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精選23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導語:《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世說新語》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精選23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麼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齊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去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爲一時的搞笑,爲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爲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佔爲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爲金錢失去良心。不爲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別人不要把自我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方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麼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理解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明白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我“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迴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隻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2

這本書是初二時老師發給我們的,班裏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並不開心,我不喜歡文言文,因爲每每語文考試時,最令我頭疼的不是繁瑣的閱讀,不是麻煩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簡短的文言文。就是這一小段文字,我卻幾乎看不大懂,半猜半會的勉強去寫題目。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這本文言文體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敘事簡明,精煉生動。對於這本好書,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說新語》的過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讀一個故事我就能有心得體會。這樣摘抄久了,藉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譯和導讀,我能瞭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測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譯,查漏補缺,在文言文閱讀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捨生取義》中的荀巨伯面對胡賊攻郡,“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雖然我不太相信最後的結局“遂班軍而還,一軍並獲全”。但我想已經是對荀巨伯很大的讚美了,危難之中不棄朋友,可謂是充分展示了捨生取義的意思。胡賊的撤軍也展現了東漢以德爲上的人物評價標準。宋劉辰翁雲:“巨伯固高,此賊亦當入德行之選矣。”這種品德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看過《國寶之忠》的正文後才知道,這個忠理應打上雙引號,奸邪的王國寶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撓孝武帝見王徇之事可見他的陰暗心理和卑劣行爲。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錯誤。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應該尊之敬之,向他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礙他爲國家作貢獻,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脅到自己,這是自私愚昧的行爲,孝武帝親近他,是一種可貴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對這一信任的踐踏。

《世說新語》是一本好書,對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處,讀過它後,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說新語》一書,它用清新簡練的語言刻畫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羣風流雅士的形象,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一部作品。

《世說新語》裏面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則,讓我印象深刻。它記述了孔融被捕,其他人都躲進房裏,只有兩個兒子還在外面玩耍,孔融害怕他倆受牽連,誰知兩個小孩用“覆巢之下無完卵”之理來回應父親。不久之後,兩個兒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句話說得真好。國家相當於“巢”,個體相當於“卵”,國家有難,人民就有難,兩者息息相關,有國纔有家,因此我想到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正如近段時間的中美貿易戰,美國繼續他們的大國強權政策,對我國施壓,對華爲實施制裁,幸虧以華爲爲代表的“中國製造”一直在振興科技方面做到“匹夫有責”,多年排除艱難、一直堅持發展科技,如今終於可以在危機來臨之跡拋出各項震驚國際的科研成果與美國作出抗爭。於是,華爲勝利了、中國勝利了。

不僅大企業,我們每個人也應該爲振興中華而努力,多想想能爲國家奉獻什麼,不要那麼冷漠自私、事不關己。現在的我雖然還是孩子,但我也懂得飲水思源,努力學習,我相信現在我努力學習,將來也一定能我的祖國。“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4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它內容包羅萬象,舉凡政治、思想、道德、文學、哲學、美學等方面皆有涉及,由長短不一的一千多則小故事組成,注重描寫人物的形貌、才學、心理,善於表現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其文筆簡潔明快,語言含蓄雋永,餘味無窮,往往隻言片語就可以鮮明地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魯迅曾經評論其“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魏晉時期的名士風度主要有清談、飲酒、服藥和隱逸等幾種外在表現形式,而《世說新語》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這種名士風度,難怪魯迅會將之戲稱爲“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初中學生閱讀這部小說,不僅可以積累一些文言語感,同時,那一則則生動形象而又富有情趣的小故事可以給他們很多思考和啓迪。他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寫出閱讀感想,也嘗試着以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全新的解讀與演繹:徐兆豪同學繼上回以圍棋的形式成功解讀龍應臺的《目送》之後,更加成熟地進一步以此形式演繹《世說新語》德行篇中的幾個小故事;司源同學、鬱雨晨同學嘗試以漫畫、編程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戴雍涵、李茗宇同學更是以魔方和溜溜球來表現自己的體悟——這些獨特的閱讀感受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我們將這些精彩而別樣的《世說新語》閱讀感受分三期推出,此爲第一期。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5

