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導語:歷史是個大舞臺,這個舞臺上一點都不缺少演員,明代的舞臺上,從來不缺乏大腕。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1000字(通用26篇)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

隨着崇禎皇帝在景山上自縊殉國,《明朝那些事兒》也以第七冊終結。當年明月曆時數年,終將大明王朝的歷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管來自廟堂江湖的各種閒言碎語,僅以普及明史這一社會效應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該結束了,《明朝那些事兒》以無數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彙集成一個王朝的興衰軌跡,大多悲劇多於喜劇,顯然不符合大衆“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歡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獨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讓讀者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扼腕嘆息。但歷史發展到最後,作者自己再也無法用幽默的方式來淡化明朝滅亡給讀者造成的悲劇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懶,我猜想面對這出最後的悲劇,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對。

從孫承宗死後,作者筆下的明朝明顯加速了滅亡的節奏。闖賊攻入北京和崇禎臨死前的種種活動均未再加以詳細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觀文字明顯增多,譬如“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因爲他(崇禎)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從中我讀到了作者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對其滅亡的憐憫與不甘。但作者隨即又自己解脫,將之歸於氣數,“嗟爾明朝,氣數已盡”!隨後作者指出了“以史爲鑑”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實質,說這決定於人性的慾望和弱點。這一觀點有些偏頗,歷史中的很多事還是可以給後人啓示的!歷史的醜陋和悲劇固然一直在重複,但也不能以此全盤否定歷史的“借鑑”作用。比如“潛規則”從封建時代盛行至今,一方面這種“醜陋”一直在重複,但也正是以史爲鑑有識之士才能得以總結和昭示天下,爲其最終根除奠定理論基礎。

在最後一章中,雖然以徐霞客生平結尾,但實則作者藉以自擬來體現一種生活態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時興的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究其本質,就是執著和堅持。

通觀全書,作者非常推崇執著和堅持,具備該精神的人都不吝給予大量筆墨,如徐階執著地打倒嚴嵩,張居正執著地改革,海瑞執著地兩袖清風,王陽明執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煥、黃道周執著地效忠抗金,崇禎執著地挽救殘局,徐霞客執著地雲遊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裏,這些人不管結局如何,都是值得稱道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王侯將相的豐功偉績,榮辱沉浮,都在歷史的車輪下或塵或土,而在人世間能相對永恆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兒》寫完了,但我從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時刻鮮活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或爲憐惜憫,或爲敬仰,或爲切齒,或爲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

靜靜的夜晚,只有窗外的明月與身旁的孤燈與我爲伴,而我卻不感到孤獨;清茶一杯,手捧書卷,這是一種莫大的快慰,莫大的幸福。尤其我手中捧着的是我最愛看的書—《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讓我重新認識了歷史,從而迷上了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主要講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這300年間明朝的那段歷史。這套書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索,用小說的方式娓娓道來。更加讓我興奮的是,作者當年明月用麻辣的寫作手法,把那麼枯燥的久遠的歷史,活靈活現的的展現在我眼前,讓我彷彿置身於那段歷史,事事都參與其中。

說實話,以前從未覺得歷史如此精彩。總覺得歷史無非就是一段繞口的文字;一片破碎的城池;生鏽的兵器;就是衰敗、戰亂、新的王朝雄起,鼎盛;然後再衰敗,再雄起,再鼎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復始,簡直可以化成公式,甚至有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滋味。

可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歷史真的就是那些殘骸斷瓦、古廟荒冢嗎?真的就是那些泛黃的書頁嗎?當年明月告訴我:不是的,真的不是的。

"歷史原來很精彩啊!"有人大聲說。聲音在空氣中消失,那人踽踽而行,曠野上一片寂靜。

"很精彩啊,很精彩!很精彩啊,很精彩!"遠遠地,傳來一陣陣回聲。聲音漸漸消失,山野又歸於寂靜。

遠處的古廟有點動靜,走近一瞧,原來那個小和尚是朱元璋小的時候。他抖了抖身上的灰塵又呼呼大睡起來。達達達達的馬蹄聲越來越近,一個得意洋洋的將軍來到了眼前。定睛一看,這不是平定北元的大功臣—藍玉嗎?!再看那邊,一個書生模樣的人,緊緊地拉住一位穿着龍袍,走路搖搖晃晃的皇帝,嗯,想起來了,這是方孝孺和朱允炆啊!呀,那是誰啊?是朱棣嗎?難道他就是當年的永樂大帝?那邊還有。

這些,都是明朝歷史中響噹噹的人物。歷史原來很精彩:那噴出的鮮血可以譜寫出驚心動魄的文字;那看似無奇的和平卻飽含着一位帝王的心血;那和藹可親的善面後面卻隱藏着一顆陰險毒辣的心——這一切的一切,有血有肉,真實而自然。

原來歷史不只是那些空泛的文字啊!

歷史,猶如蒙上面紗的美麗少女,讓人想近前一睹芳澤;歷史,猶如冷峻瀟灑的青年俠客,讓人想不離不棄的永遠追隨;歷史,猶如年老的智者,讓人茅塞頓開;歷史,猶如一面古銅鏡,讓人看到了滄桑,也看到了自己。

如此精彩的歷史畫面,若不是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那套書,有可能就要失之交臂了吧!什麼?什麼?你說根本不可能像我說的那麼精彩?我不和你爭,只是建議你,強烈的建議你,趕快買來讀一讀。對,跑步去買!要快哈!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3

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痛苦,從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掌握,從死人堆裏爬起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着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我們從一份檔案開始。姓名:朱元璋,別名:朱重八、朱國瑞;性別:男;民族:漢;血型: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後曾自學過;職業:皇帝;家庭出身:貧農;生卒:1328~1398;最喜歡的顏色:黃色;社會關係:父親:朱五四,農民;母親:陳氏,農民;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第一章寫的是朱元璋的童年。他1328年——1344年他主要的工作是放牛,到了1344年——1347年間朱元璋做了和尚,只不過主要工作是討飯,1352年——1368年朱元璋忍不住了終於開始造反了,1368年——1398年朱元璋終於脫離了困境當上了永樂皇帝。《明朝的那些事兒》說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000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江其霖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史書讀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兒》居然讓我能夠一直讀下去直至讀完。以至其霖說要看這部書我也沒有阻止他看。《明朝那些事兒》是以簡單易懂的當今現代人的語言講述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爲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以現代的說法,只要有着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即使你面對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因對方法,但只要你有敢於面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一切奇蹟都可以被創造出來。還有每個人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行計劃。相信很多同學都會被問過你爲什麼要讀書?讀書爲了什麼?大多的答案都是建設祖國,爲祖國爭光等等等等的大話,而在大多同學們的心中,讀書的真正目的是爲了大多是爲了長大能有個好的出路和爲了滿足大人們的各種慾望。但事實告訴我們,爲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許可以獲得動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未來,需要的是另一種決心和回答———爲了讀書而讀書。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4

當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兒》,整部小說非常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時間,通俗易懂,可以把歷史當小說看,我推薦這本書,很多人不理解,說是投資書單,爲什麼讀起了歷史,看了便會明白,從歷史中能學到很多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分享這篇讀書感,對書中的精華理解、總結很到位。

