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關於牛頓第二定律觀課報告

關於牛頓第二定律觀課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課堂如果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的節奏的把握有應該怎麼辦?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牛頓第二定律觀課報告

  【關於牛頓第二定律觀課報告1】

我以爲,在課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預設,我甚至有點得意。因爲,我在教案上不僅將每個環節的時間調控精確到分秒,還將學生可能生成的東西也羅列了下來。比如說,在應用環節,要求學生分析求合力的各種方法時,可以有多種方法,針對每種方法,我將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很幸運,預設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在分析圖像環節,我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圖像做了預判,再根據這種預判做出相應的處理方式。再比如,備課過程中,我一開始對傳感器的原理還不是很清楚,於是我通過上網的和電話查詢的方式得到了答案,並且將其自然的穿插在課堂中,使得學生對傳感器的原理更加清楚,更加便於後來的教學。

到這裏爲止,課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機的廣告語——一切盡在掌握。但是,“課堂是動態的藝術,是極具現場性的,是一個即時性的舞臺”。就像一個運動品牌的廣告語——一切皆有可能。說得真的一點沒錯,在和學生合作做實驗時,沒有想到是事情發生了——滑輪突然掉落。沒有辦法,只得現場安裝,這樣的話會使得本來時間就很緊的課變得時間更緊,而且,在安裝的這段時間,學生也不能沒有事情做,於是我說了一句:“我們做任何實驗都不可能不出問題,出了問題就要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能夠解決問題,充分體驗實驗的過程,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簡單的一句話時間,滑輪已經安裝好,可以繼續進行實驗了,有驚無險。

其實在這堂課之前還有一個意外,就是這裏的場地條件和我預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投影很不清晰;主機離講臺太遠,我無法接好數據採集器的線;講臺太高、太小,如果儀器放在講臺上,數據線沒那麼長,如果儀器不放在講臺上,又太低,學生看不到實驗操作遺憾

可是最終我還是隻能將儀器放在學生課桌上,這樣的話就太低了,課後就有老師提出,後面的學生看不到我做的實驗,又因爲投影不太清晰,後面的學生看不太清採集到的數據,嚴重影響了整堂課的效果,又因爲滑輪掉落的意外,使得時間緊促,到後面爲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加快速度,這樣又產生了趕時間的嫌疑。

當然,這堂課最大的遺憾卻是來自本堂課設計本身,主要是學生的參與面太小,留給學生思考的東西太少,教師講的太多,到最後雖然改進了很多,但仍因教學內容太多,進度太緊而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這可能是最大的遺憾吧。

這些遺憾,雖然有些解決的很漂亮,但是有些卻因爲我的考慮不周到而無法解決,這讓我看到了自己作爲教師,在環境預想上的缺憾。面對預設外的生成,我沒有考慮完全,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才能和素養。當然這一素養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慢慢的去體會。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一堂課中,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並不如自己一向認爲的那樣民主平等。在學生的生成和預設的教案之間,我選擇了後者。看來,我還是無法從課堂的主宰者這個高高的階梯上走下來,無法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有人這麼闡述如今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確,隨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開放性的增強,學生在課堂上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勢必大大增多,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刻關注着學生不斷變化的學習需要,去尊重他們的即興創造,珍視他們的獨特生成,並能把這些作爲推進課堂進程的重要資源,來靈活調整教學重難點。“平等中的首席者”不僅僅是一句“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能詮釋的;“平等中的首席者”應該成爲教師心中一把恆久的尺,教師要用它來衡量自己的課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學生自主”和“教師主導”之間的平衡。當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成爲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後,課程纔可能是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纔會真正成爲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尾聲

如果說,課堂是個藝術的舞臺,那學生就是這舞臺上的舞者。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舞臺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在最佳的狀態下盡情發揮。如果我們能夠在課堂上敢於直面發生於瞬間的鮮活學情,順應學生的需求,巧妙地轉化爲一種難能可貴的教學契機,那麼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將是一片更爲廣闊的舞臺空間,而我們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遺憾,去演繹無限的精彩。

當然,更別忘了爲他們的出色演繹而叫好——這就是遺憾爲我沉澱的思索。

  【關於牛頓第二定律觀課報告2】

近日,筆者所在學校作爲東道主發起了一場基於網絡的長三角結對學校“同課異構”教學觀摩活動,邀請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共四所學校.四所學校由於地域不同所呈現的教師教學特色、教學模式、教學風格和教學思想是多樣化的,筆者在活動中觀摩了蘇、浙、皖三校教師所授的人教版第四章第三節《牛頓第二定律》後感受頗深,現將所思整理成這篇聽課感想,與大家一起學習交流.爲方便說明以教師甲、教師乙、教師丙分別代表三位老師.

1教學引入

在教學引入中三位教師方式略有不同,教師甲將今年我國神州十號飛船航天員王亞平“太空授課”的視頻進行剪輯,提出問題“太空中如何測量質量?”,然後複習上節實驗所得結論引入正題;教師乙複習上節實驗所得結論,並利用結論解決課本78頁習題第2、3題,追問“物體質量多少或外力大小呢?”引入正題;教師丙在播放了一段火箭發射升空的視頻後,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火箭升空過程中,爲什麼會加速?”和“爲什麼要逃逸塔、助推器分離,火箭一級分離,火箭二級分離?”,然後複習上節實驗所得結論引入正題.

筆者認爲三位老師的引入都很有特點,在新課教學中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在這一節課要學習什麼,需要或者能解決什麼問題.教師甲和教師丙利用多媒體視頻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慾望,讓學生感受到航天的高科技離不開最基本的物理規律;教師乙通過對習題的解答和習題間的對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要對物理信息深入瞭解需要新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慾.

2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的得到

在得到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過程中,關注的焦點是係數k的取值.教師甲展示了“張三:1單位力爲使質量1 kg的物體產生9.8m/s2的加速度,此時k=1/9.8”和“李四:1單位力爲使質量1 kg的物體產生1m/s2的加速度,此時k=1”兩種觀點,通過兩種觀點的碰撞得出在所有物理量取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時k=1;教師乙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並加以引導後得出k=1;教師丙比較了重力加速度在初、高中表示方式的不同即g=9.8N/kg和g=9.8 m/s2,反證了1 N=1 kg・m/s2,進而得出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