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精選11篇)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精選11篇)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1

今年暑假,爸爸從圖書館借回來一套《地球的紅飄帶》。開始我並不感興趣,但看到爸爸、媽媽飯後一人抱着一本有饒有興趣地讀,有時還興致勃勃地談論着,我也被感染,隨手翻開一本,正是這不經意的一翻,爲我打開了一頁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工農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934年,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踏上了艱苦的長征之路。《地球的紅飄帶》描述了中國工農紅軍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爬雪山,過草地,以九死一生的代價和悲壯的革命情懷走完了二萬里五千里長徵,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保存了火種。

讀着《地球的'紅飄帶》,起初是好奇,之後是感動和震驚,到最後變成震撼。長征的殘酷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令人觸目驚心。

兩年!中國工農紅軍,讓五星紅旗飄過大半個中國,就象一條紅色的飄帶,四渡赤水,搶渡烏江,飛奪瀘定橋…… 缺吃少穿,以草根樹皮充飢,蓑衣草鞋禦寒;沒有精良的裝備,步槍手榴彈對付敵人的飛機大炮;但英勇的紅軍戰士憑藉一股革命豪情,靠着兩條腿,爬過18座山,渡過24條河,經過12個省,佔領過60多個城市,行程萬餘公里,征服了冰冷的雪山,穿越了荒無人煙的草地,在敵人的圍追堵截和槍林彈雨中,用生命和鮮血踏出了一條通向光明的革命之路,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全面勝利。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讀完《地球的紅飄帶》,讓我明白:“紅飄帶”是中國工農紅軍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人類歷史上的一部紅色史詩,書寫了中華民族歷史鮮豔的一頁。長征,是震撼世人的千古絕唱。長征精神,成爲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徵。

讀完《地球的紅飄帶》,讓我感慨,更讓我深思。作爲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生長在陽光下,或許沒有機會體會到長征的苦,但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用長征精神鞭策自己,發奮讀書,努力使自己成爲社會的棟樑之才,爲中華民族的振興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祖國的五星紅旗永遠飄揚。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2

長征,是中國人民一部燦爛輝煌的史詩。它像一條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地球上,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也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就來講一講我讀《地球上的紅飄帶》的感悟。

《地球上的紅飄帶》的作者是魏巍。它真實生動地敘述了長征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它的語言簡練,卻給我深刻的印象。它生動的描寫彷彿帶着我又走了一回長征路。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衝破了三道封鎖線,轉戰了兩千三百餘里,渡過湘江後損失慘重,紅軍計劃向湘西前進,以便與二、六軍團匯合。可是蔣介石已經窺知了紅軍的企圖,急調湖南敵軍預先嚴密堵住了紅軍通向湘西的道路。在這種情勢下,周恩來聽取了毛主席的建議到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貴州”的建議。中央紅軍進入貴州,人數已不足四萬。一九三五年的第一天,中央政治局在高大的宋家大院裏召開會議。會後立即發佈命令:迅速突破烏江天險,佔領遵義,建立川黔根據地。渡過烏江,任務是很緊迫的,兩岸山上林木蓊鬱,江水黑森森的,就象一條烏龍穿行在兩列高山峻嶺之間。江面不過二百米寬,但兩岸多是懸崖絕壁。紅軍們想出扎竹筏子的辦法,選出8名贛江邊長大的紅軍戰士強渡烏江,但是他們很快就被滾滾的烏江水淹沒了。二連長金雨來沒有被困難嚇到,親自帶領7名戰士再次出發,在無邊的黑暗之中把竹筏推進咆哮的'江水中,這一次他們終於成功了,突破了烏江天險,佔領了敵軍的司令部。

這次戰役給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渡過烏江,是一件非常艱難、危險的事情,況且還有許多敵人在上面射擊。但在困難面前紅軍沒有被嚇到,而是上下一心,架起了一座長長的“蜈蚣橋”,這不畏艱險的長征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正如毛主席在《長征》中所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啊,克服困難之後的喜悅是那些在困難面前就退縮的人永遠無法感受到的。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碰到了困難,就想想長征,想想長征,就會感到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3