這本小說感觸最深的只有一條:找到正確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今天的時代與明朝完全不同,拋開厚黑學的成分,可以理解爲“對目標極度明確、對戰略乃至戰術極度認真、極度一絲不苟、極度精益求精、極度熱情及極度自信(堅強)”,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專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確,如果目標左搖右擺,總是瞻前顧後,抱着試試看的態度,那麼結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會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變後,二十萬精兵毀於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圍攻,且明顯強於明軍,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擊,大明王朝陷於絕境。很多人傾向南遷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衛戰”主帥于謙認爲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所以他收編整頓軍隊以後,決戰前下達了以下幾個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大軍開戰之日,衆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就是這幾條,“要麼勝、要麼死”,讓所有人放棄幻想,忘記對蒙古人的恐懼,全力作戰,加之有效的戰術謀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聰明證明事情難以辦到,而是總能從不能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京城保衛戰”中,通州的糧食很多,然而很難運到京城,因爲沒有多餘的人保護糧食,爲了不讓糧食落入敵手大臣甚至主張燒掉。于謙通過一個公告就解決了:“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調兵、運糧、安全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當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主帥說:“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結果軍士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擔心萬一打死朱棣落個滿門抄斬的結局,朱棣利用這個保命符多次化險爲夷,並取得皇位。

“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感覺像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一起歷練,與一個個名人對話,瞭解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收穫很多。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5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爲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比如,在這本書裏,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裏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這本書裏,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裏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爲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爲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爲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在書裏,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這股力量支持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持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爲,如果我們想要成爲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纔是正確的。

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6

隔離的這些天,讀完了本兒書——《明朝那些事兒》。這本兒書,從小就有人誇好,忘了是小學還是初中,家裏就有那麼一摞擺在那裏,可我自始至終就沒翻過。今日讀罷,不禁讚歎——人們推崇自有其緣由。

現在回到正題。其實這本書令我驚詫的不是書中的內容,而是無意間翻到時看到的幾個字——“我十年前剛上大學的時候”。由於看書前對作者沒有了解,不禁大吃一驚。十年前上大學,那意味着作者寫下此書時不過二十餘歲,二十餘歲便有此般歷史功底和洞察能力。我掐指算了一下,我現在也是二十多歲,但是再給我幾年,我能有作者的水平麼?作者所讀的經文不是一般的厚,考究的時間也不是尋常的多,我決不敢妄言。

有句話叫人比人不如人,瞭解的事情越多便會覺得這個世界天才奇才多的去了,你算哪根蔥?疫情初的時候在家整天悶頭讀書,讀着讀着茅塞頓開,大喜,覺得自己之前的20多年書近乎白讀了,昏昏碌碌的日子近乎白活。但我還是特別高興,自己終於半隻腳邁入“讀書”二字的門檻了。

雖然我不夠強大,雖然困難很多,但我決不會妄自菲薄。這些年來還記得喜歡的網絡玄幻小說《神墓》中的一段話:登高者必自卑,行遠者必自邇,一個人重要的不是站在什麼位置,而是在向什麼方向移動。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浩浩蕩蕩通俗易懂又頗有個人見地的講完了明代這部斷代史,大明氣數已盡,崇禎景山自殺,明代滅亡。

結束了麼?也結束了,也沒結束。作者在最後又講了個故事——徐霞客遊記。我納悶,這是畫蛇添足?怎麼最後講起一個人遊東遊西了,徐霞客的確是明朝的人,但和歷史大勢,好似沒多大關係。莫不是忘掉一個人在最後添上了?敗筆吧。讀着讀着,發現非但不是畫蛇添足,還是畫龍點睛。作者通過徐霞客的故事,以史爲鑑,說出來的是他感悟到的人生真諦——“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徐霞客那時候的遊歷山水,可謂是歷盡艱辛,風餐露宿,要吃沒吃,要喝沒喝,沒準遇到強盜,天災,還可能丟了小命。現在的旅遊是度假,是享受,但當年只是遭罪。一個人放着好好的生活不過,去遭罪,是爲什麼呢?可能沒什麼理由,他不過是想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人生活得是什麼呢?我特喜歡杜甫的一句詩“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可不是呢,糞土當年萬戶侯,濤濤歷史長河,死了,就只是歷史了,人們期許有來生,可那卻又是未曾有人親眼目睹的存在。

那爲什麼呢?權力?財富?正義?功名?別人的期許?抑或只是單純的愛?一切只有你自己才能瞭解了。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7

讀史的時候就像看武俠一樣,也有一種快意恩仇的期待,所以當誅殺劉瑾王振之流,當九千九百歲的魏公公終於在惶恐中結束了自己的罪惡時,當徐階終於熬倒嚴嵩,當戚繼光平定了倭寇,當李如鬆、麻貴打退了豐臣秀吉的朝鮮夢時,總有種正義到來的快感。我會站在歷史人物的視角,爲他搖旗吶喊,也會爲命運的轉折而神傷,爲大業轉瞬空的朱允炆默哀,也爲悲情憤懣的崇禎而嗟嘆。

但歷史也總是告訴我們,人性是複雜的,大明王朝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張大人不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差點毀了萬曆的三觀(實際上也確實讓萬曆更加複雜了),張大人出行的轎子要32個人才能擡起來,家人也在地方作威作福;民族英雄戚繼光也是能抱大腿能拉關係的多面手。像楊繼盛、海瑞一樣純粹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同樣歷史也訴說着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往往只能取得戰術性勝利,海青天也只是嘉靖供起的一塊豐碑,看看就好了,他並不準備讓這塊碑鋪滿大明王朝的江山。

人類的劣根性總是很難消除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染缸裏的一般人。大明王朝人才濟濟,也從來不缺乏混子和王八蛋,要收拾這些人,還必須是張首輔這樣黑白通吃,有理想更有手段的人。所以我理解了那句話,“只有經歷過地獄的磨練才能鍛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經受過的苦難總會在一定時候灌注於你力量。所以我也理解了歷史總是特別欣賞那些理想堅定的人,變得是鬥爭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我也清楚了時間總是能大浪淘沙始見金,耐心一些,別在短暫的痛苦中迷茫、迷失,才能光芒加身。

我也更看到了,歷史的巨大悲劇性,就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止是重蹈覆轍的問題,甚至是花樣翻新的創造性的悲劇。如當年明月所說,所有發生的事,因爲他有發生的理由,該犯的錯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能超越歷史的人,才能叫以史爲鑑,然而我們終究不是聖人,我們有自己的慾望和弱點,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但是面對現在的每一天,世界不還是那樣有趣嗎?

我可以用魯短腿戰擼打上王者;也可以低頭思考遞延所得稅這種怪胎;我可以一個人獨自徜徉在大明王朝的熱血與悲涼;也可以悄悄放個屁讓旁邊的基友猝不及防,然後開始互相問候虎狼之詞。

不斷的自己思考,不斷的自己改進,偶爾的駐足嬉戲,偶爾的沉默放逐。到底做什麼事算珍惜時間,做什麼事算浪費時間,主流可以給你答案,但沒法給你快樂和人生。

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三十年,我還在思考自己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8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迴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癡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爲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着一聲嬰啼,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稅款的佃戶家裏,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爲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爲王者的必備品質。

朱元璋爲了活命到了皇覺寺當和尚,但好景不長。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祕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他走投無路,要麼死,要麼起義,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之後,朱元璋勢力不斷擴大,天下只有張士誠、陳友諒可與之匹敵,終於,決戰在鄱陽湖上拉開了序幕,他以十萬人對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以臨時拼湊的小漁船對戰高九米長數百米的“無敵戰艦”,不顧衆人的反對,他選擇堅守而不是退後,他明白成王敗寇但是他依舊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幾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爲王者的必備品質。

建國以後,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可見小時候多受些挫折與磨鍊是有好處的。我懂了,苦難是成爲王者的必經之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觀當下,我們既沒有勞筋骨、餓體膚,又沒有行拂亂所爲,比起朱元璋我們不知道幸運了多少萬倍,那我們何不嘗試把心志放在學習上苦,然後曾益吾所不能呢?

