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通用24篇)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通用2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通用24篇)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

在這個在燈紅酒綠、喧囂冗雜的世界上,世人爲柴米油鹽而忙碌着,有誰可曾跳出當局,以旁觀者的身份與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蘇菲的世界》一書以一個小女孩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以她的內心來感受這個世界。她處世不深,故她童真的眼光所看到的這個世界恰是以一個旁觀、好奇的眼光看到的世界。這樣超脫、超俗的眼光是哲理的基礎,同時也是它的最高境界。

書中闡述了一些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蘇菲接二連三地從庭院中的郵箱裏發現了一封封匿名信,上面寫着: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引發了蘇菲的思考,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在我看來,人因思而存在,思想雖然抽象,卻引導着每個人的生活,引導着這個世界的秩序。然而,當蘇菲對着家中的鏡子說話,並聽着鏡中的自己說着一樣的話時,我與她都想到了這些問題的另一層含義。

一個人是相對於某個時段與空間所存在的。當日轉星移、滄海桑田的千百年後,這個人是否還會存在?無疑,肉體是不會存在的。變化是永恆的,靜止只是相對的,在變化的世界上,人好比是清晨草葉上的露珠,不過一瞬間存在於世上罷了,但是,露珠還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世上,或是淅瀝的雨,或是輕飄的雲,或是皚皚白雪,又或是輕拂楊柳的風。那麼,人也會以不同形式存在於這個世上,大概就是所謂的精神了吧。肉體雖會被磨滅,精神卻是永恆存在的,這樣算來,有了精神的人生會是永恆的。正如張思德和雷鋒一般,他們的生命雖然如煙花般短暫,卻也如煙花般絢麗,在人們心中,在這世上,永遠地留下了他們奉獻於人民的精神。

在這本書中,蘇菲曾對她的媽媽說:“你是最幸運的一個。”她說,“因爲你不像原野裏的百合花一樣,只是活着而已,也不像雪兒或葛文達一樣,只是一種生物。你是人類,因此具有難能可貴的思考能力。”“如果世間只有植物和動物,就沒有人可以區分貓和狗、百合與鵝莓之間的不同。植物和動物雖然也活着,但我們是唯一可以將大自然加以分類的生物。”她的話雖然充滿童真,卻揭示了人類之美麗與偉大。

試想若世上沒有會思考的人類,那麼我們也就不會有對世界的`認知,甚至不會有冰箱、電腦、手機等日常用品的發明,也不會有事物名字的存在,所以,正如蘇菲所說,作爲會思考的人類,我們很幸運。面對這樣的幸運,我們卻時常感受不到,在喧囂的世界裏,眼裏所看到的、內心所注重的,只是自己所得到的物質回報,殊不知,我們所擁有的作爲人類的思考能力,足以勝過世上的一切。在抱怨生活不夠富裕時,不妨以一種超脫、樂觀的角度看待,我們所擁有的已然很多,我們所追求的應始終是精神的富足。人類很偉大,人類的思想可以在一秒之內到達天涯海角,這樣強大的能力足以使我們領略到人類的美麗,使我們不禁發出對自身生命的讚歎。

《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們的精神得到昇華與淨化,在喧囂的世間感受另一個桃花源的存在。它揭示精神的偉大,揭示人類的偉大,如明燈一般引領生命走向智慧之境。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2

在全局開展的讀書月活動期間讀了一本“世界500強企業推崇的優秀員工思維理念”的書籍—《你在爲誰工作》,讀後深刻體會到了一個人生哲理:只有抱着“爲自己工作”的心態,承認並接受“爲他人工作的同時,也是在爲自己工作”這個樸素的人生理念,才能心平氣和地將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終獲得豐厚的物質報酬,贏得社會的尊重,實現自身的價值。對於“你在爲誰工作”這個簡單而又包含深刻人生意義的回答,下面是我讀此書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共勉。

一、爲什麼要努力工作

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是他志向的表示。所以瞭解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就是了解了那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因爲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某種目的,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工作是人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所以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持久的熱情。

1、不只爲薪水而工作,還要爲自己的成長而工作。薪水僅僅是我們工作回報的一部分。工作能豐富我們的經驗,增長我們的智慧。在工作中,我們獲得技能與經驗,工作賦予我們終身受益的能力。

2、認真工作是真正的聰明。認真工作,才能使我們獲得豐厚的報酬,滿足我們的基本需要。只有在工作中鍛鍊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斷提高,加薪升職纔有可能變成現實。否則,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二、敬業,最完美的工作態度

1、工作中無小事,積極的工作態度才能做好事情。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工作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拋棄;沒有任何一個細節,細到應該被忽略。不屑於做小事的人做起事來十分消極,不過是在工作中混時間;而積極的人則會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爲鍛鍊自己、深入瞭解企業情況、加強業務知識、熟悉工作內容的機會,利用小事去多方面體味,增強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們供電企業的幹部職工教育管理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

2、心中常存責任感,忠誠於自己的職業。責任感是一個人對待任務、對待公司的態度。一個人責任感的強弱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是盡心盡責還是渾渾噩噩,而這又決定了他工作成績的好壞。一個有責任感的員工,不僅僅要完成他自己份內的工作,而且要時時刻刻爲企業着想。公司也會爲擁有如此關注公司發展的員工感到驕傲,也只有這樣的員工才能夠得到公司的信任。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能爲發展壯大自己的企業獻言獻策,利用自己的良好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爲廣大客戶供好電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可靠的電能學院做好招生工作。

