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34篇)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3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精選34篇)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爲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爲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爲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爲融會貫通,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爲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爲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爲,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爲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孤獨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蓮,寂寞是汪洋中的一葉孤舟。

讀《百年孤獨》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如上的語句,我不知這個比喻是否貼切。

孤獨,淡定於清冷,堅守於流俗,正如冰山上的雪蓮,在無邊無際的冰雪世界裏,一切都因寒冷而銷聲匿跡,只有它給雪原帶來一絲生機的暖意。它不畏嚴寒,獨守清冷,在自己獨墾的心中,透過窗,遙望飛翔的雄鷹。

寂寞,不安於黑暗,無奈於空虛,如一葉扁舟,在無垠的滄海飄搖,燈塔的光芒早已遠去,甚至連海鷗的影子也尋不着,海浪擊打着船舷,如同拍打着駕船者的心臟,躁動地咚咚作響,拋到浪尖見不到陽光,跌入低谷見不到月亮,在恐慌中任洋流肆意擺弄。

這樣的詮釋或許過於虛無,讓人摸不着頭腦,於是還可以這樣說:一位老者微眯雙眼,袖着雙手,坐在安樂椅上曬太陽,那叫孤獨;一個俗人在燈紅酒綠後唉聲嘆氣,在繁華落盡後坐立不安,那叫寂寞。孤獨是一種境界,是安享天倫的無求,是哲人的棲息地;寂寞是一種狀態,是欲壑難平時的躁動,是渾噩者的故鄉。儘管兩者有時讓人分不清彼此,但孤獨者不一定寂寞,寂寞者一定孤獨。

曹操一生是孤獨的,他不僅身處高位,有着高處不勝寒的感嘆,而且有着時人對他極度的不理解。破荊州、下江陵、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成一世之雄,他何來寂寞?世人認爲曹操是裝腔作勢,他只能在孤獨中守着自己的初衷。他在《讓縣明本志令》中陳明心跡,陳述自己忠心報國,決無稱帝之急,以除世人之誤。再看千家詩中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是啊,夫在遼西戎邊,妻獨守空房,一份孤獨釀成一腔寂寞,以致思念成災,寂寞成怨。這真是孤獨催生豪傑,寂寞產生怨婦。

其實孤獨和寂寞都與痛苦爲伴,只不過痛苦是孤獨的過客,寂寞卻與痛苦長相廝守。孤獨來臨時,人要與孤獨抗爭,在孤獨中求得一份獨我,從而享受孤獨,若孤獨不能排遣,寂寞就像黑夜席捲而來。沒有人能讓你寂寞,只有當你將自己的一切生命,都堆在別人的架子,當架子散了,你的寂寞便散落如一地雞毛。

當然,孤獨也是相對的。《百年孤獨》的經典開頭:“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伍面前,準念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讓中國作家推崇不已,紛紛模仿,可作者因盜版問題,不許在中國發行,讓《百年孤獨》在中國寂寞了20多年,如今又在中國出版,可見《百年孤獨》終究沒有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初一,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爲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爲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纔是我的世界,纔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纔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爲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算不上讀後感,只是你的提問讓我又回到了過去歲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懷罷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內容似真似假,讓人難以琢磨,這種類型作品給你一種忽遠忽近的感覺,但是其主題——“拉丁美洲百年變遷的縮影”貫穿始終,意義深刻。馬孔多這個地區從興盛到敗落同樣映襯着拉丁美洲的百年變遷。最終布恩迪亞家族走向滅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說在最後說到——“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暗含了馬爾克斯的美好願景,作者認爲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

小說整體情節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個經歷百年孤獨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對你娓娓道來,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體會到一個時代的悲哀。

小說人物各有特色,這個家族的人縱使性格迥異,但感覺都有一種孤獨的特質。但他們孤獨的表現形式卻大相徑庭,家族每個人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應對這種特質,最爲典型的便是奧雷里亞諾第二通過大擺宴席來擺脫孤獨的困擾,但隨着馬孔多的動亂,災害的侵蝕,家族的沒落,他的抗爭也宣告了失敗。這部小說中並沒有一個特別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擁有傳奇一生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在這個家族中也顯得那麼普通,與其談論說我喜歡哪個人物,倒不如說我更着迷於這個家族。

小說通過對馬孔多百年變遷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華與苦難。但時間在拉丁美洲卻像是“停滯”的,像是在一個封閉的時間圈裏循環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動、相似的命運,都訴說着時間的封閉性和停滯性。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獨、停滯的社會歷史的藝術反映。同時,孤僻、封閉、好奇、貧窮與抗爭顯然也是小說一直圍繞的點,也是拉丁美洲那個時代人們的特點。一羣封閉的土著人被迫打開大門,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與外來文化形成反差,使得當地人變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這些人變得不知所措,同時殖民者的掠奪和破壞也強行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衆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小說的最後一句我覺得是作者的心願,作者認爲馬孔多不會再有,或許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會再出現。

百年孤獨承載的不是一個有着與生俱來孤獨特質的家族的興衰,而是這個家族經過了各種努力卻依然敗倒的無奈與彷徨帶來的孤獨與無助。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在嫣然的歲月裏跳躍,我被撕扯得衣衫濫縷,明眸空洞。回首,驚覺春已無處尋覓,我早被遺忘在冰雪處,佇立成百年的孤獨。

夜,來臨了,我拋開日間的華麗,發現自己除了孤獨,竟然一無所有。月憂傷地隱去半個身子,用朦朧的雲罩着。翠葉密處,藏着一隻黃鸝,它在寂寞地唱着:一年春事都來幾?早過了、三之二。

我如枯槁的木乃伊,坐成千年的寂寞,枯萎的心,無力再彈起清風明月的篇章,只有讓孤獨肆意地決堤。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裏,濃縮着一個世界,濃縮着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着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爲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爲。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裏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題記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書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於一九八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很重要的原因是於此書的創作而來。本書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本書人物關係複雜,但作者的用詞精準及別具一格的人物塑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本書的線索應是梅爾基亞德斯,他的預言以及家族人世世代代都苦心翻譯的羊皮卷。或許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若你不看到最後,你永遠也無法想到結局。

《百年孤獨》的最後一代人,還未得以啼哭便被螞蟻吃掉,這個長着豬尾巴的孩子,這如同家族的祖先出生時一般。這樣的情節,怎能不令人震驚?而經典之所以能被人們一代代傳誦不僅僅只是辭藻華麗,情節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其背後蘊藏的含義,不僅適用於作者創作背景下的時代被用於今天也無不妥。就是在不知結局是如何時要好好生活。即使生活處處不如意,但在最終的時刻沒到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布恩迪亞上校去世時,他的感受。每天都是星期一,每一間屋子都是一樣的,若要說這其中的寓意,恐怕是說若你一直虛度光陰。那麼時間對於你來說,只不過是一直停在那,因爲每天都是星期一。若是每天晚上的星辰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天空就顯得單調。那些仰望星空的人眼裏不再有歡樂只存在着,一如昨日的呆滯;每天早晨的光束爬進窗戶都以同樣的角度同樣的線條感,但人們卻無法察覺,並且從中跨出來,那是何其的悲哀。但就如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也就是本文的題記來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每天的日落都是一樣的,真正改變了的是你的心靈,在於昨日的沉澱,以及明日的幻想中存活的今天是你看世界的角度。”