這篇《世說新語》的精選文章,仍是《課外閱讀》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紹了“五則”古人言行舉止的精彩之處,向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五則打上雙引號的原因是:題目是五則,故事只有四則……)

第一則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楊修”,講的是楊修與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而楊修馬上想到了這一題的答案“絕妙好辭”,曹操則走了三十里地纔想出來。第二則故事是“爲友捨命的荀巨伯”,講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賊攻城,荀巨伯卻不願棄友求生,還用自己的義氣與勇氣讓賊兵撤退。第三則故事是“巧對妙答的鐘士季”,講鍾士季去探訪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鐵,旁若無人。鍾士季見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問“聽了什麼而來,看了什麼而去”,鍾士季答“聽了所聽到的來,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後一則故事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在謝安問“白雪紛紛像什麼”後,侄子回答“在空中撒鹽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謝道韞的回答則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說它像柳絮憑大風而飛起”,不妙嗎?

這幾則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語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義氣展示他們的勇敢,但不管怎麼說,智慧需要學習,勇氣需要鍛鍊,所以說,只要現在開始學習、鍛鍊,也許我們也會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在一定的時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6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編寫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全書分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篇,一共是一千一百三十則小故事。記述了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兩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

每一篇短小的故事都蘊含着許多道理,和古人的智慧。故事中不僅蘊意深遠還描寫的非常生動,運用了比喻,誇張等手法把每一件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講述了陳太丘與一位朋友約定中午一起出行,友人沒有按時預約,陳太丘只好獨自出行,去後朋友才趕來。當從元芳口中得知,他父親已經出行之後,友人勃然大怒,破口大罵。元芳指責友人不守信用,不講禮節。友人聽後慚愧不已,想去拉元芳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芳頭也不回的進了家門。元方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自己的爸爸辯護,指責了友人的無禮,但是元方最後連頭也不回就進了家門,這又是對長輩的不尊敬,元方在指責友人無禮自己卻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我覺得元方應該寬容原諒那位友人。

世說新語的文章多麼令人深思,看上去覺得合乎情理的做法,但是仔細想想又不對,有一篇寫道兩人一起做事一人總是三心二意最後另一個人都不願和他做朋友了。這篇則用小小的兩件事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行,也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

在看完世說新語後,我對事情的思考變得細緻,原本自己做事馬馬虎虎,現在改進了許多。這本書對我影響重大,裏面許多小故事令我難忘。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7

今天早上早讀結束後,趁着媽媽還在做飯,我從書櫃上把《世說新語》拿了下來,先從喜馬拉雅上聽了別人的範讀,然後我把自己不會的字注了音,理解意思後才用媽媽的手機錄的講書。

我已經堅持講《世說新語)六天了,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講的是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管寧與華歆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們兩個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突然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看見之後並沒有什麼反映,繼續刨地;而華歆卻把金子拿在手中,端詳片刻後又扔了。之後又有一次他們坐在同一張席子上面讀書,有一輛非常漂亮的車從門外經過,管寧依然在認真的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出去看,等他回來之後管寧割開了席子與他分開並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通過這一則小故事我們也發現了管寧,華歆這兩名主人公對金子與熱鬧兩件事的做法。雖然面對金錢的誘惑都選擇了放棄,但是華歆做的依然比不上意志力超強的管寧,誰能面對金錢而視爲糞土呢?相信我們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管寧一樣。在看書時聽到一點動靜就想出去看看怎麼回事,這一點直接就說明了華歆當時在讀書的時候心不靜,這也讓他與管寧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們以後在挑選朋友的時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哦!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本特別好的書籍,裏面全部都是一個一個富有滿滿正能量的小故事,些然都是古文,但都有翻譯,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趣,我非常推薦大家去閱讀。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8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纔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爲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着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說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說,善於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蘊深長,值得大家思考。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9