3、絕不拖延,立即行動。拖延是一種惡習,拖延會侵蝕人的意志和心靈,消耗人的能量,阻礙人的潛能的發揮。避免拖延的惟一方法就是“現在就做”,接到新的工作任務,就立即切實行動起來。正所謂“笨島先飛早入林”。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3

當我閱讀《感悟人生》後深有感觸。從開始閱讀到結束,我心中始終以自己最大的熱誠、以自己純淨的心靈去汲取書中的點點滴滴和值得我學習的精華。

這本書從季羨林老先生千萬字的著作中篩選出這位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東方文化大師的想法及成長經歷。這不僅僅是季老先生的感悟,也是我們的導師對年輕人的教誨,它讓我們學會了怎樣去奮鬥、探索,怎樣追求理想與目標,也使我們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變得更加深邃。

書中,看似是先生在教育我們,但更多流露出的是他對下一代的關心與鼓勵。他把自己成長、學習的全部經驗無私地奉獻給了每一位讀者,使讀者獲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老人的聲容笑貌好像浮此刻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將永久地刻在讀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奮進;讀完這本書,猶如品嚐醇美的甘露,自有味道在其中,“世紀老人”非凡的人生經歷,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讀完本書,我深深知道作爲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學習的有很多方面,這需要本身的不斷去閱讀超多相關書籍,才能及時的充電,更好的爲教育服務,無形當中也會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從而提高自我,何樂而不爲呢。

對我感悟最深的、啓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對人生的態度。他一共寫了3篇“論人生”,每一篇都從不一樣的角度,不一樣的觀察點洞察着人生的好處與完美。先生提出了“不完滿纔是人生”,還有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職責感”。從這些樸實、簡潔的話語中,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先生的氣質與人品。他體會到了人生的真諦,更要告訴我們對待人生要有不懈的發奮與強烈的職責感。

要想使人生變得有好處,就要有目標,想要到達這個目標,務必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發奮。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只但是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但沒有這許許多多的個體,鏈子也就無法組成。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職責,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這就是人生好處與價值的體現。季老先生雖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於老人的使命感和職責感,使他仍然筆耕不輟,他想把更多的“財富”留給下一代,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的無私和博大,也從中《感悟人生》。

這本書,讓我感到在生活中,工作中,就應以高度的熱情去應對,去進取,去發奮,去開拓我們嶄新未來。讓我們吸取其中的鬥志,爲我們的教育事業,傾盡自己的所有。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4

在這個假期,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一位神祕的女老師,她交給了我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

這位神奇的女老師人如其名,真的非同一般哦!你絕對猜不到她是被一陣龍捲風吹到紅宮學校的;你絕對想不到她在這個假期,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一位神祕的女老師,她交給了我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

這位神奇的女老師人如其名,真的非同一般哦!你絕對猜不到她是被一陣龍捲風吹到紅宮學校的;你絕對想不到她的打扮非常古怪……但是最特別還是要數她的教學方式了!

他把學生帶到荒郊野地裏,給他們的“不快樂”舉行特別的葬禮;她扮作女探長,誰的家長是“愛心殺手”;上晚課時,他讓學生去“童心城堡”找回自己的童年……

這個“神祕的女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爲了分數和名次,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他們感受不到天高雲淡,對大自然的美麗視而不見。”這句話真的說到我們的心坎裏了!對於一個還是小學生的`我來說,沒有周末,沒有假期,學校放假了,還得參加補習班!學習的壓力使我們這些小孩子們不再熱情,不再可愛,而僅僅關注分數和名次!我們是一羣迷失了自我的孩子!我們要想真正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裏,必須用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去學習!

親愛的老師、家長們,請你們不要把我們抓的太緊,請給我們一點喘息的餘地!

這本書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儘管這本書的內容是虛假的,儘管像蜜兒這樣的老師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卻留給了我們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什麼纔是真正的童年?什麼纔是真正的愛?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5

今天,我們班的老師要給我們講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出色的老師》。我讀了一遍,覺得裏面有很深的道理。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我”在去美國唸書之前,“我”的朋友倫捷,送給了我一塊兒手錶,我很喜歡。但這塊兒手錶卻在一次晚飯中,丟失了,“我”很傷心,急得忙問飯店上上下下的人,可他們都說沒見,“我”沒有辦法,只好在幾棟教學樓醒目的白牆上,貼上了尋物啓事。很快表就找到了,是一位黑人同學找到的,可第二天,“我”就被叫到了院長的辦公室裏,就是因爲黑人同學把“我”告到了院長那裏,“我”才收到了40元的罰單,但從這一件看似小的事情當中,“我”深深的知道了,這所學校把公德看的如此重要,也知道了,這所學校校規的嚴厲!

我也從中知道黑人大哥因爲公德,把手錶還個“我”,也因爲公德,他去學校告發“我”,從這件事,我明白了公德的重要性。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只要人人都遵守公德,世界上,就沒人在不講公德的啦。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6

讀了《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我知道小姑娘的名字叫娜塔莎,有一個大作家蕭伯納,一天他和娜塔莎玩了很久,臨走時,蕭伯納說:“別忘了告訴你媽媽,就說今天和你玩的是大作家蕭伯納。”可是小姑娘學着他的口吻說:“今天和你玩的是蘇聯小姑娘,娜塔莎。”小姑娘走後,蕭伯納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不能太自誇,要和別人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這位小姑娘的年齡和我差不多,蕭伯納胸懷寬廣,他願意一個比他小几十歲的小姑娘來教育他,開導他。以後我也應該對人胸懷寬廣,不要對人惡狠狠的,否則我就會被人誤解爲大壞蛋。我也應該對別人說:“你們要永遠謙虛,不要得到一個好東西就很驕傲。”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7

