自我爲中心的環境中長大,缺乏人際交往的主動。他們情感豐富,個性張揚,渴望被別人關注和肯定,愛表現自己積極的一面,害怕被別人看到脆弱的一面,缺乏主動向人尋求幫助的行爲,常常處於矛盾、困惑中。網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大學生可以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行爲方式、思想動機、個人形象等,將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尋找滿足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現實需要和慾望。當代大學生喜歡用網絡詞彙,從與他們交流中得知,他們喜歡追求新鮮事物,使用正常詞彙會顯得自己跟不上潮流,他們用“火星文”來表明自己緊跟時代潮流,用“半句話”來引起別人的好奇和關注。同時,網絡也爲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創造性的平臺。利用網絡,他們可以創辦自己的網頁、網站來宣揚個性,創作自己的文學藝術作品和科技作品來展現才華。網絡的出現讓他們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沒有獲得的快樂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

3.大學生上網情況調查

大學生在高考之前大多數都是被管束學習的,進入相對自由的大學校園後,學習要求沒有以往嚴格,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上課時間和課餘活動,又加上目標缺失嚴重,很多學生無法合理安排課餘時間,將大多數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網絡中。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0大學生網絡文化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七成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集中在4個小時以內。超過九成(94.5%)的大學生使用電腦上網,有60.2%的大學生使用過手機上網。在對大學生經常使用的網站類型進行調查後發現,大學生最經常使用的網站類型爲:搜索引擎、網絡社區、視頻網站、門戶網,其比例分別爲80.7%、64.5%、60.9%、55.6%。在衆多網站中,大學生最喜歡瀏覽的十個網站分別是:新浪、百度、人人網、谷歌、優酷網、土豆網、中國知網、天涯網、淘寶網、趕集網。通過對大學生上網主要目的的調查發現,大學生上網仍以娛樂爲主要目的。對於上網要做什麼,有49.2%的大學生表示“從來不思考”或“偶爾才思考”,這說明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而言,上網已成爲日常的生活習慣,不需要有特別的目的性。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教育對象的不確定性

交流是互動的,缺乏任何一方,交流和教育就是空談。網絡環境消除了傳統人際交往中的各種障礙,使教育主體與受教育對象地位更加平等。在網絡環境中信息接受的內容和過程都是平等的,人們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表達思想觀念。網絡條件下,信息的公開化使得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掌握者,教育者的權威性喪失。網絡的平等性和互動性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使他們不再願意接受“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更願意在平等互動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受教育。

此外,由於網絡的虛擬性,教育者無法分辨受教育者信息的真實性,根據受教育者的情況進行鍼對性教育。受教育者如果不提供真實信息和情感,教育者就會處於被動,教育的針對性就大打折扣。同時,網絡空間權限的設置也限制了教育的範圍,受教育者如果在QQ或人人網等設置了好友權限,那麼陌生人將無法瀏覽其信息,更無法進行對話交流,使得教育者無法瞭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況,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2.教育效果反饋的困境

計算機人機交互的實現使得網上交流迅速發展。但有部分網民只是瀏覽信息,至於教育內容是否影響其思想或指導其行爲,除非受教育者瀏覽信息後對帖子內容進行回覆,否則教育效果無法反饋,教育者也就無法就反饋信息改進教育內容和形式。網絡具有選擇性,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瀏覽信息內容,對於內容空洞的信息或無味的說教他們不會去瀏覽關注。《2010大學生網絡文化調查報告》對大學生網絡參與情況的調查顯示,41.2%的大學生“只是瀏覽網頁,不會參與討論”,19.5%的調查對象表示“只和熟人在網上討論”;而作爲“意見領袖,組織和發起討論”的調查對象僅佔2.3%。教育效果反饋的不及時和信息量少,教學效果無法得到體現,也限制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3.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有很多,如QQ、MSN、BBS、博客等,但有的載體必須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時處在計算機的終端,並且及時對話,才能保證整個教育過程的進行。如果有一方放棄對話,另一方只能漫無止境的等待,或者等到下一次的留言,這就拉長了交流時間,難以達到教育目的。網絡的虛擬性和教育的不對稱性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4.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足

目前,全國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平衡,除少數重點高校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高校沒有建設好網絡思想政治平臺,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沒有學校主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不能人手一臺電腦,網絡思想教育工作者們“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其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構和人員缺位,許多高校尚未成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部門,也沒有專門設崗配備相應的專職工作人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項經費也缺乏。許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沒有及時更新,有的欄目打開後還是幾個月甚至更早以前的信息。此外,很多校園網受局域網限制,網站點擊率不高,這也增加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難度。郗芙蓉等在調查陝西科技大學在校大學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度的調查時發現,85%以上的大學生表示沒有通過任何網絡途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並沒有聽說過“紅色網站”,這說明“紅色網站”本身的宣傳力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