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傅雷家書有感1500字範文(精選8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1500字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1500字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傅雷家書有感1500字範文(精選8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

尊敬的各位前輩、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首先祝各位中秋節快樂!闔家幸福!

在這個家人團圓的日子裏,跟各位分享一本充滿着父親對兒子苦心孤詣的《傅雷家書》。2007年離家到成都讀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輔導員讓我們每人給父母寫封信,那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家書,開始只是當作作業來完成,寫着寫着,回憶起昔日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情景,不禁落淚,平日羞於用語言表達的對父母的感恩和愛,都藉助信紙上的文字盡情傾吐,這可能也是書信被稱作"最溫柔的藝術"的魅力所在吧。

該書是由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其妻子寫給兒子的信編成的一本書信集,摘編了傅雷自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書信的內容,除了一般生活瑣事外,較多篇幅都是在和兒子研究藝術,討論人生,傅雷年輕時留學法國,面對同樣年紀輕輕就孤身在波蘭求學的兒子傅聰,他用自己的經驗閱歷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直立。";點評兒子傅聰演奏"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tonecolour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纔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登峯頂。"在肯定兒子鋼琴演奏水平的同時,他還教育兒子道"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最要緊的是‘人’。在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同時,對兒子的社交禮儀、作息習慣、理財技巧,戀愛婚姻等問題也進行了指導,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曾經說過他寫信給兒子一是爲了討論藝術;爲了激發青年人的感想;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做一面忠實的"鏡子"。傅雷作爲一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不僅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還廣泛涉獵了中外文學、音樂、繪畫,且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上星期我替恩德講《長恨歌》與《琵琶行》,覺得大有妙處。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係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於一個長的pause "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聲勢雄壯。至於《長很歌》,那氣息的超脫,寫情的不落凡俗,處處不脫帝王的nobleness ,更是千古奇筆……" 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傅雷也通過書信培養留學波蘭的兒子建立起對國家的熱愛,有別於口號式、圖景式地說教,傅雷告誡兒子從一個樂段的處理着眼,從對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做起,具體而細微地構建對國家的情感:"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父親細心呵護兒子的成長,但同時我對傅雷式的教育也略有些質疑:他教導傅聰要有計劃地工作生活,減少不必要的時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術",爲孩子親自編制教材,制定課程,嚴格督促,完全執行,反覆地灌輸家庭經濟計劃的經驗和心得,他在國內爲兒子準備好他認爲的正經書郵寄到波蘭,讓兒子不要光把時間用於消遣讀物,他會一一地指出兒子的書信中的錯誤,甚至是教兒子該如何用豐富的詞語表達感情。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有網友把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培養和郎朗父親朗國任對郎朗的培養概括爲"中國式天才教育"。傅雷信中絲毫不掩飾自己對兒子的愛,但這種愛在我看來也略顯緊繃:傅聰沒有及時回信,他上升到品格高度進行解讀,並且在每封信中都要督促傅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注重樂理的學習,不要有太多的交際以免佔用學習的時間,樹立"科學的"生活論……

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兒女們青出於藍。走過青春期的孩子們或許會慢慢卸下逆反心理,逐漸地聽從父母的教訓,那也是孩子們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對生活有所體驗感悟後對父母苦心的理解吧。紀伯倫有詩: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對生命本身充滿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不是出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但他們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屋子裏,但是他們的靈魂卻不是。

因爲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

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是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

因爲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駐足在昨日。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

傅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翻譯家,傅聰是世界頂級的鋼琴家,《傅雷家書》摘編的是傅雷及夫人在其長子傅聰留學波蘭後相互之間的通信。通過閱讀這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我們可以慢慢了解傅雷的教子之道,明白傅聰今日的巨大成就是與傅雷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分不開的。

傅聰在海外求學,一心投入藝術,沒有時間和父母、朋友、老師以及過去幫助過他的人寫信,傅雷便常常督促他:“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種‘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飢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他想要告訴傅聰:常懷感恩之心,更要適時表達,纔不會引起誤解,人際關係便是這樣建立的。事實上,這樣的告誡對於我們今天的青年人,也是極其適用的,不管如何忙碌,也要適時的交流、表達,才能增進感情,減少誤會。

傅雷去信很多而傅聰回信太少,這引起傅雷夫婦極大擔心。爲了告訴傅聰如何做到常常寫信,傅雷又舉出自己的例子:“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嘗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樣忙。我近七八個月身體大衰,跌跤後已有兩個半月,腿力尚未恢復,腰部痠痛更是厲害。但我仍硬撐着工作,寫信、替你譯莫扎特等都是拿休息時間,忍着腰痛來做的”。教育兒子,就是這樣以身作則,悉心引導。反觀現在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卻常常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沒有父母良好的榜樣和示範,孩子又怎會做到呢?

