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不恥下問》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不恥下問》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恥下問》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恥下問》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不恥下問》讀後感 1

今天我讀了《不恥下問》這個故事。

故事講: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去參加典禮,他向人詢問了許多問題。有些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很多不明白的事情,問個明白,這纔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呀!”

據說有一次,衛國有一個叫孔圉的官員去世了。他死後,衛國國君賜他“文”的諡號。孔子弟子貢知道了以後,不明白衛王爲什麼賜他“文”的諡號?

就問孔子:“老師,孔圉學問雖然很高,但還有許多比他有學問的人,衛王爲什麼賜他“文”的'諡號呢?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腦筋聰明又上進,而且有不懂的事,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也會大方謙虛的請教,一點也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他被衛王賜爲“文”。

子貢恍然大悟:“看來我要向他好好學習呀!”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不論有多大的學問,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的事情,就應該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想要有學問,就必須好好學習、多學多問、不恥下問啊!

這個故事讓我倍感深刻的體會到,好學多問的重要,謙虛的可貴……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問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以後努力的學習,謙虛大方的向別人請教而得來的……

《不恥下問》讀後感 2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讀書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於是,當我寫完作業後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裏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啓發。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爲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爲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裏也常唸叨着:“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爲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後,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啓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爲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爲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係。

《不恥下問》讀後感 3

勤學好問,這一橫貫古今的求學法寶,已經跨越了歷史千年。古時候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等很多至理名言。許多學時淵博,德行高深的學者或者名人,也正是用這樣的古訓不斷地進取和端正自己的求學道路,纔對世人有了卓越的貢獻。

據《不恥下問》文中記載,春秋時期衛國的孔圉大夫死後,最高領導就賜予他“文”的稱號,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爲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爲‘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爲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世間像孔圉大夫這樣好學,虛心求教的人也很多。他們雖然資質聰敏,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像那些地位和學時都比自己差的`人請教。他們並不認爲那些學識和地位低下的人就永遠比不上他們。相反,在那些人當中,虛心地像他們請教,就能在求學的路上不斷地完善自我。

學者、大師、聖人尚且如此,作爲意氣風發的少年兒童更是責無旁貸了。無論成績的好與壞,學識的深淺,我們都應該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驕傲自大,自以爲是。常言道:“學問學問,不懂就問。”請教並無壞處,既能有效地與老師、同學溝通,加深友誼,又能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不恥下問》讀後感 4

近日,我仔細閱讀了《不恥下問》這則成語故事,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我深受教育。

《不恥下問》主要講了: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一次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時,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別人。因爲他是聖人,人們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一點也不生氣。他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

這個故事讚揚了孔子善於發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可我不是這樣的,遇到不懂的問題,從沒問過別人,學習上糊里糊塗,得過且過,長此以往,我竟成了一名“學困生”。

自從我學習了這個成語故事,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我便大膽、主動地請教老師,請教同學。很快,我的.成績趕上來了,成了班裏的尖子生。老師看到我的進步,誇我說:“你真是一名不恥下問的好孩子啊!”

《不恥下問》讀後感 5

我讀了一本名叫:《動感小學生的100個人物之不恥下問的梅蘭芳》。纔讀了一點我就對這本書有了興趣,裏面好多有名的人,但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梅蘭芳,好想一口氣讀完“他。 梅蘭芳先生,是個傑出的京劇藝術家.戲劇活動家。梅蘭芳出生於1894年北京鐵柺斜街的一個戲劇世家。

他小時候酷愛京劇,就去拜師學藝,結果,老師說他眼睛沒有神兒,然後,老師讓他回家。梅蘭芳沒有泄氣,觀注鳥兒。後來,眼睛有神兒了,他又去拜師學藝,老師收了他做徒弟。他學的'很好,不久,11歲那年就登臺演出。成年後,他就成了著名的京劇大師。

我要有像梅蘭芳一樣好學的精神,努力的實現我們的夢想。

我有一個夢想是當一名老師,我要努力學習,讓自己的成績提升,纔有資格當一名老師。遇到困難要去克服它,不要躲避它。不要怕它,我從現在開始努力的學習像梅蘭芳一樣有好得成就!加油!我可以!

《不恥下問》讀後感 6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裏的不恥下問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子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在當時很有名望,人們都尊奉他爲聖人。那時,衛國有個叫孔圉的大夫不幸去世了,在他死後,衛國國君賜他一個“文”的諡號。按照當時的習俗,諡號是授予最高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的一個稱號。這事傳到了孔子學生子貢的耳朵裏,子貢有些不服氣,因爲他知道在衛國有很多人的學問比孔圉高,卻沒有被賜“文”的諡號,於是他就問孔子:“老師,孔圉憑什麼被稱爲文呢?”孔子說道:“孔圉聰明好學,遇到任何不懂的事情,即使對方的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他都會謙虛而大方的請教,一點都不感到羞恥,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所以衛王賜予他“文”的.稱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向孔圉學習,遇到不懂的事情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虛心向他人請教,這樣自己的知識才能越來越多,長大後才能成爲有用的人。

《不恥下問》讀後感 7

天上下着濛濛細雨,家裏的百合散發着縷縷幽香,這正是看書的最佳時機,我翻開《成語故事》,靜靜地閱讀着……當我看到裏面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時,我深有感觸。它主要說在春秋時期,衛國有一個大夫叫孔圉,他勤奮好學,勇於向地位或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且他不感到丟臉,所以受到了廣大人民的一致好評。他去世以後,衛國的國君當時爲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特地賜給了他一個“文公”的諡號。

孔圉那謙虛好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有一句話說的好:“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嘴裏也常唸叨:“善問的孩子能成大器。”可能是因爲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也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就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去向老師問個明明白白。而我可沒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當我遇到一些困難需要解答的問題時,很少去請教老師和學習知識差的人,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人罷了。可我現在明白了:向別人請教、學習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說明你對它充滿好奇,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不管那個人的年齡長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真正能給你幫助,給你啓發,都應該向他請教,正所謂“能者爲師”嘛!“學”與“問”是相鋪相成的,只有邊學邊問,邊問邊學,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一定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是細小問題,也要徹底弄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