今天我看了《地球的紅飄帶》,心中感觸萬千。這是一部描寫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長篇小說,作者是魏危可以說,我是滿懷激情地讀完它的,長征的情節時時打動得我熱淚盈眶,爲紅軍指戰員的勇敢、熱情所打動。

書中告訴了我這樣一個事實: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最終因爲付出了重大代價之後所留下的火種孕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抗日戰爭中人民力量的壯大,迎來了解放的曙光,解放了中國。中國英雄們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後世留下了永遠的紀念。

怎能忘記長征途中我們的紅軍戰士?他們經受的是何等的艱難困苦,而他們又是何等的勇敢無畏。在當時,中國大地上到處是軍閥橫行,國民黨政權腐敗不堪,加上小日本的肆意侵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他們真是一無所有,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在紅軍身上看到了希望:怎樣都是苦難,何不拼一下,說不定將來的日子會翻身。幾乎所有的`紅軍都是窮苦出身,有的只是勇敢無畏。如若不是,怎樣會在疲憊不堪、雷電交加的狀況下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裏去搶奪瀘定橋。又怎樣會在赤條條的大鐵鏈上勇敢前進……他們怕什麼?什麼都不怕!他們是天底下最勇敢無畏的戰士。正如一位首長所說,“明明是火坑,就要往裏跳;明明是刀山,就是要上;明明前面就是死亡,卻偏偏迎着死亡前去。”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敬的戰士!

看完此書,我不僅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清楚的瞭解,同時也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一個人認真地幹一件事,總會成功的。革命先烈爲我們奠定了一個新中國,我們有責任把他建設得更富強更強大。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4

新日升,光輝萬丈催雞啼。涅槃重生,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披霞光,照萬疆。東方欲曉,謂之神州,謂之華夏,謂之中原大地。

二萬五千裏漫長,紅飄帶乘風逐浪,歲月流轉新徵程遠航,無產階級領導理想光芒。“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鐘,部隊就向雪山進發了。走到涼水井時,天才放明”,對於飢餓疲勞、衣着單薄的隊伍,綿綿雪山無疑是最嚴峻的考驗,一些人長眠在雪山上,另一些人又前進了。在茫茫無際的雪山上揚起了“紅軍哥哥喲”、“妹妹喲”的興國山歌,長征的革命樂觀主義使紅小鬼們在劈頭蓋腦的冰雹下期盼東方曙光的到來。

“只要有船,我就有辦法!”劉伯承在戰士們高一陣低一陣的笑語中低聲地說,在大渡河的戰役中總參謀長在睡夢裏想的也是船。“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在夜色裏已經難以辨認的崎嶇的山徑,他們用足邁過;隨着風聲時高時低的沉重激越的驚濤聲,他們不曾猶豫;在鐵索上不時閃出耀眼火花的噼噼啪啪的子彈,他們奮勇前衝。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金沙江畔烙印着紅軍踏石前行的足跡,大渡橋頭鏽染“我自巋然不動”的腳印,岷山峯頂鐫刻只顧風雨兼程的決心。

那一年,有漫漫征程的歷練;那一年,有惺惺相惜的英雄。當長征經過彝族區時,一位無產階級的將士同奴隸制社會一位部落的首領歃血爲盟,虔誠莊嚴的宣誓像湖水一般瑩澈,像鮮血一樣真誠。“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長征路上的寶藏也許並不都是用血淚鑄就的鋼鐵長城,還有民族情節的蕩氣迴腸。

天越黑,星星越亮。在視人命如草芥的昏暗年代,從稚氣未脫的孩子到花甲之年的老人,只剩下七千人的隊伍雖然並不龐大,但山窮水盡時便已接近柳暗花明。在黑沉沉的東方天際,一縷淡青色的晨曦漫流開來,也許由於它困頓於太沉重的黑暗而使人感到特別的清亮,紅軍部隊也逐漸融入光輝中去了。