亂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門,寒門多苦難,苦難煉人心,人心但煉成,必縱橫於天下之間,無所匹敵!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9

在2000年緊張而百無聊賴的春節期間,我偶然在小姨家翻到了這套書,一口氣走馬觀花讀了前六本(家裏只找到了六本)。此爲背景。

對於一個靠死記硬背上位的不稱職文科生來說,明朝在腦海裏是神祕、可怕的,標籤也只有朱元璋、東廠、陰謀和畫質模糊、背景音樂瘮人的港臺電視劇。感謝當年明月,把一個能讓人看懂的大明朝清楚、全面、完整地展現在我面前。

我認爲,明朝的特點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各種“沒想到”。從雄才大略的太祖成祖,到仁宣之治,再到英宗代宗,再到沒存在感的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再到大名鼎鼎的嘉靖萬曆,最後是嘉靖。太祖定下的規矩,本以爲可以限制太監的權利,沒想到宦官專權數諸朝之最;本以爲廢了丞相皇上就能高枕無憂,沒想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竟能把萬曆噎個半死;本以爲永遠把商人壓下一頭,沒想到培育出了資本主義萌芽;本以爲明朝能永續漢族統治之潮流,沒想到又被女真奪了江山(雖然嚴格來講不算)。加之老朱家人擅長內鬥,而且越到後面基因越奇怪,英年早逝者、木匠、被藏着長大者不一而足,導致執政水平和效果千差萬別,以及文人勢力格外強盛,也上演了一幕幕君臣之間的鬥爭,導致整個大明朝真的是故事性極強,難怪可以寫成如此精彩的小說。

整體看,明朝的皇帝們水平不如清朝,但也從1368到1644維持了近三百年,其中文人功不可沒。明朝歷史上涌現出了太多忠臣、能臣,他們靠勇氣扛起大任,靠智慧挽救危局,雖敗猶榮。讓我印象深刻的有靖難之役裏拼死抗燕的鐵鉉、盛庸,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土木堡之變中起死回生的于謙,和萬曆年間智慧得令人折服的張居正。明朝給了知識分子一個絕佳的舞臺,能力超羣者自有揚名立萬的機會,時代和英雄互相成就,這些人真的是歷史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這本書讓我對歷史上的各個地區也有了粗淺的認識。比如,才知道之前從沒注意過的江西,是古代能人輩出的地方,也作爲重要戰略地爆發過數場戰爭;還有北京城外的錦州、寧遠(興城)是守衛山海關、進而拱衛京城的戰略要地;山東也是從北打到南的必經之地。

明朝,凝聚了太多的權謀、智慧,放在整個歷史上看,作爲一個漢族王朝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也發展了經濟,都是很了不起的。對自己而言,這套書完成了基本的知識普及,當年明月也是很厲害的,能把那麼多難啃的古書啃出來,轉化成如此通俗的小說形式娓娓道來,絕非無能之爲。

希望這樣的文學能多一些,畢竟讀者不是專門研究歷史的專家,能完成對廣大羣體的知識普及已數難得,想進一步研究者,再去翻史書就好。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0

最近,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這本書,感觸很深。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敘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極不平凡,雖然出身皇家貴族,但因爲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標差了一截,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問題上。太子朱標有開國功臣李善長和徐達這兩位天下最優秀的文臣武者擔任老師,而朱棣從小整日見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劍,殘酷的戰場讓他認識到:強者生存。這造就了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

可以講,燕王朱棣是一戰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將部隊的指揮權授予燕王和晉王,遠征蒙古。朱棣知道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試,所以好好準備,先偵查對手的具體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堅持前行,發現敵人並沒有進攻,而是勸降。這是很讓我驚訝的,在沙漠中遠征多天的軍隊碰上了敵人,誰不想大砍大殺一把。但朱棣沒有理會部下的催促,他剋制了自己,暫時擱置了自己將要得到了榮譽。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這可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啊!

仗是打贏了,可太子的位置還是沒拿到。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兒子,只有十五歲的朱允炆爲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駕崩後,朱棣起兵造反。憑藉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當然,他還是醉心於沙場,數次遠征蒙古,打得那幫人幾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終朱棣也病死在沙場上,或許這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了。

應該說朱棣不是個好人,但是個好皇帝。他日夜操勞,關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書——《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互通有無;南下討伐平安南等等,實現了國家的真正富強。

總結一下:朱棣好像擁有雙重性格。對擋他道的人,根據暴力原則,毫不手軟地:殺!但對這個國家,對百姓,他竭盡全力,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利國利民,國家強盛。

應該說,朱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兒萬國來朝》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成爲今人的一面鏡子。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1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這本書你是看得懂的,作者當年明月以幽默的語言把你帶進那明朝千奇百怪的人、事、物中。他又是你難以看懂的,一個王朝的發展至毀滅的天地至理。

天地至理?就拿明朝來說。

普通人說:“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的時代。”

有文采的人說:“他是中國古往今來的歷史河流裏的一個綺麗的漩渦。”

當年明月把真理透露出,把所有語言壓在底下“所謂的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就是這麼簡單。

縱觀明朝276年的歷史,自朱元璋打天下以來,經過歷代皇帝之手,又從崇禎兄手中失去。大明也是當年明月所說的那樣,從低點爬至頂點,威風一下,而後重重地摔下去。人也是一樣,雖說他自己覺得人生很漫長,可在當年明月的筆下卻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

活在世上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然而,我們爲何又要白白地走這一遭啊!當年明月的最後一篇章節卻並不是用明朝的覆滅完結的。他的後面還寫了一位被譽爲17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徐宏祖,又名徐霞客。他臨終前說的那些話:“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歷天下,然而,他們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柺杖,穿着草鞋,憑藉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當年明月想表達的意思就在這裏面。我品味了很久,才稍稍地懂了一點。歷史先是喜劇,後是悲劇的規矩是恆古不變的。我們卻要在那歷史的流裏世世代代地輪迴。想打一個漩渦,或濺起一朵水花,很難。不過這類人還是有的,那就是聖人。雖說歷史背後很黑暗,但忠誠、正義也是有的。生活處處有黑暗,有絕望,但你自己都要充滿光明、希望。

當年明月道:“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

爲什麼?

