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軾讀後感(通用12篇)

蘇軾讀後感(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軾書籍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蘇軾讀後感(通用12篇)

蘇軾讀後感 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小學生蘇軾讀本》。看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蘇軾從小就很勤奮,他繪畫,詞,詩,古文都很有名。他的爸爸是蘇洵,就是《三字經》裏講的“蘇老泉”。他的弟弟叫蘇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學家,被後人稱爲“三蘇”。

蘇軾家不窮,但是他媽媽讓蘇軾兄弟吃苦。她說:“經得住磨礪,方成得了人。”正是母親的.嚴格要求,纔有了蘇軾兄弟倆後來的成就。

蘇軾長大以後,可以說“永遠在路上”,因爲蘇軾被貶到了“天涯海角”。爲什麼呢?因爲蘇軾爲老百姓服務啊,我真有點可憐他。不過蘇軾倒是樂在其中,一邊遊歷一邊品嚐美食。即便到了嶺南,他也能開心地“日啖荔枝三百顆”,別人都不願意去的嶺南,他說“不辭長作嶺南人”。

當然了,蘇軾的作品也很好,比如《題西林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望湖樓醉書》…

蘇軾有很多朋友,比如吳復古,張中,古耕道,王安石,秦觀…

讀完這本書,我居然有這麼多的收穫,可見這本《小學生蘇軾讀本》的重要性。

蘇軾讀後感 篇2

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小學生蘇軾讀本》,讀完後我很有感觸,對蘇軾有了新的認識。

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又勤奮刻苦,他在古文、詩歌詞、書法、繪畫方面都享有盛名。課堂上背誦過的他的一些作品,如耳熟能祥的《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西林壁》等等,讓我最感動的是《江城子》,這是蘇軾思念亡妻王弗而寫成的作品,沒想到,性情豪放的大文豪也有柔軟的一面。

蘇軾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王安石變法”這條導火線讓性格耿直的蘇軾在政治上吃盡苦頭,多次被貶到窮鄉僻壤做“犯官”,生活極其困苦,但一心爲民的蘇軾爲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疏浚西湖、治理蝗災,抗擊水患、停辦花卉、推廣教育……在百姓眼中,蘇軾不僅是個詩人,更是有能力有擔當有作爲的好官。

樂觀豁達的蘇軾像一粒銅豌豆,打不倒壓不垮,再苦再難的`流放生活,總能發現美食、發現美景、找到樂趣,他把生活活成了詩和遠方。

蘇軾的人生啓發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創造快樂的能力,就像我們要在枯燥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蘇軾讀後感 篇3

蘇軾在1037年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蘇洵是北宋頗爲成就的文學家,母親是一名有修養的婦女。

1061年,蘇軾參加了考試,蘇軾批評當時直言批評當時的政治的漏洞,就連當時赫赫有名的歐陽修也稱讚蘇軾,宋仁宗非常賞識蘇軾,邊讓蘇軾做了官。

1069年,王安石進京變法,開始大刀闊斧的改變政治,而蘇軾非常的反對。王安石主張理財,而蘇軾主張節儉,於是兩人非常不合,後來成爲了兩種分歧,是因爲蘇軾和王安石的對抗。

後來,蘇軾在杭州做官,在杭州訪問寺廟,在西湖邊喝酒,並且還作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爲杭州的'據民民解決了用水的問題。

有一年,蘇軾被逮捕了,這個案子被稱爲烏巢詩案。既然是烏巢詩案,肯定是作詩引起的,其實情況是這樣的,蘇軾因爲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分歧,所以就親自寫了出來。因爲新舊黨的分歧很厲害,有一些小人就發現蘇軾是最好打擊的對象,便誣陷蘇軾,說蘇軾罵皇帝。於是皇帝大怒,讓蘇軾進了監獄。

