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文街墨巷》讀後感

《文街墨巷》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人人都想淘寶,然而不免有時淘來的卻是垃圾;有的時候只是想碰碰運氣,沒想到得到了天大的驚喜。我說的是買書,上兩週在萬有引力書店淘到的《文街墨巷》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絕對是物超所值,怎麼會歸到三折書呢,我都有到書店把打折款補上的衝動。這本書被冷遇,主要是因爲作者的名聲沒有那麼響亮,而書名也非常低調,沒有“文化某旅”的大氣概。不過我卻喜歡這種素雅的封面,樸實的裝幀。

《文街墨巷》讀後感

盧嵐,名字很陌生吧,怪不得我等孤陋寡聞,盧老師在海外生活,不是高產作家。盧嵐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七十年代就赴法國深造,旅法幾十年,出版有散文集《巴黎讀書記》、《塞納書窗》、《山盟水約》、《凡爾賽的噴泉》等等。

《文街墨巷》以遊記的形式向我展開了一個不熟知的文學世界,帶我領略了幾幅精彩的法國文化畫卷。以參觀名人故居落筆,糅合作家生平和作品,再以軼事趣聞點綴其間,一位位名師大家的形象躍然紙上。從雨果到屠格涅夫,從卡夫卡到夏多勃里昂,從福樓拜到盧梭,從喬治桑到拉伯雷,從蒙田到巴爾扎克,一個個文學名流在他們的故居里鮮活地顯現,褪去光環,迴歸本色。

打開盧嵐的書,我們跟着在“文街墨巷”中漫步,隨她造訪那些名人故居、聽她平靜地提起那些“著名”人物的前塵往事,細細地品味那一條條街巷飄出的濃濃文化之香。雨果曾預言“美國聯邦式的歐洲”,他曾遊戲人生、弄虛作假;屠格涅夫這樣非常俄羅斯的作家先後在法國居留了三十八年並且在巴黎建了自己的房子;盧梭是一個自學成功的典範、也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以《社會契約論》點燃法國大革命的火種,卻是一個陰冷,暗晦的人;裝滿了從圓明園掠奪來文物的杜熱麗皇宮10年後竟也被巴黎公社一把火燒盡,重蹈圓明園的宿命……還有很多我一無所知的人物,象洛蒂和莫洛、寶蓮娜和貢佈雷……。

那些令我們凡人高山仰止的大文豪,在我們看來就是高山,光輝偉大,不會想到他們的陰影或缺點。通過讀盧嵐的隨筆,我們發現這些偉人的另一種面貌。“在所謂天才,偉大,正義,浩氣的後面,原來也有一般人的計較,心機,小氣,撒謊,自私或怪癖。也有他們倒黴,窩囊,狼狽的時刻,生活遭遇大抵跟常人般五味俱全。”

雖然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人物和文學作品被提到,但盧嵐的書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自然有趣,我會有一種想進一步瞭解的渴望。她的書中有種親切的淳美氣質,宛若一個淵博的老師在平易、真誠地開設一門啓蒙課。

每當盧嵐走進那些故居,我發現法國人對於這些老房子的保護令人佩服,拉伯雷五百多年前的故居依然靜靜地在山丘之上。在現代化的法國,卻依然有很多地方沒有什麼現代文明介入,保留了春風桃李的景象。我們有多少這樣的原始故居,還有多少沒有被野蠻開發的淳樸鄉村?

曾經走馬觀花遊西歐,在汽車上感嘆路邊的鄉村美景。可是我們哪有時間和機會去這樣的故居徜徉幽思,就是中國人必到的馬克思故居也只是在門口拍一張照片而已。旅遊需要文化也需要水平啊。

除了探訪的名人故居“書鄉樂”,本書還有“撒哈拉的故事”、“藝視鏡頭”、“文脈山水”、“異鄉覓跡”四輯,是她在世界其他地方旅行的筆記。在《印第安人,與命運共舞》一文中,讓我看到了印第安人的矛盾現狀。有古老傳統和多種風俗習慣的印第安人被來自歐洲的殖民者野蠻入侵,成爲了北美主人的殖民者喊出了自由民主人權的口號之後,對印第安人產生了罪惡感,由此開始贖罪。事與願違,被國家養起來的印第安人,失去了求生的源動力,現代文明又一次把他們推上了頹廢、淪落、滅絕的道路。盧嵐感嘆,“在沒有一個民族的命運如此奇特,在短短的數百年中,歷經了野蠻與理性的強力衝擊。兩股力量聯手作用到它身上,不偏不倚地將這個民族和它的文化推向淪亡。”想想,在我們這個原本豐富多彩的國家,是不是也有類似的遭遇呢?

在本書最後一篇文章——《誤會了的富饒》,盧嵐又帶我來到了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原來,很早有許多中山人,特別是三鄉人,漂洋過海去到哥國“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