七堇年在《塵曲》中寫下“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那些崢嶸歲月跨過的山水依然屹立,我們還需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地球的紅飄帶上細筆勾畫出拋頭顱灑熱血的幕幕故事,概括現世欣欣向榮五嶽向上的海晏河清,繪盡未來鵬騰而起聲震寰宇的無畏前行。長征魂不僅需要我們內化於心,更需要我們落實於行——吾儕應有“學如弓弩,才如箭鏃”的知識底蘊,“爲雪國恥灑熱血,真理在,恨難消”的偉大抱負,“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民族自信。這一紅飄帶,必將成爲聯結你我與家、與國的強力紐帶,也定是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刻骨銘心。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長征是過去烽火硝煙中反覆淬鍊的奇蹟,更是一部鑄造錦繡山河的偉大史詩,它連綴成磅礴的進擊線,描摹出濃墨重彩的紅飄帶,敢叫日月換新天。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長征精神永遠是火山上的滾滾熔岩——東京奧運會上“00”後在強勁敵人面前心有猛虎,在強大壓力之下細嗅玫瑰;在韓志願軍去時尚是少年身,歸來已是英雄魂。“以國爲國,以天下爲天下”,百年前華夏兒女立下報國鴻志,不懼炮火硝煙,砥礪前行;或有人躬身案牘,細心鑽研。拳拳愛國心,發乎本心,燃熾於胸,恰如仲甫先生所敘“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經憂患而成德惠,歷淬鍊歷久彌堅,讓日出之美脫胎於最深的黑暗,而我們的璀璨也將破繭重生於極致的痛苦。

長征的紅色夕光一寸寸漲,像是一塊徐徐拉開的幕布,一半先輩開創魚龍舞,一半仍在燈火闌珊處。憶往昔,路漫漫道阻且長;看今朝,光熠熠山河爲裳。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5

《地球的紅飄帶》這套書是我在去北京的時候,爸爸從軍事博物館買的,回來之後。我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讀完之後心情十分激動。

《地球的紅飄帶》是魏巍寫的一部反映長征的長篇小說,是1987年8月建軍60週年時首先發表在《當代》雜誌上的。爸爸買的這套是改編成連環畫的,整套書共分8冊,分別爲:《湘江之戰》、《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飛奪瀘定橋》、《會師夾金山》、《草地徒步》和《揮師北上》。那是什麼吸引了我,使我如此入迷呢?

其一,這是一套連環畫,它裏面的插圖畫的十分生動,許多都是改編者實地寫生,或參照歷史照片描繪的。特別是那些人物,把不同人物的氣質都表達了出來。看着這些插圖,勾起了我讀下去的興趣,如果爸爸給我買的.是原著,我倒不會如此着迷。而且,這本書也很具有收藏價值,精緻的包裝,還有封面的油畫,這也是爸爸給我買這本書的理由之一。

其二,原來我對長征只是書面的瞭解,在課本中學到過幾篇關於長征的文章,和毛澤東的詩。這套書讓我瞭解了長征的過程,與長征的意義。舉個例子來說吧,我知道遵義會議是長征中的一次會議,但不瞭解其本身對長征來說有什麼意義。現在,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遵義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爲首的黨中央的領導,不僅是長征勝利的保證,而且是有了遵義會議,纔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今天雄踞於世界之林的強大的中國的存在。否則,中國的歷史將如何書寫?是很難想象的了。

《地球的紅飄帶》,這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他讓我瞭解了長征,多讀幾遍還有更多的感受。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6

讀了《地球的紅飄帶》,我更加清晰地瞭解了中國當代史上的這段英勇的歷史,同時對長征精神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正是這種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使英勇的紅軍打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強敵,戰勝了人間罕見的艱險,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今天的我們雖然身處和平年代,不再親自經歷長征的艱難險阻,但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爲中華之崛起而奮發努力!