在坎坷中奔跑,在歡笑中遺存,痛苦飄灑一地,淚水沾滿衣袖。我們累,卻無從止歇,因爲這世界還在走。那些爲追求一時的愛情而迷失了自己的人們,愛情也拋棄了他們,只剩下對對人性的考驗;那些心中想掌控一切的人,到最後只是被遺忘在角落裏,當人們發現她時記起他名字的人,只有墳墓中的人;那些生活在自我幻想生活中的人,最終被螞蟻吃了去。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還。”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五月下旬,恰逢中國圖書網圖書推薦與折扣購買活動,想着許久沒有紙質圖書閱讀,便一個人開始選擇書籍購買。而以前友人推薦過的《百年孤獨》印入我的眼簾,“孤獨”二字格外的讓我有閱讀的衝動。於是毫不猶豫的加入購物車,在拿到這本書之後,我便在第一時間好好享受閱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的長篇小說,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在書中,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他們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從小就孤獨,冷漠。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正如書中所說:“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迴歸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百年孤獨》的敘述方式極其得吸引我不斷的深入。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同樣是結合魔幻與現實的作品,《百年孤獨》也有着因果不對稱的敘事手法,小說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夢一般的情節,與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相沖突,展現了一個驚奇的世界。小說中不僅有現實和歷史,馬爾克斯還結合了很多古老神話與民間傳說,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敘述口吻講出一些光怪陸離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虛幻的世界,書中的孤獨還是讓我感覺得很真實。孤獨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時總會到來。但是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挫敗時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更好認清自己,那就是孤獨。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聲,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在如今快節奏以及手機佔據我們碎片時間的時代,必要的孤獨,我覺得能使我們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這些後,你產生了對本書的興趣,我有一點小小的閱讀建議:第一遍讀《百年孤獨》最好一口氣讀完,時間越短越好,最好濃縮到一天。不要試着記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懷疑,不要問爲什麼有人會隨着風飛走,不要問失眠症爲什麼會傳染。讀完合上書本,你會爲這些瑰麗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懷。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夜闌沉默,所以感覺凝血時間,轉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最後一章,我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心中涌起一種奇怪的感覺,就像一個孤獨的和尚後硬,長,終於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卻突然失去了方向,人與人之間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滿了孤獨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獨》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部文學作品能。初讀《百年孤獨》時,只覺得它晦澀婉轉、深不可測,讀起來不知所云,往往是學生昏昏欲睡、兩眼無神、託夢周公。但是它卻有這樣一種文化魅力,即使沒有晦澀難懂卻還是企業深陷發展其中,讓人讀了我們一遍又一遍,欲罷不能。在讀了四五遍之後,感覺自己腦海靈光一閃,書中內容呆板的人物進行突然活現在人們眼前,那遙遠的家鄉“馬貢多”彷彿浮現在他們眼前,一個國家歷經兩個百年的家族由剛開始到繁盛階段時期社會再到經濟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麼地生動,讓我融入這個故事的情節設計之中。

《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家庭最終死去的故事。 在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每個人都無法逃避被孤獨折磨的命運,但集體成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獨的歷史。

這本書將一個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時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戰爭和商業,一次又一次地打擊着貧窮的馬孔多小鎮。從一開始,吉普賽人就帶來了一些小把戲,比如他們學會了磁鐵,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後政治介入,鎮長出現了,鎮子慢慢開始改變。然後一場游擊戰在馬孔多蔓延開來,血流成河,衝突不斷。代表壟斷資本主義的香蕉公司,也利用這個機會讓小鎮暫時虛榮,但在成分泡沫經濟中迅速衰落。作爲馬孔多的創始家族,布恩迪亞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衝擊,在這些衝擊下變得富裕,但最終消亡了。

書中以複雜的人物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其中的現實魔幻主義及“將來時的過去式”的描寫方法讓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評價《百年孤獨》充滿了極致的誇張、現實與虛幻結合、超越時空和地域、時間與空間的互換等種種怪異的寫作手法,讓人無從追尋,更不可預知。許多中國作家深受其影響,例如莫言、阿來、賈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馬爾克斯的創作手法,他是許多人的文學先父。

馬爾克斯採用的環環相套、循環進行往復的敘事空間結構來展現了一箇中國家族的歷史。其中的情節或時間,特別是對於人物的名字,七代人發展幾乎沒有名字我們都是具有相同的,馬爾克斯將他們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個可以循環的時空中,讓布恩迪亞家族企業經歷以及循環的命運,讓讀者能夠感受布恩迪亞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後通過故事中借用吉普賽人梅爾基亞德斯的預言——“家族的第一部分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就是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結束了這個社會家族的命運。

“百年孤獨”是一個複雜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紀曆史的地方。馬爾克斯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與小說的主題是:“人的寂寞,由於落後和愚昧封閉,最終導致整個民族的路徑的滅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團結整個國家。

讀完《百年孤獨》後,深刻地理解體會影響到了作爲一個國家民族是不能夠發展停滯不前,愚昧自閉,必須以創新的腳步、善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生活能力來順應經濟時代的潮流,跟上信息時代的腳步。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這是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的一句話。再美好的情感最終也會破碎消逝於風中,就如白骨成灰散入那一抔黃土,只剩下孤獨在凜冽的寒風中怒號呼嘯。

“這個家庭的歷史是一架周而復始無法停息的機器,是一個轉動着的輪子,這隻齒輪,要不是軸會逐漸不可避免地磨損的話,會永遠旋轉下去。”在書中,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成員都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說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整個家族被血脈連接,卻像是一盤散沙,不似藕絲,藕斷絲尚連。他們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如同皮影人,在命運的操縱下演繹人生,推動着整個家族的走向。

他們的命運也無不悽慘,家族第一代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綁樹下死,第三代雷奧里亞諾·阿塞被槍殺,第五代何塞·阿爾卡蒂奧溺水而死,第七代羅德里戈長出了尾巴被螞蟻吃掉等等。其他人幾乎都是死於孤獨。他們逃脫了戰爭和暴力,卻逃脫不了孤獨。

故事有些荒謬,可從全局觀之,孤獨就像是一隻無形的手,隨時隨地跟在他們身後,在他們脆弱或欣喜時扯他們一把。或放大他們的悲哀,或讓他們從天堂跌到地獄。孤獨在嘶吼着,野獸般欺凌着這些可憐人,看他們哭泣的淚水歡欣地揮舞着手臂,貪婪地享受他們的驚懼。

起初看這本書,複雜的人物關係成了理不清、解不開的線團,故事更是讓人覺得荒誕不經。但在瞭解作者後,發現馬貢多小鎮發生的這些撲朔迷離之事,不過是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反映。

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眼睜睜看見親人友人隨着我們個子拔高,年齡增長,把半隻腳邁進了鬼門關,亦或是已經沉睡在厚重的棺木中,在不見光日的土壤下安眠。面對他們的離去,我們能做什麼呢?也只能默然接受,然後再次回到孤獨的生活中。算不上經歷什麼滄海桑田,不過是歷經了幾次聚散離合,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以前熟悉現在又陌生了,以前陌生現在熟悉了的面容,待許多年後,又能記得幾張?