在信中,他也傳輸給孩子這樣的思想:一、父子也是朋友,重大的事要與朋友商量,對音樂的理解也該與朋友分享、交流、討論,這樣纔可以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二、寫信可以促使傅聰加強對自己文筆的訓練,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從而激發藝術的才智。正是由於傅雷要求兒子一直寫信,這本《傅雷家書》纔有內容,以日常之事見教育之偉大。這使我想起了當前的許多父母的家長制的作風是多麼得不明智啊,沒有與孩子朋友相待,以誠相見,怎麼能換來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呢?

傅雷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是暴露自己的缺點,以此警示孩子少走彎路,他甘當孩子的一面鏡子,用自己過去的經驗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你有許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緒,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這個不易革除的脾氣傳染給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裏的自我批評,也許可以幫助你提高警惕”。通過在信中指出父子倆共有的缺點:人很真誠,但說話太直接,對待別人的關心不太會表現感激,目的是想要和兒子共同剋制改正。由此可見,真正的教育是真誠、袒露心扉、無話不談的交流。

傅雷對兒子的要求是“先爲人,次爲藝術家,再爲音樂家,終爲鋼琴家”,說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養,要求兒子寧靜淡泊、真誠待人、認真做事。作爲藝術家,要求兒子真誠地愛藝術,發揚藝術,提高藝術的品味鑑賞力;作爲音樂家,要求兒子以開闊的胸襟擁抱不同風格的音樂;作爲鋼琴家就更要細水長流,不斷演繹不同風格的新樂曲,不浮於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對整個樂曲的把握控制。

赤子之心是傅雷對傅聰做人的指導。赤子之心不只是純潔無邪的心,也指清新,更是一種熱烈、真誠、潔白、高尚、忘我的愛。傅雷告訴兒子:“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就是指一個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這樣的人如傅聰長大了,獨立了,堅強了,就能自己找到心靈的旅伴—懷有赤子之心的人,纔不會孤獨,自己就能尋找到快樂。這是傅雷要讓兒子懂得的立身之道,這也是作爲父母想要兒子達到的最終目標。

從傅雷堅持給兒子寫信,重視啓發兒子思維,才能理解傅雷教育怎樣得堅持不懈,盡心竭力。學習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我們能夠明白: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應該做的是以身作則,用愛澆灌;想要幫助孩子獨立,就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赤子不孤獨。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3

第一封家書寫作的時間是當兒子精神消沉的時候,第二封家書寫作的時間是當兒子欣喜成功的時候。這兩封家書從兩個方面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那一份動人的舐犢之情。傅雷和傅聰兩父子不僅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藝術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着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預想着兒子前進道路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困難,傳頌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國的聲音。《博雷家書》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現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家訓。傅雷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把自己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經驗,藝術的感悟,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

“我們並沒爲你前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這真是知子莫如父,傅雷似乎早就預料到兒子的這種情緒了。緊接着又說“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爲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安慰兒子,向父母訴苦是人之常情,遭遇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課,誰也難免的。作爲父親不能教條主義地說,這不能,那不能,連用了幾個形象的比喻,告誡兒子,不要過分悲傷、消沉。如“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這就是朋友式的父親,對兒子的愛,比山還高大,比海還寬闊。還用了克利斯朵夫的經歷鼓勵兒子正視現實和挫折,勇敢地戰勝它。從而教育兒子要學會堅強,這纔是生活的強者。

當兒子在事業上取得成績時,作爲父親的傅雷當然是高興的,但並沒有沉浸在那份成就裏,而是希望兒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仍然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衆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你能堅強(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們掌握之內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學習上的——打擊;從此以後你可以孤軍奮鬥了。何況事實上有多少良師益友在周圍幫助你,扶掖你。還加上古今的名著,時時刻刻給你精神上的養料!孩子,從今以後,你永遠不會孤獨的了,即使孤獨也不怕的了!”

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當代哲學家周國平則說過,孤獨、寂莫和無聊是三種不同的境界,分別屬於精神、感情和事務的層面;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着執着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纔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孤獨產生於愛……傅雷相信:“藝術表現的動人,一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怎能打動聽衆的心靈?”正因爲赤子之心是最純潔的,它不含私心雜念,沒有慾望紛爭,只容納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感情,所以“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現實生活也許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會遭到誤解和排斥,身邊的世界讓他孤獨;但人類最純潔最美好的感情與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將成爲他的知音和朋友。

赤子之心無比純潔,剔除了紛紜雜念,纔可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並以之“打動聽衆的心靈”。藝術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便都在這裏企及了。貫串在這兩則信中的父愛,其實就是堅強。第一封信中“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纔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第二封信中“你能堅強(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堅強說到底就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而“赤子之心”,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峯。這種心靈的純潔是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4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這就是《傅雷家書》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不同於普通家信之處。