在元旦放假三天中,我讀了一本叫《神祕的女老師》,這本書是一本描寫小學六年級學習生活的一本書。整本書幽默搞笑,富有童趣,真是令人愛不釋手。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楊紅櫻寫的。楊紅櫻在19歲的時候發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她出版過《女生日記》、《男生日記》、《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叢書》等。

這本書是《那個騎着車輪的蜜兒》的續篇。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在紅宮小學的學習生活。由於蜜兒當上了六年級的老師,她學生的學習氣氛又一下子變得熱烈起來了。她帶領同學們給“不快樂”辦葬禮,去郊外玩耍,和孟喬兒去家訪,看哪些家長是“愛心殺手”……讓我們看到了天真的童心與孩子們的嚮往。

其中,給我映象最深的就是蜜兒和孟喬兒扮成探長和探員去孟喬兒的同學家家訪,最後幾乎每位家長都成了“愛心殺手”。“愛心殺手”顧名思義,就是愛的太深,太重,最後反而把別人都害了。在文章中寫到,孟喬兒好不容易放假和父母在一起能吃個“團圓飯”,可是孟喬兒的爸爸卻讓自己的女兒沒吃飯就去上了2個小時的英語課,一直到九點多才回到家,孟喬兒累的沒吃飯就睡覺了,到了第二天,本來是週末,可以好好休息,但孟喬兒的父母又給孟喬兒報了倆門補習班……文中的父母是想“望女成鳳”,都是爲了女兒的前途,但他們都不考慮女兒的感受,彷彿女兒是一個機器,塞給他什麼,她就會什麼。他們一門心思是爲了兒女好,爲什麼到頭來卻背了個“愛心殺手”的稱號?他們一直是非常納悶的。

在這裏,我只想告訴他們,人不是就爲了學習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也是人,他們的大腦也是有限的,不是當我們教給他們什麼,他們就能學會的。雖然你們的這種行爲是對孩子的愛,但是你們的這種愛對孩子來說也許就是一種傷害!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8

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四年中感覺自己成長了不少。其實更慶幸的是自己從事了自己喜歡的職業,雖然它不能帶給我什麼豐厚的收入,但我卻很開心,因爲教師這門職業是我一生要從事的事業,和孩子們在一起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在2017年寒假裏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如何成爲最好的教師?——“我們教師應努力提升自我,修煉教師之賢,做最好的自己,成爲最好的教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不禁想到了這樣一句話:“每天進步一點點。”

其實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想也是不斷學習、反思和成長的過程。

原來沒有深刻感覺到“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的重要性。在一次課堂上讓我感覺到了書中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的:“倘若當教師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隨時輸入於學生,如此則學生受益較多,即當教師者也覺得有無窮的樂趣。所以學生求學,固然要學而不厭,就是當教員的,也要真正做到學而不厭”。是的,作爲教師,要想讓學生受益更多,教師就要不斷修煉、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師對學生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學生的思維活躍,他們愛問爲什麼,同時他們具有向師性,因此,要做最好的教師就要成爲一個“研究者”、一個良好的榜樣。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師”呢?結合《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和我的教學實踐中的得失,並將其與讀完本書後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種體會,即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始終堅持將這種愛付之實施的心態與行動。

作爲教師的我們要常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並時刻保持對學生的愛。當然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所以教師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予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良好文明習慣。

懷着“做最好的自己”心願的老師的我們,爲達成所願“做最好的教師”,還應該把這些愛化作“潤物細無聲”的“愛心之雨”通過教學實踐“灑向”所教授的所有學生。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職業的負責。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家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難!但要知道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做最好的教師。因此,只有把教育作爲一種事業,始終如一地把對學生的愛進行到底才能不同於其他的教師。

由此我也感到,作爲一名教師,我身上的責任重大,我們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9

讀了《教師與讀書》這本書,感觸頗深。書中說教師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母雞,這樣說教師是因爲教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無論怎麼估計都不過份。因爲教育與千家萬戶有關,沒有任何人能脫離教育。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師也極罕見,這真是中國特色的時代之病。

我不知道有人搞過教師閱讀狀況的調查與否?但據我的觀察,數據和實情一定都不會太樂觀。現在的中國既非歲月安好,現世安穩的社會,更非民主自由、生活無虞的國度,在這樣的境況下,要大多數老師安於現狀,不受極度實用的拜金主義風氣的影響,幾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爲人師表的“靈魂工程師”和“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樣的精神緊箍咒,來代替乃至壓制老師作爲普通人的煩惱和所需,既是對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專制者常用不衰的,因爲教師只不過是個職業而已。誠然,我同意問題的難度在於,教師面對的是千百萬在知識上對他們有依賴,在學習方法對他們有期望,在做人上對他們有效的學生,這便決定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我是一名教師,但以我個人的淺見,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殊非易事,首先他應該是個正直的人,其次對知識有純然的熱愛,再者還該是一個有趣的人。說老師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授課更爲着實,使學生更熱愛學習,不誤人子弟,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像現在老師因上課太多無暇讀書、因社會污爛而無心讀書、因實用成風而不願讀書、因考覈標準化而不思讀書、因職業麻木而厭惡讀書、因書海浩瀚無從讀書乃至讀書無法等,不一而足,非一篇小文所能完全道及。