平行線沒有交點,相交線也只有一個交點,相逢相別各走天涯,即便相別再相逢,也只怕黯然神傷嘆不識。當以往不復,又何必相憶。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孤獨地活着,不正是孤獨永恆嗎?

人生來孤獨,卻不能畏懼孤獨,否則,便是一腳踏入深淵,直直跌入萬劫不復中。我們沒經歷過刀光劍影,也不用顛沛流離,卻同樣被孤獨的枷鎖桎梏。我們無畏,我們只能無畏,與其紅着眼回顧過去,感嘆索然無味,倒不如拼上拋顱灑血、刀劍飲血的萬丈豪情,在孤寂漆黑的魅影重重中殺出一條通往光明的血路。哪怕慷慨就義,我們也無所畏懼;哪怕粉骨碎身,我們也嚥下懦弱。

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大境界”中第一重便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一個“獨”字,不就是體現的孤獨嗎?可見,人須耐得住孤獨寂寞。

孤獨的人生被化不開墨水般的黑暗籠罩,不過是踽踽獨行一場,而當你穿梭過蒙蒙迷霧的盡頭,盡受孤獨的滋味腐蝕身心的苦痛時,又總是有一束光亮照進心窗,劃破雲層,驅散孤獨,直直灑下溫暖。

縱是百世孤獨,也不過踽踽獨行,有何可畏?縱使我們孤獨地生,孤獨地死,我們也要活得恣意瀟灑,活得自在逍遙。孤獨只是恐懼的影子,我們甩不走,卻也不會拘束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加西亞·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獨》。這樣介紹這位偉大的作家應該沒問題吧。他還有一本比較有名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推薦看一下。

《百年孤獨》這本書在6天的努力之後讀完了,頭腦中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甚至連主角的名字都沒辦法回憶起,作者大概是故意的,用長的而且重複的名字來命名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好讓讀者更迷惑,故事更瘋狂。我才疏學淺,很多地方實在讀不懂。這部書有很強的奇幻色彩,有時書中的故事更像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比如美人兒昇天、鬼魂在世間徘徊、馬孔多應了預言被颶風毀滅。書中有大量的性,《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百年孤獨》很像,都大量描寫了性,好像作者用大量的性,瘋狂的性,有悖倫常的性來展示故事的奇幻和瘋狂,讓讀者隨之興奮,而心情又隨瘋狂又短暫的性而跌落谷底。《百年孤獨》好似有一種魔性,能充分調動讀者的情緒,卻又能讓讀者對一切瘋狂無法想象的事淡然處之,好似正常的事。

《百年孤獨》記錄了一個家族由貧窮走向富有而又衰落,期間有一些起色,馬上又被規矩或者瘋狂而打碎。書中一個佔篇幅不多卻貫穿全書的角色,他向命運的使者,來做一個實驗,可自己也逃不過命運,依舊要受人間苦痛。書開頭,主角好像空想家,瘋狂,固執,有開創性,勇敢,睿智。他以各種瘋狂的舉動來開啓了故事的序章。之後,在書的前半部分,沒有死亡的人,一切安詳,主角家族開始擴充,財富也開始積累,家庭環境開始變好。中間部分,家族成員變得十分多,財富開始瘋狂積累,戰爭開始,開始死人,有些是因爲戰爭死去,有些不是,但有的人在戰爭的影響下開始朝壞的方向走,有的人能保持初心,保持清醒。但家開始在累積財富的同時也開始衰落,但當時看不出跡象,可以看出跡象的是時間和孤獨,開始讓一些人和事發生微妙的變化。書後半部分,隨着一位女人的加入,曾經歡快自由的家開始腐朽,當時革命沒有勝利,但曾經自由的家庭開始變得腐朽,像是被一具巨大的棺材關了起來,埋在了土裏,人們在無限的重複中卻能得到安寧,人們開始在孤獨中存活,居住的地方開始混亂,不像能居住的地方,像是詭異又噁心的粘液,人們在裏面苟延殘喘,慢慢地粉碎。書的結尾,無論多少個起伏都沒能打敗孤獨和時間,一個城鎮和城鎮上的人包括城鎮裏最突出的家族都應召了預言,隨預言消散在風裏。全書結束。

書中用一個有一個的重複象徵了時間的重複,家族魂靈的重複,給讀者塑造了一個頹廢漫長的世界。讀完之後像做夢一樣,卻也發現,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神祕的重複中。作者好像用一百年長的故事描寫了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生活。

生活不斷在重複,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重複的生活裏找到不一樣的感覺,活出精彩的人生,逃離時間創造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加西亞《百年孤獨》。哥倫比亞人馬爾克斯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籍作家。

我想說實話,這本書看的時候好像對我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以至於中間沒看什麼好的。如果非要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話,我已經在這幾天的安靜氛圍中陶冶了。看來你得好好想想。除了啓發和思考,閱讀還有一種無形的影響。

夜裏,我猛然驚醒,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裏來回迴盪。荷西?AlCattiau?布恩迪亞天馬行空的思想終於死在了栗子樹下。烏蘇拉仍然隱藏他的失明,以顯示他晚年的活力。奧利裏阿諾?巴比倫用羊皮紙破譯了家族命運密碼。“家裏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被螞蟻吃掉了。”奧利裏阿諾?布恩迪亞上校做了小金魚,雷美黛絲起飛了,最後一隻幼豬尾被螞蟻吃掉了,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當時通過對這些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孤獨有了這樣的認識。孤獨似乎源於人們不能和別人說的祕密和羞於和別人說的祕密。但是這兩種狀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你的行爲,從而形成了一個難以溝通或者不屑與外界溝通的巨大落差。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他們被內心折磨,獨自享受那種孤獨。孤獨是什麼,可能是我心裏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無法根除的東西。它就像是靈魂中的黑洞,連它自己都很難看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那麼一瞬間你不想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任何人,而是在折磨中忍受孤獨,你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裏,默默享受這份孤獨。

人一旦遇到傷心的心境就不需要有人出來安慰了,因爲你感受不到他的孤獨,但是你的善意勸說刺痛了他的孤獨,讓他感到孤獨。適當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心。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曲子,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只是表達孤獨的藝術,只有他自己懂。

孤獨希望與沉默和黑暗聯繫在一起,但人要面對陽光,是否會在無限的孤獨中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文明從不包容孤獨