《傅雷家書》是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爲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涌動,閱者無不爲傅雷的精神感動。信中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爲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諦。

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父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

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傅雷家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着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讀《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子之間的感情因爲藝術的崇高而得以昇華,成爲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文革時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餘的幾封,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爲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着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裏,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練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着琴,突然來了靈感,彈着彈着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並將剛纔的曲子命名爲《春天》。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

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着下一代。

真的感謝那個時代沒有手機和電腦,真的感謝那個時候的驛路郵差,現代家庭教育中,《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充滿沉甸甸父母之愛的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5

靜靜翻開《傅雷家書》,如深沉父愛一樣,有許多足以令我感動的細節。譬如,身爲父親的傅雷爲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日漸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的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箋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止一次給兒子糾正用錯了的字詞,爲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爲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爲祖國有着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這是傅雷在啓發他的孩子,報效國家是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爲國家、社會作貢獻。每個人都是社會前進的車輪,我們的所作所爲、點點滴滴,都與國家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爲祖國作貢獻,創造美好的明天。

當傅聰忙於演出、練習而時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憊,傅雷勸告傅聰勞逸結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館。“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着眼,馬拉松纔會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勸誡傅聰愛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還告誡傅聰,“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們心繫祖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就一定能爲自己和國家造福。

傅雷還常勸誡傅聰不要放棄,多虛心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成功時保持虛心,這些都造就了傅聰的成功。某之後,傅聰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千里趕來,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體現。一個人一生要面對許許多多難題。傅聰身上具備的優良品質,是在傅雷的教導中獲得的。作爲新一代青年,我們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警醒自己,爲創造美好的將來而努力。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爲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爲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某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爲書信是最爲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爲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6

他帶着一副大大的眼鏡,端坐在桌前,藉着昏暗的燭光,目光隨着手指向的位置在紙面上游走,嘴中不時念叨有詞……

印象中的傅雷,是黑白灰三種顏色,不苟言笑。圍着一條格子圍巾,穿着貼身的長衫,頭髮只留頭頂一片,四周剃掉,個子高高的。他與妻子的合照只有幾張,大多是年輕時拍的',常能看見他與兒子的照片,在公園的遊船上,在家中的客廳、書房。

傅雷對兒子的愛藏在心中,他們父子之間,沒有含情脈脈,始終將道德、藝術擺在第一位,其次纔是護犢之情。

父親的嚴謹,使得傅聰和傅敏不敢偷懶,始終抱着相同的態度去學習、爲人處世,終於在不同的領域有非凡的成就。他的拳拳父愛,也出自於他對兒子深沉的愛。在兒子出國後,他開始用書信交流,紙張間傳遞着簡單的關心與愛。

傅雷曾在信中表達了自己對傅聰的歉意,他意識到自己的過分苛刻。雖說傅雷是出了名的嚴父,性格孤傲,但那只是他堅強的外殼。在傅聰留學後,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他們之間的關係卻更爲親密了,由父子變成朋友,再變成兄弟。

我想到了木心的《從前慢》,其中曾寫道:“從前日色變得很慢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等待一封信,足矣耗盡我們所有的耐心。但傅雷願意等,用筆墨回信,在報紙、廣播,各種渠道去了解他,關心他的生活。我印象很深的是,傅雷有一次在報紙上看見了傅聰的簽名,特意寫信去提醒他,還爲他現身說法,告訴“聰”字怎麼寫纔好看;爲了提高他的素質,也會仔細指出他生活中的小缺點,就連將手放在上衣口袋裏,大衣脫掉後絲巾還留着這些小細節也會注意到。他教會了傅聰怎麼做人。

後來傅聰在晚年談起父親,說傅雷在一次來信中提到與他的話怎麼也說不完,還在傅聰身上學到了很多。當時傅聰在波蘭留學,第一次回國,與傅雷促膝而談,整宿整宿的聊天,無話不說。看完這些家書,這才知道原來不管多偉大的人也有最質樸的情感。傅聰與彌拉結婚第三年,有了一個孩子,傅雷夫婦盼望着有朝一日能與他們團聚,他還會常常夢見他們。突如其來的“文革”給傅雷夫婦戴上了沉重的精神鐐銬,還未來得及團聚,傅雷夫婦就一起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傅雷留下的遺書裏只寫了一個大大的“人”字。傅雷是一個那麼簡單、樸素的人。