“因爲你還活着,活着就要繼續前進。”

……

前面寫這些,只是徐霞客表達的意思的一部分。

我寫這篇讀後感,並非完全發自內心地去寫。文中多有藉助處、照搬處,但是我還是非常感謝這次的作文使我對歷史也有一定的感悟。有意思。

以上寫的語句是對作者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大概的理解,像當年明月說的一樣,“看得懂的就看,看不懂的就當瘋話。”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

《明朝那些事》的結束語是在一本過期的檯曆上找到的。它上面的一句話證好相應了徐霞客所言之意。

他看着作者當年明月幾年來每天的努力,始終的堅持,她靜靜地、耐心地等待着終結。他等待着,在即將結束的那一天,當年明月將翻開這本陪伴他始終,卻始終未曾翻開的檯曆,在上面,有着人生的哲理。當年明月翻開了它,在這本臺歷上,寫着一句,連名人是誰都沒說明白的名人名言。是的,他就是當年明月想說的,這就是當年明月想通過徐霞客所表達的,足以藐視所有的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上面寫着: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2

自工作以來,已有好久沒有安靜的讀書,因今年春的疫情,在家中閉門不出,偶然翻到之前買的《明朝那些事》,本不喜歡歷史的我竟沉浸其中,在這段恢弘的王朝歷史當中,我才知自己的.淺薄無知,不僅僅是因爲通過讀書,我明白了我對很多歷史人物的誤解,從未靠近、接觸過他們,卻僅憑隻言片語便一直對他們非議、不屑,更是因爲我從這段歷史當中不僅看到明朝的更迭興旺,更看到了一些品格高潔、堅韌的人。

兒時看電視,總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漸漸長大之後發現,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太好回答。

張居正,一個在我印象中一直存在於課本之中的人,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個好人,實行一條鞭法、懲貪墨、澄清吏治,本可安逸生活的他,在見識了世間的不公與醜惡之後,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一條無比艱苦,卻無比光輝的道路,在經歷無數的血雨腥風,宦海浮沉之後,依然保持自己的理想,以天下爲己任。但他也是一個俗人,參與權力鬥爭,拉幫結派,權勢、地位、財富盡皆到手,也許這纔是真實的人。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的結局。《明朝那些事》

提到崇禎皇帝,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他是個亡國之君,從未考證、從未靠近,便一直覺得他是昏庸無道的,直到我看到這本書。原來他是那樣一個皇帝,他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他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即使如此,他終是無力挽回,但他仍然繼續努力。“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這是怎樣的無奈和絕望啊。

不論是在當今,還是在過去,總有一些人是長袖善舞,可在浮浮沉沉中全身而退,但總有人拒絕了誘惑,執着於理想,成爲一個正直無私的人。

————————曾有人質問我,遍讀史書的你,所見皆爲帝王將相之家譜,有何意義?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爲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仞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明朝那些事》

明朝天啓年間,魏忠賢把持朝政,明熹宗醉心木匠事業,朝廷烏煙瘴氣,楊漣此時挺身而出,上書彈劾魏忠賢卻慘遭陷害,被拷打致下頜脫落、被鋼刷刷到體無完膚、被銅錘砸斷幾乎所有肋骨、被鐵釘釘耳,終不改其志,最終被鐵釘釘入頭部,至此結束他光輝的一生。在暗無天日的牢房中,楊漣用被打的幾近殘疾的手,寫下絕筆遺書。我們應該感謝那個在黑暗世道中仍存良知的牢頭,我們才得見到這封每個字都閃耀着希望和光芒的血書。“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這是怎樣的百折不屈,這是怎樣的大仁大義,這是我們終此一生都應當奉爲精神指引的人。

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後,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僅以此隻言片語,記錄此事心境。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3

話說歷史,本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由許許多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之所以史書不夠暢銷,不是因爲其文筆有所欠缺,而是因爲史書中夾雜了太多的長篇大論,褒揚貶低,幾乎剝奪了讀者的思考餘地。於是,《明朝那些事兒》闖入了我們的視野,教我們如何勞逸結合的讀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兒》第六部主要講述了由“三大案”引發的一系列內憂外患。從爭國本,查妖書,打悶棍再到萬曆三十年不上明;從東林黨的明爭暗鬥,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滅女真以及最終的決戰遼東,說不盡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策略,道不清的善與惡,優與劣,美與醜,讓人慾罷不能。

其中,從爭國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擊案”,我看到了一個無奈、無能又無力的皇帝。身爲皇帝,本應高高在上,麾下千軍萬馬任憑使喚,受萬人膜拜,卻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難。萬曆欲立寵妃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爲太子,但論嫡論長都輪不上朱常洵皇后又無子嗣,權衡之下,朱常洛無疑是最佳人選。可朱常洛的生母五氏不得寵且出身貧賤,萬曆無論如何也不答應。然而言官與內閣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燈,屢屢上奏,讓皇帝馬上冊封,以免引起非議。皇帝充耳不聞,再加上鄭貴妃一直在旁煽風點火,皇帝暗向鄭貴妃保證:皇后與太子之位非你們母子莫屬。一向認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數十封奏摺的效率催促皇帝,並將矛頭指向了鄭貴妃母子。一向忍氣吞聲的皇帝終於勃然大怒了,以勢如破竹的速度罷免了幾十位官員,降級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這樣整整託了十五年,萬曆纔在所有人齊心協力的逼迫下,極不情願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獨善其身,更無法隨心所欲,在古代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政治爭鬥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併成爲一把學生的枷鎖。

若說努爾哈赤是一頭猛獸,那袁崇煥就是關押猛獸的牢籠。但在寧遠一役之前,他只是個無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爾哈赤在經過前幾次大戰後,對這座小城幾乎不屑一顧。可三天後,袁崇煥會成爲他此生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我而言,對袁崇煥的欽佩不僅是因爲他大獲全勝了,更是因爲在所有將士棄甲而逃時,惟有他,目光堅定地說:“我一人足守此!”;努爾哈赤率精騎六萬而來,可他僅有一萬身陷絕境的明軍;後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護裝甲,而明軍連軍糧都沒有。但他贏了,靠得不是戰略,不是智慧,不是驍勇,不是幸運,而是決心,是寧肯同歸於盡也不後退的決心!或許後人會覺得這種行爲太過魯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沒有他的誓死堅守,永不放棄,失陷的不僅僅會是遼東,明朝也會就此毀於一旦。袁崇煥用他成功的事實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打不贏的仗,只有甘心輸的人。

歷史,不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連綴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是航標,指引我們擺脫迷茫;是箴言,激勵我們奮發進取。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4

通過閱讀此書,大大刷新了我對歷史書以往的觀念。

以前在我看來,歷史是有趣的,但是歷史書卻不免讓人乏味。所以家裏那幾套歷史書,不管是通俗的白話文還是文言文版的《三國志》,幾乎都沒怎麼動過,被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灰塵。而它的語言流暢、幽默,時不時調侃一下,給人一種輕輕鬆鬆讀歷史的感覺。

作者當年明月,不用說也知道,這一定是一個人的筆名。作者原名石悅,武漢人,用不同的幽默語言,讓我兩天來快馬加鞭,書中的小括號也甚是動人。

前兩天讀的《百萬英鎊》,馬克吐溫的幽默與石悅不同,在我看來馬克吐溫的幽默是貫穿在整個文字裏的。而石悅用一種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表達形式巧妙地利用小括號,把歷史變得生動有趣,接地氣。

從內容上說,從一開始我就被書中的情節吸引了。第一部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故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謂是高潮迭起、一波三折,讓人慾罷不能。文中說到了這段:“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謂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這個朱元璋實際上就是誅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必成誅滅元朝的利器,而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統治者自己鑄造出來的。”朱重八是個身無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討飯,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賭上一切。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勇氣、智慧、堅定和非凡的軍事天才,還有身旁的諸多能人(如徐達、常遇春、劉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國度,也就是大明。