——記《百年孤獨》

很久以後,我還是會想起合上書頁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窗外正下着雨,連綿而漫長,無端的像極了馬孔多的那場看不到盡頭的大雨。彷彿可以讓世界青藤滿牆,封住裏頭回憶眼神明亮。它沖走了原定的考試,卻衝來了不遠的離別。其實本也不差着多少,但就如一葉柳片飄落湖心,寂靜於無形之處,悸動於有形之所,漣漪不斷,猝不及防。

枯木逢春,有時候聽起來像是一個故事的開始,但有時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故事的結束。

而這是一個開端在名爲馬孔多小鎮,終止於一場颶風的故事。

布恩迪亞家族的先驅們駐足於南美大陸這塊土地,過着光怪陸離的生活。偶有吉普賽商隊尋着鳥鳴清脆誤入這迷宮中的小鎮,他們帶來冰塊,帶來失眠症,帶走男孩,留下預言書。形形色色,不過是所謂文明的產物。這也曾是一個未被文明問津的淨土,可它後來還是有了火車內戰和香蕉公司。枯枝敗葉,那些腐朽的葉子縈繞在小鎮的上空,最終都抵不過一場颶風捲個乾淨——再也不會重現大陸的馬孔多,再也不會重現大陸那百年孤獨的布恩迪亞。

馬爾克斯構建了這樣一個世界,與世隔絕,遺世獨立。然後看它被文明腐蝕,被孤獨吞噬,去留下一卷無人能解的羊皮卷讓他們去看破命運的詭譎,踽踽獨行走向終結,其實,這未嘗不失爲一種浪漫,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有着屬於自己的孤獨,而同名的卻總也避不開相似的命運。當他們齊聚一堂,孤獨漫延於血脈,貫穿着生死,這就是一種輪迴,永無止境。沒有人逃得過孤獨,孤獨纔是真正的魔鬼。

第一個被綁在樹下,最後一個被螞蟻啃噬。這樣一個跳讀羊皮卷而探索到的家族讓人心驚。何塞癡迷的鍊金術,烏爾蘇拉堅守的家族,奧雷里亞諾制後又融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縫過又拆的壽衣;以及永絕於世的勇氣,萬水千山的女王,終歸於天的美人。他們各自孤獨,並各自沉溺。這像一截火車,時時妄圖偏離軌道後肆意狂奔,但卻始終掙不開腳下規定的道路,似命運三女神紡錘上的紗線,筆直的通向……死亡。

這僅僅是流淌在美洲大陸的孤獨,魔幻與現實的交融;這還是一直隱藏於世界的孤獨,著書與獲獎的交織。凝這八代人的世界於一本書,短短翻過的幾頁也許就是他們的一生。忽覺光陰荏苒,紅顏轉瞬枯骨,青絲驀地華髮。無關悲喜,只讓人想合上書頁輕輕嘆一口氣。

人生無根系,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已是非常身。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獸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爲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爲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着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5

首先,還是大概介紹一下這本世界級的名作吧。這是一本被稱爲魔幻現實主義題材的頂級之作,沒有之一,以詞會意,就是立足現實的平淡、殘酷、事件,在情節、生活、人性上貼近現實,一定程度上舍棄了爲大衆熟知的戲劇性比如跌宕起伏、峯迴路轉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添加魔幻離奇的表現

這本書成書於1966年,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堪稱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爲這本書增光添彩,而是這本書爲諾貝爾文學獎恢復了聲譽,你就說有多牛吧!當打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這麼有名的小說,怎麼就不拍成影視作品呢?看到一半我才明白,原因是:1、很難拍出來;2、拍出來沒有人看,爲什麼?

上面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回答,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抽象的表現手法,只能是書本中以文字的展現的方式纔可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就像音樂會、演唱會的現場的效果是耳機與音響不可比擬的,而影視作品主要以情節、畫面效果、主人翁的卓越吸引觀衆,這部書如果拍出來,耗資不菲不說,必定不倫不類,一方面要被看過原書的人的罵——和原著相去甚遠,一方面,要被沒有看過原書的人罵——不知所云,所以,這本書的題材有且只有文字表現才能達到如此卓絕的效果。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閱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說,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能夠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生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潛質,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愛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留意髒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爲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溫暖。

我堅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愛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6

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裏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爲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爲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資料共享平臺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7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說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爲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爲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後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脫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8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說,這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後,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於《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於《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說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說,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鉅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麼,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着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說,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着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着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着。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着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麼垂垂老去。

我願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於我們,我也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於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裏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願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說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百年孤獨》,作爲爲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沒有足夠的知識供我寫下如此深刻的評論。因此只能作爲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爲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爲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着。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繫,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儘管最後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於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爲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爲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

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爲此自殺。出於悔恨,她故意燒傷一隻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

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或許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並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複的命運裏,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註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於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羣體失去聯繫,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願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後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揹負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9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閱,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閱,終於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纔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說,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爲這本書難懂,潛意識裏,我認爲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係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碼,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爲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最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藉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爲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說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爲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爲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裏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裏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儘管他們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最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爲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於羊皮捲上,並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櫃最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着年齡增長、閱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打開這本書。以後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麼?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0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何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瑪蘭妲;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絲 ;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有人說,那個家族中,每個人都深刻得令人難以想象。孤獨其實也分種類: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般理性的孤獨;有如烏爾蘇拉般人性的孤獨;當然,也有如何塞·阿爾卡蒂奧般的孤獨。最後的那場颶風,終於將整個村莊一起帶走了,同時帶走的,是不會再重演的那個家族百年的孤獨。

文爲時作,作者安排這個結局,自然也是希望這個家族的孤獨不要再重演。同時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徵的手法,如那段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爲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籤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後事之師。人們啊,切莫像那個村莊的人那樣,患上失憶啊。遺忘,就意味着背叛。

再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被生活弄得很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里亞諾上校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樣,到頭來主人公都無法擺脫宿命,可是他們掙扎過了,奮鬥過了,就夠了。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改變什麼,每個人都註定孤獨,可是我們試圖去改變,有此足矣。

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1

羊皮捲上所載的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爲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

清晨,循着檯燈照射在書頁上的光,我讀完的《百年孤獨》最後幾頁。留給我內心的,是無盡的驚奇與震撼。“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人正被螞蟻吃掉。”書首暗示的可怕宿命終於在書尾顯現,這是整個家族的悲哀嗎?合上書,百感涌上心頭。未想過能把這本書讀完因爲早已耳聞這本書內容之高深莫測,非我一個高中生所能領悟。但剛觸碰到書中的文字,就似乎有隻魔手指引着我,摸索完一頁又一頁,無休無止。也許我並不能對《百年孤獨》的靈魂領悟多少,但我確確實實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無論是家族第一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家族最後一人奧雷里亞諾;無論是敢愛敢恨的麗貝卡,還是一生缺乏愛的勇氣的阿瑪蘭妲;無論是美若天仙的蕾梅黛絲,身壯如牛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年長能幹的烏爾蘇拉,還是那對性格迥異的遺腹孿生子,刻板教條的費爾南達,善良勤勞的桑塔索菲婭……許許多多道不清的人物出現在這個家族中,構成了這個家族的百年史。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善良醜惡,每個人身上的特質是如此地一致——孤獨。或是受到幼年成長環境的影響,或是因爲生命中重大變故的打擊,甚至有人天生如此。正是因爲這個特質,有人因此喪失了愛的能力,有人因此一生傷痕累累,但多數人是一生不斷去尋找排解孤獨的方法,卻一次次失去心靈的依託,一次次在逃避孤獨中迷失了自己,終其一生難有溫暖與快樂。忘不了永遠衝動心性與熾熱感情的麗貝卡失去了摯愛之人後,餘生在孤寂中度過,我黯然神傷;忘不了頻繁發動戰爭的上校,一生戎馬歲月,卻終只是一個失去了愛的能力,無力去愛的人,我唏噓不已;忘不了那些積極投身於破解羊皮卷或是其他發明創造的人物,卻仍無法擺脫孤獨的侵擾,我感慨萬千;忘不了看到家族最後一人長着豬尾巴時,我的驚訝甚至是驚恐;忘不了書的尾聲中,奧雷利亞諾悲慟萬分需要朋友陪伴卻一無所有,讓我爲之動容落淚……