書籍浩瀚,從何措手確是難題。然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難。當然認識自己並不容易,不然古希臘帕農神廟就不必刻下這句在一般人看來是廢話的警句,來警示後人了:人啊,認識你自己!個人心性如同吃飯,你有自己的偏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連自己喜歡讀什麼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說你做個老師的資格,一定是有問題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後,每天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半小時至一小時以爲日課,堅持不懈,必定對自己教學以及擴大視野都有莫大的幫助。如果你用沒有時間來搪塞,我除了理解外,還是固執地認爲你做一位老師不太合格。我三十歲以前,特別相信人的天才,特別誇大天份的作用。當學生時看到魯迅和愛迪生對天才的論述,便很逆反地認爲他們本來就是天才,便說天才之不足道。現在才意識到他們是真誠的,許多做出不朽事業的人,都只不過是中人之質,並非有特殊本領。若硬要說他們有什麼特殊之質的話,我認爲在於他們做事的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正所謂幾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還要困難的事。誰若不信,你可以堅持記日記看一看?就可以較量出一個人的耐心和韌性。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0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爲: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爲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爲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爲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爲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爲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爲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爲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爲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爲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爲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着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爲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師愛最爲公衆期待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爲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爲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1

《做個快樂的幼兒教師》一書,這本書向我們展示瞭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從而在思考中獲得快樂、在創造中體驗快樂、在表達中感受快樂。

從第一天的閱讀中,我的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們幼兒教師要享受快樂、體驗快樂。“經常看到不同幼兒園的教師碰到一起,先互相傾訴苦衷,象工作如何緊張、家長如何難對付等……”看到這裏,我也想到了自己,在幼教工作的這16個年頭了,也有不少的埋怨、嘮叨,感嘆工作過於煩瑣。但一味的抱怨只會使生活更加的黯然失色,更會影響到工作的質量。“享受快樂人生是每個人的權利,難道幼兒教師卻要被拒之門外,不!”是啊,正如著名學者戴爾所說:生活就象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1、在思考中獲得快樂

布萊希特說過:“思考是人類最大的快樂。”成爲會思考的幼兒教師,首先要有對事業的熱誠、積極思考的態度和自信心。書中還有許多有趣的事例,把幼兒教師的思考和智慧充分的挖掘了出來。其中有一個“玩積塑”的例子,她轉換了自己的角色,以一名幼兒的身份參與到孩子的區角遊戲中,和孩子一起開心的玩積木,老師和孩子一起沉浸在快樂的遊戲中,一起分享遊戲的成功和快樂。是啊,在平時工作中,也會碰到不願合作的孩子,這時如果放下教師的“架子”,和孩子一起操作、一起玩,孩子就會把你當成朋友一般,向你敞開自己的心扉。

2、在創造中體驗快樂

做爲幼兒教師要怎樣“創造”呢?“創造”離我們遠嗎?書中從以下三大點告訴我們如何創造:立志做會創造的幼兒教師、培養創造人格、提高創新能力。其實我們身邊也不乏有創造力的幼兒教師,有的老師有音樂和美術方面的創造力,有的會創編故事、兒歌,有的還會出很多的“好點子”,仔細的觀察,創造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一起去體驗創造的快樂吧!

3、在表達中感受快樂

書中所說的表達指的是寫作表達,指如何在寫作中感受快樂。其實,看到“寫作”兩字大部分老師和我一樣的感受:頭疼。一篇論文、隨筆都要花好幾個夜晚才能“熬”出來,如何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呢?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教會我不少的寫作方法,如:貼切、簡潔、新穎。著名的作家冰心說過:“很好的思想內容,象一盞畫得很美的紗燈,表達思想的文字就象燈裏的燭光,若是裏面燭光很亮,這盞紗燈上的美麗圖畫,就會映射得纖毫畢現;若是燭光昏暗,無論多美的紗燈也會減色。”《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常讀、常看、常思,這本書將一直陪伴着我、激勵着我,讓我們一起做個快樂的幼兒教師!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2

工作之餘,讀朱永新老師寫的《讀書與教師成長》,文章屬於半白話文,所以有些話語似懂非懂,就這樣囫圇吞棗地讀完了第一遍。一有空,我就細細地去品味、去咀嚼其中的語言文字,體會其深意、道理。一本書讀完了,的確感受頗深。

作爲一名教師應該熱愛讀書,使讀書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自己的書卷之氣,去薰陶學生,使學生也熱愛讀書,與書爲伴,營造書香班級,書香校園,書香社會。

教師的讀書,要有選擇,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僅要廣泛地閱讀報紙、雜誌,開闊視野,啓迪思維,還要要多讀專業方面的書,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特別是教改方面的書。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教師不僅要廣泛地讀書,而且要學以致用。利用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方法來指導我們的教學,來塑造我們的人格,來淨化我們的心靈,來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從我們這裏學到最純、最美、最多的知識。

總之,只有熱愛讀書,從書中不斷汲取營養,纔會不斷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學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才能顯示爲師者的風範。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爲教師的我們經常覺得上班時間很緊,幾乎從早忙到晚,回家後還要處理一些工作。

而書中有的一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一位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教師的時間問題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4

《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一文,是山東教育報刊社總編輯陶繼新先生爲姜堰市教育局赴山東教育科研考察團作的專題報告,多年前從網上看到,存於電腦硬盤中,爲準備參加“讀書”節目,而重新“發現”,細讀之,感觸頗多,暫先寫幾句於下。

該文以讀書成爲生命成長的必需(授業解惑、完善人格、生也有涯)、“取法乎上”乃讀之“衆妙之門”(魚龍混雜、一以當十、與狼共舞)、誦讀經典方能“不窺牖,見天道”(中國經典誦讀結合、外國經典閱讀爲主)、疏離浮躁淡泊名利、讀書教學相得益彰、讀寫成爲生命成長之雙翼、思考與讀書同行、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奇才問世的教育啓示、終生幸福的文化之旅等方面介紹自己和他人的讀書收穫及經驗。

強調了多讀與背誦的重要性,給人很大的啓發。

觀照自己的讀書,確實缺少了豐厚的積累,在背誦上也似乎缺些“天分”,不是我的強項,還真不知道自己在讀書方面有無“天分”。

但無論如何,作爲一種娛樂的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比玩遊戲、聊空天要好多,至少不會引起人事糾紛,就當娛樂吧。

多讀幾遍,應該會有所收穫吧!