大明,畢竟是古代。朱元璋的政策也必定不完美。他從幼年的父母雙亡,決心造反,到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狠辣的陳友諒以及龐大的元朝……都紛紛敗在他的麾下。而在我看來朱元璋還是會向一種東西臣服,這就是貧窮。朱元璋一定是早年貧窮慣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所以才害怕自己的子孫也受苦捱餓。在無數場戰爭過後,一個個名將,一各個功臣都被朱元璋以無理取鬧的理由殺掉。他這麼做都是因爲他覺得這樣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兒孫的權力。爲了不讓權力分散,他還撤掉了丞相這個職務……那些在戰場上的戰友,有的人甚至可以爲保護他豁出性命。卻又一個個戰死沙場,即使倖存回來也被過去自己那麼推崇的那個對象給取下腦袋。過去都是兄弟,而現在兄弟二字似乎顯得那麼沒有力度,這種兄弟情就像是沒有一樣,自己卻拼命保護一個想要自己腦袋的人,我感到唏噓。

後來的朱允炆又太過仁慈,從而丟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爲一個謎。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充分繼承了他父親一個特點: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正因爲這個,才使他造反成功,從侄子手中奪取到了皇位。

看完後我很感慨:它告訴我們,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纔是最強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只要這樣,才能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才能使你擁有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去戰勝一切困難,並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5

這是一個承前啓後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讀這本書讓我彷彿親臨當初,在那硝煙四起的戰場上曾留下了多少人的身影。他是朱元璋,從一個無人問及的窮苦人,一躍成爲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問這其中艱險,只有他可知。一路走來,努力過,奮鬥過,拼搏過,堅持過,膽怯過,也曾想退縮,也曾迷茫。但他是朱元璋,沒有人能讓他屈服,陳友諒也好,張士誠也罷,都是當時的英雄,可就算是這樣,他朱元璋走上這條路,便沒有後悔一說,皇權之路,從來都是踏着鮮血與屍體走過。一將功成萬骨枯,可開闢一個新王朝要付出的代價又是怎能表達出來的呢?這條路選擇的機會只有一次,要麼成皇,要麼身死。可他做到了,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明,可皇權之路又註定是孤獨的,容不下旁人覬覦。高處不勝寒,唯能者居之。他廢丞相,誅功臣,爲的是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盛世江山,無所顧忌。少年的艱辛,已讓他太看重親情了,可陪他一同打天下的夥伴,已與他漸行漸遠。直至身死,回顧一生,他最喜歡的還是那鮮衣怒馬的時候,那時還年輕,更有抱負。

朱棣,另一個皇權的追逐者,他痛恨童年時的不公,憑什麼父皇只在乎長子,卻從未正眼看過她這個生母卑微的兒子。他誅元賊,立軍功,可即使太子身死,父皇仍不會把皇位給他,那他爭一爭又何妨?既然不會手到擒來,那便搶來,皇權之路太艱辛,可總有有太多人想要去試他一試。同樣機會只有一次,要麼成功,要麼身死,只要選擇便沒有後退一說。他自信認爲沒有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亦有一腔抱負,定坐上那天下至尊之位。他沒有太多條路可以選,身在皇家,他確實沒有朱元璋當時苦,但同樣身不由己,皇帝下令削藩,唯有反抗,方有出路。這條路上,他確實賭上了一切。多次大戰,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自然高興,可失敗了他卻只能去鼓勵將士,可他內心也不確定啊!

但他堅持,勝利總是屬於那些堅持下來的人,直奔京師,一步步走向那至高無上的位置。回首曾經自己走過的路,他太明白這意味着什麼了,從前他只能站在下面對皇上進貢,而現在坐在那上面的人是他朱棣,它會證明給自己的父皇看,現在坐在這皇位上的人是我,我憑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這就是朱棣,一個不受寵的皇子,一個從小混跡於各路名將之間的皇子,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爲皇帝,從今往後這天下就是你—朱棣的。

讀完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了英雄人物的過往,更是感到了無限的可能,有夢想,有堅持,有抱負,有努力方能讓你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遠,走的每一步才能讓你更接近成功一步。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公平,想要得到就應付出更大的代價,光鮮亮麗的背後暗藏着血雨腥風。讀史,讀的不僅是一個故事,不僅僅是歷史人物的經歷過往,我們應該讀懂的是一種境界,一種教育,從他們的背後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無限的可能。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6

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很好看—這是我閱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後最大的感受。這是一本以明史爲題材的書,他不注重理論,卻直視史實;他不注重邊幅,卻條理清晰;他看上去無稽之談、風趣幽默,在讀完之後,卻讓讀者對那段歷史感到沉重起來。

客觀來說,作者當年明月的寫作態度並不嚴謹,他的文字不優美,他的文采不出衆,甚至,他對歷史本身的態度就是調侃一類的,然而讀下來,確實讓讀者沒有失望,絲毫沒有虛假與賣弄。他曾說過:“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的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所以,讀他的文是輕鬆的,大多人都可以堅持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向大家展示了一段歷史的興衰。

歷史的真相從來就是殘酷的。讀完整本書後心情不能平靜,儘管作者寫得很幽默,很樂觀,但是,歷史只能是歷史,它從來就不樂觀、不幽默,所謂歷史,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號哀、悲傷。流淚、追悔,它都無法改變。明的歷史讓人心酸,從盧象升的選擇,明朝的道路就此確定,不妥協,不退讓!面對清的再次入關,崇禎任用了盧象升,面對崇禎的問話,他只說了兩個字:“主戰!”那一份大義凜然卻斷送了性命。他始終是個單純的人,不識時務,分析形勢後,決心出戰。他下達了一條垂名青史的軍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即使他的火炮、箭矢已用盡,但他依然繼續戰鬥,爲了他最後的選擇!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有很多感慨,爲什麼在帝王選擇求和之後他還堅持戰鬥?爲什麼他不通人情事故,堅持一個人上戰場?一切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就是氣節!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說時勢造英雄,可是在大臣們都退縮時,只有他義無反顧,決然迎戰。歷史銘記了這位英雄,他的情懷,我不由欽佩。再來說到崇禎,他的努力終究換來的還是最後的不幸。明朝還是滅亡了,歷史記住了這個朝代,無限緬懷。明明知道結局,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歷史的悲哀。他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直到最後已經預料到最後的結局,卻依然沒放棄!許多人無法理解一個亡國之君他在亡國之後做的一大堆事,他賜死了后妃與兒子,甚至最後自殺了,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那種情況下,活下去更需要勇氣!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不負責,真實體現了決不妥協,絕不低頭的負責的態度。所有的一切也該結束了......應該結束了,所有的王朝的開始,真如他的結束!作者說過:“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一如既往,無論什麼時候的歷史,幽默的不是歷史本身,只是作者!歷史不是觀點,不是議題,他已然成爲事實!無論讀到多麼愉快的文字,歷史的沉重都是不可忽視的。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歷史只將繼續......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7

太陽緊跟牛年的節奏躍過東方的山峯,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從窗戶照射進來,映照在《明朝那些事兒》,帶着我走進了悠久有趣的歷史,走進了大明帝國不朽的傳奇。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幫助我揭開了許多千古謎團,見證了人的善良、偉大、正直、勇敢、氣節、貪婪、殘暴……也讓我看到了大明帝國的興衰盛亡。在這七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二、三部。