我想,如果可以爲這些故事的背景塗上種色彩,我一定會選擇灰色。灰暗,灰濛濛,灰沉沉,是我在閱讀整本書時的畫面與心靈感受。一種沉重的氛圍始終充斥在書中的字裏行間,每一字每一句中。我的心沉浸在其中,無法抑制一種哀傷的感染。這是文字的魅力,更是故事情節與人物的魅力。書中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如此與衆不同的,一個我永遠無法真正觸碰到的世界。我一度懷疑這是否是真實的人類世界所能存在的故事,不過這並不重要,書的本身就充滿了魔幻色彩。我們所要去體會的,是書本身所傳遞給我們的東西。

閱罷《百年孤獨》,我曾和朋友笑談:“整個人都感到孤獨了。”當然,這只是句玩笑話,年少的我不能品嚐出孤獨的深層滋味。但我確實從書中感悟到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孤獨地行走,生活,度過屬於自己的人生。這些人生,或跌巖起伏,轟轟烈烈,或波瀾不驚,平平淡淡。怎樣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快樂?怎樣讓自己不墮入孤獨的深淵?當自己一直賴以爲精神支柱的信念崩塌,又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用他們的一生來詮釋了這其中的奧祕。我不禁想到看過的一本哲學書上的幾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你是誰?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的我思考這些深刻的問題難尋答案,但每次一思考,我總能獲得無盡的啓迪。我想,明白一個人的修行之路上,孤獨總是如影隨形地陪伴着,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信念抑或說是信仰去使自己的存在有意義,這便是這次閱讀《百年孤獨》帶給我最大的啓迪。

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不斷去與他接觸。想要感受到一本書的靈魂,就要不斷進入到書中的世界去。也許現在的我沒有足夠的閱歷和思想深度去理解《百年孤獨》的深層內涵。但我想,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再次走進《百年孤獨》,感受到的一定又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定又能獲得更多的不一樣的啓迪。

因爲,一本好書的世界,永遠是多元的,永遠是深邃的。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2

寫過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覺懂了這本書!

上個月有一天晚上電腦鍵盤上灑了半杯水,匆匆忙忙關機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電話。之前每週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講很多,如果碰到什麼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都會和父母講一講。

我本來想說下電腦的事還有些別的,剛說完花了100元冤枉錢拆機,我媽就迅速轉移話題,然後我爸說了我弟偷偷買了第三臺手機,偷偷帶到學校玩。我爸低着頭,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視,太難過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見他的情緒、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着頭的時候又剛好能看見我爸的滿頭白髮。

頓時我就不想講我最近碰到的難過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獨裏也是這樣。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後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記憶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門了,但是其他人誰也沒發現她看不見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說。我猜她可能是看到聽到其他家人的悲傷,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們說。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雙胞胎兄弟裏性格冷靜的那個,鬧革命的那個,革命失敗回來也沒和其他人說過什麼,只是自己在工房裏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魚,再等價賣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獨》裏這個家族的人都是這樣。他們居住在一起,因爲過分親密而變得陌生。《百年孤獨》裏太多太多悲傷,閱讀的時候作者卻沒有對這方面過多的描寫,書裏的角色沒有因爲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沒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這個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傷心,所以就決定不讓自己的傷心污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報喜不報憂”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來,聽到山音,被恐懼深深籠罩,卻因爲種種原因沒有叫醒枕邊人,獨自一人溺浸在恐懼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種種不順,卻無人述說,同時信吾作爲旁觀者,無法代替當局者作決定,無助和無力反映在夢裏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來,聽到山音,獨自一人承受。

雖然我最後還是和父母說了難過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幾個朋友可以講講這些,有的事情連這寥寥幾個朋友也不能講。有的時間和誰都不能講,像信吾一樣半夜醒來的時候,工作時間的時候,家人朋友忙的時候。

更何況,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和另一個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沒有一個人瞭解別人,人人都很孤獨。”——赫爾曼.黑塞《霧中》

不過我很喜歡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寫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裏面有一句臺詞:“結交真誠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贊同!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3

在很多讀者眼中,《百年孤獨》是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爲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因爲在這本書中,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

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連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塔……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嚐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嚐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鬱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於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 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閱畢此書,彷彿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彷彿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迴、循環、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着一顆顆流淌着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說,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

孤獨,便是永恆呈現的形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4

唯有孤獨永恆。

前一段時間終於看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陽光軟軟地由窗戶灑進來,在書頁上投下斑斑光影,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在一場早已預言的颶風中消失。

幸虧是在這樣的一個天氣,如若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想必還會有些後悸。

記不得是第幾次拿起這本書來讀,印象最深的還是開篇那句被奉爲經典的表述,“多年以後,當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父親帶他看冰塊的那個午後。”

說實話,《百年孤獨》的閱讀經歷絕不算輕鬆,一方面,簡單粗暴的開篇,沒有序言、沒有標題、沒有目錄,無數個冗長而相似的名字,讓人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小說的所探討的主題——孤獨,總不那麼討喜。馬爾克斯又藉着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每一個人的孤獨放大到極致。

孤獨是馬爾克斯筆下永恆的主題,也是刻在布恩迪亞家族血脈裏的特性。任由馬孔多由一個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經受現代文明的洗禮,這份孤獨都像一片烏雲一樣環繞在馬孔多的上空。

每個人帶着孤獨出生,又帶着孤獨離開。我們的一生都在和孤獨搏鬥。

這本書與其說叫《百年孤獨》,不如說是《抵抗孤獨的一百種方法》。

老何塞·阿爾卡蒂奧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研究鍊金術、研究冰塊到癲狂,馬孔多的居民甚至是妻子烏爾蘇拉都認爲他是個瘋子……當我們在自己的世界裏,爲夢想追逐拼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這樣?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晚年的時候爲了排遣孤獨,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裏打造小金魚,打造到二十五條就全部熔掉從頭再來;阿瑪蘭坦晚年的時候每天爲自己縫製殮衣,白天縫、晚上拆,直到死……又何嘗不像我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刷着朋友圈,從上刷到下,又從下刷到上?