光山話有句方言叫“談玄”,意思是打妄語,說一些不切實際話,但是在《世說新語》中,談玄卻是一種坐而論道的高雅行爲。下面我們進入魏晉時期的“朋友圈”,對這羣“談玄”的人,一窺究竟吧。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爲言談、軼事的筆記體短篇小說。從《世說新語》及相關材料中魏晉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晉時期談玄成爲風尚,而玄學正是以道家老莊思想爲根底的,道家思想對魏晉士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狀況,乃至整個社會風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書詳細的描寫了魏晉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內容史料性的嚴肅真實,在九品中正制的調節下,人物獲得的社會評價等級決定了他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地位,進而影響到生前富貴與身後名譽,所以全書基本上都是品評人物的內容,有些是別人口中說出來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爲反應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橋段,比如“皇帝得子請客,大臣說咱們也沒啥功勞的,您還請吃飯,皇上笑道,我生孩子怎麼能有你的功勞呢?”“王藍田吃雞蛋的故事”“卿卿我我、性情中人”的由來等等,劉義慶可謂是當時文人圈中的段子高手了。

有意向讀這本小書的話,還是建議讀燕山出版社或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小冊子本,註解不囉嗦,直取原文,這版本我已刷了七八遍了,是愛不釋手的一本書之一。想要深一些的瞭解魏晉人物的背景故事,可以買一本三聯書店版本的,細細讀來。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0

讀完《世說新語》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爲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爲繼母恨自己,僅僅爲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麼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爲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後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爲四五纔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隻口袋,把焦飯放在裏面,回家送給母親。後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裏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着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麼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爲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爲,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纔是“孝”。

我很讚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1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德是靈魂的一種健康,美貌和良好習慣。”

莎士比亞說:“金子!黃黃的,光閃閃的,只要有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者變成尊貴者,老年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人們渴望財富,但是要取之有道。甘於貧苦,言行高潔。在面對他人的贈與與誘惑是,要不爲所動。人在貧窮時,要有氣節,人窮志不短。

朋友就是志趣相投,心性相近的人結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趣和目標,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

在道義,人格於生命和功名利祿發生矛盾時,我們要合理的選擇。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有一需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諒解去護理,朋友也是一面鏡子,是第二個自我,能從朋友的身上反映出自己的性格,朋友難得,友誼更最值得珍惜。

投機者鄙視友誼,自私者躲避友誼,真誠者珍惜友誼。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不要驚慌失措,應坦然面對。不同的教育和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培養是不同的。

人要做到尊嚴上的獨立,首先要有經濟上的爲獨立,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追求,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格。

寂寞是生命的陪伴,是心靈的依託。他告訴我們情感需要歸宿,心靈需要港灣,紅塵需要百態人生,機會一去不復返,擁有就要珍惜。

要學會感受寂寞,享受寂寞。因爲他與我們同行。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2

剛拿到《世說新語》這本書時,我隨手翻看了一下,感覺有些茫然,這些小古文對於不愛看書的我來說自然興趣也就不大了。

後來,徐老師帶領我們一句一句地讀,並用通俗的語言繪聲繪色講述裏面有趣的小故事,我開始對它產生了迫不及待的想深讀的慾望。

媽媽跟我說,讀書並不是簡單地爲讀書而讀書。在理解這些小古文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難,媽媽就陪着我一起查找漢魏六朝歷史資料,對一些歷史人物做一些瞭解後,我便開始自己研究誦讀。首先我會把每則故事中不認識的漢字和多音字查找字典,標註正確的讀音,然後對譯文進行仔細的閱讀,根據意思將原文劃出節奏,再誦讀多遍。最後,通過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給它標上小標題,寫下小感悟。慢慢地我開始喜歡上這本好書,一篇一篇的故事雖然沒有太強的聯繫,但也不會隔斷故事的情節,讓我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讀到德行第一章中“王長豫爲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時,尤爲深刻,讓我對王氏家族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文中王長豫爲人謹慎隨和,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恪盡孝道。王導看見他就打心眼的高興和喜歡,而看見小兒子敬豫卻是生氣,還時不時的訓斥一頓。後來長豫去世後,王導依然長期思念這個孝順的孩子。百善孝爲先,一個人如果對生養他的父母都不孝順,又談何對他人會有愛心,又怎麼指望他對國家有奉獻精神。而王長豫不僅顧及父母的物質需要,而且還要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這纔是真正難得的孝。

《世說新語》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章,書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有很強的趣味性,當你捧起這本書後,相信你也會喜歡上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3

