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通用15篇)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復活》這本書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的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和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爲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下面是關於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的內容,歡迎閱讀!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通用15篇)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

幾乎是一氣呵成看過了這一部鉅著,似乎很深奧。又卻讀懂了什麼。精神的復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義。

一個純真美好,曾經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於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爲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他多麼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衆人以爲不可理喻的迴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裏認爲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因爲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爲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2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着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麼,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曾經有着純真美好的童年,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後奔波在社會的高層,希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子,覺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都不算什麼,於是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爲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這裏,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淨化,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醜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他。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3

整整兩個月,我讀完了《復活》這部名著。這部小說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一部傑作,是一部不朽的史詩,它給我以強烈的震撼,讓我感受到失去本性的可怕和人性的光輝、美好。

小說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開始是一個單純、善良、有抱負的青年,他曾與瑪斯洛娃有過一段美好真摯的戀情。聶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一個原本是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熱血少年,卻在渾渾噩噩的上流社會中墮落;另一個本是美麗純潔的活潑少女,卻因爲聶赫留朵夫不計後果的傷害,最後被迫淪爲妓女。他們兩個原本再無交集,卻又因一樁命案在法庭上相遇了。由於瑪斯洛娃被人誣陷,這引起了作爲法院陪審的聶赫留朵夫良心上的不安。他的靈魂開始了反省,他決定與上流社會決裂,他賣掉了莊園,陪瑪斯洛娃到西伯利亞去流放。他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靈魂的洗禮”,最終用自己的愛心和悔罪行動得到了瑪斯洛娃的諒解,讓自己的精神從墮落中復活。

我感動於聶赫留朵夫敢於面對錯誤的那顆懺悔之心,正是他勇敢面對,並付出實際行動去盡力彌補才換來了自己和瑪斯洛娃的新生活。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管這個錯誤是大是小,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檢討自己,並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是啊,人的肉體死後是無法復活的,但人的精神卻可以。只要我們不斷自省,時時清掃自己的靈魂,公正地自我批判,勇於拋棄不該有的享樂思想,就能讓靈魂變得純潔、高尚。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4

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說過:《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的確,《復活》是總結人生的作品,它把人心裏骯髒的東西都拿出來了,人內心很複雜,好人和壞人、善與惡都很複雜。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人也會有心靈美好的一面,也會有憐憫之心,也會有同情之心。在幫助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心靈又重新回到了“人之初性不善”的`狀態,從而使心靈的復活,變得更加的高尚,讓自己生活的更自在。

《復活》是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理論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做品。它記敘的內容是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復活。主人翁聶赫留朵夫公爵在地方法院當陪審員。有一次,他在審理一起whore投毒害人案時,他認出了這個whore是多年前他姑媽家的養女馬絲洛哇。聶赫留朵夫曾經愛過她,後來又玷污了她。馬絲洛娃懷孕後被趕出家門,淪落爲whore。法庭判處馬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四年苦役。聶赫留朵夫心中有愧,決定幫助她上訴。爲了替自己贖罪,聶赫留朵夫決定同馬絲洛娃結婚,已使她免除徒刑,但馬絲洛娃不同意。聶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的土地以極低的租金租給農民,讓後又把租金散發給農民。之後,他來到彼得堡全力爲馬絲洛娃上訴,但沒有成功,他同馬絲洛娃一道流放西伯利亞。馬絲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同時一個名爲西蒙的政治犯愛上了馬絲洛娃,在愛情的感召下,馬絲洛娃復活了原來純潔、開朗的天性,實現了精神上的復活。爲了不拖累聶赫留朵夫,馬絲洛娃決定與西蒙結婚。聶赫留朵夫回憶幾個月以來的遭遇以及所見所聞,他認識到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罪惡。

後來,他在《聖經》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仇恨仇敵,而且要愛仇敵,由此他也完成了復活。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5