大家說,如果我們也有這麼堅強的意志,這麼堅定的信念,我們身上也有長征精神,我們學習的“長征路”能不勝利嗎?

跟着魏巍走過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學會了面對挫折,不怕困難,我懂得了凡事都要有毅力,我知道了堅持就是勝利。《地球的紅飄帶》帶給我豐富的精神財富,讓我受益無窮!讓我們共同踐行長征精神,讓長征精神在我們的心中生根、開花、結果!讓我們爲了美好的未來而共同努力奮鬥吧!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7

這本鉅著講述了當年中國英雄們的長征,中國人民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的地球上,它就猶如一條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地球上,給後代的人類留下永遠的紀念……

讀了這本講了當年長征時的鉅著,我認識了許多我不認識的英雄們,例如:伍修權、林彪、楊米貴……還知道了許多人物的職業,比如:伍修權是一個翻譯,而林彪則是個紅軍一軍團的團長,還有,楊米貴就是一名紅軍戰士……雖然許許多多的英雄們犧牲了,給大家留下了無數的遺憾,但是我們不應該這樣想,而認爲他們的死是值得的,他們是爲了我們後代的幸福、安定的生活而壯烈犧牲的啊!

這些英雄們的.死不是白死的,這些英雄們的血不是白流的!所以說,現在正是我們報答這些英雄們的時候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以後強大自己祖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不是對英雄們最好的回報嗎?

讓我們一起號召大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保護好自己的祖國,並用我們的行動告訴外國人: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8

寒假時,爸爸遞給我一套連環畫,叫《地球的紅飄帶》。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紅軍在兩萬五千里長徵的路上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我拿到書,高興極了。看着這套書,我疑惑不解:“爲什麼作者給它起名叫《地球的.紅飄帶》呢?”

我懷着這個疑問,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

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了兩萬五千里長徵,一路上,紅軍戰士湘江激戰、四渡赤水、搶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攻克臘子口;尤其是爲了能夠搶渡瀘定橋,他們不畏艱辛,日以繼夜地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着鐵索橋,冒着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地向前衝,最後勇士們衝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爲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通過瀘定橋鋪平了道路。看到這裏,我心潮澎湃,爲紅軍的這種大無畏精神所折服。

就這樣,我懷着激動無比的心情看完了這套書,終於明白書名的含義:飄帶指的是一部史詩,這是英勇的紅軍戰士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攜刻在我們的地球上的。作爲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要發揚偉大長征精神,爲創造中華民族的輝煌盡一份力。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9

華爲的孟晚舟說:“有五星紅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燈塔,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是信念的支撐讓她在1028個日夜始終樂觀向上,是偉大的祖國,14億人民的的支持讓她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讀完《地球的紅飄帶》不禁讓我想起了孟晚舟事件,雖然長征距離現在已經80多年了,但長征精神---這根紅飄帶在泱泱中華卻榮不褪色,他已經成爲華夏人民的信念和信仰。

巍巍說:“地球上曾有條紅飄帶,一頭連着黃土高原,一頭連着瑞金城外。跨過二十四條大河,翻過十六座巍峨的山脈,全長二萬五千裏啊,全靠紅軍穿草鞋的雙腳踩出來。”爺爺曾經有句口頭禪“苦不苦,想想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如今看完這本書,對於這句話更是感觸深刻。

長征是被迫的,長征也是所有紅軍英雄們堅定的選擇。在毛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人的領導和指揮下,英勇的紅軍用非凡的勇氣和智慧,經歷了湘江血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搶奪烏江,一場場幾乎不可能的戰役,擊退了上百萬的追兵阻敵,更是征服了幾乎不可抗拒的惡劣天氣。毛主席的一首《七律 長征》氣勢磅礴的寫出了這一段歷史,最終我們“三軍過後盡開顏”。

有人評價說,二萬五千里長徵是中國人民的史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的地球上的,他就像一根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永遠指引着那些需要的人們。