周國平:“一開始就要讀好書,要讀一流的書,二流三流的書不要讀,這樣就可以識別了。”

錢鍾書說:“沒讀過書的人,因爲不識字,所以被別人欺騙;讀了書的人,因爲認識字,所以被印刷品欺騙。”又說:“世界上沒有讀書的人,只有讀自己的人。”

誠如是,讀書要有選擇,要把自己放入書中,浸入書中。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5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爲: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爲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爲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爲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爲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爲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爲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爲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爲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爲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爲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着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爲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師愛最爲公衆期待 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爲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爲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6

我這人先天愚笨,但較愛學習。但隨着工作、成家、撫養孩子、操持家務這些事情的增多,讀書離我漸漸遠去了。近日由於身體不適,在家養病,有機會靜下心來拜讀《中國教育報》記者陶繼新寫的《讀書與教師成長》一文。

剛開始讀覺得此文與教師繼續教育學習之類的文章沒什麼區別。耐着性子繼續往下讀,第四方面“疏離浮躁”讓我對此文有了一種新的看法。裏面講了淡泊名利的李秀偉、生於憂患的孔範今教授、恬淡自然的朱永新市長、心如止水的杜維明教授。這些人尚且能靜下心來讀書,何況我這樣的平庸之輩呢?是的,像我這樣整天被瑣事纏身的人讀書的時間確實很難有,但爲什麼不想辦法擠呢?把每天發牢騷的時間擠出來,把不滿的情緒調整過來,不照樣能讀書嗎?心態、一個良好的心態,一顆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是保證讀書的前提條件。讀書,能淨化人的心靈,能提高人的品味,能讓人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態度。

讀着讀着心情逐漸明朗起來。陶記者介紹的讀書方法條理清楚,而且深入淺出,既有理論又有實際例子,很值得我學習。

1.誦讀有方。就是既有誦,又有讀。曾幾何時,教學改革好像摒棄了死記硬背,作爲我本人也不贊成讓學生死記硬背,自己更不輕易背什麼東西了。今天才知道背有多麼重要,背能讓你學習的東西植入你的思想,駛入你的心靈。

2.讀教相長。劉振東、韓興娥、於漪、蘇靜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無一不是在讀書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總是讀着課本、教參、教案,以爲那樣就能教好學生,所以教出來的學生總是平平常常。要想真正教好學生就得像這些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一樣多讀書,用一生的時間來備課。

還有讀寫結合、邊讀邊思這兩個讀書方法陶記者也寫得讓我足夠的信服。我想:我真的得讀書了。就像陶記者所說的:讀書不是一時的事情,它是一種書香人生,唯有讀書高,心靈才能淨化,心境才能達到一種高層的境界。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7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由常生龍所著,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說,讀書不僅豐富了精神生活,也讓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加強,這是一段漫長的修行,但是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會寂寞。下面是我讀完此書之後的一些感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作爲教育者,需要不斷的跟着時代成長。如何成長?

在閱讀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我覺得最好的成長,就是豐富自我的閱歷。書中精選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關於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書有關於籍,教育和生活的,還有提到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和變革即未來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從作者不同的視角去闡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啓迪和喚醒作用,需要細細品味。不管是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話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時代背景,準確的說,經濟和條件允許,行萬里和讀萬卷書,都是當今時代必須去嘗試,去體驗,去努力成長。其中讀萬卷書,是成長過程中最經濟實用的辦法。

書中還提到教書是爲了無須教。我是挺想實現這以目標的,但是如何做到無須教?目前我在課堂上的做法就是佈置好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希望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自己通過閱讀課本找到我預設的問題,並在學習過程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我在預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段留意學生的情況,如果有學生有疑問,就進行一對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數學生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則需要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講述這個問題,如果學生都會的問題,就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自己說出自己自主學習的情況。這個對於預留課堂時間自主學習是做到了,可是在學生展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這種操作也在根據學習內容在不斷的調整着,具體教學效果也是比較擔心的事?想改變課堂上始終充滿着教師聲嘶力竭的叫喊聲,實現教是爲了無須教,但是對於效果,我還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夠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實現書中所說:教是爲看實現不需要教。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8

假期裏閱讀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這本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後闡發的感受。讀後收穫很多。李鎮西老師說,讀書的祕訣無非就是聯想和思考。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在聯想,在思考,在反思。

書中“教學始於技巧”一文,給我的印象很深。這篇文章是常生龍先生讀了美國非凡學校集團領導者道格萊莫夫撰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之後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萊莫夫總結的五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杜絕退出。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課堂。

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班級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活躍。而有些班級課堂很沉悶,回答問題的孩子寥寥無幾。我們有時會覺得這一個班孩子都不喜歡錶現。讀常生龍先生寫的“教學始於技巧”,我反思了我們的課堂,發現了問題所在。我們在課堂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願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級,”我不知道“是這些孩子的口頭禪。因爲課堂時間有限,趕進度等原因,我們往往不再追問,而是另選一個孩子來回答,從而讓那些想躲避老師提問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間。而”杜絕退讓“這一原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個孩子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避提問。