布恩迪亞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獨,或許是研究羊皮卷、或許是尋歡做愛……我們又何嘗不是每天給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讓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爾閒下來也用社交軟件來填滿時間。

然而,沒有一個生命能夠脫離孤獨而存在,因爲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無論是老何賽·阿爾卡蒂奧、奧雷里亞諾上校、阿瑪蘭坦還是烏爾蘇拉……逃不開孤獨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獨。

如同書中結尾加泰羅尼亞智者對小奧雷里亞諾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着的愛情也終究是過往雲煙。唯有孤獨永恆。”

既然孤獨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開,不如學會享受孤獨。

徐志摩說,“願在浮世中尋一靈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見“不得”纔是慣常的運命。既然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那麼我們就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學會孤獨,能讓我們更清楚地觸碰到自己。

這世上幾乎所有偉大的成就,都在孤獨中生長。小奧雷里亞諾也是在長久的孤獨中破譯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孤獨,也在這一場颶風中終結。

當你面對這樣的一本小說,第一次讀到它的時候其實沒有必要糾結誰是奧雷里亞諾、誰是阿爾卡蒂奧、誰是蕾梅黛絲、誰是阿瑪蘭坦……因爲這個家族的歷史是輪迴的,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孤獨的運命,只管讀下去,循着孤獨。

你終會發現,歷史在輪迴,但每個人都守着屬於自己的孤獨。

我們都一樣,孤獨又堅強。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5

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和孤獨和平相處,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摘抄:

生命中的所有燦爛,終將以孤獨償還。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又是如何銘記的。

無論走到哪裏,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眼即逝的現實。

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爲了別把我們的房子塗成藍色。

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裏,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裏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同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爲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爲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如果說百年是一種悲哀的現實,那麼孤獨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運。家族成員,不可避免的與孤獨纏繞,可以看做是一種病,禁錮家族成員的精神,折磨人的心靈,扭曲人的行爲,表現是不近人情的行爲和野獸一樣的情感。極端的冷酷,瘋狂的縱慾。前者,可以稱爲奧雷里亞諾病,後者,可以稱爲阿卡蒂奧病。例如奧雷里亞諾上校,一個偉大的鬥士與高超的工匠,卻對家人與戰友麻木不仁,連蕾梅黛絲之死與烏爾蘇拉的教誨都無法融化他的鐵石心腸,他晚年封閉在實驗室裏,製作小金魚,然後融化掉,如此循環往復。與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親何塞。阿卡蒂奧。布恩迪亞是一個狂熱,激進,生命力旺盛的人,不僅被吉普賽人弄得神魂顛倒,更在探索知識之路中走向瘋狂的深淵。家族其他成員,大抵不是沉默寡歡,封閉鑽研,就是性慾旺盛,盡情揮霍。這種孤獨,不僅是人的悲劇,更是社會封閉隔絕,阻礙發展的誘因。

孤獨不僅僅表現於人,更表現於自然與社會環境。時代背景決定了孤獨的特質是馬貢多代表的文明難以擺脫的特徵,無論是作爲原始社會的馬貢多,還是作爲殖民地的馬貢多,雖然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雖然經常受外界影響干擾,但仍然改變不了封閉落後的現狀,總是處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還是因爲文化經濟沒有獨立健康發展,社會制度沒有深遠持久的進步。馬貢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動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內部也面臨分裂。馬貢多實際上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被人操縱與利用。這是一種悲哀的現狀,也是難以改變的現狀。兩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奧雷里亞諾的內戰,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罷工,結果都失敗了,而且當事人都遭遇了極其殘酷的對待。奧雷里亞諾喪子,工人被屠殺拋屍。民主,自由,平等,團結,這些希望都破滅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卻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馬貢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個小島,一直處於孤立隔絕的悲哀狀態,並且這種狀態難以被徹底有力的打破。

“孤獨”與“百年”,相輔相成,共同組成拉美的苦難史。如果說“百年”是刻骨銘心的,那麼“孤獨”就是令人傷感的。拉丁美洲是否真如作者結尾一樣,將會承載着無盡的苦痛,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堤上出現。”《百年孤獨》的結局,會是悲觀的幻想,還是沉痛的現實?

叔本華的哲學認爲,人生註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麼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鬱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通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爲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爲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則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爲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6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解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7

汪曾祺說:每個人都帶着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路上行走。

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我們讀什麼書,也是在裏面找自己的答案。

所以,當我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就註定這本書不再歸於作者自己,而是和我的思維組合在一起,是“被加工”後的模樣。

剛剛看完《百年孤獨》,感覺自己像一個老者,觀看了一個家族漫長繁複的歷史。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奧雷里亞諾,七代人的生命歷程,在百年的時間長河裏,就像千絲萬縷的紐帶,互相糾纏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擁有一樣名字的人,重複着同樣的命運……所有人,無一例外,從未逃過梅爾吉亞德斯老人用梵文寫下的布恩迪亞家族預言。

我在想,他們是否追問過生命的意義?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命運歷程,是否還會選擇那麼生活?我們的命運之本,又掌握在誰的手中?是不是也要直到生命的終結,纔會被破解?每當我們走在人生的岔路口,彷徨糾結是選擇A還是選擇C的.時候,是不是早已經有一雙無形的手執着我們的手,寫下命中註定的答案?

在這裏叫馬孔多的地方,人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時代的變遷,可是無論怎樣改變,布恩迪亞家族的人,都帶着原始的性情活着,即便是已經成爲上校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最終也忙於製造小金魚、熔化小金魚、再製造小金魚……的循環生活直至老死,在這個龐大的家族裏,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一直像例行公事一樣孤獨地活着,或死去。

那是一種寒徹入骨的孤獨,像毒藥一樣吞噬着每個人,布恩迪亞家族以及書裏提到的每個人,還有讀着書的我,那孤獨之感,力透紙背,直穿入心。

人類羣居在一起,有時狂歡,有時孤單,但最沉重的孤單感,往往來自狂歡的頂點,最亮的燈光、最嗨的音樂、最愛喝的酒、最喜歡的人、最真心的笑,交織在一起,一切都美好得無以復加,可這時腦子裏偏偏會蹦出一個聲音,輕輕說了句:不過如此……眼淚滑落的瞬間,抵達孤單的深淵。

你看,這就是我看完《百年孤獨》的感受,和別人不同,就連和上次看也不是一個感受。

因爲我帶着前半生的歷史,和這半個月的低迷,在《百年孤獨》裏遊走,想找一個答案,卻不曾想,所到之處,滿地荒蕪。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8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寫到這七代人如何從一無所有到飛黃騰達再到衰敗沒落,也寫到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

故事的開頭這麼描述: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神奇的一句話,竟然把昨天、今天、明天都寫在一起。