淺談第一部《洪武大帝》,講述的是朱元璋生於元末,幼時貧窮,父母雙亡,只好去地主劉小德家幹活。之後入皇覺寺,雲遊四方,增長見聞。但有人誣告他謀反,他纔不得已起義,於是他招兵買馬,經歷了無數次戰鬥,佔據應天、大敗陳友諒、討伐張士誠、北伐元朝、建立大明。即位洪武大帝之後,嚴紀肅貪,違者殺無赦!關注民生,興修水利,減免稅負,緊抓教育,大興科舉,建立國之監,重視人才培養,明朝在開國皇帝的統治下,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史稱“洪武之治”。朱元璋病逝,傳位於長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朱允炆一登基就厲行削藩政策,他與叔父朱棣展開了鬥爭。可朱允炆偏信齊泰和黃子澄的讒言,導致朱棣奉天靖難之名,起兵攻打建文帝,併成功登基,但也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建文帝朱允炆於“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再說第二部《萬國來朝》,永樂大帝朱棣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南下征討安南等;文化上,修築《永樂大典》。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創造了永樂盛世,他也是一個優秀的統帥,曾多次親自率領軍隊征討四方,衝鋒在前,戰無不勝!之後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進入動盪時期。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奪門之變”之後遭受迫害。

後說第三部《妖孽宮廷》,從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後,聽信讒言,迫害忠良,而這也成爲他繼“土木堡之變”後在歷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點。著名宰相李賢除去三大奸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千古流芳。後來即位的明憲宗朱見深,任用奸邪,軟弱無能。而明孝宗朱祐樘卻寬厚仁慈,躬行節儉,勤於政事,重用王恕、劉大夏、馬文升、李東陽、劉健、謝遷等爲人正直的功臣,史稱“弘治中興”。到了明武宗朱厚照,寵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將軍......弘治年間,有一位亙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盜寇,平定叛王,勇鬥奸宦,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近乎神話的不朽傳奇,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更是弟子極衆。

這套史書,讓我從劉基身上看到什麼是智慧;從朱見深身上看到什麼是昏庸無能,從孫承宗身上看到什麼是氣節......從而啓發了我對歷史的濃厚興趣。

夜空中,皎潔的月關灑瀉在《明朝那些事兒》上,透射着塵封的歷史,彰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非常關鍵。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8

大概是高一上學期,同學們都瘋狂喜歡上了這本書。上課、自習、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在吸引着他們。於是我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喜歡上了這樣的一套書。

在當時那個金戈鐵馬的世界裏,好像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將對方殺死,腳下踩着敵人冰冷的屍體前進,並擦乾濺在臉上的血。第二種:屈服在別人腳下,當鋒利無比的斧頭向你砍來時,你也只有在這時做個深呼吸的份啦。或許我們真的沒有權力去評論那些已經逝去的人,既然他們已經逝去,那就讓他們安靜的走吧。我客觀的認爲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較偉大的皇帝。

一生並無大過,有人會說他只因四樁案子就殺了那麼多人,但我認爲雖說有些過分但還是有情可原,他只不過是十分痛恨貪污,腐敗並且做事過激了一點。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他消滅了一路上的衆多障礙建立了大明王朝,爲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啊~~!”帶着一點疲憊,帶着一點回想,帶着一點期待,帶着一點遺憾,我進入了夢鄉,在我的夢中,我看見兒時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後有人,轉身對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絲生活的悽苦,還有兒時的純真。

場景突然又從野地中閃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中,李善長腳步堅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了一絲不忍和無奈,但隨之而來的是冰冷無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慄,“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個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個看慣了身首異處,血濺七步的帝國統治者了。”大殿隨之離我遠去,一切歸於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現了方孝孺,一臉正氣盎然。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衆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衆喜歡並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爲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爲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着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爲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纔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我想,那些認爲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於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願意做,那還有誰願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說說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說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暑假還在繼續,然而書早就已經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19

歷史和人生一樣,往往充滿了遺憾。在昏暗的燈光下,在寧靜的時光中,我似乎看到你孤單而又瘦削的身影一步步走來。張居正,回首相望你的人生片段,讓我感受你的靈魂。

翻開大明王朝的歷史,你所帶來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你以少年天才的身份進入官場。你親眼目睹了官場上爲權力爭奪的腐敗現象。由此你逐漸變得更加睿智,冷靜。終於在殘酷的鬥爭中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夢想。你當上了內閣首輔,但你並不爲之雀躍欣喜。因爲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幹挖盡的皮囊。朝政的腐敗、百姓的流離失所、國庫的空虛,讓你有了救國的決心。於是你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改革大業。錯綜複雜的政治舞臺上,面對守舊派的重重阻撓,你力挽狂瀾,不惜一切代價的讓國家有一番新正之氣。最終也因你的改革,讓國家本衰竭的命運一度出現中興之氣。

教育。面對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你不僅在情感上充當了他的父親,更重要的是你擔當了他的老師。你一生嘔心瀝血的兩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對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爲十歲的他撐起了一片天,一個國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爲他成長所培育的大樹。在他心裏,卻留下陣陣陰影……

抉擇。當改革轟轟烈烈的施展開來,當國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軌時,有一個巨大的磨難走向了你。你的父親去世了,那一刻,你淚流滿面。很難想象,爲了朝政與抱負,你十九年從未回家看過父親。更多的愧疚,思念,只有在你心裏更顯淒涼。而更大的磨難,是你要放棄朝堂,回鄉爲父守孝。在夢想和道德中,你面臨抉擇。改革大計還未完全實施,你又怎能離開?在滿朝官員的彈劾和非議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個時代,在親情和夢想的抉擇之中,你毅然向着夢想前進。

破滅。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親手教育的學生萬曆皇帝,卻暴風雨般,毀了你畢生改革的希望。他對你進行打擊報復,讓你的家人流離失所。你一生爲之嘔心瀝血的兩件事啊,最終卻成爲了矛盾體啊!歷史帶來了陣陣荒涼……

身後名。《明朝那些事》裏這麼評價你“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對於我來說,你是一位孤獨的英雄,你的卓越成就是無人能比擬的。但同時,你也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對整個大明王朝,你的改革減慢了王朝的滅亡。當你離去,當你的改革被廢除,當清太祖努爾哈赤打來時,人們不禁惶恐,不禁痛哭流涕,可世間再無張居正!就像《風雨張居正》裏面所說“有的人死了,但你還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縱使時光飛逝,可對於歷史來說,你永遠不會消逝。你的一身正氣,你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決心,永遠沉澱在了歷史中。你是大明王朝最醒目的標誌。你與歷史共前進。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0

說到讀書,結果第一本書沒借,《平凡的世界》。剛看了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兒》,卻一直看不上這本書。今天發現自己的眼光太短淺了,大家都真的很好,所以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

因爲我只借了兩個,所以我必須向朱迪瞭解明朝。本來明朝的觀念只停留在宦官的權力上,現在有了一些立體的效果。原來北京這座大城市是由朱迪建造的。明朝的產物“東廠”,因爲辦公地點在東華門,現在王府井大街附近,那裏還有一條東廠衚衕,所以改名爲“東廠”。呵呵,歷史真的在。

另外,書中還提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突然發現奧運會開幕式上也呈現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才知道這不是吹噓我們的歷史有多輝煌,而是說我們中國人有多善良。他們那麼強的時候,也不搶鄰居的地盤。他們舉着“拜訪好朋友,問候好鄰居,結識好夥伴”的大旗,與這些小國和平交流、生活,順便做點生意。最後,他們想使用“和諧”這個詞

書中還提到了一個我非常敬佩的人——楊普,不是因爲他這個人才華橫溢,而是因爲他的精神。當皇帝以勾結太子的名義把他關進監獄的時候,面對着他不能穿的囚衣和隨時被砍頭的危險,他在監獄裏度過了艱難的日日夜夜。十年後,皇帝得知自己在獄中不斷讀書,重用此人,後來成爲名臣。我以爲如果我們在圖書館堅持讀十年,我們會成功嗎?也許,只是誰能做到呢?