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說”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聲,我們就去提問另一個孩子,在他人給出問題的答案之後,一定要讓這個孩子再次回答該問題,必要的時候還要給出引申問題要求他繼續作答。當學生髮現身處必須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課堂文化場中時,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爲動機進行評估,並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長此以往,我們的課堂就不會有那種企圖逃避回答問題的學生存在,每個孩子都會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發言。我想這也是那些課堂氣氛活躍的班級老師的祕訣。

感謝杜組長推薦的這本好書。新的旅途即將啓程,我會繼續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並帶着我的孩子們一起共沐書香!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19

今年接手的是低年級,每當看到一個個笑靨如花的孩子時,我總這樣想:假如這個班的學生都非常聰明、懂事那該有多好啊!但現實和我們所期待的往往不一樣。總有學生“天真”得令人悲喜交加,理想與現實總有一定距離。學生在進步,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兩者也必然存在差距。人無完人,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當看到同樣的一句話,有孩子說上十幾遍還是記不住時;當看到個別孩子三番五次把別的小朋友的學習用品帶回家時;一向耐心的我也忍不住有了抱怨,有了抱怨,有時失望也就隨之而來了。

但用心讀完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後,掩卷遐思,我不禁心潮澎湃。大師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又憶起葉瀾教授的話:“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是一片綠葉,每一片綠葉下面都是一個綠色的心靈世界。我願意做一把開啓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起成長。”

於是,我重新給自己定位,找準努力的方向——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首先,愛教育這個職業。教育中有很多樂趣,我們每天都面對着的是一些個性迥異的孩子,他們都是一個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有

時,一分耕耘不一定會帶給我們一分回報,但是,只要看到孩子有了進步,哪怕是一點點,我就是快樂的。

其次,要愛孩子。相信每個孩子,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讓孩子有改正的機會,有進步的可能。網上有過這樣的一段話: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責難。在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學會爭鬥。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憂慮。在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妒忌。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學會忍耐。在鼓舞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自信。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學會感激。在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學會進取。

孩子的成長環境很重要,我們對孩子的態度也許會影響他們一生的性格。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離開的時候,帶去的不僅僅是分數,更重要的是帶着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的追求。是的,爲了培育一個陽光正直的人,我們需要用心經營。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孩子,相信老師吧,我要讓你們的世界灑滿陽光!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20

今天上午我有幸聽了陶老師的報告——《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深受啓發,受益匪淺,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陶老師主要從十個層次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讀書與教師成長,二是讀書與做人,三是讀書和育人。陶老師精彩的講述,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師,說到了大家的心裏,與我的心靈產生了共鳴,有一種茅塞頓開相知恨晚的感覺。

回想自己工作二十幾年的讀書學習情況,真是慚愧。讀的書屈指可數,但也只是爲了獲取文憑帶有功利性的讀,要麼是爲了消遣而讀那些低級的武俠之類的娛樂書。而那些好書或中外經典文化之類的書卻幾乎不讀,即使看了一兩本也都是走馬觀花,領會不到它的文化精髓,體會不出它的實際意義,也就不可能轉化爲自己的東西而內化成文化,成長也就無從談起。沒有知識的滋養,沒有文化的積澱,作爲教師,教學就不會那麼精彩。是呀,要想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自由翱翔,不讀書怎麼能行呢?正如陶先生說的“讀書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但這桶水始終有用完的時候,所以必須不斷地給於補充使之變成活水、礦泉水、有營養的水,讀書就成了變死水爲活水、爲礦泉水有營養水的源泉。知識用時方恨少,學生喜歡有文化有幽默的老師。在教學工作中,自己也很想把課堂搞得精彩,但卻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正是缺乏了知識的滋養嗎?寫作也是如此,由於不讀書的緣故,自己在工作中常常爲寫總結材料等而發愁,苦思冥想,搜腸刮肚,卻又不知怎麼寫,明明是自己做的工作,甚至有些做得很好,但在總結時卻又表達不清,寫不出東西來,結果自己抹殺了自己的成績,可悲!聽了陶先生的教誨,這才恍然大悟,一種柳暗花明的喜悅頓時涌上心頭。

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作爲教師只有不斷讀書,讀好書,把積澱的知識內化爲自己的文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被社會所淘汰。聽了陶先生的報告,在深受啓發而慨嘆的同時,我將爲自己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堅持讀書,讀好書,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從而帶動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寫作能力及審美情趣,成爲一個真正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21

一直不太愛讀課外書籍,沒想到新的環境卻讓我享受到了讀書的幸福。細數近一年來讀書的故事,真是歷歷在目。

剛到學校不久,就接到任務,學校近期要參加一個全國“中華誦”的大型活動,活動主題就是吟誦《大學》。於是,學校下達任務,10·1假開學前,所有語文老師都要背會《大學》,初聽這消息,內心泛寒,早就感覺自己記憶力已嚴重下降,記一些教育理論都困難,更別說2000多字的古文了。還好,作爲新任老師,那種不甘人後的信心在支撐着我,背!於是,白天工作忙,很難靜下心來背,晚上下班後,就在宿舍大聲朗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小段一天一段,大段兩天一段。關上燈,就開始默記剛背過的古文。早上踩單車上班,邊走邊再背昨天背過的。一週下來,倒也背了一小半。不過卻也惹得阿月沒少說我嗓門太大,吵得她看不進書,逮着朋友就要說我天天“之乎者也”像發神經。轉眼10·1假期,要回家了,帶上《大學》回到了老家,白天帶孩子,晚上孩子睡了,又拿出書來小聲背誦。呵呵,那時居然有種欲罷不能之感。一天晚上,孩子鬧夜,怎麼哄都不肯睡,我又急着想背《大學》,乾脆從阿月手中抱過孩子,對孩子說:“小夢,別哭!聽老爸給你朗誦一段《大學》”.“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哎,小傢伙居然睡着了。後來兩天,天天給她誦讀,她總是聽着聽着就睡熟了。呵呵,無心插柳柳成蔭。10·1假結束,我也終於完成了背誦,雖辛苦,卻很有成就。