而我可能會這麼描述:多年以後,當睏意來襲,我將會回想起在一個寂寥的午夜或凌晨我合上《百年孤獨》之後那種難以名狀的情緒。

此後中國讀者這麼描述:多年之後,當中國作家寫下自己小說開頭的時候,將會回想起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正如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深受其影響,在看了《百年孤獨》後,大叫“我知道怎麼寫小說了”。甚至嘆息道:

我讀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

緊接着感覺到遺憾,我爲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很多人第一遍閱讀時表示看不懂,糾結於人物間的複雜關係,糾結於時間線的不斷跳躍,但發現作爲睡前讀物竟然有驚人的催眠效果。

但其實把握好“孤獨”和“魔幻”兩個核心即可,其他的不必過分糾結。

相似的人,相似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漫長曆史上,七代人有一個重複命名的傳統。

後代如果是男孩要麼叫奧雷里亞諾,要麼叫何塞·阿爾卡蒂奧。而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如果是女孩則叫蕾梅黛絲,極其美麗,卻又天真,一方面被認爲智力發育遲緩,另一方面卻又被認爲是最有智慧的人。

家族的第一代人,在馬孔多建立了村莊,並創立了布恩迪亞家族。

家族最後一代人,雖然破譯了羊皮卷,卻沒能扭轉家族孤獨的命運。

對於布恩迪亞家族來說,七代人如此繁多,其結局卻又如此相似,也許唯有孤獨才永恆。

對於馬孔多村莊來說,百年的歷史,其宿命卻是一夜被抹去,體現了真正的百年孤獨。

因爲孤獨,所以魔幻

布恩迪亞這個百年家族,直到他們的第七代出世,每個人都很孤獨,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內心沒有人走進,才使得一個個人在這個大家庭裏幹出很多魔幻又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爲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而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纔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故事的魔幻一方面體現在人物的行爲和安排上。在閱讀時,經常你的印象裏他已經死掉了,可是在今天的情節中他又再次出現了。

正如文中說的: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另一方面又體現在外部環境上。但這種魔幻又讓人覺得很真實,細細品來並不突兀。

唯有孤獨永恆

整個家族與孤獨抗爭了整整一百年,卻始終不得要領,不懂如何擺脫這種孤獨,最終消失在了這個世界上。

而書中也暗示了:擺脫孤獨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愛情”。

正如人總是要找和自己靈魂相似的人!找個懂得自己內心的人,因爲愛情需要心靈上的相通。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而從茫茫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孤獨的。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而人生的祕訣不是別的,是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9

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中存活

"我所以爲的孤獨是什麼?我所以爲了孤獨到底而孤獨還是爲了孤獨,還是爲了孤獨而寂寞?″這是我看完《百年孤獨》後,所情不自禁發出的感慨。可我想應該有什麼人並不知道這一本世界名著,並不知道何爲″百年孤獨″。

而這本書講的正是一個家族,一個世紀,七代人的故事傳說:烏蘇拉爾,原書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書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們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這個家族近百年的發展史。本一開始烏蘇拉爾只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妻子。後來,他最關心孩子的母親。再後來,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總是在忙碌,忙碌照顧家人。誇張一點的說,她爲這個家族操勞了近百年。在漫長的時光後,她那青春容顏不再,她那幹練的身手不再,她親手組織起來的熱鬧的宴會不再……歲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後,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烏蘇拉爾仍想爲這個家族無私奉獻。她不想讓別人麻煩,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雙目失明,已經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到了最後的最後,烏蘇拉爾成爲了曾曾曾孫兒的"大玩偶″,他們把蜥蜴等東西放在她身上做裝扮。她的背上一度被發現趴滿了水蛭……那個她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百年家族啊,終於落下了帷幕。沒有人詢問過他的故事傳說,沒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沒有人,沒有人在意過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烏蘇拉爾一生並不是小說的主線,家族最後一人被螞蟻拖走,那個熱鬧的孤獨的家才最終消逝光茫。

也許吧,也許我只能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需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孤獨和平相處,孤單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0

那日逛書店,沒有什麼合適的書。

突然看到這本,隱隱約約記得上學那會好像讀過。記的,書中一段情節,開始時乾旱,後來就開始下雨,一連下了很多年的雨,很多事物包括活着的人,死了的人都長了綠毛。其他的,真的一點記憶都沒有了。直到現在,都奇怪自己居然敢在那個年齡段看這本書。

其實,這次讀,也沒辦法,還要藉助網絡。讀了一半,實在讀不下去,感覺自己太空白,只能上網搜索別人的讀後有感讀書筆記。

以下來自網絡:《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傳說,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傳說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界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看到了吧,七代人的故事傳說,而且所用的名字基本一樣。很多人都要整理出來族譜,才能走出迷宮。

其實,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至少讓我懂了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現實的魔幻和真實發生一樣,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人鬼之間的對話交往沒有任何隔閡,就像平常我們面對面隨便聊聊今天吃了嗎一樣簡單。

生活中,原來很多人都是孤獨的,可能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很孤獨。

而那種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孤獨,有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周圍的親人朋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1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我看得最困難也是最久的一本書,每一代人都用同樣的名字命名,這常常讓我頭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我所看過的最吸引人的一本書,這本書是一本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

先說說情節,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上。書中有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情節,就是不眠症的情節,馬孔多鎮上的居民隨着何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夫婦的養女雷貝卡的失眠而相繼患上不眠症。患了這種失眠症,最可怕的不是睡不着覺,而是失眠症必然演變成健忘症。

開頭會忘掉童年時代的事兒,然後會忘記東西的名稱和用途,最後再也認不得別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聯繫。爲了生活,馬孔多的居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籤,如給牲畜、家禽和植物標上名字:“牛”、“山羊”、“豬”……看到那裏我不禁想了想,如果哪一天我們連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忘記了,那又該怎樣辦?這些標籤上的字的含義,都是我們歷經幾千年的學習與探索才發明出來的歷史,如果我們忘記了歷史,的存在也許就會變得毫無好處。

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的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正因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理解它,擁擠的人羣裏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上將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堅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2

與書相遇,其實同與人相遇一樣。人們常願:“對的時間,碰見對的人”。是因爲過往滾滾將你我塑造爲了今日的你我,少了任何一段過往的時光,都不會是對方所期盼的人。

讀書亦然。用一顆心去靠近冰冷的文字,渴望從中得到共鳴,得到啓迪,得到跨越空間,跨越時間的超然友誼。十五歲讓你熱淚盈眶的薄本,二十二歲再讀未必會有同樣的感受,甚至隱隱爲過往的眼淚而面紅。而十七歲那年隨意捧起卻覺無趣,隨之束之高閣的書,卻在歲月的流淌下,在某年深深叩擊着你的心靈。