傅聰形容父親寫給他的一部分書信如同“懺悔錄”,他目睹過父親受苦受難,在感情上的大波大浪。從前,我只聽過一面之詞,都說傅雷是出名的嚴父,但我認爲,他是世間最平凡也是最偉大的父親,父愛永遠是深沉的。在傅雷的身上表現出來的就是想讓傅聰變得更好、更優秀,他只能對傅聰從嚴要求,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嚴父、不近人情。等我讀完這本書,才明白,這一切,都緣於對傅聰的愛。

……

我有一個溫柔的父親,他沒有傅雷那麼苛刻要求孩子,他也想讓我有出息,但我一再讓他心寒。總是在爭吵完之後纔會自己後悔,數着他的白髮猜着有幾根是我氣出來的,他也會常常開玩笑說自己被我氣的腦血栓,我總是嘴上毫不留情地回懟,心裏卻很不舒服。我以前像那個《狼來了》裏愛撒謊的孩子,他會一次又一次相信我、給我信任。我很害怕他發脾氣,有時候他聲音衝我大一點,我就會心裏不舒服。隨着他工作的增多,待在家裏的時間也變少了,我會不和他鬥嘴,會脾氣更好一點,學習再更努力一點,讓他少操點心。回家了,一家人就和和氣氣的。《傅雷家書》使我明白: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讓身邊的人因爲自己的存在而開心,而不是徒增煩惱。

《傅雷家書》中簡單的瑣事,讓人感覺溫暖、自然。在瞭解了他們父子最終陰陽兩隔,天各一方,心中又是一番極大的觸動。

我輕輕摩挲着書頁,不知不覺間已經翻到了最後一篇。

他提起筆緩緩寫下一行字:聰,親愛的孩子……一陣微風吹過,燭影微微晃動。

桌上寄過來的信邊放着一張黑白相片。相片裏的傅雷一隻手拿着張報紙,另一隻手在上面指指點點,傅聰靠在他的肩上,看起來親密無間——是父子,亦如兄弟。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7

180多封家書,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 更是傅雷對遠在萬里之外的兒子的教育的文字篇。傅雷老先生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每個人都有着自己偉大的父親,無論這個父親是知識淵博的或只是一個只會下地耕作的農民,他們一樣的偉大。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濃濃的親情,信中的話充滿着父愛,蘊涵着真理。現在很多人都學會了隱藏自己,與其在陽光下赤裸裸地奔跑還不如在陰暗的隧道里奔跑,你從不曾理解我,我也從不需要去解釋,還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書裏面把自己的情感細細地表達出來?傅雷先生在信上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與心情去做事,無論我們走得多遠,總有那麼一根線,牽着我們,一頭系在家的門前,另一頭系在我們的心上傅雷還很重視“因材施教”,他對兒子從不苛刻。而且他對傅聰的音樂事業十分的重視,對傅聰事業的點點滴滴都非常的在乎。《傅雷家書》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書。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此外,傅雷在家書中一直傳達出這樣一個信念——堅強。傅雷對孩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放心了!”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體現:一是不怕挫折;二是永遠保持謙卑之心,也就是勝不驕,敗不餒。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這一類的話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說,可是不敢說,你這個年紀是一切向前往的,不願意回顧的;我們嚕哩嚕囌的抖出你尿布時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時代的往事,會引起你的煩惱。孩子,這些我都很懂得,媽媽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終身會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隨地會浮起來,像一幅幅的小品圖畫,使我們又快樂又惆悵。 ”如此細膩的情感讓我難以想象是出自那個嚴謹近於殘酷,倔強甚至有些暴躁的學者。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爲孩子包辦,而爲孩子這種蛻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爲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8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着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爲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書》由於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捲的白雲,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書其中有幾個片段非常讓我感動,比如:“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面的語句,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愛子情深。對於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爲的就是希望子女纔有所用,以後不至於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爲父母,既爲他們而高興,也爲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爲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在這裏,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親。他總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報。父愛像海,寬廣深沉而含蓄;父愛像山,穩重厚實而威嚴;父愛像河,舒緩平靜而綿長。在困難時,父親給我們他溫暖的臂膀:在痛苦時,父親給我們他寬闊的胸懷。父愛無言,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聽來笑話,哪裏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爲他們這麼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啊!

我看到這裏很後悔,因爲我總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後不滿的埋怨他們,對於他們的悉心教導,我不領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該,我流下了悔恨的淚水。我要真摯地對父母說一聲:“對不起,我錯了!”

而在《傅雷家書》中,傅聰的母親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好幾封信。信中充滿了對子女的關心和憐愛。同樣她對於傅聰的音樂事業也非常的在乎這也同樣讓傅聰十分的感動他也明白了母親的愛對他有多重要。這也放我感嘆唏噓母愛的寬容和偉大。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

我太感謝這本書了,因爲它是一本讓我真正瞭解真正的父母的愛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