這個寒假,我讀了《復活》這本書。《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晚年寫的代表作品。《復活》是他長期探索的總結,代表着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小說裏的女主人公叫瑪絲洛娃,他是一個被壓迫、被踐踏的下層婦女。他先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拋棄後,接着又被她的主人趕出了莊園。在經歷了一系列不公平的遭遇後,她看清了社會的黑暗,不再相信愛和善,結果一步步淪落爲妓女。但瑪絲洛娃的苦難還遠遠沒結束,她又被人誣陷犯有殺人罪,被告上了法庭,服了四年苦役。這本書雖然虛構,但真實反映了俄國社會壓迫摧殘下層人民的真實些照,揭露了沙皇俄國的黑暗。

在對瑪絲洛娃進行審判的法庭上,法官們簡直昏庸無能,不管案情,直接定瑪絲洛娃有罪。如此如同兒戲的審判方式,導致監獄裏管着大量被無限的“犯人”,而真正的罪犯卻逍遙法外。及其諷刺了沙俄發露的反動本質。

在聶赫留朵夫上訴的過程中,無論是外省還是京城,無論是下級官吏還是上級人員,到處充滿了腐敗和黑暗。暴露了其中的醜惡!

《復活》這個作品其實托爾斯泰想通過這一部小說西安各國人說明,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壓迫者還是被壓迫者,都要改惡從善,就可以消除社會中的醜惡。

所以,通過這本書,我覺得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中國大部分人民都能吃飽穿暖。而且我們還受到法律的保護,有冤屈還可以申訴。我爲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6

寫於19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世人認爲是其創作作品中的“最高峯”。

《復活》是以一個農民的眼光來描寫俄國資產階級社會,是列夫·托爾斯泰與當時社會徹底的決裂,對其完全否定的宣言。

小說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會的聶赫留朵夫,社會的現實,把聶赫留朵夫變成了一個與其他貴族一樣的人,從而使他把瑪斯洛娃逼良爲娼。他是一位名氣很高的法庭陪審員,在上帝佈置的充滿黑暗的“陷阱”裏,他在審理一件殺人案件的時候,他見到了一位被指控爲“殺人犯”的女子,而這位女子正是曾經被他給侮辱和踐踏過後,又拋棄她爲妓女的瑪斯洛娃。他看到瑪斯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去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的內心受到譴責,開始懺悔自己,想方設法地彌補自己的過去,他逐漸走上“靈魂進化”的道路,他開始發覺自己與周圍的人都是可恥、又可憎的惡人。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們無情的壓迫。

由於瑪斯洛娃被陷害,聶赫留朵夫爲她伸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決後,放棄了家庭和財產,隨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亞。另一方面,通過妓 院老鴇在法庭上的供詞,和對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長、律師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會議的描寫,說明這些大人物纔是逼良爲娼的罪人,即使這樣,結果依舊令人失望。當聶赫留朵夫表示願意與瑪斯洛娃結婚時,她拒絕了,爲了不阻礙他的錦繡前程,後來,她在西伯利亞的流放之旅上結識一位革命者,並與革命者建立了愛情。

作爲故事的女主人公瑪斯洛娃,她的遭遇與種種不幸讓人憐憫,更加讓我們對俄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厭惡和痛恨。瑪斯洛娃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姐妹的牛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在她3歲時,母親便歸天堂了。女主人索菲亞看她長的清秀,便把她收養了下來,因此,她過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16歲時,與女地主的侄兒聶赫留朵夫陷入了深阱,無法釋救。那時,聶赫留朵夫是個“正兒八經”的大學生,到姑姑家來度暑假。兩年後服兵役,順路經過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斯洛娃發生了肉體關係。臨別,他塞給她一百盧布,便到部隊裏去了。此後,聶赫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有捎給她,可是令人憤怒的是瑪斯洛娃懷上了他的孩子。當被女地主索菲亞發現時,她被無情地驅趕了出去,她爲了生存,受盡了凌辱與調戲,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淪落到基達葉娃妓 院,成了一名供人玩賞的“妓女”。她是那樣愛着聶赫留朵夫,卻被這位高高在上的貴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她不再相信任何人,認爲一切都是欺騙與謊言。