第一次捧起《百年孤獨》,是在高中。關關新購之後,泡腳時吐槽裏面人物重複而拗口的名字——何塞阿爾迪奧布恩迪亞,甚至還有什麼第一第二的,弄得我們忍不住發笑。在單調的高三生活裏,何塞阿爾迪奧布恩迪亞,這個長長的名字甚至成爲了我們一個不明意味的笑話。偶爾從口裏吐出,看着其他人莫名其妙的表情,總是能樂不可支。於是抱着一種尋樂的心態,我過些時日便將它借了過來。依稀記得它黑紅的封面,書脊因摩挲而略微發白。大抵是因爲那時每天讀閒書的時間有限,每次翻開,望着書裏的名字,總要花一番功夫去試圖接續人物關係。沒過一週,這種艱難而痛苦的嘗試,就以我的全盤失敗而告終,除如同漿糊一般留着幾個拗口的難以辨別的名字以外,並未感受到半點文學吸引。只覺得像是回到了小學不知幾年級被父親要求着初讀紅樓夢的日子,渾渾噩噩,味同嚼蠟,難熬非常。

放棄前,我特地關注了一下作者的名字。從此,馬爾克斯這個名字便深深烙在了我的腦海裏。《百年孤獨》就此成爲了一種難言的痛苦回憶,心中甚至生起了一種莫名的恐懼,不願再捧起。

說不出是什麼緣由,硬要說,大抵是想克服一下心魔,於是三四天前倔強的下回了《百年孤獨》。熟悉的封面躺在灰白的紙屏中,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張牙舞爪。在外婆家的小凳上,就這樣開始了重讀。

斷斷續續讀了兩三天,前面的劇情多少有些印象,讀起來雖然順暢,但又有些枯燥。我甚至又開始擔心這次重讀能否遂願,似乎熟悉的混淆感又隱隱浮現了起來。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忘記了紛繁複雜的關係網,拋開了那拗口而重複的名字,漸漸地,誇張而狂野的魔幻現實面罩被揭開,我驚覺其背後是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代不同的悲劇,但貫穿始終的,卻是不變的孤獨。

羊皮卷,銀匠間,小金魚,裹屍布。無休無止的情愛與私通,交織着無休無止的怨恨與猜忌。那小小一間銀匠間,那薄薄幾卷羊皮紙,又留下過多少孤寂靈魂的指印。偌大一個家族,從未有過理解與共通,每個人唯有難以排解的,互不理解的,終生縈繞的孤獨。是孤獨招致了悲劇,而悲劇又招致了孤獨。

或許悲劇在他們自己看來,不覺是悲劇。或許孤獨者本身,鮮覺孤獨。但終會有一天,若孤獨的世界出現一個缺口,被壓抑的情感便會如火山般噴涌,孤獨會吞噬你,會讓你加倍加倍地試圖表達自己熱烈的情感,讓你奮不顧身,忘卻倫理,失去理智。

少年未嘗愁滋味,爲作新詞強賦愁。

孤獨也是。儘管人生的路才短短几程,也許幾年,幾十年後再回首,又會有不同的滋味,甚至會爲今日的多愁善感暗自發笑。但近一年的我品澀到的孤獨,遠比過往所有都來的更多。漸漸意識到,沒人會陪你走過千山萬水,沒人會陪你跨過荊棘險灘,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獨,家人會支持你,朋友會鼓勵你,但都不曾瞭解你,正如你也不曾瞭解誰。熱鬧的歡聚背後,可能是一顆顆孤寂而渴望共鳴的心。孤獨是我們的起點,似乎也是人生漫程的必然歸宿。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願我們找到自己的知音。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3

灰沉沉的天空夾雜着一些刺骨的冷風,可能不太適合這個生機盎然的立春時節,卻比較符合明日即將遠行離家的我的心情。在這陰鬱的天氣,我恍然能理解到奧雷連諾上校孤獨的心境。書中的第一句,就不禁引人入勝。“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接着就講述了發生地點——馬貢多,一個烏托邦似的小村落。然而它坐落於天地之間,誕生於人類之手,必然會隨外界和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它被一羣吉卜賽人的出現注入了一股新生之力。其中,一個叫梅爾加德斯的吉卜賽人,和馬孔多的創始人也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人——布恩迪亞(奧雷連諾的父親),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誼。從此,也開始了這個家族走向孤獨的旅程。故事的內容涉及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梅爾加德斯,一個智慧又充滿神祕色彩的人,他留下的羊皮卷,讓布恩迪亞的後代甘願承受難以想象的孤獨和堅韌的毅力去研讀它。

這是一本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書,不難理解吉普賽人的飛毯,蕾絲戴斯的昇天,布恩迪亞家中幽靈的恍蕩。孤獨,冷漠,已經是這個家族的人的共性,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正是這種孤獨才讓他們走上悲劇之路。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讓我覺得壓抑,並不是因爲家族氛圍有多麼森嚴,而是這個家族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我斷斷續續的讀了很長時間纔讀完這本書,在書的結尾感到無比的淒涼,從烏爾蘇去世之後,小說也快走到了盡頭,聯繫着他們幾代人的紐帶沒有了,這也爲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

這個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這百年的蹉跎歲月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歸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圓周軌跡,到最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這也許是作者和讀者共同的祈願吧......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4

孤獨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上寫道:這本書映射了一個大陸人民的貧窮與富足。不可否認,《百年孤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社會角度上來看,它的確可以稱之爲“拉美的聖經”,但於我而言,它只是一本“孤獨”的書,僅此而已。

書中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似乎的確如此,我們赤裸地來到這個世界,精神混沌,唯一能感知的或許只有自我和孤獨,等到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歸於黃土,唯一能知道的未來或許只有孤獨。

小說中布恩迪亞爾族的每一個奧香里亞諾和阿爾卡蒂奧的存在好像都是爲了印證這一點。他們都繼承了布恩迪亞家族奇特的吸引力以及莫名的孤獨,或瘋狂、或執着、或暴力、或獨裁。他們憑藉着這股吸引力獲得異性以及一切的物質和享受,彷彿這些都是武器——抵抗孤獨的武器。

他們或翻越荒嶺,建立新鄉;或發動32場內戰,屢戰屢敗;或歡飲達旦,暴飲暴食……但最終都失敗了。他們終於深陷孤獨的泥沼,一切都與梅爾加德斯的預言一般無二——“家族中的第一個人被綁在樹上,家族的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

故事的最後,馬孔多這個蜃景般的烏托邦,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而“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陸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想,馬孔多早已被迷惘所籠罩,被慾望所吞噬,纔會降下《聖經》中所提起的颶風,而這一次的根源,或許還在於“孤獨”二字吧!人們尋求着各種方法企圖消滅孤獨,卻最終在慾望之中迷失了自我,直至“長着豬尾巴的怪物”誕生,一切也都成了過眼雲煙。

誠然,我在自以爲最孤獨的時候,讀了這本“孤獨的書”。正如馬爾克斯所說,“很多人選擇了向虛擬現實的魅力屈服,寄情於自我幻想,這縱然不切實際,卻更能給人安慰”,但安慰終究只是安慰,孤獨仍需面對,而我們能做的,不是因爲它鬥爭,而是學會與它相處。曾聽過一句話:“人生總有些黑夜只能獨自通過,如果實在沒有熱鬧,不必悲傷,無須盲目,一個人也要燦爛地穿行。”

寂寞是造化對羣居者的詛咒,孤獨纔是寂寞唯一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