第二本讀的是高效課堂改革的首倡者李炳亭的《高效課堂22條》。因爲是理論性書,讀起來枯燥,再加上之前有過兩年課改的經歷,所以就粗略地讀了一遍,但給自己留下的感受就是我讀理論書也可以。

第三本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爲要家長開放日了,學校要求所有語文老師要準備一節“親子共讀”指導課,班上學生要統一讀一本書,經過商定,我們四年級指導家長和孩子共讀黃倍佳的兒童名著《我要做個好孩子》。工作需要,我也買了一本來讀。當讀完這本書之後,卻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孩子的童心是那麼天真,他們對快樂的追求以及對應試教育的反抗令我深深反思。於是,我寫了《我們對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多少》這篇感想,並時常鞭策我在面對學生時,要多換位思考,多爲他們創造快樂寬鬆的課堂環境。

韓興娥的《讓孩子踏上閱讀的快車道》是學校爲了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而下發的,這本書讓我領略到了語文教學的另一番天地。中低年級一個月上完一本教材,高段則是兩週學完一本教材。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韓興娥老師做到了。期末考試,成績比同課頭的老師還好。字詞歸類集中解決,課堂上只對課文做一些閱讀,完成老師設置的幾個問題即可。一學期節省出來的大量時間則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讀不同題材的書籍,但一定是符合學生認知的。字詞在大量閱讀中高頻再現,從而得到複習和鞏固,書讀得多了,孩子理解和認知也自然提高。看似語文教學課堂上對學生的要求過於簡單,其實是大量閱讀使語文教學形成了良性循環,踏上了語文教學的快車道。曾和一位特級教師交流過高效課堂,這位前輩告訴我高效課堂並不是追求課堂教學形式,而是在有限的課堂上生成學生最大化的收穫。韓興娥老師高效課堂的訣竅就是通過課堂引領學生喜愛閱讀、會閱讀、大量閱讀,從而生成了學生的深刻認知能力,使學生受益終生。

春節長假,學校給每一位班主任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作爲寒假作業。整個假期,我潛心地研讀了這本理論書籍。白天依舊帶孩子,晚上靜下心來抱着這本書讀讀畫畫。翻至尾頁,我能深刻地感受到李鎮西老師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思想者。他對於班級管理的做法和想法總是體現學生的民主,讓我受益匪淺。隨後,我寫了一篇《做最好的班主任》讀後感,深入地談了自己讀後的感受,爲我新學期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思路。我還將這本書推薦給了幾位班主任工作非常出色的朋友,將收穫跟他們分享,也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在這本書中,還多次提到了李鎮西老師的另一本作品《做最好的家長》,讓我很是嚮往,開學後就買來讀。書中李老師是以一個父親教育自己女兒的角度,講述了作爲家長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理論、有實踐,爲我近期寫的《教育隨筆——家庭教育》做了積澱。

爲了創設更爲寬鬆的課堂教學環境,在特級教師——學校張主任的建議下,我又開始讀全國著名教育家、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的《爲了兒童的學習情景課程的實驗與架構》。書中我明白了通過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表達,親近自然,親近生活,使學習融入生活,用情境引領學生。李吉林老師還在書中提到,小學生從小學低年就應該“識字、閱讀、作文”三線同時起步。所以,在這學期的語文教學上,我將學生的課外閱讀和日記作爲重點工作來抓,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這中間,我還讀了羅曼·W·皮爾的《態度決定一切》,使我對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滿愉悅和信心。讀了《小鹿斑比》,使我更具童心。讀了《小王子》使我內心沉靜……每讀完一本書,總有或多或少的感觸,這些感觸都成爲我寫作和教學管理思考的源泉,讓我受益匪淺。

讀書讓我們零距離接觸到大家們的心靈深處,學習和借鑑成功者的思想和經驗,還可以讓想成功的人少走彎路;讓心浮氣躁的人洗滌心靈;讓前途渺茫的人獲得方向和力量。不讓讀書成爲一種任務,忙碌之餘幸福享受讀書的快樂。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22

初次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一書名時,第一感覺內容可能是條條框框枯燥無味,讀後才知該書的引人入勝之處。該書的作者們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書中的內容。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並且在書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的——-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契訶夫說過:“人的一切應該是美麗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幼兒教師的一切也應該是美麗的。如何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是教師的形象塑造問題。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無不具有教育性: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也通過與教師的接觸,從細節中學到很多東西,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幼兒教師不僅要儀表美,還要語言美、行爲美、心靈美。當你睜大雙眼尋求美的時候,請相信那些簡單做事,認真做人,並享受着充實而美麗的日子的幼兒教師是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其實,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和矛盾出現,會有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形成幼兒教師職業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個快樂的人,就象有人說的一樣,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如何才能從孩子身上獲得辛福感呢?我認爲在工作中,以欣賞、審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不要把幼兒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對象。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審美的眼光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關係上的,這種交往是不平等的、沒有感情的,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對老師產生幾分畏懼,對老師敬而遠之,並封閉自己的心靈,不敢言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缺少與幼兒心與心的交流,幼兒教師也沒有什麼幸福可言了。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纔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如果我們在工作中都能夠擠出一點時間去閱讀、去反思、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學會關愛、學會對話、學會合作,那麼,我們將會收穫無窮的樂趣。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23