讀到這裏,我從內心憎恨這位貴族青年,但是《復活》中的“復活”卻無處不在地衝擊着我的心靈。

草管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與衣衫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蕪落魄的農村與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西伯利亞與手銬腳鐐的政治犯,突出了列夫·托爾斯泰對現實社會做的激烈的打擊,揭露了社會制度的腐朽問題。

作爲世界經典名著《復活》,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問題,也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生活。書中體現了卑劣的德行,鎮靜的智慧和博愛的憐憫。全部是生活的本身,它把人心裏最骯髒的東西拿出來了。人心很複雜,好人與壞人,善與惡都很複雜,而《復活》詮釋了他們。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地,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便再過千萬年,他的精神依舊存於世間,受到世人敬仰”。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7

正如文章的標題一樣,小說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與女主人公卡秋莎的愛情故事和他們對自己靈魂的救贖。另外,小說也花了相當多的筆墨來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無處不在的黑暗與腐朽,庸俗的社會風氣,對勞動人民的壓迫,貴族們花天酒地的生活,極不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無比令人髮指。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沙俄社會的階級矛盾之深,勞動人民的悲慘和統治者們的罪惡。在這一方面小說着重描寫了監獄裏荒誕的制度,行賄之風的盛行和犯人們悽苦與腐朽的生活。

這部小說之所以被稱爲經典名著,並不只在於其高超的寫作手法和美妙的故事情節,而是在於它的歷史意義。《復活》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特徵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而鮮明的人物,更加凸顯主題,對於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中處處引經據典,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在文中發表了許多他對於人民生活和社會制度的看法,這都是寶貴而先進的思想,無疑是人類社會的真理。因此,《復活》絕不是一本輕浮的言情小說,而是解放了人民思想的經典名著。

在故事情節方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與一名獄卒的交談。獄卒向涅赫柳多夫講了許多他從不瞭解的事——許多人都是基本上無罪或只是年少誤入歧

途卻被關在監獄裏,與這個社會上最下流、最腐朽的人一起朝夕相處,任由他們的精神被腐蝕,然後再將其釋放,重新融入社會,把這種下流、腐朽的思想傳播給其他社會成員。這一切都是由於不合理的、荒誕的、愚蠢的社會制度。這部小說具有高超的藝術性,真實反映了沙皇俄國的社會面貌,也揭示了一個永恆的客觀真理:只有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才能營造一個更爲和諧的社會。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8

在寒假裏,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爲,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爲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爲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爲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黑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說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9

小說叫《復活》,寓意一個人失去的良知,可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影響下獲得重生。通過自己的告白和寬恕,男女主人公都走向了精神和道德的“復活”,從而使自己的人性得以恢復。這些都帶有濃厚的“不以暴抗惡”、“道德自強”的托爾斯泰氣息。他從社會和個人道德的角度對政府、法院、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位讀者思考了個人道德與社會道德的關係,以及如何自我提升個人道德。

衆所周知,由於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達到了一種危機的邊緣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污受賄、腐敗墮落.數百人看着溺水的人,但沒有人去營救他們,造成事故的司機在去醫院的路上留下傷者,讓他們死去,但他逃脫了,我覺得這些人連18世紀托爾斯泰寫的Nehalyodov都不如。爲什麼很多人會感嘆好人此刻難做?很難成爲一個好人?僅僅因爲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被誤解而不是被肯定。久而久之,人們達成共識,不做好事就沒事,做好事就有事。這種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標準的悲劇。相反,如果我們能阻止好人受苦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做好事或做好事,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媒體和社會各方面來維護道德規範,這樣我們的社會氛圍才能得到改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復活》之所以能打動人,正是因爲它揭示了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做人的良心問題,就像法國作家羅曼一樣。羅蘭說,與其他作品相比,《復活》能讓人更清晰地看到托爾斯泰的眼睛直接指向靈魂。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我讀完了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大著作——《復活》。"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後再獲一次新生。現實生活中一定不會有這種事,所以我懷着疑問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位貴族青年——涅赫柳多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發生了感情。涅赫柳多夫經歷了精神上發生了問題,以至於在後來對卡秋莎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爲,並拋棄了她。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體份重逢於法庭。身爲陪審員的涅赫柳多夫對自己所做的行徑感到自責,爲了贖罪,他開始了對卡秋莎的“拯救”。