因爲衆人的營救,所以蘇軾在被關押一百多天後,並沒有放下自己的筆,一直寫下去。

蘇軾讀後感 篇4

五年級下學期,我閱讀了講述了蘇軾一生經歷的一本書——《蘇軾傳》,我瞭解了這個大文豪的特點與生平經歷。

我特別喜歡蘇軾的文章,即使他過上了農家的.生活,也下肯放下手中的筆。我尤其欣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將赤壁之戰刻畫得淋漓盡致,描繪出周瑜容貌俊美與智慧。

令我讚不絕口的不只蘇軾流芳百世的詞,也有蘇軾廣爲人知的詩。我比較喜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我喜歡蘇軾的另一面——美食。他是一位美食家,但吃飯之際總不忘禮儀——只吃眼前菜。有一次,蘇軾的朋友來他家吃飯,蘇軾的妻子王弗在他的位置對面放了一盤蘇軾最愛吃的兔肉絲,蘇軾只顧吃眼前菜,完全沒有注意到餐桌上有兔肉絲。在黃州,蘇軾還做了“東坡羹“,還附一首《東坡羹頌》,深受大家喜愛。這位美食家做的東坡肉更是享譽千載的名餚,在《豬肉頌》中,他寫道:“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黃州還盛產鮮魚,蘇軾摸索出一和烹調法,常常請朋友品嚐魚羹。

蘇軾還有許多特點,這本好書中都提到了。我讀《蘇軾傳》知道了許許多多蘇軾的人情世故,讓我們從這本“蘇軾寶典”中發掘更多的知識吧!

蘇軾讀後感 篇5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遊之“樂甚”,然後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爲“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爲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複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並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於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爲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慾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願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願爲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後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慾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爲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於他一人吧。

蘇軾讀後感 篇6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一直不知此爲誰作,讀了《蘇軾詩詞文選評》,才知是蘇軾所言。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從着重於政論、史論、哲學論文,而轉向以隨筆、小傳、題跋、書簡等文學性的散文,筆法極其靈活,耐人尋味;他的詩,在經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禮後,從最初的富贍流麗、豐滿生動,走向清曠的語句寫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詞作,由於對人生感慨的抒寫,而進一步發展了“詩化”的趨向,有的豪邁雄放,有的高曠灑脫,亦有的婉約清深,可謂出神入化。無論從哪個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學發展到巔峯時期的偉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蘇軾如此境界的文學成就和藝術修養呢?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水照和教授朱剛合著的《蘇軾詩詞文選評》會給你一個清晰的答案。本書從蘇軾的人生軌跡出發,結合各個時期的.詩詞文,向我們分階段地揭示偉人的生活境況、官場沉浮、心理歷程、藝術成就,爲讀者逐漸勾勒出一個超越世俗、隨遇而安、善處逆境、爲表政見不顧安危的立體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說到底是由於欲求之不滿足,抱負也好,名利也好,權利也好,壽命也好,無論其價值爲正面或負面,其出於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滿足便成爲痛苦,則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滿足之,二超越之。蘇軾的達觀、放曠的處世理念,對於今天的爲名利、爲權位而忙碌奔波、爾虞我詐的人不諦是一記清醒劑。

蘇軾讀後感 篇7

我讀了古詩,我感受到了古詩的豐富含義和詩人的智慧。

我在小學二年級就養成背誦古詩的習慣。我每讀完一篇詩,就有一個感想,於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我讀古詩的方法與樂趣吧!

相信同學們都聽過古人說的一句話吧。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意思就是說:“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時間,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時間,這樣既增加了你的記憶力,也增加你平淡無味的一天。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垂名千古。在詩國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如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就躋身於這繁星之羣。

在一個陽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誦古詩,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草》。背誦完後,突然發現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很有教育意義。詩中有一句詩叫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詩,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說野地上被燒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句詩同時也讚揚了草的`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爲名句,用來比作百折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和不可消滅的革命力量。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生活中,當我遇到一道題不會做時;當我厭學時;當我成績差時,就會想到草。草的這種不被困難所屈服的精神鼓勵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如此可見,背誦古詩對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處啊!教育家孔子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可以有志本矣”用來教育後代。我們可要牢記這句話呀!