有人說,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足了,再也不需要這樣的長征精神了,真的是這樣嗎?坐在臺燈下的我陷入了沉思。今年的夏天尤其炎熱,我每天都在抱怨着不能出門玩耍。媽媽說,他小時候也很熱,家裏連電風扇都沒有,她在暑假還要去田裏幹活,寫作業的時候,蚊子特別多,就躲在密不透風的帳子裏,燈光昏暗。如今,我,在明亮的房間,舒適的空調房,桌上新鮮的水果。我們的國家確實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了。這根紅飄帶還需要掛起來?我們還需要它嗎?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每個時代都需要長征精神,也正是有着這根鮮豔的紅飄帶,我們的.祖國才繁榮富強,它就是理想、信念、意志。因爲有他,孟晚舟纔在異國1028個日夜堅定的相信終將回國,因爲有它鍾南山爺爺和無數白衣天使成爲最美的逆行者,因爲有它杜富國這位排雷英雄才會在排雷遇到危險時堅定地推開了戰友······還有無數的不知名的卻偉大的無名英雄,他們不被人知道,他們卻還在做着偉大的事情,因爲我們都是在紅飄帶的指引下前進。

我是一名小學生,看完這本書,英勇的紅軍英雄讓我明白了: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我想,我心中的那根紅飄帶將一直飄揚······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10

讀了著名作家魏巍寫的《地球的紅飄帶》這部長征史書,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書中那一幕幕血戰的場面不斷地在我腦海中浮現。我彷彿還能嗅到空氣中瀰漫着的血腥和硝煙味,還有那大渡橋橫的鐵索,覆蓋着皚皚白雪巍峨的雪山,一望無際滿目蒼涼的茫茫草地……它們有如一幅幅沉重的水墨畫卷在我眼前晃動。

《地球的紅飄帶》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徵的全過程。1933年9月,由於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結果使紅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1934年夏季,中央蘇區由原來的縱橫千里,縮小到300餘里,敵人重兵壓境,形勢日趨危急,紅軍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至此踏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在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英明領導和指揮下,英勇的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經歷了湘江血戰、四渡赤水、搶渡烏江、飛奪瀘定橋,沿途擊退了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他們還征服了空氣稀薄寒冷刺骨的冰山雪嶺,穿越了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輾轉了10餘個省,行程25000裏,最後終於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可以說,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就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由中國人和中國共產黨人用腳步,用生命和鮮血鐫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它就象一條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世人,給人類留下了永遠的紀念。

讀了《地球的紅飄帶》,我更加清晰地瞭解了中國當代史上的這段英勇的歷史,同時對長征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正是這種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使英雄的紅軍打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強敵,戰勝了人間罕見的艱險,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今天的我們雖然身處和平年代,不再親自經歷那樣的長征了,但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爲中華之崛起而奮發努力!

初中讀《地球的紅飄帶》有感 11

今天我看了《地球的紅飄帶》,令我心中感觸萬千,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最終因爲付出了重大代價之後所留下的火種孕育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抗日戰爭中人民力量的壯大,迎來了解放的曙光,解放了中國。中國英雄們的長征,是中國人民的史詩,也是世界人類的史詩。這部史詩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腳步和鮮血鐫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它像一支鮮豔奪目的紅飄帶掛在這個星球上,給人類,給後世留下了永遠的紀念。

紅軍長征途中的經歷是悲慘的,可是他們的精神卻是悲壯的。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的資料,紅軍“行程萬里,行軍368天,餘下的100多天都是在戰鬥中度過的,途中共爬過18條山脈,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個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這些數據還不夠震撼人心嗎?沒有吃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精良的裝備,卻有一股解救大衆於火熱水深的革命豪情。在荒涼的山川草地裏踏出了一條血路,摸索出了一條通向光明的革命路。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學”“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爲“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者,又稱“講師”。“教授”和“助教”均原爲學官稱謂。前者始於宋,乃“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後者則於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立了,主要協助國子、博士培養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國子監(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時候,國民黨的軍隊把橋上大部分的板子都拆掉了,一人只有一塊板子,只要稍不留神,就會掉到下面波濤洶涌的瀘定河中,但紅軍過去了,這是敵人萬萬想不到的,可是又有多少高尚的靈魂沉入了河水中啊!