在這"拯救"的途中,涅赫柳多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但最後卻沒有“拯救"成功。於是,涅赫柳多夫決定與卡秋莎一同前往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了精神上的"復活”。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反之,有的人雖然已死去上百年,上千年……他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敬仰。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涅赫柳多夫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懂得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曾墮落過,但當自己良心發現後,卻能做許多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錯。這是值得我尊敬和學習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大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錯,並能誠心的去彌補……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1

讀完了《復活》這一本書,作者在書中揭露了當時法庭、監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殘暴和法律的反動。在嚴肅的法庭上,一羣執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隨隨便便地將一個受害少女瑪絲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訴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從上到下都沒有好人:國務大臣是個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櫃密官是鎮壓波蘭人起義的劊子手,掌管犯人的將軍極端殘忍,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爲樂,而獄吏也以折磨犯人爲能事。這是一個怎樣的羣體,一個怎樣的統治階級?

小說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國社會的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豐滿而複雜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瑪絲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小說通過這個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發展,來刻畫人物的。在整個小說中,他的貴族階級舊性不斷死灰復燃。因此他每走一步都要經過痛苦的鬥爭。這一切都使得這個人物形象顯得豐滿和真實可信。不過,最終他的心靈復甦是給人以強烈震撼的。

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話說:《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2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許多磨難與誘惑,這些磨難會一直打擊你的身體,誘惑會一直侵蝕你的心。一旦陷進去,便好似走進了無邊的荒蕪了沙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最終悲劇收場。那麼,有些人爲什麼會受到誘惑呢?是因爲人的私慾!人一旦有私慾,就會變得貪婪,就會被利益與虛榮心矇蔽了雙眼,從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麼,我們人該怎樣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好好度過自己漫長而又充滿誘惑的一生呢?我從《復活》中看到了希望。

談到《復活》這本書,也許大家都比較陌生吧。這是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後的一部鉅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永不磨滅的珍品,是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頂峯,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這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讀完這本感人肺腑的著作,我不禁留下了滾滾熱淚。我非常同情女主人公和像她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生活;感嘆男主人公浪子回頭爲時不晚的精神;憎恨貴族人士的官官相護、自私自利的醜惡嘴臉。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近日,我常常聽到一些我不想聽到的消息:有一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富家子弟開後門,只要他們能拿出一筆可觀的贊助費,就可以進到重點中學去讀書。而那些成績優異卻囊中羞澀的學生只能被拒之門外。那些富家子弟在學校裏即使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學校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爲所欲爲!學校的辦學宗旨完全被顛覆了,可悲、可恨!

《復活》這本書,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懷揣夢想,心持純真,一起篤志前行吧!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3

小說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能夠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透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藉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聯,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於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將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將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爲什麼此刻很多人感嘆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正因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說是我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爲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範,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溫馨無比。

《復活》之因此能夠感動人,這是正因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言,《復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4

學完茨威格筆下的《列夫·托爾斯泰》之後,我就對這個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感,這樣一個眼神裏帶着利劍的大作家會有什麼樣的寫作風格呢?然後我就特別自然地尋覓到了這本《復活》。

全書大概講的就是作爲陪審員的貴族青年捏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認出了收審的女犯瑪絲洛娃就是自己十年前的溫柔俏麗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爲了贖回自己的罪過,爲了將來自己和瑪絲洛娃的幸福,捏赫留朵夫開始奔走解救,訪問一個又一個法官、將軍、省長、市長、國務大臣等等很多人。他四處奔波,目睹了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他從解救瑪絲洛娃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上流社會決裂的決心。捏赫留朵夫通過爲瑪絲洛娃案子的奔走,靈魂甦醒了。