《世說新語》作者是劉伶,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他留下的詩篇流傳了千古,爲人生性放達任情,與阮籍關係頗密,是爲摯友。身爲劉伶摯友的阮籍作爲竹林七賢之一,想必擁有着世人都知曉的高尚品行和節操。但恰恰相反,他有着與劉伶相近的性格,阮籍作爲西漢時期豪放不羈的代表人物,與他一同出現的往往是不行於禮,品行不端。這種性格除了表現在了阮籍的日常生活之中,更是表現在了他的爲人處事中。

按照古人的習俗,親近之人去世之後是需要進行服喪,以表達自己作爲子女的孝心和悲傷,通常服喪期是三年,且在此期間不可以喝酒吃肉,否則便是不敬。但阮籍的母親去世後,阮籍並沒有按照這個規矩進行,仍然參加宴席,並喝酒吃肉。有一次在晉文王宴請衆賓客時,阮籍一如往常的參與,何曾覺得這樣不得體,是不孝,並告知晉文王讓其罷免阮籍的官職。晉文王沒有這麼做,反而維護了阮籍。阮籍是真的不懷念母親嗎,並不是,他只是不善於表達,沒有把自己的悲傷表現出來,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寫阮籍知道母親去時候的表現,“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哀嚎一聲,並因此吐血,萎靡不振了很長時間,這種悲傷並不假,是當時大多數人都無法比及的,那種流於形式的孝子行爲,真的要大力推崇嗎?那種悲傷可能就不會是悲傷了,只是向世人證明的一種形式,形式上的悲傷遠比實際的悲傷更爲不恥。

阮籍的內心是悲傷的,卻也是慶幸的,他可以在母親在世的時候盡孝,而不需要再母親去世的時候做一些沒有必要的悲傷,他無疑是豪放的,更是灑脫的。只是他的行爲在當時並不被認可,只能在後世被我們稱讚,着實可悲可嘆!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4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本書。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讀了《世說新語》裏的一篇文章。這則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的反對。王朗不解地說:“正好船還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呢?”華歆最後答應了。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又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爲情況緊急拋棄他呢?”世人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作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裏只想着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說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說,只有合理的的承諾,纔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爲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爲承諾即意味着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5

《世說新語》是一本“奇書”,記述了後漢至南朝宋年間奇聞軼事。全書分爲德行、言語等三十六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卻蘊含着很多很深刻的爲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棄友》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片城池。友人讓荀巨伯離開,但荀巨伯卻執意留下,不願苟且偷生。胡人詢問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負病在身,我不忍心丟下他離開,寧願自己代替友人去死。”胡人聽罷,便撤軍了。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誼的文章我讀過很多,但這一篇卻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一份很“重”的友誼竟然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捨生取義,並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所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則寓言,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友誼的“重量”。

一隻羊在爬山時把腿摔斷了,它請求驢把它揹回家,驢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背。牛見了,一句話都沒說,就把羊背了起來。驢問牛,羊給了多少斤山芋。牛說:“千斤,因爲友誼的分量重千斤啊!”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顯示出很多人友誼的脆弱和膚淺,表面上看起來“甘若醴”,其實經不起任何考驗。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正是因爲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纔是君子之交,重如泰山。

交友當交荀巨伯。如鍾子期和伯牙,如鮑叔牙和管仲……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6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甚至覺得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據瞭解《世說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網站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後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網站收錄故事嗎?如何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有興趣,感覺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說新語》分爲三十六章,每一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爲,網站收錄了需要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樣,《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譬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很多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成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或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第一,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被人讀起來就彷彿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並且它把很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被人查閱起來很便捷,一清二楚。

第二,它經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大家就會了解,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程”。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成了很多常識,不只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些規律,進而知道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瞭解了古文的字表示什麼意義。如此一本好書,哪個會不喜歡它呢?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想到歷史遇到古文居然能碰出常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夥一齊來讀這本好書,感悟大家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7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麓,着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末知一生當着幾量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喜好木屐,都是常常自我謀劃管理。同樣是一種問題,可是還不可以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詢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有整理整理完畢,剩下兩隻小木箱,便放在背後,側着身子遮擋,心神沒辦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塗蠟,因而嘆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閒自在。於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爲祖少士的問題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去世了不可以把錢帶走,人活着也不可以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每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可以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要緊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其他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只會搞亂生活並且還會有偷盜的心裏總覺的不滿足。如此最後還會害了自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家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大家要掌握以一種視資金如土的方法去看待資金。資金無關緊要要緊的是一些人把資金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拉攏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大家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資金不可以夠被資金所迷惑不可以被資金所藉助。