觀察內容的選擇,我本着先靜後動,由近及遠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的先安排與幼兒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觀察內容。隨機觀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當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蟲等,孩子一邊觀察,一邊提問,興趣很濃。我提供的觀察對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鮮明,大小適中,引導幼兒多角度多層面地進行觀察,保證每個幼兒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說得正確。在觀察過程中指導。我注意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即按順序觀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徵重點觀察,觀察與說話相結合,在觀察中積累詞彙,理解詞彙,如一次我抓住時機,引導幼兒觀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劇變化,烏雲密佈,我問幼兒烏雲是什麼樣子的,有的孩子說:烏雲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說“烏雲跑得飛快。”我加以肯定說“這是烏雲滾滾。”當幼兒看到閃電時,我告訴他“這叫電光閃閃。”接着幼兒聽到雷聲驚叫起來,我抓住時機說:“這就是雷聲隆隆。”一會兒下起了大雨,我問:“雨下得怎樣?”幼兒說大極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較觀察,讓幼兒掌握“傾盆大雨”這個詞。雨後,我又帶幼兒觀察晴朗的天空,朗誦自編的一首兒歌:“藍天高,白雲飄,鳥兒飛,樹兒搖,太陽公公咪咪笑。”這樣抓住特徵見景生情,幼兒不僅印象深刻,對雷雨前後氣象變化的詞語學得快,記得牢,而且會應用。我還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聯想,讓他們與以往學的詞語、生活經驗聯繫起來,在發展想象力中發展語言。如啄木鳥的嘴是長長的,尖尖的,硬硬的,像醫生用的手術刀―樣,給大樹開刀治病。通過聯想,幼兒能夠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對象。

整整兩年啊,長征路上的英雄紅軍,就象一條永不褪色的紅飄帶!這條“紅飄帶”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轉戰烏蒙山,穿越沼澤地,與險阻雪山比高低,與飢寒傷病賽毅力。歷經曲折與磨難,縱橫十一個省,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鍛鍊和保存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爲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八萬個炎黃子孫,八萬個華夏精魂。長征,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英雄壯舉,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征,它用震撼世人的千古絕唱,鑄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精神,成爲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徵。如果有人問我,在無與倫比的長征路上,什麼最使我感動和流淚?我說:是那種寧可犧牲自我、也要保全集體的“無我”精神。曾經讀過這麼一個故事:紅十三師師長陳樹湘,在強渡湘江的戰役中,率部爲紅軍主力斷後,掩護主力部隊過江。當時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等他們執行完任務撤退的時候,湘江已被敵人完全封鎖了。陳師長和他的戰士們餓着肚子,翻山越嶺,準備退回到湘西打游擊。撤退的時候,陳師長不幸腹中子彈,他命令其他戰士撤退,自己帶傷掩護,與敵人戰鬥,結果被越來越多的敵人所俘虜。當敵人發現俘虜了一位紅軍師長的時候,非常得意,擡着他去邀功。但敵人萬萬沒有想到,陳師長拒爲敵俘:他趁敵人不注意,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這個故事給我震撼,給我感動,讓我唏噓,讓我流淚!長征路上該有多少像英雄陳樹湘師長這樣的紅軍官兵,爲了大部隊的安全,爲了長征的最後勝利,而血灑疆場,倒在槍林彈雨中啊!

這種寧可犧牲自我、也要保全集體的“無我”精神,是紅軍戰士堅強意志的體現,是紅軍長征取得最後勝利的基礎和保證,是紅飄帶上最亮麗的鮮紅。一個軍隊,一個民族,只要擁有這樣一種精神,那它就無堅不摧了。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於是看,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爲“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爲“老師”,而一般學堂裏的先生則稱爲“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後,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爲“教員”。