列夫·托爾斯泰用犀利的筆觸描繪了兩位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爲了一己私慾而觸及法律的本質。

小說的結局又像是喜又或者帶着悲,但不管怎樣,這位大家用他幽默但不失分寸的筆墨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看似普通的事實,只有學會與人爲善才可以爲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也許也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一個有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空間。不管怎樣,讀完整本書,我還是有頗多收穫的。

復活讀後感及讀書筆記 篇15

我很喜歡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非常喜歡他的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最近看了一本關於他的著作,叫做《復活》。當時看這本書,是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住的,一開始我並不明白其含義,在看完這本厚厚的書以後,我開始領悟到其中的含義,也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本書是俄國非常著名的一部小說,小說的主要內容講述的是涅赫留多夫及卡秋莎的故事,並描寫了他們在多年以後,通過一次偶然的相遇,從此兩個人精神復活的故事。書很厚,所以內容寫的也很細緻。從一開始,他看到卡秋莎時心裏的那種恐懼和害怕,到他爲了救她而不顧一切,到處求人,變賣家產等等一系列事件中,他也是不斷在改變自己,糾正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而他的這種變化感動到了卡秋莎,導致卡秋莎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描寫了好多非常令人厭惡的一些人,比如監獄長,市長,押解兵,公爵,男爵,庭長,檢察官和律師等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個個無比的自私,邪惡和貪婪。他們彷彿已經麻木,肆意濫用自己的權利,僭越法律,亂審判,亂抓捕,亂判行。但是自己卻絲毫感受不到那些通過他們的雙手所犯下的罪惡,反而以此爲榮,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是他們濫用職刑的工具,他們自認爲自己擁有權利就彷彿天生高人一等。涅赫留多夫在一次次的與他們接觸中,逐漸感受到了無趣,噁心,厭惡,憎恨,也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和他們不同。其實,在他們那個社會,人人都很自私,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有想過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把自己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等行動,但是在它的親人們看來卻是好笑的愚蠢的做法,他們強迫着他一次次的改變自己的初心,強迫着他去接受社會的腐敗,接受現實,跟從社會潮流。這才使他開始走向頹廢。

而在他猶豫不決,在其中做選擇的時候,他跟隨着卡秋莎一路流放,接觸了各種各樣的“罪犯”。涅赫留多夫認爲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是無辜的,而且其中有很多人就是被冤枉陷害的,甚至連證據都不足。顯然,在權利面前,逮捕一個人無需理由,只要監獄長想抓就可以抓。而涅赫留多夫在於他們的交流中,發現很多人身上都有着與自己一樣的想法:希望可以推翻目前俄國的制度,特別是一些政治犯,他們往往都是那些堅持自己,去拯救這種混亂現象而被抓起來的,他們身上有很多珍貴的品質,所以涅赫留多夫覺得和他們待在一起很舒服,很開心。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許多無辜的人被折磨致死,看到了很多人奮起掙扎,所以,他更加堅定了自己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雖然最後,卡秋莎雖然沒能和他結婚,但是,對於他們兩個人,因爲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都變得越來越好了,重新“復活”了,此時結婚對於涅赫留多夫來說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因爲他還有更重要更偉大的事業要做:他要去解救那些無辜的犯人,哪怕這要他去乞求那些十分噁心的官員,他要將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努力去改變這一切。這可能就是這本書名爲“復活”的意義所在吧。

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感悟,在那樣一個社會,有權利的人是如此殘暴無知愚蠢,整個社會是那麼混亂,法律彷彿就是一個幌子。在整個社會都做錯了的時候,如果一個人仍能辨別是非,不被矇蔽雙眼,堅持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這本書揭露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無情的諷刺和抨擊了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給當時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讓我認識到了,當社會充滿黑暗和不公平時,該是多麼可怕,我們處於今天這個和諧有序,依法治國的社會又是多麼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