大家僅有正確的看待資金纔不會讓生活被資金所搞亂。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8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麼?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麼?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麼?對你說,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撰寫的,樑代劉峻作注。分爲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很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能魯迅先生稱它爲“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

不只這部分。《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大家熟悉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餘”、“望梅止渴”等等,都源於《世說新語》裏的一個個小故事。讓大家一齊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不少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小孩們爭先恐後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緣由,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樣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小孩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隱藏玄機,不但誇獎了王戒小小年齡便有非常強的推理本事和擅長考慮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喜愛”。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讓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嶄露頭角,終後爲竹林七賢之一,成爲西晉大臣。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很多的考慮。在日常,要細於察看,擅長考慮,並進行推理確定才能達成有價值的生活。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潔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19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說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說新語》敘事簡明,精煉生動,爲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說,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說新語》,總是囫圇吞棗着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瞭解。後來,作爲“小書蟲”的我被《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着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爲難。王朗卻說:“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說:“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爲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爲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20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到達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裏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爲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繮,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21

最近,繼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後,我們班又讀完了《世說新語》。它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說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爲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着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着奪目的詩性光輝。

它由36個主題作爲一章的標題,分別是:德行、言語、政治……,每篇裏都有數量不定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雖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卻也引人深思。我讀的時候,有許多故事都沒讀懂。故事中有許多人,他們說的很多話看的我雲裏霧裏,可能這就是它的高深之處吧。

書中經常會用到許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這些很多都是在《言語》篇中,其它篇也有不少,因此很容易讀到這些小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在這個故事中,鄧艾聽到文王的問題後,鄧艾有一點不滿的情緒,但是很鎮定,他沒有直接回答,直接回答的結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變成一條搖頭擺尾的狗。偏偏鄧艾讀過一點書。他說:“鳳兮鳳兮,也就只有一個鳳。”這個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的化解了那份尷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蹟,文學典故、等也多爲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範已深深地紮根於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爲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22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恆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詣見料視財務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麓,着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末知一生當着幾量屐!”神色閒暢。於是勝負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貪財,阮遙集愛好木屐,都是經常自己籌劃管理。同樣是一種毛病,可是還不能由此分出兩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裏去,看見他正在清點查看財務,客人到了,還沒收拾整理完畢,剩下兩隻小木箱,便放在背後,側着身子遮擋,心神無法平靜。又有到阮遙集家裏去的。看見他正在親自用口吹火給木屐塗蠟,因而嘆息到:“不知這一輩子會穿幾雙木屐!”神態安閒自在。於是兩人的高下才分出來。

讀完這一則我不禁爲祖少士的毛病而笑出來。錢乃是身外之物,人死了不能把錢帶走,人活着也不能把錢看的太重。錢雖然是人人都渴望的得到的東西可是不能把每一塊錢都看的十分重要

那樣的話將會先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糟再把別人搞亂。這就成了得不償失。不僅會搞亂生活而且還會有偷盜的心裏總覺的不滿足。這樣最後還會害了自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喜歡錢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我們要學會以一種視金錢如土的方式去看待金錢。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人把金錢當作一種工具去做壞事。收買人心。錢會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錢畢竟不是萬能的。所以還是讓我們以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正確的認識金錢不能夠被金錢所迷惑不能被金錢所利用。

我們只有正確的看待金錢纔不會讓生活被金錢所搞亂。

世說新語讀後感500字 篇23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爲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說《世說新語》編於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終於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麼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頭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來《世說新語》分爲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爲,收錄了一定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面,都標有註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麼,《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麼?它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穫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後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非常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而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閱起來很方便,一目瞭然。

其次,它通過故事傳播着道理,看着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範,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最後,這本書讓我收穫了許多知識,不僅讓我認識了歷史,還讓我學到了古文。古文讀多了,就會慢慢發現其中有的規律,進而瞭解了古文的規格與韻律。知道了古文的字代表什麼意思。這樣一本好書,誰會不喜愛它呢?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希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