今天,媽媽帶了一套書回家,我一看是一套歷史書,還是厚厚的七本,它們的書名叫《明朝那些事兒》。我心想:又是一些枯燥的歷史書,還這麼多,又這麼厚,什麼時候纔看的完啊?媽媽還強力推薦:“看過這套書的人都說寫的很好看,你一定要慢慢看、細細讀!”我只好應着媽媽的要求,心不甘情不願的捧起了書。

翻開《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頁,我就隨着作者來到了1344年。朱元璋從一個吃不飽飯的和尚,通過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_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朝代——明朝。明朝從創建到滅亡經過了三百年。這本書對明朝17帝,和其他王功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對戰爭、_治、當時的經濟政治制度等用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進行了細細的描述。

在書中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如“不世出之英雄”李如鬆,臨危受命敢當大任的名將李舜臣,是死不退、以身殉國的老將鄧子龍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家稱爲“海青天”的海瑞,百姓們爲了能見“海青天”一面,可以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磨破了十幾雙鞋,徒步趕到京城。海瑞兩袖清風,廉潔公正,想到的事就義無返顧的去做。最後他因爲直言犯上,被罷官。抄家時家裏只有幾件補滿補丁的破衣服。在百姓的心中:海瑞就是一位能爲百姓着想,不屈服於的好官。

這套書作者寫得也非常有特色,不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都枯燥、看不懂的。它簡單、易懂、語言幽默,情節生動。作者還時不時的調侃幾句。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麼好玩、好看,真可謂是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1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我新近讀物。這本書有一個系列,一共有7本,分別是:《洪武大帝》、《萬國來朝》、《妖孽宮廷》、《粉飾太平》、《帝國飄搖》、《日暮西山》以及大結局。整個大明王朝的經歷就如同書名一般,講述了貧苦農民朱五四的兒子朱重八,也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南征北戰,平陳定張,建立人人平等的大明王朝。

那是一個陰雨午後,天灰濛濛的,一刻鐘過去了,雨終於停了。灰濛濛的天空似一塊厚重的簾子,低沉地垂着,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我重重的嘆了一口氣,無聊的躺在沙發上,媽媽笑着地給我一本《明朝那些事兒》。哎,又是這類無趣的歷史書,那乏味的語句,味同嚼蠟的文章,總會令我興致頓無,無聊之極。

可我還是不情願的看起書來,沒過一會,我就完全融入進了大明帝國,融入進了農民朱重八的心裏。我一下子沉浸在這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情節中了!

《明朝那些事兒》用通俗的小說形式,詼諧而有趣的筆調,向我們講述了六百多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曆史。於是,我彷彿步入了時空隧道,被捲進這塵封百年的往事中。時而,我畏懼那血流成河的戰爭場面;時而,我目睹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時而,我爲國泰民安的大好河山興奮不已;時而,又爲奸臣當道的昏暗局面憤懣不平……然而,這一切都造就了大明帝國,都改變了它的命運,都決定了它的生死存亡。

朱元璋的崛起,更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值得反思。當他還是一個小頭頭的時候,他的鄰居就有強大的張士誠,還有狡詐的陳友諒,可朱元璋都挺過來了。他後面乾的事情還印證了小兵張嘎的一句名言——別看今天鬧得歡,當心將來拉清單!至正二十三年7月21日,朱元璋二十萬精兵向比他強的陳友諒發起了進攻。雖然朱元璋的船小,在陳友諒的面前像玩具一樣,但朱元璋的船小巧靈活,便於機動,致使陳友諒攻擊不便。再加上有常遇春,徐達,朱文正一干猛人,那陳友諒就更沒戲了,80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戰船毀的毀燒的燒,陳友諒則逃了。

按理說脣亡齒寒,陳友諒歇菜了,那私鹽販子張士誠絕對熬不過今年,但事實上他不僅熬了一年,他整整熬了4年,在至正27年9月,平江也被攻陷了。

我這時才突悟,沒有風雨不見彩虹!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期盼收穫。但通向成功的路上總是佈滿叢叢荊棘,處處沼澤。有的人懶懶散散,懶腰蝕骨,永遠登不上成功的頂峯;而又有些人愛投機取巧,聰明反被聰明誤,明明已經站在成功之峯了,卻做得太過了,從頂峯又往前邁了一步,一腳踩空滿盤皆輸;有的人一路踏踏實實,披荊斬棘,不畏艱險,勇往直前,最終到達了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做到了古今貫通,以自扶自立的手法,獲得了讀者的認可,讓我們明白了許多真理。恩!這是一本好書!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2

歷史總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願意看史書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套史書卻脫穎而出,以暢銷四百萬冊的奇蹟,位列暢銷書榜首。這套書的名字叫做《明朝那些事兒》。爲什麼枯燥乏味的史書能如此暢銷?這是有理由的,作者用淺顯、幽默的語言,客觀的分析了明朝的興衰史,以及當時明朝的規章制度、科考制度,等一系列明朝獨創的花樣。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爲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佔地方的傢伙都殺掉,如果當時真殺了,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幹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服了吧。

可見啊,當時的老百姓真是太苦了,幹什麼都要交錢,過節交錢,幹活交錢,上公堂交錢,平白無故也要交錢。要交的錢比掙的錢還多。這樣的朝廷,遲早會被推翻,就看是誰有這個膽了。

這時,拯救大家的人出世了:朱元璋,外號朱國瑞、朱重八。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一切的事情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開始,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了一個男嬰,大家都知道了,這個男嬰就是後來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後來的史書上都會有一些類似的怪象記載。

比如颳風啊,下暴雨啊,冒香氣啊,天上星星閃啊,到處放紅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訴你,這個人和別人不一樣。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時,紅光滿地,夜間房屋中出現異光,以致於鄰居以爲失火了,跑來相救。

接連的災難中,朱元璋的家人全都病死了,此時的他,爲了活下去,決定去當和尚,還得出去要飯(我估計要回來的飯還要收錢,要收個人所得稅!)。

正因爲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才磨鍊了朱元璋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朱元璋的仇恨到了一定限度的時候,他終於下定絕心造反了!許多的農民們,也被逼無奈,一跺腳,造反啦!

當時的局面是一片混亂:到處都是農民起義軍,有些地方發生了瘟疫,黃河改道,發生洪水……這些事情,擾的元統治者們,不得安生。一面要去安撫起義軍,一面又要去治理黃河,那時的朱元璋並沒有遭到元統治者的注意,而他也因有擋箭牌,所以一點一點的開始強大自己的力量,直至打下天下。在被外族搶佔了100多年後,朱元璋,這位偉大的漢族人,又一次搶回了屬於漢族人的天下。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吃得苦中古方爲人上人”,也算是老天補償朱元璋失去親人的痛苦吧。作者用現代人的角度,現代人的理解,寫出了明朝的興衰史,令人愛不釋手。想要和作者一起,瞭解明朝的歷史嗎?那就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吧!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3

時間大概可以算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東西了吧,不論你哀求、痛哭亦或者用盡全力去抓住每一秒時間去努力,她都不會遲疑哪怕一秒,依舊會滾滾向前,只有某些時代的寵兒、天選之子纔有可能使其稍做偏移。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塞到輪子下面連一點點痕跡都留不下的那種。可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開心的過完自己所認爲的最有意義的一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就像作者在末章寫的徐霞客,一生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能用一生的時間去幹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還不用爲生計擔心,這大概就是幸福吧,可能徐霞客是這本書裏面最幸福的人了吧!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可不是所有人都是朱由校(皇帝),不但衣食無憂,而且當木匠就只是當木匠,全憑興趣。我們大部分人還是要努力的,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努力學更多的知識,努力賺更多的錢。有太多太多的慾望要滿足,餘週週女俠說過