最近,利用空閒時間翻看了魏書生老師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我不由地思考:我們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學生的成長,才能成爲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作爲一名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女教師,因爲年輕,因此相對來說和學生比較有共同的語言,容易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爲知心朋友。很多學生也願意把自己內心平時不好向家長、同學訴說的想法跟我說,尋求我的幫助。這時候我也放下教師的身份,更像是姐姐一樣耐心地聽她們訴說,爲她們出謀劃策。

或許正是因爲這樣似朋友一樣的關係,也由於我自身比較文靜、溫柔的性格,只要不跨越我的底線,我不願意向我的學生髮火,也不會發火。然而在我踏上講臺的這三個多裏,我的教師威嚴似乎慢慢受到威脅:課堂上總有那麼幾個“調皮”的學生愛說話、愛做小動作,從而引起全班同學注意力的分散。教訓一番後,往往又會重演。課後練習還有個別學生抄抄應付了事。跟他們講道理、寫保證書,但似乎只能堅持幾天。……

這些日子以來內心有很多的困惑,而這些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一直明白,只有處理好了這些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

看了魏書生老師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收穫很多。整本書中很多章節都隱含着討論了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和學生的關係這一問題,像第六章節中引用馬卡連柯的觀點“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說明了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必須要有強烈的責任心。

教師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它是一項良心活,許多工作很難進行準確量化評價,這就使得許多環節和工作只能憑教師自身的責任心去實施。可以說責任心是促使一名教師幹好工作的動力,成爲影響教師工作質量、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名教師,一旦有了較強的責任心,就會成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能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化爲有利因素,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一種親近老師、敞開心扉、積極向上的情感氛圍,這對於孩子的發展是非常的有利的。

教師有強烈的責任心之後,就會自發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但僅僅有責任心還不行,像書中第三章節中引用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教師,應是精神豐富的榜樣”。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優秀的教育家,他創辦實驗學校,主張愛的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教師更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後進生”轉化、作弊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日常教學中多關愛學生一點,即使是批評和處分也建立在關心熱愛學生的基礎上,體現出對學生的真誠與希望。當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時,他們會更“傾心”於老師,更樂於接近老師,更願意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吧。可見育人中愛是如此地重要,經驗告訴我們當面對有困難的學生時,這種現象更是明顯。

爲此,書中還引用了蘇聯教育家贊科夫“做一個富有激情的教師”、盧梭“教師必須瞭解學生”、 狄德羅“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等人的觀點。

當然,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而我現在所缺少的就是對學生跨越規則後的懲罰。往往在學生犯了一些錯誤後,當他們主動來承認錯誤,態度真誠時我就心軟,而對於一些小錯誤懲罰能免則免。殊不知對於一些不自覺的學生,往往就是看穿了我這一弱點,錯誤屢次再犯,一再地試圖跨越我的底線。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萬事還是需要規則。尤其是對於初中學生,自我約束、自我制約力還比較差,需要一些規則來警戒他們什麼行爲是不允許的,什麼行爲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而規則的制定,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商量制定。

教師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篇24

今年寒假,我挑選了王曉春老師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有空時翻了翻。新穎的前言闡述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時書內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案例點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平時,我也偶爾閱讀過一些教學書籍,可從來沒有如閱讀《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樣,給我深深的震憾。那裏面許多精彩語句深深吸引我,許多的教學案例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從中能看見自己的影子。讀後,我覺得自己完全不夠一個聰明的教師,於是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第一, 我對本書作者王曉春老師做一個簡介:

王曉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瀋陽。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北京老教師協會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已發表的專着有《尋找素質教育的感覺》、《開闢素質教育的綠地》、《我們現在怎樣做教師》、《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家庭教育難題會診》、《家教參謀》、《家長的位置》、《走進孩子的心靈》、《孩子,讓我們一路同行》、《富裕時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萬字左右。常在報紙雜誌發表文章,經常在電視臺做節目,經常應邀給北京及外地教師、家長做報告。堪稱現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第二,我摘錄幾句本書中的部分精彩語句與大家共享:

教育科學是一門指導和啓發的科學,是引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科學,是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的科學,是研究師生如何交流的科學。

教育的本質不是管理,而是幫助和交流。

在現在的學校制度下,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什麼類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麼地方,哪裏應該嚴,哪裏應該寬,哪裏必須管,哪裏不必多管。千萬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遠不會懂得什麼是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爲了管住學生,而是幫助他學會自己管住自己(培養主體性、自覺性),最可靠的辦法不是使他立刻讓我滿意,而是讓他自己確實有所成長。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壓倒了教育,學校就不再是學校,變成保險公司了。學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應該是爲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隻爲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

我感覺習慣可以分成兩類:初級習慣和高級習慣。一般的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屬於初級習慣,這種東西,通過管理式的訓練比較容易養成。高級習慣,比如閱讀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東西需要的內驅力特別大,它的活動主要在腦子裏,用行爲訓練的方式就很難奏效了。你能強迫他做注意聽講狀,卻無法強迫他真正專心聽你的課;你能強制學生摘抄,卻無法保證他抄的時候真的在“閱讀”,你更無法強迫他喜歡閱讀。於是當你不強制的時候,它的本相就露出來了。好習慣不光是管出來的,它更是有好習慣的人帶出來的。這就叫“薰陶”。薰陶比管理和訓練更接近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