聽了我的事情,你們肯定也有所啓發吧!心動不如行動,馬上和我攜起手來,走進朗讀古詩的道路吧!

蘇軾讀後感 篇8

不得不講,蘇軾,他實爲一位千古風流人物。

初遇此書,便想起老師口中有趣的他,帶着期待,我浸入了這本書。

他才華熠熠,得歐陽修賞識,後入朝爲官,雖是睿智,但終究年輕氣盛,人微言輕,也因着口無遮攔,對王安石變法反對,而在官場吃虧。如祝勇所言,官場潛規則,傾軋皆在暗處,霧裏看花,神龍見首不見尾,殺人不見血。終是中了沈括的計,便有了烏臺詩案,牢獄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兒子送飯的,因着不曉得父子間約定而送去魚,蘇軾以爲是死期至,安然落淚。幸得因着太后,而大釋天下,就此去了黃州。朝堂上,便盡爲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貶去黃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東坡居士,有了那膾炙人口的東坡肉。沒有了官場的束縛,在陶淵明的'影響下,帶着對自然的審美而勞動,詩詞上,大爲進展,那些驚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許是人必須經歷些什麼,才能知曉更多吧,心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停改變吧。

世事無常,他回到了官場。再見當年的王安石,談論之後,舊日政敵,成了友人,皆爲官場清流,卻皆是敗於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場失意,但有着三位夫人的陪伴,應是老天的眷顧吧。

正如人們所言,他是謫仙。在美國的千古英雄人物評選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評上的中國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與官場作鬥爭,而是與他的命運作爭。浸入他的一生路過一番,我懂得了這句話是爲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無力而爲,皆使東坡無以在官場施展才華,讓其生活一生艱苦。

一生苦難,創就了這位千古風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遲暮,是英雄,終有末路。但他真的會,深深印刻於後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蘇軾讀後感 篇9

一個月,從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員。同樣是一個月,從京城大員到流放。區區40年的仕途生涯卻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牢170天。想來也只有蘇東坡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場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經歷,究原因無外乎在他那張守不住話的嘴。

“汝必能殺人。”這是蘇軾初見章惇時說的話。雖然不知道蘇軾是否真的善於看相,但初識就如此直言不諱地指責,蘇軾又是多麼的口無遮攔。恰如他所預言,章惇最後的確壞事幹盡,甚至間接造成蘇家的衰敗,但這張沒有顧忌的大嘴顯然得罪了不止一個人。

“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若甘願放下那份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雖賦予蘇軾前所未有的才氣,卻令他人生道路崎嶇不堪。與之相比,嚴謹的子由仕途相對是更加平順,但今天,我們過多銘記的卻是他這位樂觀奔放的長兄。

儒家四書五經到莊子佛學,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蘇軾不僅腦有萬卷書,腳下也同樣有萬里路。蘇軾即使在面對苦難,也不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氣餒與頹廢,“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那無謂與豪放,使他的詩歌不缺華麗無實的靡麗之作。

林語堂曾言“章惇對東坡是唯恐其不死,東坡卻望章惇延年益壽。”蘇東坡向來是對事不對人,但他的一張大嘴卻使他一生落魄,但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這張大嘴巴讓東坡居士可敬可愛,在這個無知勇敢的老頭面前,任何的.擔心後怕都是無用可恥的。蘇軾的一生滿目瘡痍,遍佈了滄桑,苦難與偉大並存擁有着歡樂與悲情的雙重命運,也正是這雙重命運,將蘇軾推上了文學藝術的巔峯。