如果還沒有想好未來,那就一路往前走,努力做到最好,上最好的中學,學最多的本領,考最好的大學,看最多的書,學最多的知識,這些都是……資本,”“這樣,等到我有一天有了想做的事情,那麼我手裏有足夠的本領,就可以朝着那個方向努力了,也不會後悔。”

當然,是人就會有愛的慾望。可在這個尷尬的年紀,連愛是什麼都不知道,哪裏會有什麼愛呢。無非是兩個人在一起很開心就誤以爲是愛,以爲自己愛的死去火來,其實無非是有一點喜歡自己感動,外加喜歡無聊的虛榮感。

突然想起書裏面的徐海和王翠翹的故事,也許他們可以算是愛情吧,王翠翹在光芒萬丈的時候選擇了一無是處的徐海,而徐海也用自己的一切來回報她,即使徐海成就了自己的偉業,成了一方霸主也未曾納妾,始終待她如初,可惜悲劇結尾,也許美好的事情就活該被毀滅。還有錢皇后爲朱祁鎮哭瞎了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外面已經很殘忍了,但有個人一直默默支持自己也行真的很好吧。

最後,爲什麼讀歷史:

很多人問,爲什麼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爲鑑。現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爲鑑,是不可能的。因爲我發現,其實歷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裏面什麼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所有發生的,是因爲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爲鑑,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爲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弱點。

以後也許就很難有機會如此連貫的讀完這麼好的一部好書了,希望後年考研順利,希望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一定有很多機會,現在滾去背單詞。還是努力點吧,爲了以後可能會喜歡的人,加油啊,很難,但要堅持!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4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

讀着讀着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爲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爲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爲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

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

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家長感言)孩子從小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一套《上下五千年》雖然圖文並茂,但僅是提綱式的簡介,缺乏情節,《二十四史》又顯得艱深乏味,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碼起來足有十多釐米厚。本擔心孩子看不了這麼多,沒想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幾乎是手不釋卷。和他爸交流起書中的故事情節那叫一個眉飛色舞,聲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爲了不被男人們鄙視,我也認真地把這套書看了。正所謂閱讀改變人生,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變了,這套書在孩子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首先,孩子視野更開闊了,對是非、忠奸、善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從他的言談及老師的反饋中得到證實。更提高了他的閱讀水平,隨後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評價是良莠不齊。總之,開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5

一次,在車內的收音機中偶然聽到了《明朝那些事》的廣播書場,那些歷史故事頓時吸引了我,當廣播結束時,我仍然意猶未盡。今年過年,媽媽把《明朝那些事》7本書作爲新年禮物送給了我,我高興極了。廢寢忘食地翻閱起來,雖然7本書加起來厚厚的一摞,但由於故事幽默風趣,通俗易懂,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它們全“啃”了一遍。

這套書主要講的是明朝三百年間一些歷史事件。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就在南京,很多事情都與南京有關,很有親切感:明故宮,我曾去放過風箏;作爲當今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城牆我也和爺爺奶奶上去過;還有下馬坊,明孝陵,我也去過多次。我家就住在孝陵衛的理工大學裏面,孝陵衛以前就是明陵衛戍部隊的駐紮地。想到此,似乎還多了點地域自豪感。通過閱讀,讓我知道了爲什麼這些能夠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古城牆之高,之長,之壯觀,中華門城堡的精妙絕倫,盡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們子孫後代應該加以珍惜、保護和傳承。

書中還提到了很多有名的歷史人物,其中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鄭和、于謙、戚繼光。

前些天,爺爺奶奶帶我去了一趟“寶船遺址公園”,還登上了了一艘巨大的寶船,我想起了書中的明朝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知道了,中國最早就是從這裏開始走向世界的,開闢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流血,只有和平和友善,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國家的真實面貌。

我學過一句千古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就是于謙,面臨明朝的危急當口:皇帝身陷敵營成爲人質,城中百姓驚慌失措,明軍不堪一擊士氣低落。于謙邁出了“國家興亡,我來擔當”的一步,力挽狂瀾。他那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通過閱讀這套書籍,我不但獲得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也從書中這些偉大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了開拓進取,熱愛祖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明朝那些事兒高中讀後感 篇26

二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學生時,就喜歡看些名人傳記。在我認爲《明朝那些事兒》應該是一本枯燥的歷史書,我是不會準備把它看完的。沒想到在當年明月妙趣橫生娓娓道來,我居然看進去了。書中不乏幽默詼諧,把本來乏味的歷史事件寫活了!讀之如飲甘泉。像我這個不怎麼愛看歷史書的人,都能看進去,想想也是不同凡響了。

這本書獲得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獲得噹噹網“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大獎”及2007---2011年度系列暢銷書第一名等榮譽。

該書之所以幾年間成了時髦書,堪比“凡有井水處,必有柳詞”了。歷史本來很精彩,就看怎麼寫了。當年明月的寫作不僅筆鋒幽默,關鍵是加進了自己的感悟,也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今人與古人的距離。其實我喜歡讀他的原因,是因爲作者用現代的語言把歷史事實擺了出來,我想大多數人也是這麼個念頭。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生於安徽省的一個赤貧農民家庭裏。在元朝末年,坐在家裏都要上稅的畸型社會裏,能夠活下來已經是奇蹟了。他的童年就在一個冬涼夏暖,四周通透,食不裹腹的環境中靠給地主放牛長大的,他此後人生的逆襲想想也是奇蹟中的奇蹟了。由此我也想到了一句話:英雄不問出處。他的人生軌跡大致是這樣的:十二歲時遷居太平鄉孤莊村,十七歲時父母長兄及侄子亡,入鍾離皇覺寺爲僧,後雲遊淮西,二十一歲生活所迫,又重返皇覺寺,二十五歲投軍到郭子興部隊,(十七歲前,幾乎不識字),因作戰英勇受到郭的賞識,二十六歲還鄉招募徐達等。二十九歲率部攻下應天府(今南京),此後他的人生就象開掛了一樣,在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名將的輔佐下,到三十四歲時就受封爲韓守政權吳國公,三十七歲稱吳王,四十一歲稱帝,奠定了大明江山。我看到此處,不僅想起一句話:“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如今六百多年過去了,但籠罩在朱元璋身上的爭論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他有過不朽的功勳,也有過嚴重的過失,這些爭論可能再過六百年也不會停止。歷經時間的磨礪,歲月的侵蝕,朱元璋似乎依然屹立在那裏,他的豐功偉績、成敗得失都被記錄在史冊上,供後人評說。

朱元璋,一代英雄。我彷彿看到了這樣一幅畫面,在遲暮之年,他勒住馬頭,迎着落日的最後一絲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此爲該書系列第一部。

英雄從來都有氣勢恢宏的人生,他們都有過人的天資,讓我等凡人須仰視才見。

歷史從來都是重複的,又從來都是不一樣的。

今天,尤其是太平盛世下的我等。也不必效法於英雄,不必介懷歷史的雲煙。和平是任何一個時代人民最美好的追求。我們現在的生活又何嘗不是戰爭年代經過戰火洗禮的英雄們想過的生活呢?

由此想想也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