蘇軾讀後感 篇10

在中國珍貴的文化寶藏中,詩詞所佔有分量一直是令人無法忽視的,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詩詞以其特有的美妙以及其深刻的寓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詩人詞人也如天空中的繁星閃耀在這歷史的天空。蘇軾即是我最喜歡的詞人。大家對於蘇軾肯定並不陌生,從小學、中學、甚至大學蘇軾幾乎貫穿了我們的學生時代。《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蘭亭集序》……蘇軾的詞以一種特別強勢的姿態闖進了我的生活也影響着我的生活,他的詞就如夏日裏冰凍的汽水,從肉體上和精神上給人以衝擊,他那傳奇般的經歷更是給了我不小的震撼。

蘇軾的一生是過分曲折與坎坷的,經歷過太多的大喜大悲,大概也正是因爲如此才造就了後來的蘇軾。二十歲之前的蘇軾是生活在一個相對較安逸的環境的,一家人過得倒也平淡,與弟從母程氏讀書,二十歲時娶妻王弗。然而古時的讀書人都是逃不開科考從仕的,弱冠之後蘇軾便於父,弟三人一同步入了仕途。或許那時的蘇軾並未想到此後自己的.人生竟會遭遇到如此變故。初入仕途的蘇軾以起飄逸灑脫的文風收到了大文人歐陽修的青睞,也因此得以與其修有忘年之交。之後他又遇上造成他一生坎坷命運的主人公——王安石,這位不斷造成他貶謫的政敵……

蘇軾的一生遭受過貶謫五次,最遠的一次被貶謫現今的海南,最終喪於北歸途中,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豁達如蘇軾,在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貶謫,政敵的迫害,甚至幾欲喪命。於常人,怕是早已身心俱疲、萬念俱灰了吧,然而他卻像是那隨風的蒲草,落地便是家,總是在用一種樂觀積極的姿態來面對人生面對未來。這種精神體現在他的詞裏,形成了東坡居士特有的詞風。他的詞他的精神都在不斷的影響着我們。我們何不如蘇軾這般笑看人生,勇敢的面對挫折呢。

蘇軾讀後感 篇11

由於作者與當權者政見不合,被排擠到密州去當地方官,心情很抑鬱,同時他已七年不見弟弟子由,心裏十分懷念,種種思緒通過此詞來抒發。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爲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爲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爲,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着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

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懷念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瑰麗而又不忘現實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宋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蘇軾讀後感 篇12

之前有浪漫豪放、桀驁不馴的李白;有寄情山水、置身大漠的王維;有憂國憂民的杜甫……之後有領先於近代文壇的郭沫若;有用鄉思詮釋自我的一代名家余光中;還有那康橋邊用彩虹般的夢寄託真情的徐志摩。然而,我唯獨對蘇軾仰頭膜拜。

欽仰蘇軾,欽仰他豁達凝練的旋律,欽仰他筆端流淌的華彩,欽仰他樂觀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他,永遠是中國文學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是古今詩壇上的.梟雄。人如其文,蘇軾是一杯清茶。苦澀中遮不住茗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壺,沁滿心田。“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平平淡淡,簡簡單單,對他而言,沉鬱便是所有。

蘇軾又是一盞濁酒。“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裏,一聲吹斷橫笛。”“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凜冽的甘甜,樂觀的態度,令人豪氣頓生,讓人豁達滿懷。何須再計較?忘卻便是所有。

蘇軾也是一碗白開水。掩飾不住內心的寂寥,譴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不堪忍受“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悽清。埋葬,便是所有。

於是,蘇軾將他人生旅途中的寂寞、痛苦與淒涼深深埋藏於東坡的黃土之中,寄身於“崎嶇草棘中,欲刮一寸毛”,“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的生活。當他的趾甲縫裏塞滿了東坡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黃土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盪的時候,也有了《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誕生。蘇軾,好一個東坡居士,好一個宋代文學新道路的開闢者!

蘇軾,這一獨領風騷的文壇之霸,讓我無不欽佩。他那理念沸騰的思想,他那意識奔涌的篇章,讓我忘情。拜讀蘇軾,讓我和他有了超然物外的交流;品味蘇軾,讓我明白:一切痛楚只是過眼雲煙,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